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城市政府办公室> 建议提案办理>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967K/202305-00091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发布机构: 宣城市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 三农
名称: 关于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76号建议的答复函 文号: 宣农函[2023]50号
发布日期: 2023-05-16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967K/202305-00091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发布机构: 宣城市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 三农
名称: 关于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76号建议的答复函
文号: 宣农函[2023]50号
发布日期: 2023-05-16
关于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76号建议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2023-05-16 17:15 来源:宣城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刘方润等2名代表:

您们提出的《强化“三力”推进“两强一增”落地见效》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科技强农”壮基础

1.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以人才促增收。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实科技特派员队伍,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为科技强农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先后出台《宣城市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宣城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科技强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政策体系,确定科技特派员助推科技强农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在市委农村工作小组领导下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市、县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二是加大选派力度,充实人员队伍,收集企业、农户、经济实体等乡村一线科技需求,建立“需求库”,征集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等科技人员入库,充实“备选库”,组织供需对接,根据各地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精准选派选派770名科技特派员在762个行政村开展创业示范、技术服务指导,实现一对一服务行政村全覆盖(另覆盖5城关镇社区)。三是加密调度指导,提升服务成效,通过实地走访、召开调度会议、下发工作提示单等方式,协同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2022年全市领办创办经济实体20个,建设利益共同体20个,开展农、林业技术服务21525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324.6万元,促进企业增收14807.4万元。

2.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技术促增收。一是开展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全市现有国家农业科技园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4个,2022年全市累计开展农、林业技术培训21525人次,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79项。二是开展种业强市行动。2022年全市新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39份,2家单位入选安徽省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种业产值2.73亿元,增速131.60%。三是种养业提质增效行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29.03万亩,其中大豆6.75万亩。发展优质专用粮203万亩,累计新增设施蔬菜大棚600亩,设施蔬菜播种面积5.01万亩,食用菌产量2.09万吨,产值6.8亿元。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6万亩,累计发展面积达31万亩,新增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4200亩。入选2022年安徽省“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3个,2022年安徽省“皖美农品”企业品牌名单1个,2022年安徽省“皖美农品”产品品牌名单12个。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产品39个。四是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2022年全市获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1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023.8亿元,增速12.03%,其中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幅10%,全省第三。全市绿色食品产业纳入省“双招双引”管理调度平台项目133个,投资总额303.6亿元。五是开展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2022年全市共推广轮作、套种等模式7.738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384;全市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452.3万亩次,技术覆盖率达93.8%;建立“三大主粮”等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56个,核心示范3.32万亩,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54.18%、53.9%。;秸秆综合利用率94.94%;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77%;废弃农膜回收率89.2%。六是开展数字赋农行动。2022年农产品电子商务网销额达80.89亿元,同比增长10.84%。建成数字农业工厂7个,建成数字农业应用场景88个。

(二)“机械强农”壮生产

1.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装备结构。严格按照省实施指导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程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为基本要求,突出重点,推动普惠共享,推进补贴范围内机具全面敞开补贴。2022年全市共争取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723万元,共补贴机具17633台(套),受益户数12635户,拉动购机投入3.06亿元。推广新增大中型拖拉机851台,联合收割机814台,粮食烘干机74台,微耕机3592台,旋耕、开沟等配套农机具1488台套,山核桃脱脯机6500台,茶叶初加工机械2897台套,无人植保飞机334架等。通过购机补贴政策推动,进一步提升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56万千瓦,同比增长1.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比2021年提高4.04个百分点。2023年将根据省下达的资金任务,组织好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和督查等工作,通过科学制定购机补贴实施计划、加强补贴政策信息公开、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和强化监督等措施,确保购机补贴政策落到实处,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实惠,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持续助力机械强农。

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强化机械生产推广实施“两强一增”(机械强农)六大行动,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一是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2022年已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16.1万亩,完成宜机化改造工程3.7万亩。印发了《宣城市“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四种推广模式,推动“一户一块田”改造,2022年度新增7.2万亩二是开展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行动。2022年已建成冷藏保鲜设施59个,库容2.6744万立方米。开展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2022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3.28%,完成率101.56%;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18%;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48.23%;畜牧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50.39%;渔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49.685%。全市已8个育秧中心、11个烘干中心、1个高标准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四是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2022年已建成5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培训理事长47人、培训农机手1209名。五是开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行动。2022年农机制造年主营收入5.9亿元,增速31%。推荐安徽茶之源机械研发有限责任公司“连续化自动茶叶加工生产线”项目加入2023年省支持三首一保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库。六是开展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山核桃采摘机、自走式智能采茶机和有机废弃物好氧发酵翻堆机均已研制成功已通过省农机鉴定,并纳入省农机购置补贴。

(三)农民增收见实效

1. 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宣城2023年一季度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7457元(安徽省6461元),高出全省996元,总量第5位;增幅6.6%(安徽省6.0%),增幅全省第4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0.6个百分点。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121”行动计划,已完成822个村农村剩余劳动力摸排,占行政村(农村社区)总数的100%,已摸排劳动力数113.64万人(其中已实现稳定就业创业的劳动力总数108.77万人,剩余劳动力数4.86万人),截至目前通过对接实现剩余劳动力就业人员数量47567人。多渠道开展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2022年全市共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639场,提供就业岗位34.89万个,达成就业意向9.85万余人,有13805名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全市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805个,开发光伏公益性岗位333个,光伏收益用于脱贫人口承担公益岗位任务的工资113万元。三是开展就业促进“暖民心行动”,努力为社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确保“三公里”就业圈实现城市社区、乡镇聚集区三公里范围内的劳动者、企业全覆盖,我市98个城市社区已实现“三公里”就业圈全覆盖,农村社区覆盖71个,平台注册企业3429家,提供岗位5789个,登记求职者10259人。

2. 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一是加快土地流转。2022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70.68万亩,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59.6%,其中300亩左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42.2%。通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展农村产权流转321宗,成交金额12501.05万元,增值率达8.02%。2022年林权抵押贷款额3.8亿元,发放绿水青山贷3766万元。开展林地股份制试点村建设,林地适度规模经营5.8万亩,占试点村总面积24%。旌德县建立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合同网签制度,印发《旌德县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的实施办法》,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500万元,对农村土地流转主体开展补贴。二是壮大集体经济。2022年,全市经营性收入已经达到50万元的村409个,占比53.67%,分红村322个,分红金额4143.41万元,村均分红12.87万元。大力推广抱团发展项目,已实施项目59个,参与项目村数405个,年收益2524.24万元。如宣州区采取担保授信、银行贷款、企业投资、村集体入股等方式,发展壮大家禽特色主导产业。新田镇与华盛禽业合作成立“宣振农”公司,采取“政银担企村民”六方利益联结模式,投资2773万元,建年出栏150万羽笼养肉鸡养殖基地项目,带动全镇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年增收91万元。广德市133个村(社区)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3亿元,经济强村82个(其中100万元以上23个),占比61.7%。43个村(社区)共分红766万元。郎溪县鼓励镇(街道)成立镇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通过村村联合,一社一票,共同运行经营性资源、资产、资金。2022年建平镇、涛城镇、梅渚镇通过镇级层面统一运营“合作项目”5个,实现年收益301.85万元,带动40个村村均收入增加7.55万元。通过镇级层面统一经营村级“三资”新模式,厘清了发展新思路,保证了村集体“三资”市场经营安全,进一步解放了村干部发展经济的压力。三是实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郎溪、广德、绩溪获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省级试点。新增宅基地盘活90宗、3.96万平方米,住宅盘活887宗、8.04万平方米,吸纳社会资本1.92亿元,带动农户就业696户,带动村集体收入增加257.88万元,1424户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1886.98万元。

3. 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2年全市新增注册家庭农场775个,总数达12634个;新增注册合作社51个,总数达3558个。2022年认定市级示范合作社8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0个。广德东亭世元农产品种植家庭农场2022年种植百合120亩,种植毛豆300余亩,大棚草莓20余亩,带动120名当地农户就业,2022年用工工资110余万元,极大促进当地农户增收。二是强化“四带一自”产业带动联结。2022年全市到位中央、省两级财政衔接资金2.32亿元(中央衔接资金1.267亿元,省级衔接资金1.05亿元),市级资金3500万元,县级资金1.45亿元。全市已批复项目390个,安排衔接资金41217万元,其中产业类项目174个,涉及衔接资金26599万元,占比64.53%。基础设施类项目189个,涉及衔接资金12332万元,占比29.92%。三是做好农产品加工及产销对接服务。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累计同比增长11.8%,排名全省第1位;产值累计占比全省7.1%,排名全省第7位;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46(较年初增加14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90家,10亿元以上企业5家基层供销社及属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带来的收入,2022年实现销售额222792.56万元,同比增长28805.46万元,增长14.85%。四是发展乡村旅游。2022年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总数2316个,乡村旅游接待量1027万人,实现营业收入46.5亿元。全市七个县(市、区)均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宁国千秋畲族村等12个村获得中国美丽乡村称号;水墨汀溪等27个园区(景区)评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

4. 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一是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2022年全市共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4万人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1.26%。广德市2022年共组织139场招聘会,17.27万农村居民实现本地就业,年平均工资4.6万元。二是落实“8+1”综合救助,做到应发尽发、应助尽助。发放农村低保金32399.2万元、农村特困供养金及护理补贴12266.7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2034.62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408.9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526.5万元,开展临时救助3156人次,共发放临时救助金586.44万元;发放发放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共计18.6239万人次,11313.5035万元;发放困难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5244人,发放资金524.4万元,完成率160.66%。2022年农房保险理赔4507户133.9975万元。 2022年惠农补贴资金累计发放15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市按照省厅部署,坚决贯彻落实“两强一增”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正如建议所述,我市农业发展还面临的短板弱项,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和吸收您提供的宝贵建议,进一步落实好“两强一增”工作。

(一)坚持科技强农,提高创新实力。一是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聘、选、派、育”等方式,服务基层科技特派员保持在600名以上,762个村科技特派员一对一服务持续全覆盖。二是持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推进种业振兴,促进种养业提质增效,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绿色循环发展、数字赋农等行动。预计到2023年底,全市新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30份,完善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库(场、区、圃)1个发展优质专用粮食面积达210万亩,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新增设施大棚600亩,设施蔬菜播种面积5.52万亩,食用菌产量2.4万吨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0.1万亩,新增稻渔综合种养3万亩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7个以上,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超过1110亿元新增数字农业工厂5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7个开展农村电商示范创建,壮大农村电商主体全市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75亿元以上。

(二)坚持机械强农,提高生产效率。2023年,将认真落实“两强一增”(机械强农)工作任务,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总任务17.6万亩,拟建仓储保鲜设施33个、库容量9305立方米,建设5个育秧中心9个烘干中心、4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开展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鼓励支持农机企业加大农机装备的研发生产。当前,结合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等项目,持续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 完成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摸底调查工作在宣州区建成1个育秧中心,“全自动绿茶生产线”成功获评省2023年第一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已将《关于对我市四家申请新型农机推广应用项目立项企业的资质审核报告》上报省厅。

(三)坚持农民增收,强化惠农举措。一是提高农民素质,加大补贴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产业水平。鼓励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联合,构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产业链,带动农户实现组织化、产业化经营,增强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规范利益分配机制,指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延伸加工、流通环节产业链,通过利润返还、股利分红等多种分配方式,使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三是抓工资性收入。重点是实施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通过就业对接、职业培训、开发公益岗位等,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线上线下招聘促就业,多渠道密集发布招聘岗位,开展网络招聘,为农民工提供便捷高效的求职服务。持续推进就业促进暖民心行动,聚焦农民工等重点就业群体创新开展稳就业“百日攻坚”行动,加速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助力居民“家门口”就业。四是抓财产性收入,加强农村“三资”监管。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通过宣城市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农村产权)进行,做到“应尽必进”。指导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其他经营主体开展以股份合作为主的“三变”改革。进一步推广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模式,鼓励村集体承接公益性项目。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稳慎推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标准地”改革、“小田变大田”改革,切实提高农民土地租金价格和流转率。构建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综合支撑体系,建全“六轮驱动”机制,进一步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激活农村各类要素,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提升村集体的自我造血能力鼓励有条件的村村集体实施分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五是抓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农业生产“大托管”、全程托管等服务模式,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亩均产出率。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六是抓转移性收入。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职业技能,促进外出就业。动员银行机构,将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更多地存入本地。推动低保、养老、救助等“8+1”政策落地。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可以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感谢您们我们“两强一增工作的关心支持,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继续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办复类别:A

公开属性:依申请公开

  人:阮倍倍     

联系电话:3022526

宣城市农业农村局

202354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人选工委,市政府督查室(市目标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