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公共服务

宣城城市建设工作:从“皖南小城”到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发布时间:2018-12-17 11:59 来源:中国宣城网 浏览:
【字体大小:

    一栋栋标志性建筑鳞次栉比,一条条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一项项民生工程相继完工……如今,行走在城区,目及之处,我市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与奋斗,我市紧紧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心城市目标任务,坚持“做规划、拉框架、补功能、提品位、优环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山水园林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昔日的“皖南小城”,如今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文房四宝之城,相继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等诸多殊荣。可以说,我市城市建设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喜人嬗变……

    大气魄拉开城市框架

    “上世纪80年代初,宣城地委、行署由芜湖搬迁至宣城,当时的城区建设十分落后,路面狭窄、弯道多,城市供水能力不足,防洪设施基本没有,城市规模小得‘可怜’。”“70后”何耀光是一位老宣城人,回忆起少年时期的宣城,他历历在目。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发生巨大变化,何耀光也见证了宣城发展的点点滴滴。

    “撤地建市之后,宣城进入了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2000-2005年城市框架拉开,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建成区面积平均每年以0.6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延伸。”市住建委主任盛浩向记者介绍,进入“十一五”后,全市城市建设投资力度达到新高,其中2007年城市建设投资完成14亿元,超过前20年该项的投资之和。“十二五”期间,我市年均城市建设投资超过120亿元,进入“十三五”超过了150亿元,2017年更达到了195.6亿元的历史新高。

    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努力,让城市发展突飞猛进,目前我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17.3平方公里上升至2017年的58.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2000年的18.57万人上升至2017年的35.82万人。

    “以前城区道路拥挤,路面条件差。现在,城区道路如蛛网般密布,平整宽阔、四通八达,十分便利。”说起交通的变化,市民发自肺腑地感叹。

    诚如斯言,道路如同城市发展的动脉,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1987年底,城区修整和新建街巷32条,总长3.13万米,拥有城区道路40公里,到1999年已打通了叠嶂路,拓宽了九州大道、环城西路,新建了昭亭路,其时还拉开了宣泾、宣南、宣港三条出城道口。

    ——“十三五”初,“四环十二射”的道路骨干路网建设思路正式确定。截至目前,我市先后建设青弋江大道等主次干道65条,改扩建陵阳路等城市道路20条,人均道路面积达27.37平方米,在全省处于领先位次。

    ——今年9月通车的宛陵路和年底即将建成的水阳江大道闭合段北段,让市民多年的“一环、二环梦”梦想成真。

    高楼在拔节,路网在延伸,我市城市配套也随之完善。尤其是一批大工程、大项目的陆续建成,让城市功能不断丰富。

    2010年以后,我市城市公建项目驶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快车道。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成就了市民的“百年大学梦”;市海关、国检大楼建成投入使用,促进了我市外向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成为弘扬廉政文化和展示宣城廉政成果的良好平台;国防动员训练基地为国防事业持续续航;图书馆成为市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体育馆成功举办世界排球联赛,吸引世界目光;市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楼的交付使用,为医疗卫生发展做出贡献……

    大情怀传递民生温度

    从最初的土平房,到后来的低层水泥楼房,再到如今环境优美的电梯房……40年来,市民朱海潮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家都带给他新的居住体验——小区环境越来越舒适,周边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

    这种良好的居住体验,得益于我市持续不断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初,我市城区实有房屋面积仅有179.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98.4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6.4平方米。1984年,房管部门开始实施直管公房改造,同时10多家开发企业相继成立,逐步进行成片开发,至2000年共拆除旧房面积22万多平方米,先后建成珍珠塘、长塘等20多个住宅小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78年的4.3平方米增至12.9平方米。2000年以来,我市房地产市场经历了起步、发展和高速增长后,步入平稳健康发展阶段。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市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约242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约1550万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至37.9平方米。

    “过去我住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晴天掉土、雨天漏雨,是棚户区改造让我家搬进了绿化丰富、设施齐全的花园式小区。”家住夏渡新城小区的市民刘振感叹,这是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办的大实事,真正惠及了百姓的生活。

    北门棚户区改造、造纸厂宿舍改造、阳德路及周边改造、羽绒厂改造,见证了我市棚户区改造进程,自2010年我市开展棚户区改造工作以来,累计改造64819户,约371.71万平方米。

    民生有温度,百姓幸福有热度。让老旧小区环境“提档升级”,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是我市城市建设惠及民生的又一着力点。2013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2.95亿元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工作,实施楼道粉刷、规划增设小区停车泊位、安装把式车辆停车棚等工作,累计完成改造建筑面积266.19万平方米。工作中,我市还注重加强住房救助力度,截至2018年6月,市区通过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等方式已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约2.73万余户。其中,累计发放廉租租赁补贴约1.55万户;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面积约65.63万平方米,累计保障约1.18万户家庭。

    大手笔勾画城市景观

    青山碧波、鸟语花香,公园移步易景、水岸花团锦簇……昔日绿化面积零零星星的小城,如今已成为市民和游客流连忘返的山水生态之城,“点成景、线成荫、片成林、水成系”的城市风光旖旎无限。

    按照“把城市建设在森林里,让森林生长在城市中”的思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跑出“加速度”,绿化空间不断拓展,绿植总量大幅提升。截至2017年年底,市区绿化覆盖面积已由1991年的88公顷上升至4230.01公顷,公园绿地面积已由1991年的11公顷上升至534.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991年的1.2平方米上升至14.92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2017年已达36.74%,“一山一湖三河十园”城市生态环境基本建成。

    “夜晚的各色路灯,就像颗颗宝石把城区点缀得更加璀璨多姿。”每当夜幕降临,看到处处流光溢彩的夜景,市民总是这样发出赞美。

    为进一步美化市区夜间景观、提升城市品位,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城市夜景亮化工程,1991年市区仅有1031盏路灯,至2017年城市路灯量翻了22倍,达到23000余盏。此外,市区近几年还新增了景观灯21000余盏和灯带16982米,多层次、立体化、动静相结合的现代化城市夜晚照明景观一一呈现。

    想要城市“颜值”高、“气质”好,城市建设就要做到“面子”和“里子”兼顾。近年来我市还逐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打造“海绵城市”。1978年以前市区仅有8条下水道总长为4329米,到1999年扩展到21条,总长为14860米,另有明、暗沟27条长10894米。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道路新、扩、改建,城市排水系统逐步建立并完善,2007年年底市区排水管道总长度已达到244.73公里。2010年,为完善敬亭圩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我市全面开展城区道叉河、梅溪河、泥河、解放河、清溪河等城区内河污水截流工程,累计敷设截污管网36公里,实现河道截污管网100%覆盖,河道两侧沿线的排污口已全部收集进入城市污水管网。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排水管道总长度更是达到了843.91公里。

    回首过去,改革开放40年,是我市城建历史上任务最繁重、覆盖面最广、成果最丰硕的40年,也是城建带给市民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展望未来,我市将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沪苏浙为标杆,以建设“双百”城市为目标,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在打造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征程中昂首阔步、奋力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