• 繁体版|
  • 长辈版|
  • 无障碍

市简报:宣城市2023优化营商环境最佳实践“好案例”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宣城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22 17:00
[ 字体:]

一、创新开展“政商恳谈会” 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2023年以来,我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头等大事,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轮驱动,坚持顶格倾听、顶格服务、顶格推进,创新“政商恳谈会”营商环境品牌,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一是扑下身子,发出重商扶商的亲诚信号。市委书记、市长带头,每月首个周六召开“政商恳谈会”,以最高规格体现最大决心、落实最强举措、实现最实服务、确保最优效果。创新市县同步落实会议制度,组织各县(市、区)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现场参与、交流解答、领衔推动。建立“123”企业诉求督办反馈机制,即1个工作日内将企业诉求和问题按属地和职能予以交办,承办单位于2个工作日内研究制定办理措施,在3个工作日内向企业反馈办理情况,原则上1个月内办结且能快则快,实现“企业点单、政府接单、督查跟单、办结销单”闭环管理二是优化载体,打造助企惠企的高效渠道。“主题+问题”把准关键主线,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本企业、本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报名+点名”推动全员参与,提前一周发布政商恳谈会公告,同时线下邀请各重点行业相关企业参加,主动构建企业家与党政部门沟通、交流的新渠道。“见面+书面”确保覆盖全面,设立企业诉求专线电话,安排专人7×24小时接听办理。组织拍摄营商环境专题片,在每期政商恳谈会上现场播放,在会上同步研究解决专题片反映的问题。三是激发动力,树立真抓实干的鲜明导向。紧扣企业家提出的问题、反映的诉求,刀刃向内、动真碰硬,确保有效解决,以实际行动当好企业发展的“及时雨”“店小二”“合伙人”。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列出任务、措施、时限、责任“四个清单”。适时对解决的问题进行“回头看”,定期评选一批具有开创性、实效性、推广性的典型案例,加快推动营商环境工作经验由“盆景”变“风景”。2023年,印发政商恳谈会企业反映问题回访情况报告11期,总结推广“一类问题”典型案例12个。创新并全面推广“换位体验走流程”做法,全面体验并优化办事流程。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工作制度,企业点穴、部门解题,站在市场角度对营商环境提出意见建议。在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8名“首席问题官”和174名“问题专员”,进一步完善分级分类处理机制。该做法被省委书记韩俊批示“印经验交流”。市委办、市政府办

二、创新“四个面对面”工作法 系统提升营商环境

2023年以来,我市树立问题导向,创新建立政商恳谈、政策落地、要素保障、疏堵解难“四个面对面”工作法,系统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政商恳谈面对面,变“单向联系”为“双向奔赴”。建立“政商恳谈会”制度,每月首个周六召开,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接待恳谈。建立“123”企业诉求督办反馈机制,实现“企业点单、政府接单、督查跟单、办结销单”闭环管理。2023年举办恳谈会12期,共178家企业反映251个问题,已办结248个,办结率98.8%。二是政策落地面对面,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聘请中介机构根据企业类型、生产经营情况和项目实施规划等,出具“一企一策”专项规划建议书,逐条逐项梳理帮助中小企业申请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帮助企业争取项目1512个、获得奖补资金3.2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50.3%、67%。组织专业金融机构对全市2388家重点企业进行资源普查,精准分级分类建立市级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上市企业投融资需求库、企业发债需求库、企业私募股权融资需求库等5个资源库,上市后备企业由52家增至123家,新增A股上市企业2家,市本级基金规模由50亿元增至135亿元三是要素保障面对面,变“单兵作战”为“团队协作”。创新建立“1个产业链+1家主办银行+1家主办投行+若干链主企业、链属企业”对接模式,批量精准对接链属企业融资需求。创新建立工业项目用地“周转池”制度,2023年,纳入已批未供工业用地113宗、7823.27亩,完成土地供应4宗、177.03亩;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3392.85亩,安排使用2340.80亩;纳入补充耕地指标1748.21亩,安排使用928.86亩。四是疏堵解难面对面,变“办不成事”为“办得成事”。在全市设立969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会商联办机制,补齐服务企业和群众质量不高、能力不强等短板。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8名“首席问题官”和174名“问题专员”,负责“办不成事”原因分析、协调处理、跟踪督办、解释答复,累计解决企业反映问题338件。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工作制度,每月定期收集体验官提出的意见建议。自推行营商环境“四个面对面”工作法以来,2023年度全市营商环境四季度分别位列全省第2、第4、第4、第4。市委政研室

三、打造合作联盟 推动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

为进一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区域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水平,破除市场隐性门槛和行政壁垒,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2020年12月,宣城市作为主要发起人,邀请芜湖、苏州、南通、湖州、嘉兴6市共同发起成立了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联盟一是建章立制宣城市与联盟成员单位共同制定并审议通过《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联盟章程》《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联盟工作计划》,明确联盟运行工作框架。二是积极试点会同南通、嘉兴等市率先开展长三角数字证书互认和远程异地评标工作试点,制定统一技术标准,搭建长三角数字证书互联互通平台和远程异地评标协同机制三是科技赋能运用区块链技术,对联盟城市投标企业基本信息、业绩信息、诚信信息等进行上链管理目前,联盟城市已发展到34个,其中,安徽省16个,江苏省11个,浙江省7个,联盟社会影响力正持续扩大联盟成立以来,累计发布各类交易信息近22万条,共享交易主体业绩信息19.9万余条、企业资质信息18.2万余条、从业人员信息44.3万余条,开展远程异地评标项目840余个,仅数字证书费用一项为市场主体每年节约600万元;远程异地评标为评标专家参与长三角区域项目评标节约相应的交通、住宿费用约150万元。相关工作受到人民日报关注,入选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秀创新案例(第二批)。市公管局

四、建立土地“周转池”破解工业项目用地难题

我市部分企业反映,土地要素资源保障配置率仍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项目招商落地后“项目等土地”;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园区对存量土地资源盘活利用不够,存在“土地等项目”现象。针对该类问题,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工业项目用地“周转池”制度,全力保障项目用地需求。一是开源挖潜蓄好池。印发《宣城市工业项目用地周转池实施办法(试行)》,将已经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用地规划条件及开工条件基本成熟且尚未公开出让的工业用地以及各类用地计划指标纳入“周转池”。二是精准配置用好池。将各地工业项目批而未供地块信息表及位置图推送至市发改、经信、投促等单位,根据项目实际需求统一调配。三是清单闭环管好池。根据各地申报批而未供工业地块信息及划转提取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补充耕地指标等,分类建立“周转池”使用台账,同时按照序时进度完成补充耕地任务、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等。2023年,纳入已批未供工业用地113宗、7823.27亩,完成土地供应4宗、177.03亩;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3392.85亩,安排使用2340.80亩;纳入补充耕地指标1748.21亩,安排使用928.86亩。该做法被省营商环境办采用,入选《推动解决“一类问题”优化营商环境案例(二)》(安徽政务交流第50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解决子女就学问题 让企业员工安心扎根

部分企业反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本地入学“远”、上放学接送“难”,员工常驻存在后顾之忧。针对该类问题,我市多措并举,让企业员工在我市安居乐业。一是配置优质资源向园区倾斜。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城区学龄人口变化实际情况,在学校规划建设上,逐步将建设重心转移到园区。2022-2023年新建市十一小宛陵湖小区、十一小高新校区、市六中新港校区、宣城一二六学校投入使用,通过集团化办学方式为产业园区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开设绿色通道为人才服务。将人才子女就学政策纳入企业宣传手册,送到企业、送到个人,确保“应知尽知”;在网站、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及各种政企恳谈等会议上宣传解读。精心制定人才子女就学绿色通道实施细则、入园入学申请表及材料清单,深化人才子女就学服务“打包一件事”办理。2023年秋季安排166名人才及企业法人子女优先入学。三是简化入学程序让员工舒心。建立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清理取消不合规的随迁子女入学证明材料及其时限要求,确保“零障碍”入学;简化入学手续和证明材料,统筹安排到相对就近的公办学校就读;外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同等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统筹抓好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入学“一件事一次办”,2023年中心城区使用皖事通APP登记入学,3809名新生选择线上报名、3398人符合条件网上直接录取。2023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随迁子女7401人,在公办学校就读学生7274人、在民办学校内政府购买学位88人,合计占比99.74%。广德市探索“放心晚八点”校内托管让园区工人生产与带娃“两不误”,被新华社、《安徽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市教体局)

六、深化“换位体验走流程” 优化政务服务营商环境

2021年11月,我市在省内政务服务系统率先建立“换位体验走流程”工作机制,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痛点,“服务主体主动体验”打造“服务对象更优体验”。是坚持问题导向。“我是办事人”“我是审批人”身份体验办事过程明确局长带头换位走流程、前后台换位走流程、窗口间换位走流程、异地换位走流程四种形式,聚焦窗口服务作风、网办体外循环、一件事一次办等八类主题,紧扣窗口服务是否优化、办事流程是否精简等12个“是否”寻找问题。针对体验活动发现的问题,逐一分析产生原因。是健全完善机制本级政务服务管理部门分管负责人担任首席问题官,负责协调处理情况复杂或涉及多个政务服务机构的反映事项。每月开展换位体验大分享活动,通过现场演讲、故事分享、短视频、窗口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分享,集思广益,对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会商。定制开发皖事通线上小程序,对体验记录、问题汇总、分析研判、推送解决等环节提供信息化支持,形成闭环机制三是注重成果检验。以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为第一评价标准检视活动成效,积极探索机制体制创新,深化数据赋能,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自“换位体验走流程”活动开展以来,我市政务服务好差评满意度持续在99%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共5333人次参与“换位走流程”,发现解决各类问题851个。在2023年省对市二季度点评会上,该项工作被列为我市亮点工作。(市数据资源局)

七、探索试点“绿税贷” 助推企业“点绿成金”

部分企业反映,在企业绿色转型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如资金需求大、“含绿量”难以界定、融资成本较高。针对这类问题,市税务局联合市金融监管局在宁国试点推出全省首例绿色惠企金融服务产品“绿税贷”,解决企业绿色转型中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是以“税收指标”构建绿色评价模型,提升金融贷款可获得性。综合节能降碳指标建立评价模型,设计“碳图谱”指标22项,其中包括18项正向指标和4项反向指标,将计算得出的综合评价结果作为授信依据,真正为企业拓宽贷款渠道,将减碳成果转化为融资资本。二是以“税收数据”绘制绿色低碳画像,提升评价结果可转化性。集成企业的个性化资产、负债、能耗、亩均税收等多维度数据,勾勒出企业成长和经营“画像”,全方位展现企业能源消耗情况,科学判定企业的绿色价值和碳效等级。三是以“税收共治”服务绿色产品落地,提升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建立“税务-金融-企业”数据交换共享模式,确保“绿色评价模型”科学、准确、有效。与金融监管、商业银行等部门组建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合力推进产品落地。自2023年7月试点以来,累计向符合条件的62户企业授信发放贷款3.97亿元,目前项目已在我市推开。该做法被安徽省《政务信息》第145期刊载,被央广新闻、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推荐。(市税务局)

八、探索“四变四融”机制 推进资本与产业双向奔赴

    我市顶格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通过创新“四变四融”模式,有力推动了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深度融合、相互撬动,显示出十分强劲的发展态势。一是“抽查”为“普查”,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机融合。邀请华安、国元、民生等7家券商,组成专业化普查专班,围绕7个方面对全市2388户重点企业进行专业诊断和尽职调查,分级分类建立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上市企业投融资需求库、企业发债需求库、企业私募股权融资需求库、企业信贷需求库5个资源库,建立完善金企需求精准推送和反馈机制,切实提升企业资本对接精度。二是变“对比”为“对接”,推进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机融合。建立“一链两行多企”对接机制,即聚焦“2+3+4”产业链,建立“1个产业链+1家主办银行+1家主办投行+若干链主企业、链属企业”的对接模式,政府为链上企业增信背书,企业之间互担共保,主办银行整合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批量精准对接链属企业,主办投行为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上市挂牌、债券融资、引进战投、并购重组等提供专业服务,实现各类要素链上融合。三是变“资金”为“基金”,推进融资端和投资端有机融合。积极设立政府性投资基金,大力发展股权私募基金,通过“政府+平台公司+头部企业+社会资本”方式,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引入头部,不断增强资本招商与产业投资能力,实现产业链集聚壮大。四是变“被动”为“主动”,推进防风险和增动能有机融合。开展资本市场“助企翱翔”培训138场、2301家,揭牌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服务联盟宣城分会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服务中心宣城分中心,加强与沪苏浙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合作,改变被动应付、不懂不会局面。2023年度,全市上市企业后备数增长236%,形成了10家A股上市、1家过会待注册、16家新三板挂牌、369家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123家上市后备的企业上市梯次发展格局,境内上市公司数居全省第5位。(市金融监管局)

九、打造医保顾问团队 护航企业高效发展

    2023年,市医保局认真贯彻省、市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决策部署,通过建立企业医保顾问团队、开展“企业点单、我服务”、设立企业服务日活动,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精准的医保服务一是面对面服务,优化流程提效率。深入市经开区召开企业恳谈会,与企业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推动企业关心的“医保事”及时有效处置。梳理医保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明确28项医保经办事项办理材料、办理时限、办理环节。进一步压缩企业办理时限,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出办理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享受门诊慢特病病种待遇认定办理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生育津贴支付由20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二是点对点服务,创新机制优举措。组建25人“医保顾问团队”,每月主动对接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福元药业等53家重点型企业,对参保登记、异地就医备案等24项业务“全程包办”。聘请企业和相关单位的负责人、经办人等作为企业医保服务监督员,定期召开企业医保服务监督员座谈会,听取工作意见建议。三是手把手服务,拓展渠道解企忧。线下方面,全面优化为企服务举措,设立“企业服务日”,开展“企业点单、我服务”,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医保服务。线上方面,依托省医保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参保登记、人员增减、信息变更等业务网上办理。通过网办平台和医保顾问上门服务“双管齐下”,2023年度400多家企业办理业务3千多笔,服务职工1.2万多人,企业满意率达到100%。(市医保局)

十、共建平台畅通道 港地携手优环境

为打造便捷、高效的出海通道,我市与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围绕物流枢纽建设、多式联运业务开展以及海港服务引入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打造宁波舟山港宣城国际陆港项目和开通宣城-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中部双向互济发展新格局。一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合作建设宁波舟山港宣城国际陆港,与宁波舟山港形成联动,以全业务链的方式组织和衔接铁路运输和港口作业,构建完善的多式联运体系。目前宣城国际陆港已建成,全面前移宁波舟山港功能,实现了出海口搬到家门口。二是搭建“一站多港”海铁联运新通道。积极协调上海铁路局、宁波舟山港、上海港等部门,顺利开通宣城至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实现“4+N”海铁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行(即每周4班固定班列和临时班列),每月集装箱业务量由600箱攀升至每月逾2000箱。开通宣城至上海港的海铁联运线路,累计运输集装箱突破1000箱。至此,我市已构建起以巷口桥为站点,通达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的海铁联运“一站多港”新通道。三是打造长三角中心区海铁联运大枢纽。牵头与黄山市、池州市签订海铁联运合作协议,引导黄山市、池州市、芜湖市、铜陵市、合肥市等周边地市货物在巷口桥铁路物流基地中转、集散,打造长三角中心区海铁联运大枢纽。目前已实现黄山市等地集装箱在宣城联动运输无缝衔接。截至目前,海铁联运“一站多港”新通道服务外贸企业超200家,服务范围由我市扩大到黄山市、池州市、芜湖市、铜陵市、滁州市、合肥市等地,宣城至宁波舟山港、上海港海铁联运累计到发集装箱超3万标箱,为外贸企业降低国内段物流成本三分之一以上,累计节约综合成本近0.5亿元。市商务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