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市气象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市气象局> 新闻发布> 制度安排
索引号: 486287012/201806-00022 组配分类: 制度安排
发布机构: 市气象局 主题分类: 气象、应急
名称: 气象局2018年度科技工作实施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18-06-16
索引号: 486287012/201806-00022
组配分类: 制度安排
发布机构: 市气象局
主题分类: 气象、应急
名称: 气象局2018年度科技工作实施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18-06-16
气象局2018年度科技工作实施计划
发布时间:2018-06-16 00:00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2014—2020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能力,面向气象现代化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增强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能力

  1. 编制安徽省“十三五”气象科技发展规划。依据气象发展规划(2016-2020年),并与安徽省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相衔接,组织编制安徽省“十三五”气象科技发展规划。

组织单位:预报处

执行单位:相关直属业务科研单位

时间节点:3月底前完成初稿,4-6月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

  1. 组织做好各类科技项目的实施工作,完成到期科研项目的验收及成果鉴定。组织实施省局气象科技发展基金、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硕博士研究生工作启动经费项目,推进在研气象科研项目执行进度,完成年度研发任务。

组织单位:预报处

执行单位:相关直属业务科研单位及各市气象局

时间节点:11月底前完成

  1. 组织培养强对流、农业气象与专业气象创新团队。按照安徽省气象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明确目标,补齐短板,加强后备团队建设。

责任单位:省气象台、省农业气象中心、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时间节点:4月底完成团队培养工作方案

二、加强气象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建设

  1. 组织编制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和风险转移联合实验室、安徽省农业生态大数据工程实验室、气象雷达联合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增加科研基础平台投入。

责任单位:省气科所、省农网中心

时间节点:4月底前完成

  1. 推进寿县大气综合观测基地建设,提升科学实验能力。加大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探索建立科研攻关专家联盟的协同创新合作模式, 围绕气象综合探测应用技术,开展大气边界层垂直探测资料分析研究以及探测数据的交叉对比分析,争取将其打造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平台和观测基地。

责任单位:省气科所、寿县气象局

时间节点:11月底前完成

  1. 发挥农业气象试验站技术示范作用。优化宿州、合肥、宣城等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站功能,联合农试站进行田间试验、技术研发、成果验证和技术示范,形成“试验(引进)-示范-推广-服务”的模式,将效益明显的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实际中推广。

责任单位:省农业气象中心,宿州、合肥、宣城市气象局

时间节点:11月底前完成

三、促进科技成果研发及推广应用

围绕安徽气象业务发展需求,2016年继续实施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项目及中国气象局业务建设项目,并结合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新技术集成项目、预报员专项及其他业务建设项目等,明确各单位年度主要研发任务和考核指标。

1. 雷达强回波落区预报时间动态权重融合方法应用研究

年度任务:基于雷达回波、中尺度数值模式,时间动态权重融合雷达的TITAN产品、模式反演的雷达强回波落区和模式物理量诊断形成的强对流落区三个因子,形成0-6小时逐小时格点化雷达强回波落区预报产品。

责任单位:省气象台

  1. 基于气候异常度的强对流潜势预报

年度任务:基于NECP资料,计算分析出30年的逐日对流参数的气候分布值;统计近十年的对流天气发生日的对流参数,确定发生强对流时各参数异常度阈值、对流强度与异常度对应关系。基于模式预报场资料,形成逐6小时的对流性天气发生潜势和强度预报产品,实现业务化运行。

责任单位:省气象台

  1. 安徽省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和环境场特征分析

年度任务:利用2005-2015年安徽省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统计不同等级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发生短时强降水环境场特征,提炼短时强降水预报关键因子;用我省WRF模式逐小时降水预报场对2012-2015年的短时强降水个例进行检验,分析中尺度模式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性能。

责任单位:省气象台

  1. 黄山、九华山暴雨订正指标统计分析

年度任务:利用1981-2014年安徽省黄山、九华山及其周边观测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统计高山站与其周边站暴雨发生概率的差异,中低层风向对降水增幅的影响,归纳出高山站降水增强的天气背景和主要影响系统。

责任单位:省气象台

  1. 基于多源遥感资料的土壤含水量反演研究

年度任务:采用Landsat8、环境卫星、Modis等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同时运用NDVI阈值法将安徽省植被覆盖范围进行区分,按区域构建多种模型对土壤含水量进行监测,弥补单一遥感数据源与单一模型在土壤含水量监测中的局限性,以切实提髙土壤-植被混合地表土壤含水量的监测精度。

责任单位:省气象台、省气科所、省农网中心

  1. 应用向日葵-8卫星资料判识和监测安徽省大雾

年度任务:利用Himawari-8资料多通道、高时空分辨率、高采样频次的优势,探索其判识和监测大雾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使其能在雾的监测预报业务中发挥作用,最终实现对安徽省大雾生、消动态的监测和预警。

责任单位:省气象台、省气科所

7. 安徽省地市级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

年度任务:掌握全省及各地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规律,建立地市级气候变化评估方法流程,完成安徽省各地市气候变化评估,给出适应当地气候变化对策建议,并形成试点示范效应。

责任单位:省气候中心

  1. 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升级改造及应用

年度任务:建设集气候背景查询、极端气候事件监测、模式资料管理、客观化预测方法、预测产品制作等功能为一体的气候预测业务平台。实现模式资料的智能化管理,为各种客观化预测方法提供融入应用的系统平台。

责任单位:省气候中心

  1.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集

年度任务:在2014-2015年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的基础上,修订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和实施方案,绘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集,开展区划成果业务应用。

责任单位:省气候中心

10. 面向新型城镇化的气候承载力分析

年度任务:从服务新型城镇化进程出发,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解析气候承载力内涵,分析皖江城市带气候承载力的构成要素,从资源供给、灾害风险、人类活动强度等角度建立气候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探讨气候承载力的时空差异及其与城镇化进程的相互作用,建立气候承载力评估指标并开展应用。

责任单位:省气候中心

11. 安徽省持续性大范围霾天气生消机制研究

年度任务:研究安徽省持续性大范围霾的标准;建立最近5年安徽省持续性大范围霾天气个例库,分析其空间变化、月季变化,从能见度、相对湿度的时空演变分析其演变规律,并对霾个例进行初步分类。

责任单位:省气科所

  1. 淮河流域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

年度任务:以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大气成分观测为依托,通过分析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变化特征,探讨吸湿增长、稀释累积等物理化学过程中光学特性参数与PM2.5、PM10质量浓度的相互关系,并在实际的环境预报中开展应用。

责任单位:省气科所

  1. 基于虚拟化的气象数据环境构建

年度任务:完成基于虚拟化的省级基础设施资源池的构建,实现基础资源的高效应用,实现常用办公软件、Notes系统、MICAPS等业务系统的云端应用;整合建设省级气象海量存储平台,通过分级存储、数据重建实现高性能和高可靠。

责任单位:省气象信息中心

15. 安徽省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二期建设

年度任务:完成全省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需求调研、招标、设计和开发。平台实现与Cimiss系统的对接,完成各类观测数据和预报服务产品数据的实时共享,实现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对气象信息实时查询、检索。

责任单位:省气象信息中心

16. 测风塔选址技术研发及应用

年度任务:包括测风塔选址的工作流程、选址原则、图上选址和现场踏勘等技术方法,为在安徽省境内已选定或规划区域内的测风塔选址定位提供技术支撑,计划将在安徽省电力设计院、华能、华电、中广核、中国风电等风电公司测风塔选址工作中应用。

责任单位:省防雷中心

  1. 交通气象预报服务系统业务化应用

年度任务:初步建立精细化交通气象预报和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对外发布相关服务产品,制作强降水短临预警产品,协助完成区域推广工作。

责任单位: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18. 安徽省森林防火气象服务支持系统研发

年度任务:建立安徽省森林防火气象服务支持系统平台,实现数据采集、处理、预警信号生成、信息发布全程自动化、网络化。实现林业部门林间因子监测数据和气象部门常规气象因子监测数据之间信息共享。建立本地化的森林火险等级划分指标库,优化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模型。

责任单位: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19. “互联网+人影”智能指挥平台研发

年度任务:优化基于偏振雷达及数值模式的省级人影业务指导产品;发展本地化数值模式产品,形成基于安徽省的人影模式业务指导产品,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责任单位:省人影办

20. 建设“爱上农家乐”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年度任务:开展多源异构旅游、交通、气象等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相关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技术研究,完成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发和上线,及相关微信公众号、微网站等的开发和推广。

责任单位:省农网中心

四、推动对外科技合作实质进展

1.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合作研究。继续开展与国家气候中心、大气所等单位的项目合作交流。依托CDM项目,与安农大、安师大等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加强敏感行业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研究。与测绘等部门合作,在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环境下开展精细化风险评估研究,为风险预警业务提供技术支持。与省环保厅合作就巢湖蓝藻监测和气象条件预报进行研发,开展安徽省水源地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

责任单位:省气科所、省气候中心等相关单位

2. 联合开展外场观测试验。继续与南京大学开展973外场试验工作,共享整理底层探测数据,开展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技术方法研究,收集IOP个例,研发基于新型探测资料的人影产品。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合作,开展黄山云雾观测试验,研究云雾形成的物理机制,优化人影模式产品。省大探中心拟与安徽光机所、亳州市气象局联合开展云高自动化观测实验。

责任单位:省人影办、省大探中心、省气科所

3. 促进人才交流及培养。省气候中心拟选派业务骨干赴大气所短期学习访问,以提高我省模式产品解释应用水平,顺利完成项目研发任务,探讨下一步合作的内容和方式。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国省气象服务创新联盟,计划分批派出技术骨干赴京参加研发与技术攻关培训。

责任单位:省气候中心、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相关单位

五、完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

  1. 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与南京大学、安光所、中科大等相关高校和研究所建立创新合作联盟。

组织单位:预报处

时间节点:11月底前完成

  1. 出台《安徽省气象实验室管理办法》、《安徽省气象局科技成果认定实施细则》,完善《安徽省气象局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责任单位:预报处

时间节点:5月底前完成

  1. 强化专家管理,出台《安徽省科研、技术项目评审、验收专家管理办法》,按专业组分类建设评审专家库,可包括相关大学、市气象局符合条件的业务科研人员。

责任单位:预报处

时间节点:10月底前完成

  1. 进一步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激励机制,注重发挥业务用户单位的试用、评估作用。

责任单位:预报处、人事处、计财处

时间节点:11月底前完成

  1. 搭建科技成果分类中试转化平台(天气、探测类),实现成果向业务服务应用转化,制定转化流程和技术标准,开展成果转化应用业务准入工作。

责任单位:省气象台、省气科所、省大探中心

时间节点:11月底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