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城市政府办公室> 政策法规> 其他文件
索引号: 003244967/201810-00211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 公告
名称: 中共宣城市委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卫生与健康工作的实施意见 文号: 宣发〔2018〕15号
发布日期: 2018-09-10 成文日期: 2018-09-10
索引号: 003244967/201810-00211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 公告
名称: 中共宣城市委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卫生与健康工作的实施意见
文号: 宣发〔2018〕15号
发布日期: 2018-09-10
成文日期: 2018-09-10
中共宣城市委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卫生与健康工作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8-09-10 00:00 来源:市政务公开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卫生与健康工作,扎实推进健康宣城建设,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意见》(皖发〔2017〕14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方针,以建设健康环境、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转变卫生与健康发展方式,优化健康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健康宣城建设,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体系,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明显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以上,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30年,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基本实现健康公平目标,主要健康指标位于全省前列。

二、主要任务

(一)突出绿色发展,夯实卫生与健康环境基础。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和绿色协调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健康安全保障措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加大健康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建立环境与健康同步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实行环境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双考核”制度,执行水污染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改水改厕、垃圾处理。加强重点地区土壤监测、评估和恢复治理。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治理体系,切实解决影响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在重大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和工程项目建设等方面,守住健康“红线”,采取干预措施,从源头上消除影响健康的各种隐患。
  2.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把爱国卫生运动与推进新型城市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改善辖区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城市环境卫生薄弱地段整治为重点,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和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优化生活环境,将健康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保障公共健康服务设施用地,完善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将卫生(健康)城市、村镇与精神文明同步创建,加强垃圾和污水治理,营造健康环境。
  3.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四化”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完善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实现食品药品监管分级管理全品种、全环节、全覆盖。加强安全生产,加快构建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切实降低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后果。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划和建设,组织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治理公路安全隐患,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提高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完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

(二)强化教育引导,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围绕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健康环境促进和健康服务提升,深入开展“健康进万家”活动,开展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健康机关、健康企业、健康餐厅、健康乡村、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1. 加强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健全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以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延伸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县、乡、村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设,充实健康教育人员力量,建立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把卫生健康教育融入日常医疗护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之中,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2. 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开展“三减三健”行动(即减油、减盐、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引导合理膳食,指导群众科学膳食,低油少盐饮食,改进传统的食品加工、烹饪方法和就餐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培养健康积极心态。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提供多种形式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其自我心理调节和及时寻求专科医疗服务的能力。加强控烟宣传工作教育,引导群众主动戒烟,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创建无烟单位,提供戒烟咨询热线和戒烟门诊等服务,提高戒烟干预能力。
  3.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体育馆、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康广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健身条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发挥体育协会、行业协会等作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引导群众科学健身、适量运动,切实增强全民身体素质。注重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严格保证体育课时和课外体育活动,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配置,不断提高《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

(三)坚持预防为主,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建立健全全社会参与的疾病防控协同体系,落实预防控制措施,强化源头治理,努力让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1. 强化重大疾病防控。全面加强重点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遏制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流行疾病,防范禽流感、手足口等突发急性传染病,控制和消除地方性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为突破口,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推进疾病治疗向防治结合、健康管理转变。强化疫苗和接种安全,保障疫苗供应。
  2. 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防控工作。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对慢性病和重大(点)传染病的监测、检测、报告,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切实加强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能力建设。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青少年眼健康的防控工作。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强化婚检、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服务。强化出生缺陷干预,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四)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卫生与健康保障水平。创新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健全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健康服务需求。

  1. 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和招录工作,筑牢医疗服务“网底”。加快医疗联合体建设,重点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县域医疗健康集团建设,构建县乡一体、以乡带村、上下联动、信息互通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提升乡镇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各县(市、区)重点建设2-5所一类乡镇卫生院,大力发展二类乡镇卫生院,全力帮扶三类乡镇卫生院。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农村贫困人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重点人群。在稳定签约数量、巩固覆盖面的基础上,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感受度和满意度。到2030年,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着力为基层培养和培训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加快建设皖南医药卫生学校,建立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医技、基础等教育系部,打造口腔、护理、康复等特色专业的地方高等医药卫生类院校,着力培养和培训中医药、全科医学、护理等本土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2. 加强公立医院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公立医院创新能力、运行活力、医疗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加大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重点加强产科、儿科、精神科、康复、急诊急救等短缺专业能力建设。加快宣城市人民医院改扩建二期工程建设(门诊医技内科大楼、感染楼),进一步提升宣城市人民医院硬件水平。到2030年,将宣城市人民医院建设成为皖南区域医学中心,建成2-3个专科性区域医疗中心。积极同苏浙沪高水平的大型医院对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加快我市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医疗服务综合水平。
  3. 加强妇幼机构能力建设。全力推进市、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妇幼服务能力。加快宣城市妇幼保健院(安徽省立医院皖南妇幼分院)建设,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共同管理,将其建设成为辐射皖南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推进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实现与省级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信息系统联通。加强医院产科、儿科(新生儿科)建设,配齐配强技术人员和服务设备,到2020年,全市医院产科、儿科床位数增加15%以上。

(五)坚持重点突破,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改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加快改革步伐,激发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动力活力。

  1. 健全分级诊疗制度。通过加强对口支援、实施远程医疗、建立多层次医联体和医共体、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完善医保支付、医疗价格、综合管理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构建以协同服务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体系。
  2. 推行全民医保制度改革。组建医疗保障部门,将人社部门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职责,卫生计生部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发改部门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职责进行整合。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积极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按服务绩效付费,形成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复合式付费方式,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与风险分担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和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满足群众合理的异地就医需求。
  3. 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实行全市药品、耗材统一带量采购工作,严格落实药品、耗材网上采购和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推进公立医院采购“两票制”,鼓励实行“一票制”。加强药品质量监管,保障基药、低价药、短缺药供应。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综合评价体系,规范临床合理用药。
  4. 健全综合监管制度。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第三方参与、社会监督的医疗卫生监管体系,完善全行业监管综合监管体系,通过综合绩效“双百”综合考评强化对公立医院的监督管理,加强社会办医的有效监管。整合市、县级卫生计生执法机构,健全基层监督执法网络,依法打击非法行医和涉医违法犯罪行为。

(六)坚持中医中药并重,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完善政策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发挥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宣城中医药振兴和发展。

  1.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市级中医医院,按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建设,全面提升全市中医药服务水平。加大对县级中医院的投入建设力度,完善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药房标准化建设,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达到开放床位数的5%。加强基层卫生机构中医馆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全市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设有标准化的中医馆,90%以上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继续做好全国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深入实施“四名”(名医、名方、名药、名院)工程。
  2. 发展中医药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康复护理和健康管理,推进中医药与养生、养老融合发展。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加大治未病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鼓励中医医院、门诊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治未病服务,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立治未病科。鼓励社会力量开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推进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
  3. 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保护和挖掘新安医学经典名著,整理和培育地方新安医学流派。编撰中医药地方特色科普教材,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技艺,建成1个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2个全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立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保护好宣城本土中药资源,确保中药质量与疗效。开发中药经典名方,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挖掘传统经典中药方药。

(七)聚焦因病致贫返贫,实施健康脱贫工程。落实扶贫政策,织牢医疗保障网,精准扶贫,到2020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有效控制。

  1. 落实医疗保障政策。大力实施健康脱贫工程,着力推进“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政策,即提高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水平,设定政府兜底保障线,实行慢性病门诊补充医疗保障。全面实施“351”“180”“5090”等健康脱贫工程,制定大病医疗再救助政策,实施打赢健康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创新贫困人口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机制,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形成签约服务、分类救治、便民结算、预防全覆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到精确到户、精准到人,增强健康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到2020年,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得到有效防控,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有扶贫任务的县(区)卫生资源、居民健康、公共卫生、疾病防控等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2. 落实疾病防控措施。加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病因防控和健康促进,融合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能力,实施“1+1+1”组团签约服务,提升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落实重点传染病和地方防治措施,实施好贫困地区公共卫生项目,切实切断病源,减少增量。拓展村级计生专干健康脱贫和健康服务职能,充实基层健康脱贫和健康服务力量。

(八)坚持便民惠民,构建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新业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务消费成本,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1. 建设宣城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借助虚拟化技术、云存储技术,实现信息上下联动,推动急慢分治、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诊疗体系建设。以人口、健康和电子病历三库互通为基础,实现区域内医疗数据全过程、全数据的应用,通过信息平台和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交换与业务协同以及对居民健康的动态管理。
  2. 发展人口健康信息惠民服务。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从医疗、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药品供应保障、医保结算、医学教育和科普、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相融合,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到2020年,建成宣城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实现区域内跨机构、跨部门的人口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完成与省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市政务平台等互联互通。完善社保、食品、环境、民政、体育、产业、人口等系统信息平台建设,畅通各部门或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

(九)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推动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健康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促进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医药产业的六大融合,培育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1. 促进医疗与养老融合,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支持加快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疗机构,全面推进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2. 促进医疗与旅游融合,发展健康旅游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完善准入、运营、评价、监管等相关配套政策,创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打造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小镇,形成一批与中医药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健身体验和观赏基地。
  3. 促进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融合,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推动体育场馆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积极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
  4. 促进食品与健康融合,发展健康食品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展方便食品、保健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各类健康食品,推动食品精深加工。
  5. 促进互联网与健康融合,发展智慧健康产业。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推进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6. 促进医药与健康融合,发展医药产业。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医药产业发展,全面对接苏浙沪,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松江宣城产业园,发展生物医药主导产业,打造宣州区医药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医药产业基地,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加快建设新兴药械产业园区,形成以精方药业、慧科生物孵化器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主导产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卫生与健康事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事关“四个特色之城”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健康宣城建设摆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党政领导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将卫生与健康改革发展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绩效考核、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各级政府要成立卫生与健康工作协调委员会,建立健康与发展综合决策协调机制,实行重大经济社会政策、项目健康评估制度。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强化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把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公立医院党组织重要任务。加强督导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表扬,推进不力的严肃问责。

(二)密切协作配合。各地、各部门要强化健康“红线”意识,建立健全健康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等进行健康影响系统评估。按照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要求,把健康因素融入部门出台的政策之中,为卫生与健康工作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建立卫生与健康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和部门协作沟通机制,对重大卫生与健康问题实行综合治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健全投入机制。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创新政府投入方式,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建立健全稳定可持续的卫生与健康投入机制。政府投入的重点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对公立医院6项投入等根据实际需求分类分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加大对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卫生人才培养、重大公共卫生、健康脱贫以及中医药发展等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落实城乡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政策。深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釆取多种方式化解公立医院债务。积极拓展卫生与健康事业投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四)强化队伍建设。各级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落实,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实行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年薪经考核后由财政据实安排。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使医院人事编制、科室设定、岗位聘任、收入分配等更加合理。加大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高医疗机构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和疑难疾病诊治水平。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进一步完善医师多点执业,改革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要继续改革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向基层短线专科和临床实践倾斜。加强急需紧缺人才及基层骨干医师的培养培训。

(五)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做好卫生与健康工作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创新宣传手段和宣传载体,加大健康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提升综合素质,树立良好形象。加大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成功经验、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传递正能量,营造有利于健康宣城建设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