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生态宣城 > 文化宣城 > 承历史 > 人物风采 > 古代人物

沈懋学

发布时间:2021-04-20 09:06 来源:市委党史地方志室 浏览:
【字体大小:

谨言行明义礼的状元沈懋学

止 水

沈懋学15391582),字君典,号少林,一号白云同樵,宣城人。其父沈宠,嘉靖十六年(1537)中举,授行唐邑令。在任上看到百姓普遍不会纺织缝纫,缺衣遮体,遂置办器械,延请工匠,教当地百姓学习。因治理有方,被调任获鹿御史,官到广西布政司参议。辞官回乡后创办书院,担任主讲。沈懋学自小就受到父亲的良好的教习和熏陶。万历五年(157738岁时中状元,官授翰林编修。对他中状元历史上曾有不同说法。有说是万历五年丁丑会试时,时任宰相张居正的儿子张嗣修也来应试。张居正为遮人耳目,使儿子中高榜时不被怀疑,打听到举子中有学识名望较高的汤显祖和沈懋学,于是,邀请拉拢他们,看看他俩真实情况,在考试后排名时好作安排,这样,既能表面上体现考试公正,又能巧妙地将儿子塞进去。结果汤显祖没来,沈懋学来了,出榜时,汤显祖落榜,沈懋学为状元,张嗣修榜眼。因而后人赞扬汤而贬低沈,认为他是攀附张居正才被拔为状元。其实,这只是猜疑而己,以沈懋学的才学和文名,他能中状元是情理中的事。据史载,他考状元殿试时明神宗朱翊钧出题:“盖盛帝显王,人称之必曰大有为,乃复有谓王者中心无为以守至正,此其说安是?将各有主,谓不相蒙欤?抑或其道相须也”。也就是问,治理天下到底应该是有为还是无为。沈懋学答道:“孔子称其无为而治者,谓其所任得人耳”。也就是说,古之帝王之所以能无为而治,按孔子的话说,他们有为在先,选贤任能,任用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大臣帮助治理天下。而当今天下虽说一派繁华景象,但也存在许多因循积习,只有陛下“率先而振作之,不厌乎感格之难,不循乎故常之迹,时召见二三大臣,及百司之可与议者,条国家之旧典,举当世之阙遗”,然后加以推行,即“其要主在择人,而其权归于核实。由是,文冒可革,拘孪可破,积习可更,旧章可举,人不敢欺而皆得其情,事不敢废而皆循其理”。从这段一问一答,可以看出沈懋学满腹治国方略。嘉庆《宁国府志》载他“曾应诏赋宣宗元免图诗,称旨,御书‘谨言行明义礼’六字以赐,眷遇日优。”
沈懋学秉性正直,不畏权势。在他官授翰林编修没多久,朝廷发生了一桩大事,他被卷入进去,乃至对他的宦途造成了重大影响。这一年,张居正父亲去世,按朝丁忧制度,官吏遇到父母的丧事,自闻丧之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个月,期满起复。但也有由皇帝特别指定,不允许解职还乡守孝的,称为夺情。夺情之事,平时十分少见,但也不是没有先例。但是,张居正怕离职后失去权位,加上户部侍郎李幼孜欲巴结张居正,首倡夺情之意。这是对封建纲常的挑战,消息传出,朝中哗然。正好这时又发生了日食,编修吴中行、刑部外郎艾穆及赵用贤、沈思孝等纷纷上疏称张居正忘亲贪位,不守孝制,造成日食,反对夺情。两派争论不休。当时神宗年幼,朝政上还有许多地方要依赖张居正,所以准了夺情之议。反对的人,都被判午门外梃杖。    这时,沈懋学出于正义感,不畏张居正是朝廷重臣,位高权大,毅然和侍讲于慎行等联名上疏营救。在没被皇上采纳后,他又给张居正的儿子张嗣修写信,请他在父亲面前求情;同时又写信给与张居正亲近的户部侍郎李幼孜代为说情,遭到李的痛斥。这事的结果是惹起皇上大怒,警告他们“此后再有党奸怀邪,必从重惩,不稍宽宥”。在这种情况下,沈懋学深知自己得罪了张居正,加上惹恼了皇上,仕途叵测,于是乞病告归,走他父辈的老路,远离政事,隐居讲学。后来张居正对沈懋学的结局有所不忍,动了恻隐之心,欲复其官职,然而,沈懋学已于万历十年(1582)在家乡忧郁病卒。尽管沈懋学工草隶及诗詞、古文,亦善骑射,风流倜傥,但是在那样一种境遇下,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著有《郊居集》、《郊居遗稿》留世,崇祯末(1644)追谥文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