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城市政府办公室>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专项规划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967K/201708-00012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 / 其它
名称: 【十三五专项规划】宣城市“十三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17-08-04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967K/201708-00012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 / 其它
名称: 【十三五专项规划】宣城市“十三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17-08-04
【十三五专项规划】宣城市“十三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7-08-04 00:00 来源:市旅发委 浏览次数: 字体:[ ]

 

宣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017年8月


目录

第一章 发展回顾............................................. 1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

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

三、项目建设强势推进............................................ 3

四、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4

五、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5

六、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6

七、主要问题.................................................... 7

第二章 市场现状............................................. 9

一、客群特征明显................................................ 9

二、市场潜力较大............................................... 10

三、出游印象较佳............................................... 11

第三章 发展形势............................................ 14

一、政策背景................................................... 14

二、重要机遇................................................... 15

三、面临挑战................................................... 16

第四章 总体要求............................................ 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总体定位................................................... 19

三、发展思路................................................... 19

四、目标体系................................................... 23

第五章 塑造全域发展格局..................................... 30

一、建设全域旅游核心........................................... 30

二、构建全域旅游环线........................................... 30

三、强化全域发展支撑........................................... 31

第六章 推动旅游产业升级..................................... 40

一、加快产业要素升级........................................... 40

二、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42

三、强化产业引领力量........................................... 44

四、提升产业主体实力........................................... 46

第七章 构建优质产品体系..................................... 50

一、促进传统产品提质增效....................................... 50

二、培育新旅游业态产品......................................... 53

三、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60

第八章 强化旅游项目支撑..................................... 63

一、谋划一批旅游廊道项目....................................... 63

二、提升一批旅游景区项目....................................... 65

三、发展一批城市旅游项目....................................... 65

四、打造一批示范基地项目....................................... 67

五、培育一批产业园区项目....................................... 72

六、升级一批旅游村镇项目....................................... 74

第九章 做好全域畅游服务..................................... 76

一、推动旅游交通网络化......................................... 76

二、构建全域集散体系........................................... 81

三、完善旅游服务系统........................................... 85

第十章 推动全域品牌建设..................................... 88

一、深化品牌市场营销........................................... 88

二、强化城市品牌推广........................................... 91

三、促进区域合作共赢........................................... 93

第十一章 提升城市旅游职能................................... 96

一、提高城市创新能力........................................... 96

二、建设全域集散中心........................................... 96

三、打造城市旅游目的地......................................... 97

四、塑造第一印象区............................................. 97

第十二章 加强旅游质量管理................................... 99

一、做好质量提升与管理......................................... 99

二、强化质量考核与监管........................................ 102

第十三章 强化旅游发展保障.................................. 104

一、深化旅游综合改革.......................................... 104

二、创新旅游发展政策.......................................... 106

三、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 109

四、落实旅游保障措施.......................................... 111

附件1:宣城市各县区旅游发展指引.................................. 114

附件2:宣城市“十三五”重点旅游项目.............................. 125

附件3:宣城市旅游业发展重点工作近期行动计划(2017-2019)......... 128

 

第一章 发展回顾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一)自身成长“成果显著”   

    “十二五”以来,宣城市旅游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6%和18%。2015年宣城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57.5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3.1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9.2%和14.7%,旅游总收入达168.8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45.8万美元,“十二五”规划目标基本达成。目前全市共有A级景区60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1家,期间共新增4A级以上景区8家,龙川景区成功创建5A景区。目前宣城市共有星级饭店34家,其中四星级10家,三星级18家;星级农家乐共159个,其中五星级45个,四星级55个;省级旅游经济强县3个,优秀旅游乡镇2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52个;省、市级旅游商品生产示范企业近158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全市七县(市区)均获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其中3个获得国家级示范县称号;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达到15个,其中国家级4个。

图1-1 宣城市2010-2015年国内游客接待人次与旅游总收入

(二)横向比较“差距明显”

   总体来看,宣城市与周边地市相比较,旅游经济指标处于末位,旅游总人次与总收入差距明显,旅游“洼地”状况突出;与省内的黄山、芜湖、池州等地市相比较而言,旅游经济相对滞后,与省外的杭州、湖州等地市相比,差距显著,旅游发展的规模和效益有待提升。

图1-2 宣城市2015年宣城与周边地市旅游总人次与总收入对比

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从国家到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和措施,各级、各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极大优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加大行业管理力度,积极推进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标准化进程。随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上升至国家层面,为抢抓示范区建设机遇,宣城市上下积极行动,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组,进一步强化了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统筹领导。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和《宣城市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全市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文化旅游的产业地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述政策、文件以及相关管理办法,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宣城市的旅游发展环境。

三、项目建设强势推进

为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宣城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即:敬亭山宛溪河诗山宛水品质提升工程、大桃花潭景区开发建设工程、青龙湾生态旅游示范工程、扬子鳄旅游开发工程、文房四宝城市品牌提升工程、历史名人诗画开发工程、古建筑古遗址保护利用工程、美好乡村休闲养生旅游开发工程。各工程分别由一位市领导牵头,成立一套班子,划拨专项资金,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各工程规划编制及《宣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规划整合实施计划》编制工作现已全面完成并相继启动实施。为推进“八大工程”建设,自2014年起,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提升年”活动,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为推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全市以“六年并进,六城同创”为抓手,积极推进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韩愈文化园、梅氏文化博览园、中华茶博园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城市旅游建设有序推进。敬亭山旅游度假区、宛溪河历史文化景观带、宛陵湖景区开发,中国鳄鱼湖提升改造等一批重点景区及城市景观建设项目先后开工,宣酒文化园、敬亭山、金梅岭军事旅游度假区、夏霖景区、中国鳄鱼湖景区、观天下景区、龙泉洞景区、黄田景区等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敬亭山旅游度假区、金梅岭军事旅游度假区、大桃花潭景区、太极洞景区5A创建工作已经启动。

强化文旅资源整合,围绕敬亭山、文房四宝产业园、泾县宣纸和皖南花鼓戏等文化旅游元素,打造文化创意集聚区和文房四宝产业集聚区;泾县、绩溪和旌德打造古建筑创意创作集聚区和名人故里集聚区;泾县打造云岭爱国主义教育集聚区;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养生度假集聚区。

四、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十二五”以来,绩黄、芜雁、宣宁、宁绩、宁千、铜南宣等6条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宣城实现至合肥、上海、黄山、铜陵、杭州等5个方向的高速公路贯通,并成为全省第二个拥有环城高速公路的城市。中心城区对外辐射的宣城至狸桥、宣城至泾县等一级公路也相继建成通车。全市已实现80%的乡镇通达二级及以上公路,60%的2A级以上景区通达三级及以上道路,所有行政村通达了水泥(油)路。2015年6月,合福高铁正式开通,宣城驶入"高铁时代"。华北、华南的游客可乘坐有“中国最美高铁”、“中国最美的黄金旅游路线”之称的合福高铁抵达宣城欣赏沿线风景、游览全市景点。景区“最后一公里”建设逐步推进,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日趋完善。出台《宣城市智慧旅游建设实施意见》,加强对县(市区)指导,规范引导宣城市智慧旅游发展。完成集群升级宣城旅游网和无线景区试点示范,完成宣城手机APP应用、微信公众平台、部分重点景区4G基站建设、开发智慧旅游新媒体服务终端等工作,推进宣城市智慧旅游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能力。

五、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为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宣城市狠抓旅游业综合改革,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促发展。为进一步强化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宣城市创新设立了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办公室,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合署办公,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协调机构,在本轮机构改革中,已将市旅游局改设为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将部分县(市区)旅游、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进行整合,成立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完善。在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上,部分县(市区)也取得了突破,泾县成立了印象皖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广德、旌德也各自建立了旅游投融资平台,进一步拓宽了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渠道。

六、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牢固树立“市场营销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推动旅游宣传营销改革创新,着力巩固长三角传统市场,精准细分国内新兴市场,积极开拓境外游客市场,“全方位、全媒体”打响“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城市品牌。统筹市县实施“1+N”营销战略,连续多年在央视《朝闻天下》投放城市品牌宣传,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推进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在市区公交车站台、公交车内灯箱、公交车车载电视、楼宇电视、城市高炮、高速出入口等多平台组织开展城市旅游品牌宣传。

连续成功举办中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创新推出“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旅游月”。建立旅游线路产品研发团队,着力完善宣城旅游线路产品库,打造“拳头”型旅游精品线路,我市“山水诗乡,多彩宣城,休闲养生度假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被评为全国十大精品线路,文化旅游名市的品牌日益深化。“借船出海”加大对台旅游营销,积极开拓台湾、东南亚境外客源市场,推动宣城市“华东黄金旅游走廊”纳入全省的国际、国内重点精品线路。

加强与媒体间联合,举办新浪安徽研学旅行首发团启动仪式,积极开发研学旅行产品,成功推出全市20大研学旅行基地,其中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荣获安徽省首批省级研学旅行基地、全省红色旅游研学类代表,宣纸文化园成功跻身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开设宣城旅游商品旗舰店,建立“宣城旅游e营销”、“ 宣城旅游公共服务e平台”,实现“一机在手、畅游宣城”。

出台《宣城市区旅游市场营销补贴办法》,充分激发旅游企业市场营销主体作用;大力推进宣宁、宣杭等旅游市场一体化,并先后被评为“长三角自驾旅游优秀目的地”、“安徽十大自驾游目的地”和“安徽省首届自驾游大会首推目的地”。

七、主要问题

宣城市旅游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旅游经济的高增长期,项目建设的高投入期,产业结构的调整期,旅游要素的整合期,产品功能的完善期,服务质量的提升期。游客需求日趋多样,旅游供给侧改革机遇良好,但相关矛盾也不断凸显,改革压力较大、问题较多。

一是产品格局有待升级,需要立足全新资源观,构筑一个顺应“汽车+手机”发展趋势的复合型旅游产品格局。

二是全域旅游建设有待加强,需要秉承全域旅游观,立足一体化理念,打造全景宣城。

三是产业要素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需要立足产业融合与产业链思维,吸引旅游新要素,实现产业发展的全方位转型升级。

四是营销模式有待转变,需要加紧衔接“互联网”生活方式,推动大屏宣传与小屏营销的结合,实现单向宣传与双向互动的携手。

五是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需要积极适应综合改革要求,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有效转变。


第二章 市场现状

    收集宣城市潜在游客、来宣游客以及网络游客评论等资料。潜在游客数据收集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高铁站发放1500份问卷调查。来宣游客数据收集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在宣城市主要旅游景区共发放3000份问卷。网络评论数据的收集截止时间为2015年11月底,分别从同程旅游、携程旅游、蚂蜂窝、百度旅游等在线旅游分享平台收集约7600条网络评论,涵盖宣城市的19个景区。

一、客群特征明显

目前来宣城旅游的游客主要来自省内和长三角地区,以“欣赏乡村风光,体验乡村生活”、“感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呼吸新鲜空气”、“找个地方与家人朋友一起度假放松”、“亲眼目睹古诗中的山水村庄、缅怀诗人”、“到古道徒步,体验古人艰辛,锻炼身体和意志”、“参观战争遗址、缅怀革命先烈”和“参观文房四宝生产地,感受中国传统书香文化”等出游目标为主。

依据调查结果,宣城自驾游客占比最多,其余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和跟团游,逗留时间较短,不超过两日,人均消费低于1000元。

表2-1 样本基本特征属性

个体属性

细分类别

有效百分比(%)

个体属性

细分类别

有效百分比(%)

性别

51.2

职业

离退休人员

2.2

48.8

学生

36.2

年龄

18岁以下

7.5

军人

0.6

18~25岁

38.3

农民

1.8

26~45岁

40.4

工人

7.5

46~60岁

11.5

服务销售人员

7.9

60岁以上

2.3

专业/文教人员

8.6

月平均收入

3000元以下

15.4

企事业单位人员

20.9

3000~5000元

40.5

公务员

4.6

5000~10000元

18

其他

9.8

10000元以上

12.5

学历

高中/中专及以下

24.7

客源地结构

省内

57.1

大学专科或本科

66.1

长三角

32.3

研究及以上

9.2

其他省份

10.6

重游

第一次

70.4

 

 

 

两次及以上

29.6

二、市场潜力较大

    通过对潜在市场客群的出游偏好分析,发展以上海等长三角代表性城市居民的出游消费需求强烈,年均出游次数大多超过2次,人均出游花费超千元,潜力巨大。较为在意出游品质,对景区等级、服务设施、生态环境等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对山水美景、文化胜迹、美食美物、乡村生活等最为向往和追求,对宣城的诗歌文化、古道遗址、历史事件等相关的敬亭山、桃花潭、徽杭古道、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等景区的知晓度最高,市场需求和宣城的景区类型具有较高的匹配度。以网络社交和亲友社交等方式获取出游信息为主,大多数以网络预订等手段进行出游安排。

 

图2-1 景区知晓度

三、出游印象较佳

过半数的游客认为宣城旅游产品和服务总体来说较好,认为旅途山水景观秀丽、景区环境幽静、景区整体较干净、整洁、景区工作人员服务质量较高;交通较为方便快捷、景区内部交通体验性高;客栈性价比高、露营住宿时尚有趣

但问题表现也较为明显。口号的知名度欠佳,过半数的游客不知道当前的宣城旅游口号,旅游餐饮评价、景区餐饮价格适中、餐饮特色整体感知不明显、名优特产感知度不高等。经过ROST分析,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交通、环境、设施、卫生、服务、宣传等方面,今后应在相关方面进行改善。

表2-2 宣城市旅游形象关键词词频(排名前128位)

词语   词频(次)           

词语   词频(次)

词语  词频(次)

词语   词频(次)

风景

1084

门票

875

方便

833

景色

815

很好

620

游玩

426

值得

426

环境

420

龙川

385

桃花潭

340

朋友

332

服务

331

绩溪

323

徒步

322

导游

295

开心

286

自然

265

交通

257

旅游

256

开发

255

建议

250

胡氏

231

好玩

225

宗祠

225

蓝天

201

古镇

200

古道

225

空气

222

历史

219

特色

205

建筑

199

漂亮

198

                 

 

江南

191

 

 

安徽

188

 

 

查济

187

 

 

管理

180

 

 

优美

176

 

 

便宜

176

 

 

文化

166

 

 

不值

163

 

 

祠堂

163

 

 

票价

163

 

 

李白

161

 

 

皖南

159

 

 

敬亭山

159

 

 

大峡谷

157

 

 

免费

153

 

 

徽派建筑

153

 

宣城

152

 

徽州

149

 

太极洞

142

 

表演

138

 

古村

135

 

景观

135

 

泾县

133

 

商业

130

 

自驾

131

 

古村落

129

 

住宿

125

 

讲解

124

 

气息

122

原生态

121

人文

119

安静

119

游览

118

好地方

116

体验

116

风光

112

峡谷

111

沿途

111

休闲

110

木屋

109

设施

105

味道

104

美丽

104

清澈

102

农家乐

100

大自然

95

山清水秀

94

小桥流水

92

可惜

92

路线

91

民居

91

吃饭

88

山水

88

溶洞

87

秀丽

85

徽派

83

印象

81

满意

80

保护

79

小溪

79

古朴

79

鳄鱼湖

78

干净

76

黄山

74

坐船

74

热情

73

度假

73

心情

73

遗憾

72

性价比

72

舒服

71

徽商

70

停车场

69

美景

69

典型

68

酒店

67

公交

66

放松

64

排队

64

好吃

62

原始

62

牌坊

60

写生

60

商业化

58

幽静

58

杭州

57

帐篷

51

汪伦

49

独特

48

古老

47

 人杰地灵

 41

 规划

 39

路标

37

高铁

35

有意思

35

改进

34

 

 

 

表2-3 总体旅游形象关键词词频分类

类别

高频词

整体形象

安徽、皖南、徽州、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文化、胡氏宗祠、徽派建筑

景点

自然风光

景色、优美、风光、好地方、大自然、山清水秀、小桥流水、秀丽、美景

人文历史

徽派建筑、李白、宗祠、汪伦、徽商、徽州

诗歌文化

李白、桃花潭、敬亭山、汪伦

红色旅游

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烈士园林

设施服务

游览环境

写生、幽静、古朴、沿途、干净

旅游交通

高铁、自驾、公交车、包车

旅游住宿

住宿、酒店、农家乐、客栈、露营

旅游餐饮

吃饭、好吃、餐饮、徽菜

旅游服务

服务、导游、管理、排队、设施

 

表2-4 游客对宣城情感评价表

正面

方便

值得

开心

好玩

好地方

满意

有意思

频数

833

420

286

225

116

80

35

负面

建议

不值

可惜

遗憾

改进

规划

 

频数

250

163

92

72

34

39

 

 


 

第三章 发展形势

一、政策背景

(一)国家层面政策指导意义重大

    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将贯穿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全行业等,是“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理念;出台如《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指导意见,对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提升旅游产业地位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外国家出台《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等,为积极保障旅游业发展用地供应提供了政策支撑;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平台作用进一步增强,出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纲要》,为宣城加快实施“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徽文化保护开发,开发遗产旅游、修学旅游、节庆旅游三大旅游品牌等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省级层面政策拉动力量凸显

安徽省提出《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力争达到60%;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旅游发展四项任务,提出一项要求,对全省旅游改革发展意义重大;提出四个旅游建设,出台《关于建设旅游强省全面打造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的意见》,是全省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市级层面政策实施目标明确

宣城市结合本地实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方案》,针对《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工作目标,明确了33项具体任务;重点实施“865”文化旅游发展计划,全面实施八大工程,打造六大集聚区,培育五大特色;宣城市旅委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11331”发展思路,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旅游融合发展。

二、重要机遇

大战略带来大发展的机遇。宣城市处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重要节点,能够更多地赢得发展空间,更多地把握政策红利,更多地聚集发展资源。

大交通带来大开放的机遇。近年来宣城旅游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观,特别是合福高铁穿境而过;积极建设通用航空机场,一批快速通道正在规划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形成。交通优势必将进一步转化为区位优势、开放优势。

大众消费带来大市场的机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已成主流,大众旅游作为大众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迎来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期。

大产业带来大效益的机遇。旅游不仅是建设美好家园的生态产业,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民生产业,还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旅游综合引擎功能日益显著。

大合作带来区域空间整合的机遇。区域旅游合作不断加深,长江旅游经济带、浙闽皖赣旅游经济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区域合作平台建设,给宣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大改革释放市场活力的机遇。“十二五”以来,从国家到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和措施,宣城市各级、各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正在推进的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了体制机制,增强了市场活力。

三、面临挑战

品牌突围挑战:“目的地建设”需要“品牌突围”的引领。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品趋同,市场对特色产品和品牌目的地的青睐日渐凸显,目前宣城旅游面临着“洼地”的风险,需要强化“山水诗乡,多彩宣城”的品牌引领作用,实现品牌突围,推动目的地建设。

空间布局挑战:“产业提效”需要“空间布局”的优化。目前宣城旅游市场主体发展较弱,龙头景区和企业较少,带动力较弱,旅游景区、景点发展散弱,未能实现各业态和资源间的联动与产业集聚,限制了产业提质增效。

载体建设挑战:“优质品牌”需要“优质产品”的呼应。宣城旅游宣传力度较大,目的地形象正逐渐形成,但当前产品缺乏创新,旅游景区、景点品质不高,精品旅游线路较少,较难匹配游客对宣城的出游预期。

公共服务挑战:“全域旅游”需要“全域服务”的支撑。部分景区可进入性依然较差,市本级旅游集散能力和辐射能力较弱,未能形成合力。适应自助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与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

旅游示范挑战:“示范地位”需要“机制体制”的创新。宣城作为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在示范区建设中需发挥示范作用,展现示范地位;但目前产业发展受传统管理理念等束缚较大,需进一步推动多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旅游发展的执行效力。

项目落地挑战:“规划落地”需要“多方联合”的保障。当前宣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引领思路明确,规划工作扎实有序,“十三五”期间应紧抓项目的合作实施,结合全域旅游规划,推动政府各部门出台相关旅游支持政策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形成多方联合共同推动旅游项目建设的态势,强化旅游发展的环境保障。


第四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把握深化改革、交通格局改善以及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良好发展机遇,积极推动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以创新、科技、资本、人才、大众创业等新要素为动力,加强产业融合和产业延伸,推动旅游传统业态转型升级和新业态跨界创新,以公共服务体系、行业管理体系、投融资体系和政策体系建设为支撑,以八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和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带动大众创业和农户增收,提升幸福指数,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常态化发展,实现游客健康、居民小康的双康目标。通过五年建设,将宣城市建设成为以文房四宝为文化魅力、休闲养生度假为主导产品、功能体系完善、品质精良的长三角地区品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以五大理念为指导,提升旅游产业的全域发展格局,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总体定位

实现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从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从服务业重点产业向国民经济主导产业转变,从传统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并举转变,实现突破性发展。并通过向休闲城市的转型发展,建成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中心城市之一,成为独具文房四宝传统文化魅力和江南湖山特色的华东一流、全国知名的品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长三角品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1、目标设置思路

围绕“一个中心”:旅游目的地

秉持“一大理念”:全域旅游

突出“一种功能”:休闲度假旅游

2、目标设置意义

推动三种创新:旅游目的地品牌内涵的创新,旅游服务体系的创新,旅游休闲度假功能的创新。

形成三种带动:带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营销突破;带动全域公共服务体系大发展;带动旅游产品体系和产业发展的创新升级。

三、发展思路

(一)目标建设思路

1、强化组织保障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负责人,围绕全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进行任务分解,实行目标考核,综合协调政府各部门合力推进落实各项建设任务。

2、树立全域旅游发展观念

立足新的资源观,以“五全”(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为内容。打造“全域旅游、全景宣城”。

3、构建全域空间网络

在传统区域旅游板块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适应新常态背景下大众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强化“道路+节点”的树状空间模式。“点”上强化景区、城镇体系、乡村旅游节点、休闲驿站的建设,“线”上推进风景廊道体系的建设,实现全域辐射。

4、重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针对自驾游、自助游、散客化逐步成为主流的大众旅游市场自由性、自主性、随机性等的需求特征,重点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以风景道模式建设的道路体系,以休闲驿站、主题客栈、自驾营地、标识系统、旅游公厕为代表的服务设施,以集散中心为代表的综合服务中心,以移动网络、互联网为代表的智慧工程。

5、突出发展乡村旅游

宣城市独具魅力的文房四宝之乡和江南湖山特色条件决定了其具有的独特乡村景观和文化,乡村旅游是“十三五”期间宣城市应突出发展的方向,按照乡村旅游集聚区、乡村旅游综合体、特色主题庄园、主题农家乐、古镇(村)、特色镇(村)六种形态,打造旅游引领的乡村记忆(乡景、乡味、乡居、乡耕、乡俗、乡音)工程,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6、创新发展城市休闲旅游

通过营造旅游氛围、塑造旅游景观、改善旅游环境,完善优化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大型购物中心、高档宾馆饭店、娱乐休闲场所建设、城市旅游景观线设计、安全工程、标识系统建设等基础服务。建设特色休闲街区、博物馆、文化遗产、骑行道路、骑行公园等,提升城市品位。

7、转型发展景区(点)旅游

转变传统景区(点)的观光旅游、门票经济模式,注入休闲元素,丰富产品类型,增强体验效果,提升文化品位。

(二)产业升级思路

一是要牢固树立战略产业观念。经济型产业+生态型产业+文化型产业+综合性产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是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观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用市场经济规律推进旅游业发展;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切实发挥各类旅游行业协会作用,鼓励中介组织发展。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打破行业、地区壁垒,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

三是要牢固树立转型发展观念。下大力气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真正使旅游业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加快培育旅游新兴业态,加强旅游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衔接;在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考虑旅游功能,培育更多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城镇;突出优势旅游资源,加强精品线路设计、创新旅游商品设计等。

四是要牢固树立全域旅游观念。以全域旅游思维来引导目的地建设,实现全域产业布局、全域设施布局,推动游客出游和旅游发展的全域化。

五是要牢固树立精品旅游观念。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和各类社会资源,创新性地开发旅游精品,完善产品体系,增强我市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六是要牢固树立融合创新观念。依托+ 旅游与旅游 +,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整体联动与融合发展,形成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相关产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三)旅游工作思路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加强对旅游业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市场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企业主体突出、社会力量参与的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效益提升与规模增长相结合。更加注重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通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人均消费、推进节能环保,努力提升旅游综合效益。

三是坚持重点突破与各方协同相结合。加快旅游产业梯度推进,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在重点发展中心城区和重点景区的同时,推动旅游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旅游开发和产业提升,形成全市旅游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是坚持提质增效与融合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旅游业传统企业、传统产品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加大与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力度,努力拓展旅游产业新领域、挖掘旅游产品新业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为我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建立新的发展优势。

五是坚持国内增长与入境突破相结合。充分认识国内旅游对宣城市旅游发展的主体地位,注重国内旅游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把握一带一路、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机遇,促进入境旅游的突破,实现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

六是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依托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与合作,以旅游发展推动生态保护,以旅游产业置换矿产采掘等。

四、目标体系

(一)总体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的“翻番”目标。进一步壮大旅游经济规模,提升旅游产业地位。扩大旅游市场,国内旅游接待量达4500万人次,实现翻一番,入境境旅游者达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50亿产值,实现翻一番,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5%以上,成为宣城市主导产业。
    主客共享的“双康”目标。实现居民小康的目标。扩大旅游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度,旅游就业显著增长,到2020年实现万人脱贫,旅游就业人口占全市城乡就业人数的10%左右,农户人均增收10% ,旅游脱贫,旅游人员培训上岗率达70%以上。提升我市的城市宜居度、居民生活质量与生活品位;拉动旅游内需,促进消费;促进城乡和谐互动,使城市中心功能区的购买力向城郊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游客健康的目标。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提升目的地文化旅游形象,扩大对外交流,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旅游发展;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纲要》要求,优化环境,加快农村环境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条件,改善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相关家标准,保持环境风貌特色,减少旅游开发对本土环境风貌的破坏。
     传承创新的“双创”目标。推动旅游创新。保护和弘扬宣城历史文化,培育和强化文化特色,策划和举办文化旅游节庆,创新文化旅游项目,促进文化交流,形成社会对宣城文化特色的多元化认同,培育新的文化旅游消费热点,引导市民和旅游者形成积极的休闲旅游需求、旅游方式和消费习惯,并将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旅游新热点,培育旅游创新创意人才。鼓励支持旅游创业。建设和支持一批文化遗产传承场所及创客基地等,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与保护,结合各县(市区)地方特色,发展文化旅游的创新创业基地等,出台支持政策。
(二)重点建设目标

围绕一个重心,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市为单位)创建为“十三五”时期旅游工作重心,围绕这一工作重心,推动长三角品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

强化两种作用,强化宣城市的旅游中心枢纽作用,依托宣城市的交通及区位优势,打造面向长三角,辐射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的旅游中心枢纽。强化旅游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宣城旅游产业的现代化示范、融合创新示范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示范。

开发三类市场深度发展本地和周边市场,实现旅游发展的普惠共享,提升宣城旅游的“周末经济”。大力提升长三角市场,以长三角为主要客源地,实现市场营销的重点突破。积极开拓国内长线市场和入境市场,依托多种平台,推动区域合作,实现宣城客源市场结构的多元化,提升客源市场的可靠性。

开发四大空间,丰富点状的特色小镇与特色旅游村落空间,打造系列特色旅游名镇、名村。提升打造景区空间,推动查济、泾县云岭、敬亭山-宛溪河、太极洞、青龙湾景区、徽杭古道景区、郎溪观天下景区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新增10个以上4A级旅游景区等。推动发展廊道空间,形成古道群、水阳江、青弋江等旅游廊道,壮大皖南“川藏线”的陆上交通廊道,鼓励发展低空飞行观景道。重点打造十七个集聚区空间,推动旅游产业和资源要素的集聚。

完善五类服务旅游交通服务,进一步提升旅游主干道与通景公路通勤条件,实现全域通畅。旅游驿站及营地设施服务,促进乡村驿站和自驾营地设施的完善,做好全域服务的准备工作。智慧旅游服务,衔接安徽省智慧旅游的顶层设计,打造宣城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国际化旅游服务,衔接国际化发展品质,提升国际化的标准服务水平,打造国际化服务项目。旅游惠民利民服务,共享旅游发展,打造面向主客共享的服务设施与项目等。

创新六种项目,推动升级一批旅游村镇项目、鼓励培育一批产业园区项目、

重点打造一批示范基地项目、突出发展一批城市旅游项目、积极提升一批旅游景区项目、新建设一批旅游廊道项目。

塑造七大品牌,一是深化“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养生福地、健康宣城”的城市旅游品牌建设,强化文房四宝相关元素整合和城市品牌包装,大幅度提升城市文化休闲旅游功能,打造华东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城市品牌,将其纳入各集聚区发展体系。二是推动景区品牌升级,继续支持A级景区品牌建设,鼓励景区的研学旅游基地、养生养老基地等品牌创建。三是创建旅游区品牌,力争将青龙湾、中国鳄鱼湖、太极洞、大桃花潭打造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乡村休闲示范区品牌建设,培育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四是着力支持一批旅游企业品牌,培育宣城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2-3家旅游企业,实现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并进,旅游企业与相关企业的互联互通,城市接待与乡村旅游企业一体化发展的品牌打造之路。五是有效整合旅游产品品牌,推出2-3条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线路,精心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旅游线路等。六是丰富提升旅游商品品牌,整合我市特色旅游商品,打造宣城十大必买旅游商品系列等。七是强化文化旅游品牌,加强诗歌文化品牌,依托节事节庆和演艺产品创新等多途径,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品牌塑造,通过联合申遗活动,力争使我市桃花潭成为皖南古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等。

(三)量化指标

根据新常态背景下未来旅游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安徽省“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构建新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3-1)。

表3-1 宣城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量化指标预测一览表

序号

内  容

发展目标

序号

内  容

发展目标

经济指标

 

22

5星级旅游饭店(个)

1

1

国内旅游者人次(万人次)

(达宣城本地常住人口10倍以上)

4500

23

4星级旅游饭店(个)

7

2

入境旅游者人次(万人次)

30

24

3星级旅游饭店(个)

7

3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

340

25

优秀旅游乡镇(个)

30

4

旅游创汇(亿美元)

1.5

26

旅游示范村(个)

100

5

旅游总收入(亿元人民币)

350

27

五星级农家乐(个)

20

6

游客人均停留时间(天)

2

28

四星级农家乐(个)

40

7

游客人均旅游消费(元人民币)

800

29

三星级及以下农家乐(个)

50

8

过夜游客占比

50%

30

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个)

10

9

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

15%

31

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个)

2

10

游客整体满意度

95%

32

省级研学旅行基地(个)

5

社会目标

 

33

市级研学旅行基地(个)

30

11

旅游从业对就业总数的综合贡献

20%

34

房车营地(个)

2

12

宣城农民年纯收入的旅游收入占比

20%

35

自驾营地(个)

20

13

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

10%

36

中医药养生基地(个)

10

14

旅游从业务人员培训上岗率

70%

37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个)

1

文化目标

 

38

省级旅游度假区(个)

5

15

十亿元文化旅游项目(个)

5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16

亿元以上文化项目

30

39

乡村自驾风景道(条)

6

生态指标

 

40

骑行绿道(公里)

300

17

旅游区空气、水、污水达标率

100%

41

旅游公厕

300

18

森林覆盖率

58%

42

旅游集散中心

22

旅游要素、业态新增目标

100%

 

 

 

19

省级旅游强县(个)

3

 

 

 

20

5A级旅游景区(个)

1-2

 

 

 

21

4A级旅游景区(个)

10

 

 

 

 

 

 

 

 

 

 

 

 

 

 

 

 

 

 

 

 

 

 

 

 

 

 

 


第五章 塑造全域发展格局

依据宣城市旅游资源特点、空间分布特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布局,按照支撑大产业发展格局的要求,贯彻落实“全域化旅游+泛旅游产业”建设理念,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高速铁路时代”双重叠加效应,强化“自驾车时代+风景绿道慢行时代”共同作用。按照“点—轴”系统空间发展模式,从区域创新的角度进行谋划,对接全域旅游建设大局,明确规划期内的重点建设空间,形成“一核引领、一环沟通、多区支撑”的空间布局结构,实现城市与旅游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旅游发展空间的有效集聚。

一、建设全域旅游核心

依托宣城市区,打造面向宣城全市及皖南示范区核心区的宣城市旅游集散枢纽。完善优化宣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街区、高档宾馆饭店、娱乐休闲场所建设、城市旅游景观线设计、安全工程、标识系统建设等基础服务。

二、构建全域旅游环线

立足主要干线交通功能,以全域快速旅游交通的整合为目标,建设联动宣城全域的旅游大环线,联动泾县、旌德、绩溪、宁国、广德、宣州区。推动宣城的一体化全域发展。

 

三、强化全域发展支撑

(一)环城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

围绕宣城市区,包含敬亭山、宣酒文化园、鳄鱼湖、夏渡森林公园及金梅岭景区等。

中心一核:城市文化旅游休闲服务核心区(主城区)。南北两区:敬亭山风景名胜区、夏渡森林公园、鳄鱼湖景区及文房四宝园、金梅岭、陈山遗址古人类考古遗址公园。东西双带:东部宛溪河-水阳江风光带,西部近郊乡村绿色休闲带(由敬亭山-中央公园-宛陵湖-彩金湖公园至金梅岭景区)

功能定位:旅游中心集散服务;城市文化休闲;宣城旅游第一印象。目标定位:国际休闲旅游城市

(二)南漪湖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区

以南漪湖为核心,囊括新发镇、飞鲤镇等部分环湖乡镇地区。

一湖:南漪湖环湖风景优美、原生态,同时水产资源丰富,是宣州、郎溪的主要水产养殖区域。一环:滨湖旅游发展环,建设环南漪湖风景道,塑造岸上旅游发展经济带,打造湖泊型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

功能定位:湿地生态观光;滨水休闲度假。目标定位:湖泊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体

(三)宣州南部休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包括周王镇、水东镇、新田镇、黄渡乡、溪口镇,涵盖麻姑山、报国寺等。

两心:溪口镇中心、水东镇中心。两轴:004县道及005县道接新田至水东道路这两条区域联通发展轴线。五镇:指南部山乡的五个主要乡镇,各乡镇以独具特色的资源和一致的景观氛围及相关联的交通结构共同构成南部旅游产业集聚区。

功能定位:古镇休闲体验;假日乡村旅居;生态康体养生。目标定位:长三角山乡田园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国家5A级生态文化景区

(四)天子湖-603航天基地主题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区

以天子湖及603航天基地为核心,包含十字镇和誓节镇等周边地区,扬绩高速誓节出入口的设置将会加快两地区的联合发展。

一区:拥有“皖东第一名山”、“华东奇石大观园”、“中华第一水写天子”的观天下景区。两园:高井庙森林公园发挥着生态旅游吸引力,宣木瓜农庄有着主题农业休闲园的独特魅力。两镇:享有“中国绿茶之乡”美誉的十字镇和拥有“中国航天第一村”的誓节镇。

功能定位:休闲度假养生;农业生态体验;主题文化休闲。目标定位:省级航天研学基地;长三角主题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五)伍员山-紫金寺休闲养生旅游产业集聚区

以郎溪县伍员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和广德县紫金寺为核心,联合周边村落,主要包括郎溪县凌笪乡、涛城镇和广德县的邱村镇。

一山:伍员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为龙头,打造户外运动和观光休闲度假目的地。一水:龙须湖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观优美,与紫金寺及伍员山联系便捷,是未来本区域滨水休闲旅游项目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寺:紫金寺为核心,包括周边芦塘村等,目前寺庙正由传统的朝圣观光逐步走向禅修体验旅游。

功能定位:禅修养生体验,户外康体休闲,湖泊生态旅游度假。目标定位:禅修与康体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

(六)太极洞溶洞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

以太极洞为核心,融合周边桃姑迷宫、新杭镇中心及牛头山工业社区等,实现对新杭镇全镇的辐射带动。

一廊:三省通衢景观廊(S215接江苏S342和浙江S301)。两区:核心风景区:太极洞风景区,面积约22平方公里;拓展储备区:涵盖风景区和周边集镇范围,包括新杭镇、桃姑迷宫及周边多个美丽乡村等

功能定位:溶洞地质科普,历史文化体验,太极养生休闲。目标定位:5A级景区,太极洞旅游度假区,国家地质公园

(七)卢湖生态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区

包括卢湖、笄山竹海和环卢湖自然村以及东亭乡和广德县城的景区等。

休闲城市:大力发展横山森林公园和无量溪滨河公园,积极拓展城市休闲空间,营造城市休闲环境。生态绿海:笄山竹海、卢湖及东亭乡等生态环境优越。户外赛事:东亭自行车赛事初具规模,正大力推动户外康体、旅居养老和东亭乡全域旅游的建设。竹产工艺:主要为竹扇及相关竹制品,产业化程度较高。

功能定位:湖山旅游度假;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城市文化休闲。目标定位:长三角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

(八)广德南部山乡养生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区

以广德四合乡和杨滩镇及灵山等主要景区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柏垫镇和卢村乡等部分景区。

生态健康:山地地形为主,有灵山、茅田山、泰山等山地景观,接龙湖及桐河与汭河等水系资源发达。村落独特:拥有三线文化村落、桑蚕工艺村落、茶文化村落等特色村落数个。物产丰富:拥有众多山野河鲜,另外茶、桑、蚕等产品具有较大规模。

功能定位:山地康体休闲;乡村旅居度假;生态养生养老。目标定位:生态休闲旅居与养生养老旅游目的地

(九)恩龙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

包括恩龙世界木屋村、中国树木博览园、落花荡景区、梅林野外狩猎场及宁国市城区等。

一城:为文化休闲城。主要包括宁国市城区,以及城内休闲街区等。一山:恩龙世界木屋村为中心,包括恩龙世界树木博览园等。一水:水阳江宁国段(东津河)及沿线河沥溪历史街区、落花荡景区等。

功能定位:城市人文休闲,森林康体休闲度假,老街休闲体验。目标定位: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十)青龙湾原生态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区

以青龙湾为中心,包括甲路镇、胡乐镇、方塘乡、青龙乡等周边乡镇景区和资源。

度假核心区: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核心区。旅游拓展与生态涵养区:“板桥原始森林”、“胡乐一万岭红豆杉集群”等周边乡镇的生态涵养和旅游发展活动空间。

功能定位:山水观光、文化展示、养生度假、商务会议、户外运动、生态旅居。目标定位:综合型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

(十一)天目山西麓国际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

东津河沿线至万家乡,包括梅林镇、宁墩镇、南极乡、中溪镇以及所在区域的景观、景点。

一轴:以东津河沿河至万家乡。多节点:各乡镇所在地、夏霖等景观景点及重要特色旅游村落等

功能定位:山地运动休闲、生态观光。目标定位:运动休闲和生态观光目的地

(十二)千秋畲族特色民俗旅游产业集聚区

东津河沿线至云梯

一轴:以东津河沿河至仙霞至云梯。多节点:各乡镇所在地、畲族少数民族村落、国保单位“仙人塔”、千秋畲族风情园景区。以汤公山、万亩映山红、天龙谷景区、特色村落为主吸引物,发展生态文化体验、休闲观光旅游等。

功能定位:民俗体验、休闲观光。目标定位:民俗文化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十三)新四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主要以新四军军部旧址和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为核心,囊括泾川镇、云岭、茂林等镇的部分村庄

景区:集聚区现有两个2个4A级旅游景区,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县城:泾县县城主要发挥集散与接待服务功能,集聚区交通可进入性较好。

功能定位:红色文化体验;红色乡村休闲;红色历史研学。目标定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创新传扬示范区

(十四)大桃花潭诗意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依托八大工程大桃花潭规划,主要囊括桃花潭景区、查济等主要景区及所在乡镇。

诗意山水:以桃花潭景区为产业集聚区的集聚核心。诗意村居:查济古名居、王稼祥故居等部分景区共同发挥村居体验的功能。诗意休闲:区域范围内包括桃花潭畔度假酒店、天竹居假日酒店和茂林崇贡酒店等高低规格不等的接待场所,能充分发挥接待与休闲服务功能。

功能定位:诗意山水体验;古村民俗休闲;人文旅居度假。目标定位:国家人文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区,大桃花潭5A景区

(十五)泾县水墨风光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包括水墨汀溪景区、宣纸文化园、江南第一漂、月亮湾漂流等旅游景区。

山水画廊:水墨汀溪景区、江南第一漂和泾县南部漕溪河、汀溪河等共同构成了山水风光画廊。人文荟萃:宣纸文化园及西阳花戏楼等。

功能定位:水墨风光全景旅游;茶养生休闲体验 ;文房四宝研学。目标定位:山水人文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

(十六)黄山东线养生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以江村景区为核心的,囊括旌阳镇、庙首镇和蔡家桥镇等部分地区。

“一核”即旌德县县城,定位为旅游发展集散中心与旅游接待产业集聚核。“一轴”以贯穿黄山东线生态旅游产业园区的交通大动脉205国道-217省道为景观旅游发展轴。“两心”即以蔡家桥镇和白地镇为中心建设黄山东线生态旅游产业园区的次级发展中心。 “五区”即五大主题旅游区,分别为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区、康体·生态旅游产业园区、休闲·生态旅游产业园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园区和徽韵·生态旅游产业园区。

功能定位:灵芝养生休闲;乡村农业休闲。目标定位:黄山东线养生与文化休闲体验目的地

(十七)旌阳国际慢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围绕“一核一带双环多点” 的布局,通过改造特色风貌、狠抓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开展节会营销,紧抓风貌、产业、节会,打造国际慢城。

一核:高铁新区。一带:高铁新区至芜黄高速蔡家桥入口10公里生态长廊。双环:南北绿道环线和新桥—凫山—乔亭—朱旺—蔡家桥—新桥环线。多点:灵芝公园、兔儿山、水街文庙、梓山、凫山、十里三村六大组团。

功能定位:灵芝之乡,养生慢城。目标定位:5A级景区

(十八)宣砚小镇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按照“一轴一核一环多点”布局,围绕大黄山国家公园、东方达沃斯、宣砚三个元素,突出“宣砚文创中心”和“洋川文旅综合体”两个重点,实施宣砚大道、砚湖景观、水街、文创中心、宣砚文化园等项目建设,整合江村、旌歙古道等景区,谋划滑雪、滑草、低空飞行等新型旅游业态。

一轴:以205国道为大黄山文化旅游发展轴。一核:以宣砚小镇核心区为核。一环:以依托玉水河等水系打造的绿道环、自行车环为田园绿环。多点:以洋川文旅综合体、江村景区、旌歙古道景区等为点。

功能定位:国家级特色小镇、文创中心。目标定位:4A级景区。

(十九)上庄名人故里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以上庄景区为核心,囊括周边系列资源。

名人故里:为胡适等名人故里,拥有胡适故居、棋盘村等系列文化旅游景观、景点。徽式原乡:徽州乡土民俗文化丰富,徽菊等物产众多,适宜发展徽式乡村休闲、研学体验和民宿接待等。

功能定位:名人故里文化展示;徽式乡村体验。目标定位:名人故里及徽文化乡村体验目的地

(二十)龙川徽文化与古道体验旅游产业集聚区

以龙川景区为核心的,囊括家朋油菜花海、徽杭古道、鄣山景区、清凉峰景区及所在的乡镇等,

一城:绩溪县城、徽菜文化园及绩溪县博物馆等,发挥集散与接待服务功能。一带:沿登源河分布的鄣山景区、太极湖村景区等所构成的一条徽文化村落与山水休闲带,周边山水秀丽,村落沿河、沿路布局。一心:龙川景区为产业集聚区的集聚核心,发挥集聚游客和产业的重要作用。一道:依托徽杭古道打造户外与文化体验产品

功能定位:文化历史传承;文化乡村休闲;古道与自然风光体验。目标定位:国家级文化旅游度假基地,5A景区(绩溪县将推动徽杭古道-鄣山一体化发展,创建5A景区)。


第六章 推动旅游产业升级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旅游企业建设为抓手,鼓励资本投资产业旅游服务要素,支持实现要素创新。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跨行业、跨产业的旅游投资合作。

一、加快产业要素升级

(一)实现宣城市酒店业升级转型

    引导酒店和住宿设施建设朝多元化和错位经营的方向发展,丰富住宿接待设施类型。综合型星级酒店,在宣城市区、各县级城市及旅游度假区等区域,按需适度发展综合性星级酒店。度假型酒店,结合生态养生和文化休闲体验等项目的开发,建设面向中高端旅游市场的高端度假型酒店和面向家庭的家庭型度假酒店。主题民宿,以各集聚区内的文化底蕴为依托,结合文房四宝文化、徽文化、红色文化等,开发各种类型的主题民宿。经济型酒店,主要布局各县城和重要旅游集镇等。自驾车营地,顺应自驾车旅游兴起趋势,鼓励在各县区的重点旅游景区周边布局自驾车营地。

(二)推进宣城餐饮饭店业的规模化和品牌化

形成以主题餐饮、农家乐餐饮和休闲餐饮为主体的餐饮服务体系,打响宣城美食品牌扶持大型餐饮企业、培育跨地区餐饮品牌,重点培育宣城餐饮10强,特别要帮助本地2-3家大型餐饮企业完成规模升级、管理提升和品牌建设。发展餐饮特色街区、推进餐饮夜市建设,聚集宣城本土餐饮特色的企业和其它各种餐饮风格,大力发展夜市餐饮服务,增强旅游目的地活动的多样性。升级农家乐餐饮产品,加大旅游集聚区特色农家乐餐饮美食推广力度,挖掘、开发、推广宣城传统菜肴,通过政策扶持和建立示范户等途径,推进农家乐的产品转型升级,推动农家乐改造行动。推进休闲餐饮业发展、开发休闲食品,以宣城“汀溪兰香”等茶产业品牌为代表,实现产业的延伸布局。同时扶持和引导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休闲零食生产企业,开发具有宣城特色的地方特色休闲食品,延长餐饮业的产业链。

(三)完善旅游商品体系与购物网点建设

发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势开发系列旅游商品。开发资源型的宣城美食等土特产系列、特色型的文房四宝文化商品系列、丝绸和竹扇等纪念品系列以及养生保健产品系列旅游商品健全旅游购物渠道,结合旅游城市建设,在城区建立管理规范的旅游购物中心,建设特色旅游购物商业街,在成规模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旅游商品购物城,在旅游公路交汇处发展旅游商品综合体等。完善旅游购物网点的建设,规范购物管理,继续推动旅游商品“五进行动”。丰富旅游商品销售形式、改善旅游购物体验,鼓励生产过程的透明化和商品信息的可追溯,把产品的制作过程展示给顾客,明确商品的生产信息,提高产品制造的透明度,提高旅游购物信用,形成信用旅游示范

(四)推动旅行社业的发展壮大

支持大型旅行社走集团化、网络化的发展之路,建立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的垂直销售体系。创新现代企业经营模式和资本运作模式,延伸和整合旅游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积极引导宣城本地旅行社在省内外建立经营网络体系,鼓励支持本地旅行社通过收购、控股等途径兼并其他旅行社或旅游企业,加强旅行社的经营管理。

(五)促进娱乐业和夜休闲项目的发展 

构建品位高、类型全、参与性强、管理规范的旅游娱乐服务体系,使娱乐成为旅游者休闲消费的主要形式,增加游客旅游娱乐消费份额。在城市、景区、旅游小镇等积极发展休闲街区、演艺活动、戏曲表演、民俗表演、影视娱乐、歌舞娱乐、酒吧娱乐、水上娱乐、体育娱乐、网络娱乐、文化节庆等多种娱乐形式,依托购物街区、娱乐主题街、酒吧主题街、餐饮主题街开展夜间休闲娱乐旅游活动。

二、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一)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

深挖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对各地地域文化的包装点缀,提升文化对旅游的推动力。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打造以文房四宝文化、诗歌文化、古村落文化、古道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彩文化为重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为辅助的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的产业体系,创新文化研学、演艺等系列文化产品,力促旅游产业实现内涵式提升。

(二)旅游与会展业融合

大力发展会议会展旅游,探索旅游业与会议会展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依托已有会展资源,依托特色生态农业园、装备制造、养生养老休闲等特色规模化产业基础,谋划大型会展项目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会议活动,筹划举办更多与旅游相关的重要会展节事和会议等。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会展品牌项目,不断提升旅游影响力。

(三)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政策,发挥现代农业的旅游功能,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和持续增收。大力培育乡村度假旅游、景观农业旅游、农园体验旅游等。引导农民通过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方式,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户),加强特色产品开发,积极探索社会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共同参与和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的发展经验和成功做法。结合宣城市绿色生态优势,加快发展森林旅游,推动森林旅游与特色小镇的融合发展。

(四)旅游与特色工业融合

引导培育房车、滑翔伞、度假木屋、木塑栈道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推动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园区化发展,在宣州、广德等地建立一批集体验与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工业园区。依托独特的工业遗产和工业文化资源,加快建设特色工业旅游区(点),形成一批成熟工业旅游线路。

(五)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

结合国家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最新政策意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以体育基础设施、山地、绿道等为依托,按照体育旅游化、旅游体育化的思路,促进旅游与体育互动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漂流、探险和古道登山等户外运动项目,举办公路自行车等国家级、国际性品牌赛事活动,扩大赛事影响力。争取申办低空飞行、赛艇等时尚体育旅游项目,发展汽车露营地项目等。

(六)旅游与互联网信息产业融合

为实现旅游信息化规划论证、系统整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格局,推动旅游产业的消费、管理、公共服务等各层面的信息化建设。我市需要加快信息平台的构建,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搭建,整合区内的资源(旅游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技术(生产技术、创新技术、管理技术)、市场(客源市场、营销力量)、服务(接待服务、交通服务、导览服务)等优势要素,建立相关数据库,搭建一个服务于政府、游客、企业家、投资客的综合互联平台,重点关注游客的互联网体验,实现线上便捷服务,发展互联网体验产品。

三、强化产业引领力量

(一)旅游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与美丽乡村工作部门的对接,实现乡村旅游对美丽乡村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提升,乡村旅游对美丽乡村产业的塑造,乡村旅游对美丽乡村增收富民的带动示范,乡村旅游对乡村文化传承保护和宣传营销。

(二)旅游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抢抓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积极在适宜的乡镇植入并壮大旅游产业,迎接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浪潮,出台相关支持发展政策,鼓励编制特色旅游小镇等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具备旅游基础的小镇实现特色化提升,推动具备旅游发展条件的小镇加紧旅游产业布局,推动其它小镇实现与旅游小镇间的互动,形成旅游引领的全域旅游小镇建设示范。

(三)旅游引领信息化建设

抢抓“智慧旅游”的布局机遇,推动信息化走向旅游服务、旅游产品设计、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管理,为游客提供掌上、路上、屏上的全方位智慧体验;加快宣城智慧旅游产业的发展,鼓励新型科技企业以宣城为实验基地,设立智慧旅游研发、设计和实验中心等,实现由智慧旅游终端向智慧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形成旅游信息化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的示范。

(四)旅游引领新型工业化建设

     加快以旅游业作为一个战略支点,撬动工业转型发展的大棋局,推动宣酒、山核桃等产业运用旅游的思路做产品和市场,针对庞大的游客市场进行产品推广,促进产业发展壮大等。针对传统的旅游观光项目等,加快引入缆车、低空飞行、大型游乐设备等装备制造企业等,从而进一步优化宣城市的工业产业发展的格局,实现旅游对工业转型的牵引作用和形象传播,实现旅游产业的增值,形成旅游引领的工业发展示范。

(五)旅游引领绿色发展

 以旅游产业为抓手,推动森林、湖泊等生态休闲项目发展,推动绿色资源向绿色经济的转变;以旅游为媒介,推动绿色科普与研学教育,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推广;以旅游发展为路径,转变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对绿色资源的保护;同时宣城还需树立绿色旅游与环保旅游的发展宗旨,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旅游对绿色GDP的贡献,实现示范带动。

四、提升产业主体实力

(一)培育旅游龙头企业

以资本为纽带,推动旅游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商品、装备制造、电子商务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和旅游企业集团。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管理科学、优势互补、实力强大的现代旅游产业综合体系。

积极引进一批旅游龙头企业,引导企业有序发展,形成“企业-市场-产业”三位一体、高度一致的产业体系。引进安徽省旅游集团等大型专业化旅游公司,全面落实各项招商引资政策,同时做好企业的贴身服务,简化手续激发市场活力,以项目落地拉动宣城旅游经济增长。

支持鼓励本地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优质企业转型升级,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依托市内大型旅游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优惠扶持,鼓励其延伸产业链,培育其发展成为龙头企业。                                                                                                                                          

(二)发展旅游制造企业

 依托有竞争力的旅游制造企业,通过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等途径,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旅游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并购等方式发展知名旅游品牌。

 整合全市的旅游装备制造企业,对接宣城市及周边高校资源与现有的产业园区优势基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培育对现代农业生产、自驾系统、低空飞行装备、智慧旅游设备、旅游栈道、旅游小木屋、旅游厕所以及农家乐改造设施等设备的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培育广德木塑企业等大型旅游装备制造企业。

 重点发展旅游用品企业,支持发展较好的企业做大做强,延伸商品加工产业链,以一个企业带动一条产业链发展,形成旅游商品产业集群。成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展销中心、网站销售平台。整合旅游农特商品资源,形成宣城必买旅游特产,延伸商品生产企业产业链,壮大旅游食品加工企业;强化旅游工艺品制造,结合现有资源,打造工艺品加工企业;加快培育旅游度假用品制造企业,针对长三角度假客群市场,引入酒店用品、洗浴用品等生活用品加工制造企业。

(三)壮大旅游精品企业

 以品牌打造和业态创新为重点,努力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产品供应商的发展规模、质量、效益和水平,打造一批景区、酒店、现代农庄等精品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及旅游用地、资金引导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注重品牌建设。

 培育一批景区精品企业,改革景区管理机制,突出抓好周边环境整治和景区精细化服务,巩固提高景区的建设成效,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创建旅游品牌,加强对景区建设的指导,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提升服务品质,进一步增强影响力。

 引进一批旅游精品酒店,对外招商引资,引进精品商务酒店。鼓励企业依托乡村资源,发挥乡村特色,积极发展精品现代农庄,将农业与农业经济市场、休闲度假市场对接,深化农业的科技化水平,实现与第三产业更好的结合,提高综合产业的经济能力。

(四)提升旅游小微企业

 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积极推进旅游+,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快推进中小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中小微旅游企业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发挥其对自主创新创业的孵化作用。

 培育本土的农家乐品牌及民宿品牌等乡村品牌,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完善配套设施,鼓励农户参与到旅游建设中来,加快推进农家乐、民宿建设。

 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正确发挥市场作用,搭建乡村产业筑巢基地平台,发展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依据统一标准为产业筑巢基地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客商群体给予水电费全免、租金减半等优惠政策,优化招商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和企业前来筑巢,拉动电商、文创、产品加工等小微企业发展。

 

 


 

第七章 构建优质产品体系

一、促进传统产品提质增效

遵循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深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思维,依托现代市场需求,实现传统旅游产品品质的现代化建设,依托资源特色,打造特色化旅游产品谱系。

(一)乡村旅游产品

加快推动现有传统农家乐产品的升级改造,促进宣城现有农家乐产品的主题化提升,以美丽乡村为载体,融合文房四宝文化及宣城的诗、酒、茶、竹文化,实现“一户一主题”与“一处一风格”的建设目标,构建富有文化气息的农家乐乡村旅游综合体,打造中国最雅乡村旅游目的地;依托宣城丰富且优质的物产资源以及有机食品生产的环境,文化与养生相结合,打造中国式养生之乡。推动基础较好的农家乐和农业园项目等转型发展,实现由传统农家乐和采摘园走向生态教育农场、乡村精品酒店等的发展路径,围绕 "两麓"(西侧沿黄山东麓宣-泾-旌山地生态乡村旅游,东侧沿天目山西麓宁国-广-绩-郎文化养生乡村旅游),选择条件较好的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创客基地、艺术家村落及乡村养生、养老基地等。结合宣城乡村旅游沿山、沿湖、沿路、沿景(区)等集聚发展的特点,推动乡村旅游集聚区向安徽省旅游小镇的建设方向发展,以创促建,以创促改。

 

(二)文化旅游产品

塑造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深度挖掘文房四宝文化、山水诗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各类民俗活动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载体,做大做强;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丰富文化产品体验,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注重历史文化遗存、历史名人、文博场馆等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创意开发,实现由传统观光向参与体验的转型升级,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和项目。推动文化与休闲度假、观光体验等项目的融合发展,打造文化主题项目,提升旅游发展内涵和体验水准。支持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推动常态化的旅游文化演艺节目发展。继续发挥文化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在重点旅游线路上布局建设和提升发展有代表性的文化休闲体验产品、非遗及演艺活动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

(三)休闲度假产品

充分发挥独特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强化国际视野、国际标准,合理定位,差异开发,以宣城的山地、森林、湖泊、农业等众多的生态资源为背景,结合山地、水体、灵芝、文房四宝、茶叶、徽文化等特色资源,发展以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为主的,集山水观光、生态休闲、康体养生、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休闲度假产品。促进重点景区向度假区升级,以景区+社区+度假区为建设提升方向,推动主要观光景区资源向旅游度假区等方向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乡村旅游度假区。构建旅游度假区体系,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成独具魅力、充满活力、面向国内外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

(四)红色旅游产品

在整合集成多个宣城红色文化高等级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优化提升、文化延展等手段,开展红色观光游、红色教育游及红色体验游等多种旅游系列产品,开展多种旅游参与形式,将宣城打造成华东红色旅游主要网络节点、全国红色旅游重要网络节点,加快实现宣城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应该抓住“新四军军部旧址、烈士陵园、皖南事变激战地、王稼祥故居”四条红色文化主脉络,挖掘历史价值,突出特色,塑造精品,开发红色旅游产品。要重视红色旅游的思想教育功能,将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结合,适应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通过旅游线路将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皖南事变激战地、王稼祥故居等红色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打造泾县红色旅游精品;以皖南事变激战地为核心,打造皖南事变主题产品;以王稼祥故居和王氏宗祠为核心,打造伟人故乡足迹产品。

(五)城市旅游产品

依托中心城区进一步整合城市旅游资源,积极向周边地区进行辐射和联合。将之建设成为宣城市旅游发展的“领头羊”。重点建设敬亭山文化旅游度假区,打造“天下诗山、国际慢城”,推动建设中华诗歌文化博览园、敬亭诗径、小谢慢城、茶香小镇、敬亭湿地,推进广教寺、敬亭山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敬亭山环山南北路、水阳江蓄水工程等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宛溪河历史文化带,重建谢朓楼,建设府衙文化区、澄江路文化商业街、凤凰山及响山公园节点,将宛溪河打造成承载老城记忆的活力岸线和象征新时代的时尚舞台,推动万达、国购等商业综合体与旅游融合,形成城市休闲旅游购物街区。加快完善各县级城市休闲旅游功能建设,打造宣城旅游集散副中心,推动各县级城市接待条件和休闲项目建设,扩展旅游休闲空间,形成与县内其它景区和项目区的联动发展。

二、培育新旅游业态产品

强化传统产品品质提升的同时,还需要实现产品体系的现代化,积极推动新业态和新产品的融入布局,加快改善目前的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建设走向更广泛的空间。

(一)特色廊道产品

以皖南川藏线及水阳江、青弋江为重点,打造皖南“川藏线”自驾风景道、水阳江文化休闲绿廊、青弋江山水休闲廊道、宣(州)郎(长)广(德)田园风景道、皖浙天路等廊道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各类地形条件和环境,进一步提升景观效果及服务功能,打造主题景观节点;以景区景点建设和提升为支撑,形成主要景区节点;对接主要高速路口或结合特色村落打造风景道特色入口节点;并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驿站,满足游客停车、租赁、加油加气、零购、公厕、导览、咨询等基本旅游需求,形成以廊道贯穿,以入口节点+景观节点+景区节点+服务节点四大节点支撑的宣城市旅游风景道产品,建设创新性旅游目的地体系,打造宣城市全域旅游通道体系。

(二)旅游小镇

结合安徽省旅游小镇建设,依据相关要求,推动宣城市旅游小镇申报,纳入创建名录;扩大部分区域建设规模,面积至少达到1平方公里以上;推动各旅游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小镇业态,至少达到3A级景区及以上建设标准。依靠宣城特色旅游资源,重点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人文小镇、乡村休闲度假小镇、名人故里特色小镇、康体养生养老小镇、红色研学度假小镇,徽文化体验小镇等六大类型的特色旅游小镇。

(三)古道徒步产品

依托古道及周边山地和水域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古道+”旅游项目。整合宣城各古道资源,重点打造天目山西麓古道群(徽杭古道、吴越古道、鸦山古道、敬亭山一峰古道、九曲岭古道、徽湖古道、宁吕古道、水竹坑乾隆古道等)、黄山东麓古道群(旌歙古道、杨桃岭古道、旌太古道、丕岭古道、泾青古道、翚岭新岭古道等)两条精品廊道型综合体。打造集旅游、健身、休闲、研学、观光旅游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宣城徒步古道群项目,并配备休闲驿站、景观节点、观景平台、服务节点等基础设施。

(四)体育旅游产品

以体育基础设施、山地、绿道等资源为依托,按照体育旅游化、旅游体育化的思路,促进旅游与体育互动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探险、骑游、登山、滑翔、野营、漂流、古道”等融体育健身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围绕优势山水资源,结合健康休闲的旅游市场需求,打造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产品,重点发展体育小镇、运动公园、户外运动基地、体育健康产业园、水上运动休闲中心、体育赛事等体育旅游产品。

(五)养生基地

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林”“田”“村”等自然资源,结合宣城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医药资源,加快培育发展森林生态养生、山地康体运动养生、膳食养生、中草药理疗等养生康体旅游产品。整合利用特色资源与健康服务资源,规划建设宣城农业生态养生基地、山地康体养生基地,中医药养生基地。促进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构建健康体检、康复护理、健康旅游、健康文化、健康保险、体育健身和健康养生等多样化健康服务体系。

(六)养老基地

依托宣城的旅游、医疗、养生等资源,提供疗养、休闲度假为内容的优质养老服务,针对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缺口,发展特色养老产业,加快与旅游业的结合,发展旅居养老度假产品,建设医疗、休闲等系列养老度假配套,凸显乡村和自然生活方式型的养老体验。积极开发山水养老、运动养老、文化养老、田园养老等一系列老年人休闲养老产品,建设一批养老基地。结合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加快制定针对养老游客的门票及交通等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以养老地为中心的旅游休闲活动等。

(七)旅居村落

依托生态环境良好、资源独特、交通便捷的村落如宣州区水阳镇双丰村、广德县卢村乡笄山村、泾县蔡村镇月亮湾村、宁国千秋畲族村、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等地开发能够满足养生、养老、养心等多种需求的民宿旅居、自营客栈旅居、产权式酒店旅居、养老旅居等多种形式的旅居村落,满足现代都市“短租度假”“候鸟式度假”等多种长时间的休闲度假需求。

(八)现代农庄

依托宣城市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提升乡村体验内容,强化都市人群的农事体验和农业园观赏,依托现代休闲农庄发展趋势,以现代化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为支撑,依托其特色自然、人文资源,拓展精深加工、农耕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美食体验等多种功能,在农业发展较好的乡镇,促进现有农业观光园、农业采摘园等向现代农庄的转型升级,丰富现有农业休闲的体验农业,提升农业休闲园的接待水平,将“农业+旅游”发展转向“旅游+农业”的发展,扩大现有农业产业园的经济效益,打造多种类型和主题的农业庄园。

(九)研学旅行基地

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重大工程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研学旅行产品,以强化科学教育、增强科学精神、增加地方文化认同、传播区域精神为导向,积极探索文化体验、科技体验、娱乐体验等不同类型的研学旅游产品。重点在中国宣笔文化园、桃花潭景区、中国鳄鱼湖景区、敬亭山、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旧址、龙川景区、上庄景区、绩溪博物馆景区、江村等地建设中国雅文化研学旅行基地、自然生态研学旅行基地、山水人文研学旅行基地、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名人故里研学旅行基地等主题研学旅行基地。并建设如“中国树木博览园”“梅林标本博物馆”“板桥原始森林”等研学专项基地。打造宣城城市文化旅游新名片,创建宣城研学旅行品牌,建设宣城市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努力发展成为国家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十)生态营地

以滨水、山地、城市绿廊等区域为重点,建设旅游营地体系。依托敬亭山、南漪湖、桃花潭、青龙湾、卢湖竹海等重点景区,建设一批生态营地,包括自驾车营地、露营地、房车营地、帐篷营地等,配套建设景观道、标识标牌、旅游厕所、加油站、维修服务、咨询服务、安全救援等服务体系。打造滨湖港湾型+田园郊野型+野外探险型(景区+城市郊野)营地产品,满足游客寻求旅游新体验的需求,注重新、旧旅游产品体系的融合,突出营地产品的异质性。根据实际的游客量,场地条件和旅游投资能力,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重视与自然生态环境融合,有节制合理地开发。

(十一)国家公园

大力借鉴国际国内有关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先进理念,结合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独特旅游资源优势,探索具有宣城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和发展道路,提议由安徽省、浙江省共同打造天目山国家公园,加强与浙江临安、淳安的联合,共同建设集生态观光、科研科普、环境教育、生态游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型国家公园;加紧申报中国鳄鱼湖景区建设为动物保护类国家公园,开展原始森林科考探险、扬子鳄科普修学等活动,打造科普旅游、研学旅游发展示范区。

(十二)创客基地

发挥宣城市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宏观引导职能,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注重从政策和资金投入方面扶持旅游创意开发项目,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普惠性政策措施,加强创业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为创业者提供优惠的服务和财政补贴,尤其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和退出风险投资领域的机制。推进大众创业创新,为旅游创意研发搭建新平台。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创作创业,打造电商类创客基地、创意农业类创客基地、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推动设计作品与成果落地,对接乡村旅游区、旅游项目区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等。使宣城市成为汇聚旅游创意、创新、创业的沃土,并成为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创新、创业的大市。

(十三)旅游产业园

以“旅游+工业”的形式,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战略支点,发挥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劳动场景、厂区风貌、工业历史等方面的旅游功能,按照宣城已有产业基础,建设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旅游商品创意产业园、农业生态科技产业园三大工业园区,突出以消费为基础,旅游业为品牌,服务业为主体,产业融合和要素集聚为特征,建成新产品、新业态集聚的新型旅游产业园区与新型旅游人才创业福地,实现产业融合、空间耦合、资源整合、要素聚合、功能复合的宜旅、宜居、宜业的新型产业园,打造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生态文化旅游科技研发、旅游商品创意、农业生态养生等旅游产业园体系。“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宣城旅游创意产业中心、文房四宝创意产业园、广德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宁国休闲食品产业园、绩溪徽菜产业园、绩溪徽墨文化产业园、旌德仙草产业园、泾县红色文化产业园等旅游产业园区。

(十四)低空飞行产品

以培育高端旅游消费新热点为目标,以产品创新带动政策创新,契合旅游市场发展的需求趋势,依托宣城市丰富的山地、田园、湖泊资源,创新发展低空旅游,增强区域旅游品牌的影响力。积极鼓励直升机基地、水上飞机基地、低空运动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探索在横山国家公园、603航空基地、龙川景区、南漪湖休闲度假区、大月亮湾旅游景区、徽杭古道旅游区、大敬亭山景区、宣砚小镇等地发展水上飞机、热气球、无人机、滑翔伞、直升机、翼装飞行为代表的低空旅游产品体系。    

(十五)旅游演艺产品

依托徽文化、文房四宝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等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旅游演艺新业态。通过文化创意、文艺表演、文化展示、文化体验等形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建设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娱乐项目。鼓励4A级以上景区编排上演一批独具特色的演艺剧目,要求5A级景区至少推出一台常态化的旅游演艺节目。培育打造《诗意敬亭山》《桃花潭·致敬诗仙》《前世今生·徽商时代 》《书香田园》等大型实景演艺旅游产品,形成国内知名演艺品牌。在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文化主题游乐园、不夜城等旅游娱乐项目。

三、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通过旅游线路的设计,将景区内景点和服务连接起来构成区域内网络系统。根据旅游资源特色和区域分布特点,以品牌景区为载体,以交通干线为依托,集中力量开发提升一批旅游精品线路。

(一)一日游旅游线路

  线路A: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山庄度假区→福寿岛。

线路B:谢朓楼→金梅岭景区→皖南第一漂→月亮湾景区。

线路C:中国鳄鱼湖景区→水东老街→龙泉洞景区→恩龙世界木屋村。

线路D:夏渡国家森林公园→观天下景区→宣木瓜。

(二)两日游旅游线路

 线路A: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宣酒文化园→白马山庄度假区→伍员山景区→紫金寺→太极洞景区→桃姑迷宫景区。

线路B:文房四宝古玩城→观天下景区→宣木瓜→横山国家森林公园→卢湖竹海风景区  →灵山。

线路C:中国鳄鱼湖景区→水东老街→龙泉洞景区→落花荡景区→夏霖景区→畲族文化园→千秋关。

线路D:谢朓楼→金梅岭景区→月亮湾景区→朝天洞→白云洞→青龙湾生态旅游度假区→华东大裂谷→南极漂流→吴越古道。

线路E:中国鳄鱼湖景区→皖南第一漂→水西景区→中国宣笔文化园→新四军军部旧址→王稼祥故居→桃花潭景区。

(三)三-五日游旅游线路

线路A:文房四宝古玩城→水东老街→龙泉洞景区→五合御茶园→灵山→卢湖竹海景区→和合生态园→桃谷迷宫景区→太极洞景区→菁菁庄园→紫金寺→伍员山景区→龙须湖景区→白马山庄度假区→宣酒文化园。

线路B:谢朓楼→金梅岭景区→皖南第一漂→水西景区→新四军军部旧址→中国宣笔文化园→江南第一漂景区→中国宣纸文化园→水墨汀溪景区→黄田景区→板桥自然保护区→青龙湾生态旅游度假区→华东大裂谷→吴越古道→夏霖景区→水东老街→文房四宝古玩城。

线路C:水西景区→中国宣笔文化园→茂林景区→祥云生态风景区→宣砚文化园→江村景区→上庄景区→紫园景区→千年仁里景区→龙川景区→障山大峡谷景区→徽杭古道→桐坑源峡谷→家朋古镇→青龙湾生态旅游度假区。


 

第八章 强化旅游项目支撑

一、谋划一批旅游廊道项目

(一)重点旅游发展廊道

宣(州)郎(长)广(德)田园风景道。打造具有田园风情的国家风景道;结合田园休闲农业的景观和产业优势;充分利用318国道、三省交界等交通区位,实现对郎溪、广德等沿线资源整合,衔接上海以及苏南等城市周边城市市场,提升对湖州等地的乡村休闲竞争力。

宣(州)宁(国)广(德)工业休闲旅游带。结合宣州区、宁国及广德的装备制造和工业发展基础,以研学、休闲消费、购物体验等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为目标,打造宣宁广工业休闲旅游带,依托系列工业基地,到装备制造体验、旅游商品产业园,发展工业博览及相关会议等。

泾(县)旌(德)绩(溪)书香谷。打造文房四宝景观与文化相结合的休闲度假旅游廊道,以大桃花潭、文房四宝和红色文化等资源为载体,联动旌德文化养生度假资源和绩溪的徽菜及名人故里文化等,实现高品质的休闲度假资源在205国道等线上的集聚;并充分衔接黄山、太平湖,分流两地市场,形成对黄山、太平湖等观光度假资源的竞争力。

(二)其它特色旅游体验廊道

    水阳江文化休闲绿廊,主轴线水阳江接宁国东津河,包括周边重要景观及资源等。建设宣城精品休闲旅游廊道,宣-宁区域联动发展轴。分段分主题开发,与S104实现水陆联通,打造码头、驿站等接驳服务体系,以廊道为中心轴向外辐射。

    青弋江山水休闲廊道,主轴线为青弋江,联通太平湖与芜湖,形成跨区域廊道线。长三角知名徽商文化山水景观廊道,宣城跨界旅游发展重要轴线。重点建设提升沿河线路,布局驿站体系;寻求与太平湖和芜湖沿线景点合作,辐射带动大桃花潭、红色旅游区等重要旅游区发展。

    桐汭河风景道,主轴线为桐汭河,经四合乡、杨滩乡、柏垫镇接郎川河至南漪湖。打造集自然风光、田园村落、文化传承为一体的贯通广德南部的多彩生态画廊。结合沿河生态现状和相关建设项目,注重区域联动,将河道打造成沿河风景道。以生态修复为基础,注重沿线村落融入景观,布置基础设施,构建风景道驿站体系,打造水陆畅通的快慢道系统,将桐汭河沿线景区景点串为一体,实现桐汭河流域廊道型旅游综合体。

    皖南“川藏线”自驾风景道,青龙乡→港口湾水库→方塘乡→板桥村→汀溪乡桃岭村。打造国家级品牌自驾风景道,宣城重要旅游轴线,贯穿宣州、泾县、宁国三区的核心景观和资源点等。进一步强化风景道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打造系列景观节点,沿线配置优质旅游项目,打造廊道旅游吸引物,举办系列营销活动,强化品牌塑造。

环宣城徒步旅游古道群,以宣城境内重要古道资源组成环宣城徒步游古道群,打造中国古道遗址公园群,环宣户外休闲古道廊。完善各古道间的衔接路径,强化各古道节点的休闲体验产品建设, 打造系列主题,形成古道主题自驾游线。

徽水河自驾车休闲景观道,沿徽水河布局,包括周边系列重点景区等。打造自驾车生态休闲景观长廊。以满足自驾游需求为目标,以徽水河为景观轴线,串联周边小散资源,提升重点景区吸引力,建设绿色休闲景观道。

二、提升一批旅游景区项目

结合八大工程项目建设安排,面向现代市场需求,积极完成宣城主要景区景点资源的品质和层次的提升,加快实现宣城旅游在点上的突破,提高景区吸引力。

表7-1 主要提升景区

主要景区

敬亭山景区、宣酒文化园、中国鳄鱼湖景区、宛陵湖景区、南漪湖景区、太极洞景区、卢湖竹海景区、观天下景区、伍员山景区、恩龙世界木屋村、青龙湾景区、吴越古道、云岭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查济景区、桃花潭景区、水墨汀溪景区、江村景区、朱旺景区、上庄景区、龙川景区、徽杭古道、千秋畲族风情园、夏霖景区、鄣山大峡谷景区等。

三、发展一批城市旅游项目

(一)南部城市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

主要包括宛陵湖、文房四宝产业园、中国鳄鱼湖、陈山遗址古人类考古遗址公园等。通过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突出文房四宝的文化创意、中医药养生创意及鳄鱼湖主题体验创意,配套主题养生度假和宛陵湖休闲产品等,形成创意样板区,打造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

(二)北部城市山水人文旅游综合体

以敬亭山为中心,原八大工程整合规划中的北部区块。以山、水、村为空间载体,赋予诗、书、画、酒、茶等人文要义,继续升级核心吸引物体系,提升敬亭山景区的整体体验,依托规划打造茶、诗、酒等系列休闲节点,打造多条连接水阳江、敬亭山主景区和宣酒文化园等区块的线路,建设一个衔接城市生活的人文旅游综合板块。

(三)中部城市生活风貌体验区

    为宣城市主城区。推动市民生活区与旅游休闲功能融合,突出城市空间的共享理念,改善城市街巷风貌,营造“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休闲环境氛围;推动老字号餐饮和美食街区建设,打造文房四宝用品的旅游购物街区等;强化城市大众旅游接待和夜产品提升,提升城市街巷风貌,营造城市品位,打造人文宜居和宜游城市。

(四)宛溪河城市历史文化走廊(景观带)

宛溪河及沿线。以河道为轴线,向两岸延展游憩空间,串联南部两大板块,衔接城市中心区,连接东部绿链水阳江,以动态游憩为核心,以沿线谢朓楼等为休闲节点,凸显文化属性,通过街头演艺、文化基地建设等方式实现谢眺楼、鳌峰公园等视野景观资源的动态活化;打造滨水轴线绿道网,建设水上(游船+码头)和陆上(步行+骑行驿站)的两种休闲模式,形成亲水、滨水、离水的多层游憩空间;加快原规划中的府衙文化街、澄江路文化商业街等旅游街区建设等。形成一条独具城市历史文化品位的文旅融合游憩走廊。

四、打造一批示范基地项目

(一)宣州南部田园乡村旅居基地

依托宣州南部地区“书香田园”旅游规划主体内容,主要范围以周王镇、溪口镇为核心区域,辐射新田镇、黄渡乡、水东镇。包括水东老街、朝天洞、龙泉洞、白云洞等景区,以及陈山遗址古人类考古遗址公园。

以产业思维引导基地化建设,把握现代乡村旅游的二日游及以上的度假趋势,以乡村旅游中的度假产业为核心,融合农业、景观、户外等多方面产业要素,实现产品建设,以旅游推动关联产业发展,发挥旅游的产业引导力,以基地化思维提升项目结构,建设乡村旅居的产业示范基地。

乡村基营式度假:推动村落式的旅游基营建设,鼓励整村农家乐改造,形成基营式度假示范。

互联网+乡村旅游:强化互联网对乡村旅游的接入,推动乡村旅游运营走向在线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电商的试验发展。

(二)青龙湾原生态休闲度假基地

依托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以青龙湾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胡乐、甲路、方塘、竹峰等乡镇以及青龙湾外围的主要资源和景观点等。迎接度假时代发展趋势,以生态休闲度假为主吸引物,融合山水、村镇、特色景观、文化等要素,推动休闲度假产业引领的生态、乡村及文化旅游产品建设,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乡村、养生、会议、文化等多类型旅游产业综合发展基地,成为旅游产业主导的休闲度假经济新示范。

分权和众筹度假:针对分时度假和第二居所的空置和效益率低下问题,采用度假房产所有权的分权和在线居住时间的众筹。

文化乡村社区打造:针对乡村产品的个性化弱和吸引力不足的问题,鼓励画家、书法家等文化人士取得乡村闲置房屋的居住所有权,对居所进行文化改造和创意设计,以此提升文化品位和独特性。

(三)天目山西麓户外休闲基地

以徽杭古道和吴越古道为中心,主要涉及宁国东南部的宁墩、仙霞、云梯和绩溪东部的家朋、伏岭等乡镇。迎合户外休闲旅游发展热潮,发挥徽杭古道的县城旅游国家产业示范基地等品牌效益,以古道产品等为主吸引物,实现专业化户外团队和大众休闲游客市场的共同发展,带动乡村和农业休闲旅游;推动专业化赛事在该地区的举办,发展专业化的运动康体场地,形成品牌优势;依托户外休闲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发展康体养生产业;针对大众自驾休闲群体增多的趋势,贴合户外休闲特征,在度假区和乡村接待上增加特色化的旅游休闲营地,提升户外休闲产品和氛围。

户外主题公园:以政府投资或“ppp”形式为主导,推动项目区户外基础设施和营地等公共投资建设,强化户外休闲氛围,面向大众市场,以户外主题公园方式促进户外基地建设。

户外装备企业合作运营:吸引户外装备生产和运营商对户外休闲项目的投资运营,打造户外装备的实践基地,推动户外休闲基地的品牌化运营。

(四)广德南部山区养生养老基地

主要以广德县南部山区乡镇为主,包括杨滩、柏垫、卢村、四合等,主要有灵山大峡谷、茅田山等生态景区以及月克冲等三线文化村落等资源。面对都市养生养老市场需求的急剧扩张,以广德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为基础,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衔接长三角重要城市市场,发展生态养生养老产业,主要依托乡村、文化民俗、山地生态等资源,配合自驾市场需求,发展康体休闲营地等。   

养老时间银行:鼓励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推动基地养老活动的社会服务参与。

互联网+养生养老:以互联网为媒介,推动乡村发展候鸟式旅居,搭建连接乡村旅居地与城市市场的联通渠道,提高基地的旅游服务信用。

以房养老:发展租赁度假养老项目,老年人可将城市房屋租赁来供给乡村租赁旅居。

(五)旌-绩徽派古村研学旅游基地

包括旌德江村,绩溪的上庄、龙川等旅游区,现有古村、乡村、农业等多样化的研学资源。对接中小学等研学旅游市场。充分利用该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传承资源,突出展现该地区高品级文化村落,打造面向国际化的徽文化研学旅游区,依托产业化发展思维,突出研学体验产业,以此为中心,塑造文化旅游的产业结构体系,打造研学旅游基地。

校地联合:加强与国内外大中小学之间的研学旅游合作,提高旅游配套接待能力,提升研学旅游产品品质,形成稳定的市场客源,打造品牌影响力。

家庭研学定制:推动景区和旅行社及在线旅游网站合作,为家庭市场提供研学产品定制和团购项目,推动家庭研学旅游发展。

(六)旌德黄山东线生态旅游基地

依托“黄山东线生态旅游产业园区旅游发展规划”的空间及资源判定,黄山东线生态旅游产业园区主要包括:白地镇、庙首镇、孙村镇、蔡家桥镇、三溪镇、旌阳镇, 以徽文化、古村落、灵芝、宣砚、美丽乡村和生态休闲等资源为主。衔接黄山旅游市场,依托灵芝、徽文化等品牌,生态及文化等旅游资源,重点强化生态旅游产业的引领作用,围绕山地生态空间,结合乡村、古村落、农业基地等多样化载体空间,打造一个集文化体验、农业观光、乡村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基地。

生态圈经济:打造包括生态景观、生态物产、生态人居等在内的生态圈经济,紧抓生态研学、户外休闲、养生康体、购物休闲等重点市场。

立体生态体验:针对山地环境的空间特色,打造山麓、山中和山上的立体化产品建设,山麓发展乡村旅游和规模化的休闲体验,山中发展避暑度假,低密度山地休闲等,山上发展高山农业和生态体验等。

(七)大桃花潭人文旅居基地

以大桃花潭景区为主要发展空间,包括桃花潭、查济、王稼祥故居和宝峰岩等景区。强化诗歌等人文旅游色彩,重塑现有的旅游接待产品体系,强调旅游接待和旅游体验产品的文化属性,提升度假产品的人文内涵特征;推动度假产业与乡村、文化创意和生态休闲的结合,打造以文化主题度假旅游为核心的人文旅居休闲基地。

(八)郎-广现代农业休闲基地

以广德邱村镇、誓节镇和郎溪建平、涛城及十字镇等为主,该区块农业休闲项目和产品众多,主要有古南丰徽派生态园和宣木瓜农庄等。依托该地区丰富的农业休闲资源,整合农业休闲系列产品,推动产业化基地建设,强化产业指导作用,推动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农业休闲产品的进一步提升,打造一个品质化集聚发展的农业休闲基地。

(九)泾县红色旅游基地

以泾县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所在地为主,包含周边乡村和自然景观景点等。围绕红色文化核心资源,强化红色文化产业建设,推动红色乡村、红色创意、红色小镇等红色主题综合产品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五、培育一批产业园区项目

(一)宣城旅游创意产业中心

强化全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推动创意项目等落地实施,培育旅游创意人才队伍。由旅游创新部门+旅游创意产业区所构成。主要职能为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旅游创新项目落地实践,旅游营销创新等。

(二)文房四宝创意产业园

整合文房四宝文化遗产资源,凝聚文化创意产业力量,推动文房四宝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由主园+副园所构成,主园以现有文房四宝产业园为中心,副园以文房四宝各主要产地为主,如泾县的中国宣纸传习基地等,主要负责生产和旅游体验等。主要职能为文房四宝为线索的文化创意设计,相关影视制作,文化产品生产,文房四宝创意产业园区管理。

(三)泾县红色文化产业园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强化红色文化创新创意。由中心创意园+系列体验园所构成。主要职能为红色文化创意,红色旅游形象塑造,区域红色文化产业管理等。

(四)旌德仙草产业园

强化旌德灵芝产业的文化、科技等要素,打造规模化、技术化和创意性的灵芝产业园区,提高现有种植业附加值。主要由灵芝研创所+仙草文创中心+产业体验园所构成。主要职能为产品创新研发,产品文化创新和形象宣传营销,旅游项目建设及旅游管理等。

(五)绩溪徽菜产业园

推动徽菜文化传承,实现产品创新,拓宽产业路径,提升产业效益,打造全国知名的美食产业园。主要由徽菜研产中心+徽菜原料基地+徽菜老字号街区所构成。主要职能为徽菜菜品创新,徽菜生产规模化提升,徽菜相关旅游休闲活动和管理等。

(六)宁国休闲食品产业园

整合宁国山核桃等系列休闲食品,推动休闲食品生产企业集聚,融合电商发展趋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休闲食品产业园。主要由休闲食品研产园+原料基地所构成。主要职能为食品整合生产创新,电商营销,原料基地旅游休闲项目建设与管理等。

(七)广德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

整合全县的旅游装备制造企业,强化旅游装备的推广应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主要由装备制造园区+装备体验基地所构成。主要职能为研发生产、实践运用推广及行业协会组织等。

六、升级一批旅游村镇项目

(一)打造系列旅游特色小镇

根据《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实施意见》精神,提出旅游特色小镇的创建目标,并将徽商故里小镇等纳入小镇培育名单。

创建一批旅游特色小镇。其中重点创建市级的宣酒小镇、敬亭山小镇、扬子鳄小镇、徽州味·道小镇、宣纸小镇、桃花潭小镇、查济小镇、灵芝小镇、畲乡风情小镇、千年龙窑小镇、树木博览小镇和航空影视文化小镇、旌阳小镇,并支持其创建安徽省旅游小镇。

培育一批旅游特色小镇。培育徽商故里小镇、甜蜜小镇、古南丰黄酒小镇、树木博览小镇、富氧民宿小镇、雕刻时光小镇、养老小镇(泾县)、马头小镇、宣砚小镇、梅林狩猎小镇、胡乐旅居小镇、骑行小镇(三溪镇)、木活字小镇(版书镇)。

(二)创建系列旅游特色村落

生态宜居系列村落。代表村落主要有广德柏垫镇茅田村、广德县东亭乡阳岱山村、宁国市方塘乡板桥村、广德县卢村乡九龙村、宣州区水阳镇双丰村、宁国市港口镇山门村、宁国市青龙乡龙阁村、宣州区水东镇大张村、宣州区周王镇绿宝村、泾县黄村镇九峰村、泾县琴溪镇赤滩村、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旌德县孙村镇玉屏村、广德县卢村乡笄山村、泾县蔡村镇月亮湾村、宋村、爱民村,汀溪乡大南坑村、昌桥乡田坊村、家朋乡尚村、上庄镇石家村等。共同特征是生态环境优良,乡村休闲空间和资源特色鲜明,环境宜居、宜游。发展思路是努力将各村落融入到旅游线路中去,打造游线上的乡村节点;以村落为基营,服务周边景区和资源点等,实现区块辐射的功能;强化各村落的主题特色,依托产品建设提高村落吸引力和品牌力。

文化风情系列村落。代表村落主要有宁国千秋畲族村、绩溪上庄镇上庄村、泾县云岭镇云岭村、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旌德县蔡家桥镇乔亭村、绩溪县伏岭镇湖村、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旌德县蔡家桥镇朱旺村、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小胡村、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广德县卢村乡甘溪村、泾县榔桥镇黄田村、丁家桥镇小岭村、茂林镇奎峰村、琴溪镇马头村。共同特征是文化底蕴较为深厚,一般有较高的知名度,且具备成为旅游区的优质资源和空间潜力。发展思路是纳入到重点旅游线路中去,成为重要节点;培育系列多样化的产品体系,布局多层次的旅游接待设施,实现旅游目的地建设;扩大旅游辐射空间,将周边景区、资源等纳入到吸引物体系中来,形成旅游区。


 

第九章 做好全域畅游服务

一、推动旅游交通网络化

(一)全域网络化格局

结合宣城市现状资源和发展潜力,按照“市县一小时、县乡半小时”的通达目标,将宣城市的交通按照一心、一环、两圈、六点、若干驿站的结构进行打造。

一心:充分发挥宣城市的核心地位和带动作用,将宣城市区作为一心(辐射宣州区与郎溪县西部);

一环:结合全域旅游的开发思想,打造宣城市全域旅游环,串联各个重要旅游县、乡、镇,达到全域联动发展的目的;

两圈:充分凸显市本级的集散中心作用,以城市为中心,以与主要景区和县城间距离为半径轴线,按照游客的行程时间,将游客可达范围划分成0.5小时圈和1.5小时圈。

六点:在0.5小时圈和1.5小时圈之间依托重要县镇发展副集散点,起到一二级圈层接驳和下级辐射作用。特设置:泾县二级集散点(辐射泾县北部和宣州区南部)、宁国市二级集散点(辐射广德县南部、宣州区南部地区和宁国市)、广德县二级集散点(辐射广德县县城及北部和郎溪县东部)、绩溪县二级集散点(辐射绩溪县和宁国市南部)、桃花潭二级集散点(辐射泾县南部)、旌德二级集散点(辐射旌德县和绩溪县西部)。

(二)对外交通规划

依托周边主要客源市场,强化与周边城市之间连接的交通干线(铁路以及高速),有利于各城市景区之间旅游线路的打造,对外交通建设主要有:规划建设芜宣机场、泾县通用机场、宁国通用机场;规划建设苏皖高铁、商杭客专、宁高城际延伸、杭黄铁路、宁国至临安城际铁路;规划建设芜黄高速、沪渝高速宣城段改扩建工程,适时启动、扬绩高速黄山连接线、申嘉湖西延工程、宣泾高速项目前期工作;规划建设G318宣城至十字至广德段、G233广德至溧阳段、G233绩溪至歙县段、G329孙埠至殷白至中溪段、G235定埠至十字至姚村段、G330滑渡至新桥至蔡家桥段、S215皖苏界至广德段、S217新桥至南长岭、S104宣城至港口至宁国段、S457宁泾公路、S346煤炭山至郎家溪段等一级公路项目;规划建设S214郎溪段(建平大道)改建工程三期(十字段)、扬绩高速郎溪段高速路口连接线(至县城、县开发区)、S206杨华路周王至溪口段、S202溧张路、S346绩溪至谭家桥段、S201祠山岗至鄣吴段、S103云岭至北贡段、S602环南漪湖、S451卢村至安吉段、宁国至虹龙、桃花潭至青阳东堡等二级公路项目。

(三)内部道路建设

统筹考虑宣城市的资源点分布现状和未来开发潜力大小以及各自不同的性质,为满足宣城市旅游发展需求以及串联十七大产业集聚区,将宣城市内部交通道路分为两级:

    旅游主干道路:二级道路以上(含二级)标准,通过区域内高速、国道、省道,将宣城市城区与0.5小时、1.5小时旅游圈上的主要旅游景区和六个二级集散点相贯通,形成宣城市旅游交通游览的自驾车旅游连接线路。

线路一:宣城市区—(G318)—十字—(G318)—誓节—(G318)—广德县—(G50)—往杭州方向;

线路二:宣城市区—(G329)—水东—(G329)—宁国市—(G329)—梅林—(G329)—中溪—(G329)—往桐庐方向;

线路三:宣城市区—(S206)—杨柳—(S206)—泾县—(S206、S217、S103)—桃花潭—(S103)—往黄山方向;

线路四:宁国市—(G233)—杨滩—(G233)—广德县—(G233)—邱村—(G233)—紫金寺—(G233)—往天目湖方向;

线路五:宁国市—(G233)—青龙湾—(G233)—胡乐—(G233)—绩溪县—(G233)—往歙县方向;

线路六:宁国市—(S345)—方塘—汀溪—(S345、S208)—榔桥—(G205、G330)—旌德县—(S207)—绩溪;

线路七:泾县—(G205)—榔桥—(G205)—蔡家桥—(G205)—往黄山方向;

线路八:十字—(G235)—郎溪县—(G235)—往溧阳方向(石口段已建成);

线路九:东亭—(S201)—新杭—(S10)—太极洞—(S10)—往湖州方向;

线路十:宁国市至泾县高铁站直通道。

线路十一:绩谭旅游快速通道(绩溪县—茶源—上庄—白地—往谭家桥方向)

旅游景观道:三级道路及以上标准,连接主干道路与其他三级驿站。

线路一:宣城市区—(S104)—狸桥—(S602)—新发(S602、S338)—郎溪县—(X021)—凌笪—(X021、S202)—伍员山;

线路二:郎溪县—(X020)—涛城—(X020、集凤路、G233)—紫金寺—(G233)—邱村—(S338、S201)—新杭—(S201)—太极洞;

线路三:东亭—(S201、S341)—卢村—(X030、X032)—灵山—(村村通)—四合—(待提升乡道、X053)—梅林—(G239、S460)—宁墩—(X057)—万家—(X057、待建设道路、X055、X054)—仙霞;

线路四:宁墩—(S460)—南极—(S460、S346)—家朋—(S346)—龙川—(S346)—绩溪县—(S346)—上庄—(S346)—白地—(G205)—蔡家桥—(G330、S217)—茂林—(S217、S103、X064)—查济;

线路五:宣城市区—(S206、S207)—周王—(S207)—溪口—(S207、S345)—汀溪—(S345)—泾县。

表8-1 道路提升列表

一级路网(提升建议)

路段

现状

规划提升建议

提升路段长度

宣城市区—水东—宁国市—梅林—中溪—往桐庐

S104

已规划为329国道,其中宣城市区—水东—宁国市—梅林—中溪段规划建设一级公路

94.1km

宁国市—杨滩—广德县—邱村—紫金寺—往天目湖

S215、S230

已规划为233国道,其中广德县—邱村—紫金寺—往天目湖段规划建设一级公路

88.3km

宁国市—青龙湾—胡乐—绩溪县—往歙县方向

S215

已规划为233国道,其中绩溪县—往歙县方向规划建设一级公路

85.8km

宁国市—汀溪

X061、X076、X073

已规划为省道,逐步改造提升

59.5km

汀溪-榔桥

X073、G215

已规划为省道,逐步改造提升

16.8km

榔桥—旌德县

G205、S217

S217旌德县至蔡家桥段已规划为330国道,并规划建设一级公路

23.4km

十字—郎溪县—往溧阳方向

S214

已规划为235国道,并规划建设一级公路

34.0km

二级路网(提升建议)

路段

现状

规划提升建议

提升路段长度

宣城市区—狸桥

宣狸路

已规划为省道,并已完成一级路建设

37.6km

狸桥-新发

S123、X303、S214

已规划为省道,规划建设二级公路

19.5km

郎溪县—凌笪

X021

钱桥至凌笪段已规划为省道,规划建设二级公路

14.7km

凌笪—伍员山

X021、村村通

已规划为省道,规划建设二级公路

3.6km

郎溪县—涛城

X020

正在按市政主干道标准建设

10.6km

涛城—紫金寺

四级道路集凤路

规划建设为三级及以上公路

12.4km

紫金寺—邱村

S230

已规划为233国道,规划建设一级公路

15.3km

邱村—新杭

X034、S215

已规划为省道,规划建设二级公路

13.7km

东亭—卢村

X039、Y038

已规划为省道,规划建设二级公路

16.3km

灵山—四合

四级以下道路

规划建设为三级及以上公路

8.5km

四合—梅林

四级以下道路,局部县道

规划建设为三级及以上公路

33.4km

梅林—宁墩

S104、X056

梅林至石口段已规划为329国道并规划建设一级公路,石口至宁墩段已规划为省道并已通达二级公路

12.6km

万家—仙霞

四级以下道路

局部规划建设为三级及以上公路

16.9km

宁墩—南极

X056

已规划为省道,规划建设二级公路

7.4km

南极—家朋

X056、X087

局部规划建设为三级及以上公路

47.2km

家朋—龙川

X086

已规划为省道,局部规划建设二级公路

21.1km

龙川—绩溪

X086

已规划为省道并已通达二级公路

18.0km

绩溪县—上庄

S217、X090

已规划为省道,规划建设二级公路

28.8km

上庄—白地

四级以下道路

已规划为省道,规划建设二级公路

10.6km

蔡家桥—茂林

X081、四级以下道路

蔡家桥至仙源段已规划为330国道,茂林至仙源段已规划为省道,局部规划建设二级公路

48.5km

茂林—查济

X070、S322、X064

局部规划建设二级公路

31.0km

宣城市区—周王

S322、X004

杨柳至周王段已规划为省道,并已实现二级公路通达

24.4km

周王—溪口

X004

已规划为省道,规划建设二级公路

10.4km

溪口—汀溪

四级以下道路、X073

已规划为省道,局部规划建设三级公路

24.3km

汀溪—泾县

X073、X074

已规划为省道,局部规划建设二级公路

19.3km

 

二、构建全域集散体系

(一)集散体系布局

突出城市中心地位。以城市为中心的辐射圈层,突出城市旅游的辐射作用,划分游玩半径,形成0.5小时旅游圈和1.5小时旅游圈,均以城市为中心,形成旅游辐射扇面。以城市为中心的轴线带动,以城市为中心点,以318国道、205国道、104省道、215省道、214省道、322省道、217省道、323省道等为主干轴线,构建城市-景区和县乡镇的快速衔接道路,构成旅游带动轴线。

面向全域旅游需求。打造二级集散点,加快衔接第一圈层和第二圈层,构建二级辐射中心,设立广德县、宁国市、泾县、绩溪县等六个二级集散点,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发挥衔接城市与资源的重要集散点。

打造区域综合服务。打造立体交通服务中心,形成空港交通、城市高速、城际高铁等三位一体的交通格局,为构建衔接市场和目的地的立体化通道奠定了坚实基础。以门户优势,服务皖南,东连上海及苏锡常、北接南京都市圈、南触大黄山集聚区,从而成为皖南旅游的重要门户与入口。

(二)集散服务规划

共建立1个一级集散中心、6个二级集散点和33个三级驿站。以一级集散中心为圆心将宣城市的旅游圈层分为0.5小时旅游圈与1.5小时旅游圈,六个二级集散点作为两圈层之间的接驳中转站以实现宣城市旅游的全域畅通。

一级集散中心。设于宣城市城区火车站、汽车站地块,以文化体验、都市休闲、游客集散为主要功能。

二级集散点。位于泾县、宁国市、广德县、绩溪县、桃花潭、旌德县县城。以游客集散、交通换乘、旅游推广、信息咨询为主要功能的旅游集散次级中心。起到0.5小时旅游圈与1.5小时旅游圈之间的接驳作用。

三级驿站。主要包括南漪湖驿站、新发驿站、郎溪县驿站、伍员山驿站、紫金寺驿站、太极洞驿站、邱村驿站、十字驿站、誓节驿站、卢村驿站、杨滩驿站、灵山驿站、梅林驿站、中溪驿站、仙霞驿站、万家驿站、南极驿站、水东驿站、周王驿站、溪口驿站、杨柳驿站、汀溪驿站、青龙湾驿站、方塘驿站、榔桥驿站、云岭驿站、茂林驿站、查济驿站、胡乐驿站、家朋驿站、伏岭驿站、龙川驿站、上庄驿站,蔡家桥,祥云驿站。结合旅游区重点景区及乡镇村落,主要为满足游客停车、自行车租赁、充电、零购、公厕、导览、咨询、等基本旅游需求。

表6-2 三级驿站分布

项目名称

驿站名称

具体位置

三级驿站

南漪湖驿站

南漪湖景区

新发驿站

新发镇

郎溪县驿站

郎溪县

伍员山驿站

伍员山国际旅游度假区

紫金寺驿站

紫金寺

太极洞驿站

太极洞景区

邱村驿站

邱村村

十字驿站

十字镇

誓节驿站

誓节镇

卢村驿站

卢村镇

杨滩驿站

杨滩镇

灵山驿站

灵山大峡谷景区

梅林驿站

梅林镇

中溪驿站

中溪镇

仙霞驿站

仙霞镇

万家驿站

万家乡

南极驿站

南极乡

水东驿站

水东镇

周王驿站

周王镇

溪口驿站

溪口镇

 

杨柳驿站

杨柳镇

 

汀溪驿站

汀溪乡

 

青龙湾驿站

青龙湾景区

 

方塘驿站

方塘乡

 

榔桥驿站

榔桥镇

 

云岭驿站

云岭镇

 

茂林驿站

茂林镇

 

查济驿站

查济景区

 

胡乐驿站

胡乐镇

 

家朋驿站

家朋乡

 

伏岭驿站

伏岭镇

 

龙川驿站

龙川景区

 

上庄驿站

上庄镇

 

(三)规划期内重点建设驿站

为加快实现全域旅游服务功能建设,推动重要景观和资源点开发,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服务氛围,在近期需加快实现以下较为重要的集散服务点建设。

 

规划期内驿站建设一栏表

项目名称

集散点

建设内容

一级集散中心

宣城市市区

提供旅游综合服务:信息咨询亭、餐饮店、公共厕所、行人休息点、零售亭、公共停车场、治安点、医疗点、消防点、交通换乘中心

二级集散点

泾县二级集散点

宁国市二级集散点

广德县二级集散点

旌德县二级集散点

桃花潭二级集散点

绩溪县二级集散点

提供特色旅游服务:信息服务中心、公共厕所、行人休息点、零售亭、公共停车场、加油加气、住宿、治安点、餐饮店、自行车租赁。

三级驿站

南漪湖驿站、伍员山驿站、紫金寺驿站、太极洞驿站、誓节镇驿站、灵山驿站、中溪驿站、家朋驿站、龙川驿站、上庄驿站、云岭驿站、汀溪驿站、青龙湾驿站、水东驿站、周王驿站

提供基础旅游服务:公共厕所、行人休息点、零售亭、公共停车场、治安点、餐饮店

三、完善旅游服务系统

完善旅游服务标识系统。加快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建设,约新增4300块。加快重点景区旅游交通标识牌建设,城市内部旅游综合服务交通引导标识,重要交通节点、换乘点的旅游交通导览图,打造规范、简洁、实用的旅游道路引导系统。规范公共信息指示系统,在交通口岸、广场、主要旅游线路等地设立多语种旅游灯箱导游图。在高速公路、主要交通干道两侧设置旅游景区(点)导向图,并纳入各县(市区)的规划之中。新建城区和旧城改造要规划、建设相应的旅游指示导向系统。

建设智慧旅游体系。构建全域旅游大数据系统,打造游客信息化专属服务平台,推行智慧景区,推行电子客票,布局智慧终端,接入智慧服务系统,游客可获得一站式旅游信息和服务支持,包括购买相关旅游商品或专门服务。实现A级景区的无线WiFi、4G网络的全覆盖,游客可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任何时间、地点接收到旅游信息,并根据游客位置、需求、选择取向提供具有个性化的针对信息服务。建设交互式智能营销平台,打造宣城旅游综合性APP服务平台,在平台上,游客可根据个人喜好直接在互联网上订制自己的宣城行程。可通过邮箱及时订阅宣城最近发生的动态,了解宣城旅游新闻、以及即将举办的大型活动等信息。

继续推动厕所革命。鼓励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到2020年,全市新建、改建300座旅游厕所,完善上下水设施,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实现全市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沿线、旅游集散地的旅游厕所全部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要求。

建设普惠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客共享休闲服务设施体系。积极建设城市和特色小镇的公共休闲空间,实现景观空间与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的整合;结合文化旅游发展需求,布局博物馆、科普馆等文化休闲设施;融合旅游发展建设驿站等服务设施,满足本地居民与游客的双重需求。开通城市旅游观光巴士。依据国家旅游“十三五”规划要求,结合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与公交公司合作,在宣城市至少开通一条旅游观光巴士,连接北部敬亭山,中部主城区以及南部的宛陵湖、文房四宝产业园、中国鳄鱼湖、陈山遗址古人类考古遗址公园等。引入新能源车分时租赁一体化运营,建设租赁网店300个,新能源汽车3000辆,充电桩4500个。


 

第十章 推动全域品牌建设

一、深化品牌市场营销

深入挖掘宣城旅游品牌价值,着力塑造“山水诗乡、多彩宣城”主题形象品牌;重点打造“文房四宝文化、红色文化、诗歌文化”等历史文化品牌;继续打造“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月”等节庆旅游品牌。以已建、在建、拟建的特色旅游小镇、美丽乡村、休闲生态园区、农家乐、民宿等为代表,打造乡村度假旅游品牌,结合细分市场特征,推动目的地品牌营销。

 (一)深度发展本地和周边市场

进一步细分目标市场,强化旅游营销,重点开发自驾游、研学旅游、休闲运动旅游、红色旅游、短期度假市场。实施“1224”开发策略,即1个内部营销、2个合作营销、2个基于交通的营销、4个产品品牌的创建和提升。(1)加强内部营销,在本地市场强化“山水诗乡,多彩宣城”旅游品牌认同;(2)与景区、休闲娱乐场所等合作,为本地居民提供优惠和限时免票服务;(3)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其他区域的旅游局、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合作,互惠互利,吸引皖南周边市场;(4)提升自驾游服务设施,包括交通标识、自驾车营地、停车场等,提供自驾车导航服务;(5)充分发挥合福高铁的联通作用,吸引合肥和皖南市场,发展旅游租车服务,增设公交服务,加强出租车管理调度,实现交通无缝连接。(6)与本地和皖南区域中小学合作,继续开展《跟着课本游宣城》活动,将该活动做成研学旅游品牌;(7)鼓励本地市场积极参与休闲运动旅游,如漂流、登山、徒步、骑行,组织相关活动和赛事,精心策划,争取创建有影响力的活动赛事品牌;(8)组织老年旅游者优惠或免费参观红色旅游景区,激发红色记忆,鼓励有能力和有意愿的本地老年人担任志愿者,为研学旅游者和其他感兴趣旅游者提供讲解;(9)通过传统渠道和新媒体渠道整合营销,吸引皖南区域短期家庭度假市场,提升森林度假、乡村度假和高端度假服务品质,适时采取优惠措施提高淡季市场。

(二)大力提升长三角市场

    抓住自身紧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深入研究这一市场的需求特征,开发针对性的旅游产品,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重点开发高端度假、乡村度假、营地度假、休闲养生度假、户外休闲游憩和文化旅游市场。实施“43221” 开发策略,即建设提升4个智慧平台/渠道、充分利用节事会展的3个营销渠道、完善环境和设施的2个度假保障、创建2个系列主题研学和度假品牌、形成1个系列有影响力的户外活动品牌。(1)通过整合媒体渠道,利用大数据,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合作OTA企业、其他综合和垂直网络平台向目标市场精准提供高质量休闲、度假、养生和户外信息,激发旅游需求和动机,提升游客体验;(2)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短信营销和位置营销;(3)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便利旅游预订,实施忠诚计划,鼓励重复购买;(4)建立智慧旅游自驾游平台,提供自驾游精品线路和攻略,开发移动端的自驾信息、导航导览和停车等服务;(5)参加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旅游展览会和博览会,宣传宣城市旅游形象,如南京度假休闲及房车展览会等;(6)继续做强有全国影响力的节事和赛事活动(如中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中国﹒宁国山核桃节、全国灵芝大会、徽杭古道路跑赛事等),制造营销引爆点;(7)争取长三角书法协会、茶叶行业协会等会议、研讨会在宣城举办;(8)优化自然和社会环境,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游客度假体验;(9)发展在线度假租赁,为青年市场、家庭市场和老年市场提供实惠的度假住宿选择;(10)与长三角城市中小学和高校合作,开展主题性研学旅行,如文房四宝、书法艺术、茶道、古诗、革命历史、摄影、体育休闲、生态教育等;(11)与老年协会、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工会或老干部处,以及老年人广泛接触的媒介如老年节目——夕阳红、老年健康等老年人组织和媒体合作进行针对性营销,开发养生度假市场,组织书法、茶艺和户外等学习和交流活动,提升老年游客的度假体验;(12)积极与长三角地区户外俱乐部合作,开展活动,创建户外活动品牌,如清凉山徒步穿越、徽杭古道健身骑行等。

(三)积极开拓国内长线市场和入境市场

     积极利用合福高铁这一最美高铁带来的发展机遇,以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为重点,大力开拓京津冀、珠三角、山东、福建市场,开拓港澳台、日韩和境内的外国人市场,积极开发合福高铁沿线的其他长线客源市场。实施“411111” 开发策略,即开展4类合作营销和推广、创新1条高铁营销、做好1个系列网络口碑营销、积极利用文化认同营销、充分挖掘扬子鳄的营销价值、做好景区套票和景区直通车保障。(1)整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及华东地区优势文化旅游资源,推出“新华东旅游走廊精品线路”,开展联合营销;(2)赴境外主要目标市场参加旅游展览会、交易会,宣传宣城市旅游形象,推广宣城市旅游网站和微网站。(3)与港澳台和日韩主要旅游运营商和网络媒体合作,宣传宣城市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4)优化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通过携程、同程等有影响力的OTA企业,推广宣城旅游产品;(5)开展高铁沿线主要客源市场城市的营销推广工作,开拓高铁沿线市场;促进旅游租车服务,鼓励新能源车服务旅游交通,为远程游客提供本地交通便利;(6)连续监测网络舆情,聘请网络意见领袖作为代言人,充分发挥网络口碑宣传效应;(7)组织世界华人和日韩书画爱好者交流大会,结合茶道和茶文化体验,形成浓郁的雅文化氛围;(8)围绕扬子鳄策划生态旅游和环保活动,与全国和世界自然保护组织、动植物保护组织和文化创意组织合作,举办会议,制作大数量和形态各异的扬子鳄模型,开展扬子鳄全国巡游活动,在宣城全域范围内发动寻找扬子鳄活动;(9)提供景区套票和景区直通车服务。

二、强化城市品牌推广

     整合各种资源和渠道,创新营销手段,打响“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实施“21条”品牌推广策略(24474策略),即充分利用央视的影响力,加大品牌宣传;积极发挥网络媒体的全方位、全时空营销潜力;制作高质量、多渠道、形象一致、有目标市场针对性的品牌宣传材料;采用多样化品牌推广渠道;提供全方位的品牌支撑。(1)积极参加安徽省旅游局“1+N”计划,整合宣城市各县区旅游形象,实现联合营销;(2)积极配合央视《旅游指南》拍摄制作“乘着高铁向南去”节目,加大宣城高铁旅游宣传;(3)宣城旅游资讯网作为品牌形象的重要宣传窗口,需要进一步提升设计质量,如版面布局、图片文字质量、栏目的设计、色彩的设计等;(4)实现多个网络平台(各政府和企业官网、微信、微博、网店、论坛、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等)形象风格统一,充分发挥各平台的优势,整合发力;(5)各网站和平台信息及时更新;(6)与三大通信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短信和位置营销;与百度地图合作,开展位置营销;(7)设计年度电子旅游指南,供免费下载,印刷精美纸质旅游指南,供游客免费申请;(8)线上线下宣传资料统一品牌元素设计,各区县和旅游企业的宣传材料和子品牌设计的色调、符号、图案等要与母品牌保持协调一致;(9)围绕不同目标市场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品牌要素组合,设计针对性宣传材料;(10)开发设计高质量、能展示宣城市形象的旅游纪念品;(11)在主要目标市场推广宣城市各网络平台,通过设计线上线下合作奖励的活动项目,如扬子鳄巡游活动;(12)参加境内外有影响力的展览会、交易会,精心设计展台和展览材料,突出形象展示;(13)在目标市场主要媒体上播放形象宣传片和展示形象广告;(14)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南京都市圈、长江经济带、长三角旅游联盟等区域合作平台上展现宣城市品牌形象;(15)与高铁及沿线城市合作,在车站和高铁上发放形象宣传材料,开展高铁旅游推广活动;(16)在游客数量较多的景区、住宿和集散中心发放形象宣传材料;(17)整合宣传、文化、广电等部门的力量,推广目的地品牌,形成合力,扩大影响;(18)完善交通道路、交通标识、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支撑城市品牌建设;(19)设计开发针对细分市场的产品,以产品支撑品牌。(20)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访客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传播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21)连续跟踪调查目标市场对宣城市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喜爱度,适时调整细分市场的营销方案。

三、促进区域合作共赢

与黄山、池州合作。利用“山水诗乡、多彩宣城”特色优势,与黄山、池州客源深度合作,发挥自身“文房四宝”的典型文化特征,放大宣城诸多特色小镇优势,与西递宏村等传统村落错位发展、相得益彰。

与芜湖合作。利用宣城特色小镇构成的休闲度假目的地与芜湖方特、大浦客源合作。依托如江村、龙川、查济、水东等特色小镇优势,为方特和大浦游客提供理想的目的地选择,为芜湖市民周末提供理想的休闲度假场所;利用芜湖制造业优势,展开相关合作。

与湖州、杭州合作。利用在浙江的安徽商会、在安徽的浙江商会资源,积极宣传宣城“文房四宝”、特色小镇、红色文化、伟人故里等旅游产品,吸引大资本,高起点、高水平、大格局做大做强宣城旅游业建设。积极与湖州等地旅游部门及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学习休闲度假建设的成功经验,借助天目山生态旅游联盟,积极与浙江省旅游相关部门开展合作。

与南京、苏锡常合作。引进大财团、大企业投资、运作宣城旅游,利用在江苏的安徽商会、在安徽的江苏商会资源,积极宣传宣城“文房四宝”、特色小镇、红色文化、伟人故里等旅游产品;积极与江苏省及相关城市旅游相关部门合作,吸引该地游客前来旅游消费。

    与京福线、长三角、皖江城市带、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合作,以及与安徽其他地区和国外的合作。积极参加省旅游局合福高铁旅游营销联盟,开展“宣城高铁旅游营销季”活动,积极开展高铁旅游营销,构建“快旅慢游”高铁旅游产品体系。以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公共服务等为重点,探索浙皖闽赣生态文明旅游示范区的跨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和机制,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以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公共服务等为重点,探索跨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和机制,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开放融合,尤其是皖南示范区其它核心区县及大黄山国家公园的合作,推动地区间优势互补、线路互通、市场互动,形成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大力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紧紧依托国家合作机制平台,深化中俄、中法旅游合作,加强与境外旅游城市、友好景区交流。发挥旅游中心城市的开放功能,研究制定促进外国人入境、过境旅游签证便利化措施,不断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大力提升旅游招商引资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重大旅游项目。


第十一章 提升城市旅游职能

一、提高城市创新能力

建设旅游创新中心,城市具有文化及产业服务等系列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产业基础,宣城市应充分利用城市产业集聚优势,打造全市旅游产品创新、旅游营销创新、旅游应用技术创新、旅游相关农科研创新的摇篮,引领全市旅游创新发展;打造创新应用实践基地,制定旅游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

建设旅游研究发展中心,成为旅游相关会议会展活动的主办地,扩大地区旅游,依托大学等高等教育优势,吸引人才,鼓励旅游创新人才和旅游专业人才的落户定居,可通过与全市人社部门的合作,升级旅游人才引进政策,营造人才创业、就业和定居的良好环境。

二、建设全域集散中心

覆盖全市主干线路,旅游目的地建设需要宣城市城区承担主集散地功能,以市本级为中心辐射带动整体区域旅游,衔接全市高等级的景区景点和县城。进一步强化市本级与主要县市和高等级景区之间的主干交通线路,打造以市区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全覆盖。

重点服务城市周边,城区在覆盖全市的同时,还是市辖区等周边地区的主要服务中心,因此宣城市此还需充当和一般县城相同的地方旅游服务中心的职能,一般会连接到各乡镇、各景区和主要旅游乡村等,主要以城市休闲游客为主,集散服务线路更加密集,程度更深,形成半小时到一小时的交通辐射圈。

三、打造城市旅游目的地

建设目的地型节点,宣城需加快城市南北两大旅游产业区建设,推动东西两廊对南北两片区的联系和互动,丰富城市休闲、度假等系列产品体系,提升城市旅游夜生活休闲设施等。

打造停留型节点,以过夜或一日游为主,占游客群较大比例,以城市主要景点周边或城区宾馆接待地为出游中心,需针对该类型游客强化旅游夜产品,丰富住宿接待类型,重点打造美食街、文化旅游街等城市街区产品等功能综合多样的产品。

丰富逗留型节点,一般会选择城市的知名景观点等,如宣城鳄鱼湖、敬亭山等,以半日游和观光活动为主,会有就餐需求,因此需强化该类型节点的餐饮服务设施,打造精品化、特色化餐饮接待场所。

四、塑造第一印象区

大尺度营销的主要代表,在对全国全省的线上线下媒体营销中,宣城城市以其丰富的资源和文化旅游产品等成为营销的关键名词,宣城成为了营销受众的第一印象词语,宣城城市成为旅游信息检索的主要对象,成为全国和国外等远距离游客来宣城旅游的第一目的地选择。

区域形象的第一门户,城市旅游环境、城市旅游产品、氛围和服务等代表了全市旅游的最高水平,因此是全市旅游的第一形象区,宣城未来需同城市建设相关部门合作打造城市主题文化氛围,提升休闲游憩服务水平和质量,丰富休闲接待场所等。

    

 

 

 

 

 

 

 

 

 

 

 

 

 

 

 

 

 

 

 

第十二章 加强旅游质量管理

一、做好质量提升与管理

(一)增强旅游质量意识

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旅游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组织开展旅游质量宣传活动。按照国家和省旅游局相关文件要求,组织开展全市旅游行业“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现场咨询、制作宣传展板、发送诚信宣传短信、播放公益广告、张贴诚信宣传画、上报省局旅游诚信经营(服务)案例。通过一系列活动,树立诚信经商、诚信兴旅、优质服务意识,构建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塑造宣城品质旅游新形象。

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和行政监督机制,不断扩展和丰富旅游政务公开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将系列旅游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予以全面公开,通过旅游网及时公开和公布新的旅游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工作动态、办事指南等,实现政务公开,不断增强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各界的旅游质量意识。

(二)突出旅游安全质量管理

重视旅游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安全法规和上级指示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旅游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接受游客、市民咨询投诉,监督指导全行业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通过网站和短信建立的旅游安全专栏和应急预警、宣传咨询平台,开展旅游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旅游餐饮卫生安全、旅行社用(包)车行为规范等专项检查以及黄金周旅游安全专项督查等一系列旅游安全监管行动,坚决遏制各类安全隐患,营造安全有序的旅游经营接待环境。

(三)提升旅游品牌质量内涵

强化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使优质服务和品牌经营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更加完善,游客满意度稳步提升,市县旅游部门应深入开展全行业质量和行业文明服务形象提升行动。

开展景区质量提升行动和景区创建活动。全市现有旅游景区对照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标准,全力开展综合软硬件提升行动。

加强星级饭店创建提升管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对照《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14308—2003)标准,对重点项目建设进行服务指导和跟踪帮抓。

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创建工作,对旅游强县、优秀旅游乡镇、乡村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创建评定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和要求,明确各类创建任务指标、创建责任主体和工作推进机制。

强化对旅行社的质量监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安徽省优秀诚信旅行社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试行)》对旅行社进行质量监管,对违反相关政策法规的旅行社予以处罚,严重者依法注销其旅游业务经营资格。

(四)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

制定全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实施方案和教育培训工作计划,通过各种形式,努力建设一支服务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从业队伍。

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工作。认真制定全行业教育培训工作方案和措施计划,加大经费投入,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各类旅游教育培训活动,促进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服务质量和文明形象不断提升。健全旅游执法人员队伍建设、加强旅游行业标准化与旅游创建评定工作专家库建设、加强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业务技能比武和实战演练的培训、导游岗前培训、导游年审培训、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创新文明旅游培训、加强旅游行业统计培训、组织开展乡村旅游学习培训、加强智慧旅游知识培训、开办“微型移动讲堂”等,并组织参加地方旅游部门、各类旅游企业、相关旅游乡镇(村)等管理人员和一线从业人员参加国家、省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学习教育和培训、考试、竞赛等活动。

加强导游人员职业管理。按时完成全市导游人员年审工作,对年审中未通过的导游员上报吊销《导游证》。举办全市导游人员岗前培训班,认真做好全国(安徽)导游员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组织参加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年度“中国好导游、中国好游客”评选活动、举办全市旅游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全市导游大赛,并组织安排优秀导游员参加国家、省内各项比赛活动。

二、强化质量考核与监管

(一)加强考核,保证质量

由宣城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质量强市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宣传教育、考核检查等工作,研究确立质量强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整体方案、制定全市质量强市工作长期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调度分析各地、各部门实施质量强市工作情况,协调解决质量强市的重大问题,向市政府提出提高质量水平的政策建议、组织开展质量强市活动的宣传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力求取得明显效果、总结和推广质量强市活动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及时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调动全社会力量推动质量事业的发展、组织制定质量强市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组织实施对各县(市、区)、各部门质量强市工作的年度考核及其他相关工作。

(二)加强监管,维护质量

开展“5.19”中国旅游日活动;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地方法规体系;对旅游等服务行业提出质量诚信建设总要求和推进规划,制定服务企业质量诚信标准,并组织实施;设立统一受理旅游投诉机构;制定服务质量提升政策措施,建立行业服务质量监管制度;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分工负责的旅游质量综合监管、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和旅游违法行为查处信息的共享机制;加强旅游市场安全监测,确保全年无重大旅游质量安全事故。

部署和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检查。加大黄金周和小长假旅游执法检查力度,组成专项检查小组,深入各地、各旅游企业检查安全生产和市场秩序,了解服务质量情况。加强日常和节假日值班制度,及时受理旅游投诉,处置应急事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和旅游安全隐患、经营服务场所卫生环境差、文明服务形象问题,依法实施旅游行政处罚。

 


 

第十三章 强化旅游发展保障

一、深化旅游综合改革

(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着眼于全域旅游建设目标和宣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依托宣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改革基础,强化机构的综合协调能力,建立推进全域旅游的领导推进机制,成立全域旅游创建领导小组等类似机构,由党和政府领导人亲自推动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整合行政、自然、市场、人力、资本等资源,使管理由粗放走向集约,将单部门行业管理转变成多部门协调的综合管理,形成各行业共促旅游业发展的“大旅游”工作格局,建立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旅游产业发展综合协调推进机制。召开全域旅游相关工作会议,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将全域旅游创建和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探索重点旅游县域围绕全域旅游建设的差异化考核机制,着重考核生态、旅游等发展指标,健全完善培育旅游产业的激励机制。

(二)景区管理体制改革

优化景区管理体制机制,尝试建立景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共享游客资源、人才资源和管理经验,加强景区间协作,突出景区间、景区与周边商户、景区与政府、景区与其它相关企业之间的联动;加强景区规划和营销,建立门票预约制度,推行门票预约制度;加强景区旅游安全管理,构建旅游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公布游客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强化景区管理和改革能力,积极鼓励开展景区门票价格改革;加强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导游进入和退出机制,提高导游进入门槛和准入体制,完善导游工资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积极创建国家旅游改革先行区、各级旅游综合改革、专项旅游改革试验区。

(三)行业协会体制改革

加快对宣城市内非政府组织(如旅游协会、餐饮协会、酒店协会、书法协会等相关协会、各专业结构、文化团体、志愿者协会、游客权益协会等)的建设,尽快实现政府与协会脱钩,回归职能本位。指导和协调宣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合理有序。通过加强非政府组织与宣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联系,使之科学有效地参加到宣城市旅游发展建设中来,最大化发挥宣城市民间组织力量。

(四)全域旅游规划改革

围绕全域旅游建设,实现多规合一的落地实施。提出多部门合作的全域旅游规划编制体系,明确各部门规划任务; 围绕重大指导性规划,以全域旅游领导机构集合交通、农业、财务等各部门来协调总体规划编制;针对交通、土地、小镇等专项规划,以交通、国土、住建等不同部门为牵头单位,推动全域旅游交通、全域旅游土地等规划编制,实现旅游发展与专项建设要求的统一。

(五)旅游综合执法改革

畅通旅游联合执法工作渠道,扩大联合执法覆盖面,切实维护游客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在现有旅游执法队伍基础上,联合工商、公安、交通、卫生、质监等单位组成统一的旅游联合执法队伍,鼓励在重点景区试点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或类似功能机构等。建立旅游联合执法检查的长效工作机制。持续开展“零负团费”、挂靠承包、强制消费的专项整治,依法查处无许可、无资质等违规经营行为。加强合同监管,试行旅游电子合同。

(六)旅游统计改革

依托全域旅游创建验收标准,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提高旅游统计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度。建立以过夜游客等为重要标准的旅游统计制度,积极将旅游装备制造纳入旅游统计中来。依托智慧旅游建设,开展宣城市重点景区客流量统计工作,实现景区客流的智能化预警。

二、创新旅游发展政策

(一)优化土地利用政策

依据省政府56号及40号文件要求,推动旅游用地差别化政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各地在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全域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和项目建设用地要求。各级年度土地供应要按比例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公益性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可按划拨方式供地。细化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和塌陷区土地开发旅游项目的措施。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

(二)推行旅游精准扶贫机制

依托全域旅游建设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扶持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通过创新旅游精准扶贫机进机制一步缩小或消除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群体差异,促进区域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旅游强市、旅游富县、旅游名镇、旅游惠村、旅游利民的五级联创局面。

(三)制定旅游“创新创业”政策

鼓励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实现自主创业,积极利用旅游扶贫,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在保持本地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基础上,鼓励发展建设一批乡村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小微企业,促进农民的就地城镇化,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吸引“创客”们聚集在此,推动旅游创业带动就业,并将景区与乡村联动发展。

引导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已经成功创业的农民工,把适合的产业转移到家乡再创业、再发展,鼓励把小门面、小作坊升级为特色店、连锁店、品牌店,借力“互联网+”,输出传统手工艺品、绿色农产品等特色产品。

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吸引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士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此进行创作创业,形成国际艺术家村落;利用山水、古村、诗歌、徽文化、民族风情等文化氛围发展旅游演艺事业,邀请本地居民作为演员,向外来游客展现原生态的乡村生活风貌。

(四)提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扶持政策

针对宣城旅游的公共服务的缺口,通过与多部门的协力合作,强势推动宣城的公共服务提升与优化,在交通道路提升、驿站与集散设施建设、自驾营地和房车营地、智慧旅游设施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强化“ppp”等发展模式,对企业自筹建设的行为给予资金奖励等,以加速实现全域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

(五)制定旅游产业园发展政策

将宣城的系列旅游产业园设立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业试点。全面创新体制和机制,对该区给予最优惠的旅游发展政策,按照产业特性分别制定对应政策。设立宣城旅游产业园发展的专项财政资金,制定投融资等优惠政策,对进入产业园的企业及项目实施“一揽子优惠政策”。

(六)提出旅游品牌扶持政策

相关部门加大力度,以创建“品牌旅游景区、品牌旅游商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旅游项目”为目标,提出相关支持和鼓励措施,提升宣城旅游品牌价值,形成并实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

三、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

促进旅游投资消费持续增长。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拓展旅游企业融资渠道。

(一)争取多方金融支持

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打好政策组合拳,充分利用各种配套优惠政策和各种资金渠道。全面、充分地利用农业、林业、能源、环保、扶贫、文化项目等各项优惠政策,形成政策洼地;全面整合各方面投资渠道,形成规模投资。根据投资走向,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策划和筹备一批投资重点项目。

获取金融机构融资。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开辟融资渠道。具体包括:向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申请抵押或质押贷款;向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及进出口银行)申请贴息贷款;卖方信贷;通过担保公司进行融资担保;申请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等。可以采取门票质押、景区开发经营权抵押、土地抵押、建筑物抵押等融资方式。

(二)积极引入社会资本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府招商部门、旅游企业的招商部门、专业招商机构、关联企业及关联人、专题招商会、专用招商网站、其它媒体传播招商等渠道发布招商信息,与开发商取得联系,根据项目和开发商的情况,确定具体的招商引资方式。可以采取招募入股融资、定向募股融资、整体项目融资等方式。

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发育,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已成为旅游开发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之一,资本市场也应是宣城旅游开发的资金来源之一。包括国内上市融资、海外融资、信托融资等多种方式。

鼓励本地企业投资。积极鼓励宣城及其周边的群众投资宣城旅游开发,汇集零散的小额投资,形成规模效应。重点引导本地群众投资到投入小、见效快、回报稳定、经营方式灵活的领域中。政府要为民间资本开发的旅游项目提供公平的经营环境。采取银行小额信贷、政府贴息等方式,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开放投资领域,采取政府特许经营的方式,鼓励投资利润相对较高的领域。制定优惠政策,向本地群众投资开发的旅游项目做适当政策性倾斜。帮助本地投资宣城旅游业的群众成立民间团体,进行行业互助,争取群体利益,开展行业自律。帮助促成增资扩股、社会募股、合伙经营等开发形式,丰富本地群众投资宣城旅游业的方式。加大对本地旅游就业和创业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从旅游业中获利的能力。

(三)创新模式盘活民居资产

策划系列拍卖、发售和招租等活动,具体方式包括:(1)产权融资。产权酒店、商铺产权发售、项目公司拆分产权发售等;(2)出售部分产权。分时度假等;(3)第二驻地。第二居所、企业第二总部(或企业庄园)等;(4)租赁融资。设备租赁、资产租赁、土地租赁、房屋租赁等;(5)民居收藏。文化民居收藏、主题民居收藏等。

(四)加强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管理

设立市级旅游产业基金,强化各县(市区)联合设立县级旅游发展基金的管理,其中以县为基本参与单位,在市级设立引导管理单位,以改善政府投资方式,强化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为战略,可采用政府引导基金的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设立私募基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为县级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资金保障,打破县级旅游发展的资金壁垒。

四、落实旅游保障措施

(一)提高规划保障

加快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多规合一”,结合宣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优先保障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需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新建、改建、扩建旅游建设项目,应符合本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及相衔接的其他规划。强化旅游规划落地,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保证规划执行。

(二)加大财政支持

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制定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文件,设立全域旅游专项经费,支持旅游发展,其中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列入财政年度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并增加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县(市、区)政府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金融部门要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重点特色旅游城镇、乡村及旅游景区开办网点并增设银行自助设备。研究探索经营性物业、农产品经营权、景区经营权、门票抵押权等融资实践相关问题。在宣城市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中,应对吸引外资、民资和国资给予同等重视,支持多种经济成分进行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商品开发、景区景点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通过信用评级给农户发信用证的方式给予贷款,培养一批乡村旅游带头人。

(三)加强旅游标准化

结合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的要求,提升旅游标准化质量,强化旅游安全、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强制性标准的执行和落实,推动行业、企业与相关标准的对接。鼓励地方标准的创新,鼓励本市旅游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专业机构等在旅游新业态、旅游要素和旅游支持系统等方面实现地方标准的创新。加强旅游标准化的落实和宣传,通过多途径进行标准化工作宣传,针对重点企业和部门开展标准化培训工作。强化旅游标准化监督和管理,出台标准化工作监督的措施和办法,纳入到全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体系中。争创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提高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力度和重视程度。

(四)强化人才保障

 充分依托、动员相关专业机构和市内外院校力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育活动,建立多元化人才培训和使用机制。借鉴旅游发达城市的经验,聘请知名旅游专家等多方面人才成立旅游发展智库,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大力发展旅游科研。由市旅游相关部门牵头每年举办宣城旅游研讨会,让专家、学者为宣城旅游献计献策。

 加强与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培养酒店中高级管理人员、营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导游人员的导游水平。包括旅游管理人才,短缺专业和主力专业人才,师资人才。

 设立旅游教育基金和旅游科研专项资金,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提供必要的资金。宣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委托旅游院校(系)组织实施,为宣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出谋献策,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宣城市旅游企业的生产力,推动宣城市旅游企业的发展。鼓励旅游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旅游培训机构,实行多元化旅游培训。

 

附件1:宣城市各县区旅游发展指引

一、宣州区“十三五”旅游发展指引

(一)发展定位

在“十三五”期间,将宣州区打造成为高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宣州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打造“泛长三角区域中心旅游目的地”,全面打响“诗山鳄湖 醉美宣州”品牌,力争将宣州区建设成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工作重点

1、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空间优化

规划着力优化宣州区旅游空间布局,区域内部形成以“三区一带”为主体、“一心一道”为前景展望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区域外部形成“辐射市域,拥抱皖南,承接皖江,北融南京,西进合肥,东拓江浙沪”的战略格局。

2、加快实现产业的扩容增效

加快提升包括景区、饭店等在内的文化旅游传统产业;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培育文化旅游产业主体;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3、积极实现产业业态创新发展

重点提升文化遗迹遗址、生态农业、自然山水、城市风貌等休闲产品,重点打造都市、乡村和养生养老的度假业态;积极发展研学、低空飞行、自驾游等专项旅游。加强文化旅游与农业、节事会展和医疗保健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打造系列精品化旅游线路。

4、全力发展乡村旅游

加快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实现规划引领,促进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创新乡村旅游运作模式,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

5、推动品牌和保障建设

积极塑造宣州品牌形象,以项目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智慧旅游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旅游发展的保障政策制定,培育旅游发展的创新人才队伍。

二、郎溪县“十三五”旅游发展指引

(一)发展定位

依托“诗意郎溪、田园城市”的发展战略,围绕争创“安徽省旅游强县”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九德十美”主题战略,丰富“中国休闲小城”品牌内涵,全力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六大行动”,积极推动旅游、文化、农业和城乡建设的统筹型、融合化发展,结合旅游交通格局的优化机遇,努力开创郎溪县旅游大突破、大发展的新局面,着力将郎溪县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工作重点

1、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深入推进观天下景区和建平现代农业示范区“两区”建设,全面加快中华茶博园、扬子生态园、高塘梅园、中华蓝莓园、汇河牡丹园、巨大锦鲤园、古南丰徽派黄酒文化园、汽车主题公园、美之园生态公园、天奕农业生态园“十园”建设等;加快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建成“十个主题文化景点”,即九德文化主题公园9个、九德塔1个。

2、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创建“十美郎溪”。突显“十美郎溪”概念,梅(梅园)、兰(兰园)、竹(竹海)、酒(黄酒)、茶(茶园)、渔(天一集团)、樵(伍员山)、耕(农业示范区)、读(郎中)、织(经编),打造具有休闲小城特色的10个“十美”主题景区,创建多彩郎溪和休闲郎溪项目。

3、强化旅游招商与发展保障

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力度,每年总投资10亿元以上;推动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改善重点区域旅游接入交通。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提升组织领导能力,强化旅游发展考核奖惩制度等,以提高政府旅游服务职能和旅游产业发展保障。

4、加强与主要市场的对接

“十三五”期间,郎溪县将建设畅通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郎溪内外旅游交通环境将实现大幅提升,将有利于实现天目湖等周边景区的市场渗透,有利于开拓北部南京都市圈和东部上海都市圈市场的进入渠道,因此需加快打造吻合城市休闲旅游需求的特色化、精品化的小镇乡村产品,加快区域合作和市场营销,实现郎溪旅游市场结构的调整,形成有效对接市场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广德县“十三五”旅游发展指引

(一)发展定位

落实“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联动”的发展路径,深入挖掘广德旅游的品牌内涵,努力提升其文化品位,打造广德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与拳头产品。加快推进旅游制造业,促进旅游业结构整合升级,实现广德旅游从观光服务业发展向旅游服务提升与生产制造业拉动并举的综合产业转型、消费经济向生产与消费融合型经济转型,从数量支撑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打造安徽省旅游强县和长三角全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工作重点

1、优化发展空间布局

构建“1135”的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即:一城(广德县城)、一环(全域旅游环)、三带(S215旅游带;桐汭河景观带;G318旅游带)五区(溶洞休闲旅游区;田园禅修旅游区;主题休闲旅游区;生态度假旅游区;环城游憩旅游区),形成全域统筹发展大格局;形成东融:融入环太湖,西联:联动芜、宣、黄,南拓:开拓浙西北,北进:进军南京都市圈的区域合作新局面。

2、加快旅游产品与项目建设

重点打造溶洞休闲、山地休闲、乡村体验、运动康体、生态度假和主题研学六张旅游名片。构建文化广德、度假广德、户外广德、乡村广德、美景广德、制造广德、智慧广德七大特色产品。积极推动十大重点项目和十大一般项目建设。

3、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与产业素质提质增效

加快旅游业与文化、乡村、会展商贸、体育、健康养生、旅游制造业等多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其中重点突出旅游装备制造业地位,实现投资、消费和制造的三链驱动发展;加快促进旅行社、旅游饭店、住宿等配套设施的现代化提升,积极鼓励旅游创新创业。

4、推动品牌营销和公共服务建设

推动广德整体形象提升,推动企业、景区等多个品牌的树立,加快以县城为中心的旅游交通格局的改善,促进旅游驿站和营地服务设施的布局。

四、宁国市“十三五”旅游发展指引

(一)发展定位

积极主动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把宁国打造为特色乡村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度假区、自驾车旅游王国,成为集个性化、主题化和生态化为一体,具有区域和全国影响力、较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二)工作重点

1、加大项目招商与项目提升建设

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十三五”期间,持续谋划了54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总投入300亿元,其中有青龙湾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青龙湾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世界木屋村-养心生态城等。2016年—2020年,每年推出15个左右招商引资项目,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

2、积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积极弥补文化产业发展短板,2016年—2020年,力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省级6家,安徽省民营文化企业100强5家。加快金太阳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常旺弥陀文化园、宗杲文化园等项目建设。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为统揽,力争引进亿元以上文化旅游项目10个以上,强化项目包装,联动开发观光、文化与度假组合型旅游产品,促进旅游由浅层次的观光产业向文旅融合的个性化、集群化的消费性规模经济产业转变。

3、全力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通景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2016年—2020年新修通景道路90公里,改造拓宽道路47公里;完善青龙湾环湖道路、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实施。在青龙湾、恩龙、万家等地建设2000个车位左右的大型停车场。启动游客集散中心、自驾游用地、帐篷露营地等项目的建设。新建、升级改造各景区旅游厕所2000平米左右。

五、泾县“十三五”旅游发展指引

(一)发展定位

逐步实现全域旅游战略目标任务,力争将全县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于一体的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分别将2016年、2017年确定为全域旅游发展攻坚年、突破年等。启动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实施35个文化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大桃花潭景区提升改造项目等10个重大项目。

(二)工作重点

1、加快旅游产品精品化建设与业态创新

积极提升红色文化景区在内的文化旅游景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宣纸传习基地等,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提升产品品质内涵。加快由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加快推进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发展候鸟式分时养老、疗养旅游;促进体育健身旅游发展。充分利用特色产业优势,加快花砖文化园、乌龙茶体验等项目建设,推进以工艺展示、流程参观、产品销售等为主的体验式工业旅游项目。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建立以党性教育为主的红色现场教学示范基地、以历史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现场教学示范基地和以自然生态为主的美丽乡村现场教学示范基地,进一步推动研学旅游发展。

2、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与乡村旅游品质

大力支持文化主题型、经济连锁型、精品商务型酒店发展,规划建设高铁车站(青弋江)旅游接待综合服务中心,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省“智慧旅游”试点县建设为抓手,启动景区无线网覆盖工程、旅游“一卡通”项目建设,搭建微信、二维码、手机短信提示平台,实现管理、服务、营销智能化。加快全县美丽乡村由建设向经营转变,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3、改善游客出游与投资发展环境

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绿道建设,加快自驾游营地、公共停车场、景区停车场建设,完善各景区、乡村旅游点的道路标识系统,开通江南第一漂景区旅游公交;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提高旅游购物诚信,加快政策改革,促进旅游投资和项目建设。

六、绩溪县“十三五”旅游发展指引

(一)发展定位

抢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把文化旅游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增长极来抓,主动融入“大黄山国家公园”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省旅游强县。到2020年,实现旅游接待量达10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0亿元,打造文化旅游集聚发展基地。

(二)工作重点

1、扎实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5个1工程”。

加快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以百里历史文化生态走廊为重点,全面提升4A级以上景区,加快整合景区景点,建立企业投入倒逼机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景区建设水平。创建龙川国家风景名胜区,谋划推进抽水蓄能电站旅游景区,争取新增5A级景区1家、4A和3A级景区各3家;大力发展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加快建设徽博园等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推进人文旅游、养生养老、徽菜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基地建设,开发“四雕”、徽菜、绿色农产品等特色旅游纪念品;加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优化组合精品景区景点,推出3-5条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东南亚等客源地的优质线路,打造骑行、徒步旅游线路,加快建设自行车骑行道、户外营地、房车营地、徒步驿站、骑行服务站等配套设施;加快培育一批旅游新兴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自驾游、特色民宿等,不断开发和拓展休闲、度假、体验式旅游。全力推进生态、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创建全国户外运动基地,力争每年举办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不断拓展皖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功能;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实体,加快引进旅游战略投资者,争取全国前20强旅游集团来我县投资,依托大企业、大项目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串联和整合,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2、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徽文化资源,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徽墨之乡”、“中国厨师之乡”等名片效应,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举办徽文化研究高层论坛。加快发展文博和徽雕、徽菜、徽墨、徽剧等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写生摄影基地,改造提升绩溪博物馆展陈,鼓励民间建博物馆,建设各具特色的徽文化产业园。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建成国家级示范基地2个、省级5个。深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立较为完善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实施古街巷、古村落、古水口、古民居保护项目,创建一批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精心筹办“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

3、强化文旅整体营销

牢固树立旅游“一盘棋”思想,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品牌、统一经营”的模式,加大旅游营销系统建设,开展旅游营销活动。深入实施“互联网+旅游”工程,完善智慧旅游平台功能,加大旅游的宣传推介和促销力度。注重旅游宣传的整体性、系统性,深化跨区域旅游合作,联合拓展境内外、远程旅游客源市场。全面开发与提升国内旅游,巩固长三角等省内周边旅游市场,拓展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内陆客源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主攻东南亚、日韩、台港澳等入境旅游市场。到2020年,力争吸引20%以上到黄山、杭州的游客来我县旅游,打响“黄山脚下的美食天堂、西子湖畔的养生福地”品牌。

七、旌德县“十三五”旅游发展指引

(一)发展定位

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景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重点打造“一园一基地三中心”,打造系列A级景区和农家乐等,发展建设旅游产业园、自驾示范基地、文化交流中心和旅游综合服务与集散中心等。

(二)工作重点

1、强化规划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编制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主要景区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重要规划要加强与旅游方面衔接,加强旅游规划的监督管理。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抢农业、水利等各方面资源有限扶持发展文化旅游相关基础设施。

2、推进重点项目与文化旅游精品建设

贯彻衔接宣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八大工程,突出黄山东线生态旅游产业园、风情小镇及美丽乡村旅游开发、县域自驾车旅游示范基地和文化古迹旅游开发等四大工程。突出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打造系列精品景区和游线,营造良好旅游氛围,提升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扩大旅游消费。

3、提高旅游营销与发展保障

以“中国灵芝之乡、休闲养生天堂”为形象口号,举办灵芝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推动品牌塑造。加强组织监管力度,加大土地、资金等重要旅游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强化旅游发展监督考核。


 

附件2:宣城市“十三五”重点旅游项目

 

项目

敬亭山管委会

敬亭山5A创建、中华诗文化博爱览园

宣州区

宣酒文化园5A提升、水东大景区旅游开发项目、昆山湖生态旅游度假村、中国官塘湖岸世界美丽小镇、景域山庄、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区、溪口宣笔梦中心、宛溪河历史文化景观带、宣城旅游特色商品智造园、阮公桥景观带、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研究实训中心、中南山云顶书香风情小镇、胡家涝宣纸遗址公园、水阳镇生态湿地公园、古泉桃花源慢生活休闲度假区

郎溪县

郎溪观天下景区5A创建、伍员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中华茶博园、长三角禅茶养生度假基地、万亩茶海项目、伍员山水农业公园、安徽南漪湖昆山生态旅游度假村、皖南生态农场旅游目的地、七彩凌笪农旅小镇、古南丰黄酒小镇、胥河文化旅游小镇、鸦山古道帐篷露营地、泰清茶蕴谷、十字铺生态特色农业观光园、伍员山生态农业示范园、万亩荷花种植基地、吴文化与徽文化交融体验地项目、龙景山庄、玲珑山庄、扬子生态园、巨大生态农业观光园、天喜农业生态园、郎溪记忆农耕园、梧桐湖湿地公园、古南丰徽派黄酒文化园、吕氏宗祠、五猖馆

广德县

太极洞5A创建、东卢画廊旅游带、百信生态园、珀洱度假山庄、澄德现代农庄,桃花山旅游综合体、东亭骑乐小镇、603航天文化体验区、灵山-天堂山养生度假区、卢湖竹海生态文化旅游区、宣木瓜创意农业产业园(海棠小镇)、九龙画境旅游度假区、和合云花谷、笄山温泉旅游度假区、邱村禅修养生休闲区、大石塘生态度假区、茅田山长寿休闲养生区、天寿寺塔历史文化休闲街区、月克冲创意文化旅居村落、五合御茶园乡村休闲区、四合乡全域旅游提升、金龙山生态文化养生区

宁国市

皖南“川藏线”景观廊道改造、青龙湾5A创建、吴越古道、宁国红楼梦文化园、龙门滑雪场、中国树木博览园、落羽杉湿地公园、畲乡月季园、夏霖景区二期提升、胡乐古镇、一万岭红豆杉群、石柱山风景区、梅林狩猎场、高峰山-铁瓦寺、山门洞景区、浪荡坞瀑布群、落花荡景区、黑洞瀑布群、河沥溪老街、世京果园、月亮湾、华东大裂谷、凤栖沟、四水八岸工程及河沥溪老街改造工程。

泾县

皖南“川藏线”泾县段、大桃花潭5A创建、泾县中国园子、中国宣纸文化园、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保护项目、国家养老工程·皖南示范基地项目、宣纸家园、云岭军都、稼祥故里、桃潭诗韵、查济名村、茂林古镇、皖南竹海、水墨汀溪、江南漂流、九里云海、文昌阁、水西森林公园、荣禄大夫第、一树山、象山防空洞、 皖南事变激战地 、水西双塔、吊栋阁、赤滩古镇、三吴纪念馆、汀溪原始森林、翟氏宗祠、玉镜潭、章渡吊栋阁

绩溪县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上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龙川村传统村落保护、上庄古建筑群保护、冯村古村落保护、徽文化产业园、徽墨文化园(胡开文墨业)、中国徽墨文化旅游产业园、敏楠氏徽墨文化园、徽雕文化产业园、汪华文化公园、非遗保护传承项目、徽剧保护传承项目、秋千抬阁保护传承项目、“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项目、抽水蓄能电站景区、龙川风景名胜区、徽博园、全国户外运动基地、古道保护开发项目、徽杭古道景房车露营基地项目、龙须山旅游保护利用项目、鄣山景区提升项目、上庄景区升级改造、仁里景区综合开发、小九华景区提升工程、大会山休闲旅游、自驾游营地建设、房车营地建设、龙川徽园、胡雪岩故里开发、胡氏宴酒文化园、坎头旅游开发、徽菜文化园二期、新站新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金沙兵坑漂流项目、龙川和园等星级宾馆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新安健康产业园、上河国际养老中心、仁里新概念养生社区、县社会福利中心改扩建项目、龙锦休闲养老中心、江南水秀休闲养老养生基地、伏岭登源休闲养生养老项目、绩溪瑞金“老三线”养生养老项目、长安镇头休闲养老中心、长安金岭洞休闲养老养生项目。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四方电子商务产业园二期、袭美电商产业园、劳模徽菜乐享食光电商线下展示展销中心、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发展项目、徽菜山珍基地、南桃北油基地、特色养殖基地、高山绿茶、贡菊基地

旌德县

旌德国际慢城、兔儿山民俗博物馆群、江村景区、宣砚文化园、旌歙古道景区、朱旺景区、文庙文昌塔景区、解放街南段改造工程(水街)、灵芝养生基地、祥云景区、红色三都景区、兴隆梅园景区、玉屏景区、仕川农民暴动旧址、三桥锁翠、路西景区、白茶采摘风光园、龙潭虎穴溶洞、三溪老街、文峰塔、凫山峡谷、水竹坞生态园、仙人谷森林公园、马家溪森林公园、皖南革命历史纪念馆、周而复故里、宣砚小镇、灵芝小镇、皖南川藏线南入口、黄高峰景区、神秘灵芝谷

 

 

 

附件3:宣城市旅游业发展重点工作近期行动计划(2017-2019)

类别

序号

工作任务

进度安排

2017

2017

2019

继续突出发展环境和政策

1

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

召开2017年全市旅游发展大会

召开2018年全市旅游发展大会

召开2019年全市旅游发展大会

2

制定《宣城市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

制定《宣城市旅游营销管理办法》

起草该办法

组织实施

2018年实施效果评估,组织实施

3

市财政安排旅游发展资金

起草《关于宣城市财政安排旅游发展资金预算的建议》

旅游发展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

旅游发展资金不少于2500万元

4

出台宣城市旅游项目促进建设管理办法,提高项目建设的土地与投融资保障等。

与国土部门及银行机构等联合起草相关政策文件、签署相关合作协议

对重大项目进行政策试点

评估实施效果并进一步推广

稳步推进各类旅游创建工作

5

5A级景区创建

组织5A景区申报,并针对现状条件进行审核

明确申报名单,参与申报,加快扶持申报单位景区建设

实现1家5A景区建设。

6

旅游强县

 

完成1个

完成1个

7

旅游景区(4A)

完成1家

完成2家

完成2家

8

省级优秀旅游乡镇

完成5家

完成6家

完成6家

9

省级旅游示范村

完成5家

完成6家

完成6家

10

旅游星级饭店

 

完成1家5星级

完成1家4星级

11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推动全市全域旅游发展工作,着手制定全域旅游工作、编制规划,召开相关会议。

新增1-2县区成为国家全域示范区创建单位。

推动广德、泾县、绩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功。

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12

依据宣城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召开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工作会议

市、县区分别出台《进一步加快宣城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

针对意见的实施效果,出台相关补充、调整办法和意见等

13

加快宣城乡村旅游相关标准制定

出台《宣城市支持精品民宿发展实施意见》、《宣城市旅游商品创意开发奖励办法》

《宣城市乡村风景道建设标准》、《宣城市旅游驿站建设实施标准》

出台《宣城市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标准》

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4

推动宣城市旅游集散系统建设

结合宣城主要汽车站、城区和未来高铁站等,启动宣城市城市旅游集散系统建设。

进一步推动

初步完成

15

推动建设自驾风景廊道

完成1条

完成2条

完成3条

16

推动建设自驾服务驿站

完成3个

完成10个

完成15个

17

旅游标识系统建设

完善各高速、国省县道交通导引牌示

推动各乡村旅游点和A级景区标识系统建设

基本完成旅游标识系统建设

18

旅游厕所建设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19

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启动建设宣城市自助导游系统,

分别完成3家智慧景区和智慧乡村

启动建设智慧交通公共服务系统,分别完成5家智慧景区和智慧乡村

启动旅游智慧管理系统建设,

分别完成8家智慧景区和智慧乡村

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力度

20

重点项目招商

5亿元以上项目1个

5亿元以上3个,10亿元以上1个

5亿元以上3个,10亿元以上1个

21

旅游服务设施招商

引进品牌酒店1家,打造地方精品酒店3家。

着力引进星级酒店1家、新增经济型酒店1家,引进知名旅行社1家,打造精品酒店5家。

着力引进高星级酒店1家,新增经济型酒店2家,打造精品酒店10家。

22

旅游商品生产招商

引进或引进规模旅游商品生产企业2家

培育或引进规模旅游商品生产企业3家

培育或引进规模旅游商品生产企业5家

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23

在客源地市场举办宣传推介活动

4-5次

不少于6次

不少于7次

24

参加国际、国家、省旅游推介会

5次以上

5次以上

5次以上

25

加强区域合作

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1-2条

积极整合资源,联合开展营销

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2-3条

26

丰富特色活动

继续举办已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等,新增全省影响力的节庆活动1场

新增全国影响力的节庆活动1场

新增全国影响力的节庆活动1场

28

实施“精准营销”工程

出台“精准营销”5年行动计划

执行计划

执行计划

加强旅游综合管理

29

做好假日旅游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目标

执行

执行

执行

30

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完善安全工作机制,确保游客安全,开展平安和文明景区创建活动

执行

执行

执行

31

加大旅游联合执法力度,完善动态管理长效机制,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执行

执行

执行

31

举办旅游管理人员培训班2期

执行

执行

执行

32

举办全市旅游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大赛

执行

执行

执行

33

举办全市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

执行

执行

执行

34

举办旅游创客交流活动

执行

执行

执行

35

加强旅游统计改革工作,出台相关办法,完善旅游经济监测制度

执行

执行

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