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城市政府办公室>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卫生健康领域> 健康宣城
索引号: 113417000032454254/201901-00023 组配分类: 健康宣城
发布机构: 市卫计委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 其他 / 其它
名称: “健康宣城2030”规划 文号: 宣发〔2018〕17号
发布日期: 2019-01-08
“健康宣城2030”规划
发布时间:2019-01-08 00:00 来源:市卫计委 浏览次数: 字体:[ ]

“健康宣城2030”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篇 战略背景

第二篇 战略思路

第一章   指导思想

第二章   基本原则

第三章   总体目标

第三篇 建设全地域健康环境

第一章   营造健康文化氛围

第二章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第三章   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

第四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章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第四篇 普及全人群健康生活 

第一章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第二章   提升妇幼保健服务水平

第三章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

第四章   维护残疾人健康

第五章   实施健康脱贫工程

第六章   实施慢病综合防控

第五篇 优化全周期健康服务

第一章   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

第二章   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第三章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

第四章   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第五章   推动护理康复服务发展

第六章   加强精神和心理健康促进

第七章   做好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第六篇 完善全方位健康保障

第一章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第二章   完善药品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章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第七篇 发展健康全产业链

第一章   支持健康产业发展

第二章   推进健康产业多样化发展

第三章   聚焦重点产业领域

第四章   优化多元办医格局

第八篇 健全支撑与保障

第一章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章   加强政策支持

第三章   加强经费保障

第四章   加强人才保障

第五章   加强信息支撑

第六章   加强科技创新

第七章   加强舆论引导

第八章   加强考核监测

 

前 言

 

健康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健康宣城建设是事关全市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四个特色之城”、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的重大战略任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安徽2030”规划纲要》以及《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全力推进健康宣城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建设健康宣城的行动纲领,是党委、政府履行相关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战略背景

 

国际上,卫生与健康领域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面对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开展以建设健康城市为重点的全球性战略活动。健康城市作为卫生城市的升级版,是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面,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随着全球健康治理变革,健康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不断提高。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我市卫生与健康领域的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近年来,我市先后启动了基层医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取消了药品耗材加成,不断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方式和绩效考核办法,组建了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卫生计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断优化,资源总体规模加快发展,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形成,就医补偿比例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积极发展健康产业,食品医药和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中药产业、体育休闲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养生养老产业等健康相关产业渐成体系。2015年,我市婴儿死亡率为3.4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71‰,孕产妇死亡5例,总体上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成功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国字号称号。

但是,当前由于城镇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我市面临着多重健康问题的挑战,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从行为和生活方式看,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日益突出。从服务供给看,我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相对薄弱。从健康保障看,提高保障水平的压力较大。从健康环境看,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以及饮用水安全、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群众健康带来的威胁不容低估。从健康产业看,健康产业总体层次不高,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不足。总的来说,我市健康领域之间、健康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仍需加强,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

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健康宣城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了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省委、省政府印发《“健康安徽2030”规划纲要》,召开了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对健康安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健康安徽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这都为健康宣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推进健康宣城建设,是确保宣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宣城居民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是积极参与健康中国、健康安徽建设的重大举措。从现在到2030年,是宣城更进一步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更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造更高影响力的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主动适应广大市民的健康需求,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从健康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强化跨部门协作和社会联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共同推进健康宣城建设,全面提高群众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健康城市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为推进健康宣城建设,提高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全市综合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划作为未来十五年推进健康宣城建设的行动纲领,为宣城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创新活市、人才兴市、工业强市、文化名市、乡村振兴”战略,聚力打造“现代产业之城、综合枢纽之城、山水文化之城、平安幸福之城”、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提供坚强的健康保障。

 

第二篇战略思路

 

第一章   指导思想

 

推进健康宣城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以创建“全域健康”为宗旨,确立健康宣城建设的优先战略地位,在全领域开展健康建设,重点做好建设全地域健康环境、普及全人群健康生活、优化全周期健康服务、完善全方位健康保障、发展健康全产业链,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健康领域新型发展模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群众健康,大幅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显著改善健康公平,增强居民幸福感,为把宣城建设成为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健康保障。

 

第二章   基本原则

 

坚持健康优先,融入所有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促进健康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政策中并保障落实,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发展模式。

坚持政府主导,人民共建共享。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政府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凝聚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的力量,强化个人健康责任,形成全社会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推进人人参与、人人享有。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补齐短板。围绕影响群众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制约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以及群众最迫切的健康需求,针对不同区域、领域和人群,抓紧补齐短板,制定科学解决方案并组织实施,有序推进健康宣城建设。

坚持公平公正,促进均衡发展。立足于全人群和全周期,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推进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弱势人群健康服务,进一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距;促进卫生与健康事业协调发展,推动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体现宣城特色。加快健康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推进健康领域创新;立足我市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优势,巩固和发扬已有优良传统和成功实践,培育新特色,高水平建成健康宣城。

 

第三章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公共政策充分体现健康理念,在全领域开展健康建设,全面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匹配的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造健康生活新理念,提升健康服务新水平,推动健康产业新发展,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环境更加健康优美,满足居民基本健康服务需求,居民主要健康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健康建设促进城市发展,基本建成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健康服务中心,“健康宣城,养生福地”建设成果有效显现。

到2030年,完善健康优先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健康生活方式更为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实现与高水平全面小康相匹配的高水平全民健康,基本实现健康公平,健康与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协调发展,建成省内一流的养生养老、健康旅游示范地,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建设成为“健康宣城,养生福地”,实现全域健康。

 

 

专栏1 健康宣城建设主要指标体系

领域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

2020

2030

健康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

77

79

2

婴儿死亡率(‰)

3.47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71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5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5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91.8

93

95

健康生活

6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4

20

30

7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m²/人)

1.52

>1.8

>2.36

8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32

40

50

健康环境

9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1.5

>82.6

>84.8

10

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比例(%)

71.4

>85.7

>95

11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

96.2

100

100

12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80.15

85

100

1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人)

13.7

15.56

19

14

城市绿化覆盖率(%)

38

≥42

≥45

15

村庄绿化达标率(%)

45

≥60

≥60

16

森林覆盖率(%)

58.21

≥60

≥60

健康服务

17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

——

≥30

100

18

县域内就诊率(%)

——

90

90

19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4.73

≤13

≤10

20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95

2.13

2.70

21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05

2.66

3.20

22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师数(人)

1.87

2

3-4

23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

<30

<25

24

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立率(%)

58.5

85

100

健康产业

25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

­——

500

1000

标注“*”为按户籍人口统计。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目标值的预测,主要是基于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高龄高危孕产妇增加导致孕产妇、新生儿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的现实。

 

三篇建设全地域健康环境

 

第一章   营造健康文化氛围

 

突出健康文化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健康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广泛开展健康生活文艺演出、健康大讲堂、企事业单位健康素养巡讲等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科学的健康价值观,使健康文化渗透和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塑造“以人为本,健康向上”的城市健康文化观,增强公众个人健康意识。将健康文化元素融入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全民健身设施当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各县市区建设和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在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建设综合文化中心和数字农家书屋等,确保群众享受免费公共健康文化服务成果。大力弘扬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文化和“大医精诚”精神,以医院文化建设带动医务工作者人文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卫计委、市文广新局,排在第一位的部门是牵头部门,下同)

 

第二章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一、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把爱国卫生运动与推进新型城市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法科学治理,全民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群众运动的优势,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改善城乡环境。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城市环境卫生薄弱地段整治为重点,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统筹治理,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行。重点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全面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进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利用,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规范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处置。大力推广秸杆综合利用,严禁秸杆焚烧。开展清洁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农村河道水环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三大革命”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到2020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建立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防治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流行。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到2020年,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县城)3个、省级卫生县城全覆盖;乡镇、村卫生创建全面开展,国家卫生乡镇达到5%,省级卫生乡镇达到20%。国家卫生乡镇达到30%以上,省级卫生乡镇达到85%。(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住建委、市文明市建设办、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农委、市城乡规划局)

二、建设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和健康“细胞”工程

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将健康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保障公共健康服务设施用地,完善相关公共设施布局和标准。优化城乡生态绿化布局,完善各类无障碍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品质和宜居宜游宜健宜养宜业水平。针对城乡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编制实施健康城镇发展规划。普及健康生活,建设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构建健康社会,培育健康人群,发展健康产业,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绿色发展,强化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配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及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到2020年,宣城市建成安徽省健康城市示范市;省级以上卫生乡镇、40%以上的省级卫生村(社区)开展健康镇、村(社区)建设。宣城市建成全国健康城市示范市,宁国市等县市建成全国健康城市示范城市(县城),同时建成一批示范健康镇、健康村(社区)、健康“细胞”工程。(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住建委、市文明市建设办、市城乡规划局、市教体局、市食药监局)

 

第三章   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

 

一、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提高环境保护执法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实行环境质量目标考核,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实施生态红线制度,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加强市域综合性规划、专项规划和重大发展战略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发挥规划环评在功能布局、产业选择、污染集中治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和环境资源优化配置。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强化源头管理。制定和实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提高治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责任部门: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城乡规划局)

二、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

以重点行业及面源控制为抓手,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大力开展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扩大宣城市建成区禁燃区的范围,对禁燃区内使用高污染燃料设施进行拆除或改用清洁能源。强化扬尘污染防治,规范各类施工工地、混凝土搅拌站、物料堆场、港口码头、非煤矿山扬尘治理,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和洒水力度。强化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清单编制和减排核查评估。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合理规划餐饮服务业布点,依法严格餐饮服务业项目审批,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和监督,确保油烟稳定达标排放。实施空气质量达标管理。(责任部门: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城乡规划局、市住建委、市农委、市城管执法局、市食药监局)

三、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

以保障饮用水安全为核心,实施以水环境控制单元管理为基础,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河长制”,强化协调调度,促进河道水质和水环境持续改善。到2020年,力争地表水体全部满足功能要求,宣城市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各市县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持续改善。严格地下水管理,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控。健全覆盖城乡的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定期监测和评估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及时公开水源水质状况,进一步提高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到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全面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责任部门:市环保局、市卫计委、市住建委、市水务局、市国土局、市商务局)

四、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以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为重点,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到2020年,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覆盖全部县市区。完成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建立分类清单。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根据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结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责任部门:市环保局、市农委、市国土局)

五、建立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

开展重点区域、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建立覆盖污染源、环境质量、人群暴露和健康效应监测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及评估体系。实施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划定环境健康高风险区域,开展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价,探索建立高风险区域重点项目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实现环境健康监测评估工作常态化。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完善水、大气、土壤污染的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形成科学完善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责任部门:市环保局、市卫计委)

 

第四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的综合治理,促进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加大对清凉峰、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桥及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汀溪县级自然保护区,敬亭山、横山、青龙湾、水西、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夏渡、峄山、高井庙、笄山、茅田山、阳岱山、翚溪、鄣山等省级森林公园,宛陵湖及桐汭河省级湿地公园、南漪湖等重要湿地,水源保护区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以优良城市绿地系统布局、规模及群落结构为基础,建立具有国家、省、市三级保护体系,由城市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小区网络、郊区生态区、景观区有机融合,形成点、线、面结合和斑块、廊道、基质结合的优良的绿色生态网络系统。形成“两廊四核、一轴多楔、一心多点,绿网交织”的绿地系统基本骨架,体现“山水相嵌”的绿地分布格局,全力打造显山露水透绿的宜居城市。用智慧城市理念建设“海绵城市”,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责任部门: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农委、市林业局、市住建委、市城乡规划局)

 

第五章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一、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特点和规律,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和分级管控、分类实施、属地管理原则,加快构建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和责任等“六项机制”。建立实行安全生产巡查制度,开展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加快构建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紧抓重点时段、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范较大社会影响事故,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降低事故危害后果。到2020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5年下降30%。强化安全监管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提高监管执法效能。提高安全生产应急处置水平。严格危化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企业和使用单位的监管,遏制危化品和烟花爆竹重特大事故。建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执法体制。贯彻落实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体系,建立完善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网络,实施职业病危害严重用人单位的技术和工艺改造、设备更新和材料替代以及关闭退出等治理活动,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开展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普查,强化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报告制度,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工作。加强个人辐射剂量管理和放射诊疗辐射保护。全面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推广完善工会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模式,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重点行业领域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0%,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率达到90%,职业健康体检率达到100%。(责任部门:市应急办、市安监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卫计委、市人社局、市总工会等市安委会成员单位)

二、提高道路交通安全

提升道路交通设计规划、建设和管养水平,组织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立完善事故多发路段和公路安全隐患路段排查治理制度,重点治理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路段。严格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提升企业安全自律意识,落实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常态严管,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和对危化品运输车辆等重点车辆的安全监管。做好五类重点车辆检验、报废工作,提高车辆安全技术标准。完善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记分满分和审验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机动车驾驶人驾驶行为。确保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万车死亡率三项指标逐年稳步下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控制较大事故,不断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责任部门: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

三、预防和减少伤害

建立伤害综合监测体系,开发重点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和标准。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交通伤害、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落,提高儿童玩具和用品安全标准。预防和减少自杀、意外中毒。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建立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责任部门:市教体局、市公安局、市卫计委、市工商质监局、市民政局)

四、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深化市、县(市、区)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责任机制,健全不同消防站类别体系,完善公共消防设施,提高道路承载大型消防车的能力,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实现全覆盖。完善医疗急救、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紧急医学救援和重大活动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使医疗急救、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推进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建设,健全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管理制度。加强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和管理,推进公共设施应急安置设施配置。开展航空应急救援。(责任部门:市应急办、市公安局、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水务局)

五、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

建立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健全口岸病媒生物及重大虫媒传染病预防控制机制。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加强入境动植物检疫风险评估准入管理,强化外来动植物疫情疫病和有害生物查验截获、检测鉴定、除害处理、监测防控规范化建设,健全对购买和携带人员、单位的问责追究体系,防控国际动植物疫情疫病及有害生物跨境传播。(责任部门: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公安局、市卫计委)

 

 

 

 

 

 

专栏2 建设健康环境重点项目

  1. 健康城市(县城、村镇)建设行动:编制实施健康村镇发展规划,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
  2. 蓝天碧水行动: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以重点行业及面源控制为抓手,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持续改善。
  3. 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统筹治理,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行。全面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推进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利用,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规范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处置。
  4. 生态保护行动:保护和建设清凉峰,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桥及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汀溪县级自然保护区,敬亭山、横山、青龙湾、水西、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夏渡、峄山、高井庙、笄山、茅田山、阳岱山、翚溪、鄣山等省级森林公园,宛陵湖及桐汭河省级湿地公园、南漪湖等重要湿地,水源保护区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
 
 
 

 

四篇普及全人群健康生活

 

第一章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将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因地制宜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建设。逐步增加公园、绿地、广场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合理布局大型体育场馆,在健康旅游休闲养生基地合理增加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健身活动场地。在中心城区,完成市体育中心建设,建成东部片区体育分中心、北部片区体育分中心、乒羽专项训练基地、水上训练专项基地。各县市区完成“五个一”(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标准游泳馆、一个室内全民健身中心、一个体育公园)建设。有效开发利用城镇低效用地,积极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确保公共体育设施、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完善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加强各类体育设施建设的达标管理。基本建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形成“15分钟健身圈”。(责任部门:市教体局、市住建委、市财政局、市城乡规划局)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贯彻落实我市全民健身计划,全面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让体育健身成为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骑行、登山、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挖掘群众健身运动需求,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健身气功、武术等传统养生保健运动项目。加强与国内外重大赛事、节庆活动的衔接,培育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利用优良的生态和地理资源,大力推广露营、登山竞速、攀岩速降、探险拓展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民族民俗民间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开展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和乡镇健身体育工程,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提高到95%以上。(责任部门:市教体局)

三、促进重点人群健身运动

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将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育素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将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体育锻炼科学指导,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运动器械、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联赛,促进校园足球等多种运动项目健康发展。确保学生校园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妇女、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加强科学指导,积极推出简单易学、适合妇女和老年人锻炼的体育健身项目,促进妇女、老年人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实行工间健身制度,在工业园区和商务楼宇建设体育健身活动场地,促进在职人群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广泛开展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康复体育器材、方法和指导。(责任部门:市教体局、市妇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市残联)

 

四、增强体医融合与非医疗健康干预

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建设,积极营造智慧城市,建设智慧运动场馆,推动智能穿戴设备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全民健身相结合。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人群的体质监测工作,切实做好市民体质测试服务,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开展运动风险评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以上。(责任部门:市教体局、市卫计委)

 

第二章   提升妇幼保健服务水平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深度融合和转型发展。新建宣城市妇幼保健院,按照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建设,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共同管理,挂牌安徽省立医院皖南妇幼分院。大力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水平,提升综合医院和基层医院产、儿科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体系,依托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市、县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急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培养培训产科、儿科人才,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继续实施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快市级新生儿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中心建设,推广出生缺陷防治新技术,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加强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教育,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实施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开展妇女健康重大问题干预。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继续开展重点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妇联)

 

第三章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务市场化进程,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逐步构建养老市场产业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居家养老普及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格局。

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健康体检、保健咨询、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中医保健、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对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促进老年常见病、口腔疾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推动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加强老年痴呆症等有效干预。加快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加快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增加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到2020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的比例不低于30%。支持社会资本以新建或改扩建形式举办老年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鼓励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疾病康复领域优势,以各级中医院为基础,建立区域性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基地,开展老年人医疗、保健、康复服务。到2020年,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力争达到80%。15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必须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150张床位以下的养老机构鼓励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深入开展医养结合发展示范区(机构)建设试点。到2020年,全市建立1个省级医养结合综合示范区、2个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园区)、8个医养结合示范项目、20个社区医养结合示范中心。(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

 

第四章   维护残疾人健康

 

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开展全人群全周期的残疾预防。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和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补贴制度。完善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打造残疾人友好型公共环境。推动医疗机构与残疾人康复机构在技术、人员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强医疗机构与康复机构的双向转诊机制。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扩大基本康复服务覆盖范围。做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提高听力、视力、肢体、智力、精神残疾人精准服务能力和水平。(责任部门:市残联、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

 

第五章   实施健康脱贫工程

 

大力实施健康脱贫工程,着力推进“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政策,即提高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待遇水平,设定政府兜底保障线,实行慢性病门诊补充医疗保障。全面实施“351”“180”“5090”等健康脱贫工程,制定大病医疗再救助政策,形成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相互衔接的医疗保障体系,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施打赢健康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重点实施贫困人口托底医疗保障、大病和慢性病精准救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传染病和地方病综合防治、健康促进等攻坚行动。创新贫困人口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机制,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形成签约跟务、分类救治、便民结算、预防全覆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到精确到户、精准到人,增强健康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切实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稳定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水平,使之不因实施健康脱贫工程而降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到2020年,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得到有效防控,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有扶贫任务的县(区)卫生资源、居民健康、公共卫生、疾病防控等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因病致贫问题得到有效控制。(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扶贫办、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

 

第六章   实施慢病综合防控

 

完善慢病防治体系,健全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不断提高地方病、精神病、职业病和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能力。积极建设慢性病数据管理平台,探索慢性病精准化、个性化干预。提高重点防控疾病在社区的服务与管理覆盖水平。推进城乡开展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试点,强化防治结合。开展脑卒中、重点癌症等重大疾病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完善口腔病、眼病防治服务网络。加强儿童龋齿、近视防治。巩固提高泾县、宁国市等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市(县)建设水平,其他县区积极开展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市(县)创建工作。实现全人群全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癌症5年总体生存率提高15%。(责任部门:市卫计委)

 

专栏3 普及健康生活重点项目

  1. 全民健身行动:完成宣城市体育中心建设,建成东部片区体育分中心、北部片区体育分中心、乒羽专项训练基地、水上训练专项基地。各县市区完成“五个一”(体育场、体育馆、标准游泳馆、室内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工程建设。

2.妇幼保健服务项目:新建宣城市妇幼保健院,按照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建设,一期床位500张,二期床位达800-1000张,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共同管理,挂牌安徽省立医院皖南妇幼分院。深入实施全市新生儿遗传代谢性出生缺陷疾病干预救助项目,为全市范围内助产机构出生的新生儿开展48项遗传代谢病免费检测并提供资助。

  1. 医养结合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医养结合发展示范区(机构)建设试点,加强省级医养结合综合示范区、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园区)、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和社区医养结合示范中心建设。
  2. 健康脱贫工程:全面实施 “351”“180”“5090”等健康脱贫工程,制定大病医疗再救助政策,实施打赢健康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重点实施贫困人口托底医疗保障、大病和慢性病精准救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传染病和地方病综合防治、健康促进等攻坚行动。
  3. 慢性病综合防控行动:开展脑卒中、重点癌症等重大疾病筛查和早诊早治,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干预,癌症患者健康管理。
 
 

 

五篇优化全周期健康服务

 

第一章   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

 

一、完善健康教育与促进体系

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健康教育网络,重点建设农村、偏远山区健康教育网络。建立健康素养和行为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多途径收集居民健康需求和健康行为信息。加强各级各类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在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和学校建设健康教育室(角),在所有居民社区(行政村)设立健康教育活动室,在工作场所推进建立健康教育点。建立全社会参与健康教育与促进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力军作用,特别是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等基层卫生计生机构主阵地作用。强化学校卫生管理,各级各类学校按要求设置医务室或保健科,并按学生人数600:1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负责师生卫生保健工作。(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教体局、市委宣传部)

二、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与促进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建设健康教育传播资料库,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与平台。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妇女儿童、农民、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产品,探索个性化、精准化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教体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民政局)

三、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

把健康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体系,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免费配发健康教育读本,开展开学健康教育第一课活动。普通中小学每学期开设健康课,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普遍开设健康教育必修或选修课。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加大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加强学校卫生保健教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队伍建设,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健康教育按要求开课率达到100%,健康促进学校比例达到90%以上,学生基本健康知识掌握率达到90%以上。(责任部门:市教体局、市卫计委、合工大宣城校区、宣城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章   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采供血、医疗急救、综合监督执法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宣城市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宣城市中心血站血液检测楼等项目建设。抓好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培养,全面提升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加快急救分站和农村急救点建设,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健全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升重特大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和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二、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持续推进和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我市居民疾病负担、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和干预成本效果等因素,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向康复服务、居家医疗、养老等类别扩展,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政府补助标准,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类管理,突出家庭医生核心作用,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日常医疗服务相结合,提升服务效果。实行并完善按绩效支付机制,调动基层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三、塑造健康行为

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推进社区健康生活行为入户指导行动,积极开展“三减三健”行动(减油、减盐、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到2020年实现县(市、区)全覆盖。贯彻落实国民营养计划,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加强儿童、青少年膳食管理,推进营养配餐工作,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实施临床营养干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配备营养师。开设健康生活大讲堂,充分考虑徽菜特点,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

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公共场所室内禁烟,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党政机关率先建成无烟单位。强化戒烟服务。开展限酒健康教育专项行动,加强限酒健康教育,加强有害使用酒精监测,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以下,二手烟暴露率降到35%以下,青少年(11-18岁)吸烟率控制在5%以下,中学生饮酒率控制在20%以下。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及流动人群为重点,广泛开展性道德、性健康、性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加强对性传播风险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疾病传播。加强戒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早发现、早治疗成瘾者。建立健全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与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会康复的衔接机制,形成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的社会危害。(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教体局、市食药监局、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

四、加强传染病防控

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规范实施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加强突发性传染病防治,加强源头防控,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埃博拉出血热、寨卡病毒等重点和新发传染病疫情。强化重大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

实施重大传染病防控战略,加强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确保稳定在低流行状态或实现基本控制。继续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及早发现、处置疫情,加强区域性防治,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到2020年,宣州区、泾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旌德县、绩溪县、宁国市、郎溪县达到消除标准,人群、家畜血吸虫病筛查率均达到90%,药物灭螺覆盖率达到95%,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5%,中小学生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5%,所有流行县达到消除血吸虫病标准。继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等重点地方病,地方病不再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问题。加强艾滋病监测、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全面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进一步降低病死率,逐步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完善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范肺结核诊疗管理,到2020年,结核发病率下降到58/10万以下。(责任部门:市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结核病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第三章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

 

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围绕建设健康城市,加强医疗布局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强化区域卫生规划的引领约束作用,科学制订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逐步构建和完善“一主六次三片区”的医疗资源总体格局。完成“双城双片区”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优化公立医院资源配置。逐步化解公立医院债务问题,严禁举债超标准装修和超常规配备大型医用设备。按照“调存量、优增量、补短板”的原则,调整优化城市医疗资源布局。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引导医疗机构根据功能定位规划其发展。加强政府对康复、儿童、妇产、精神、传染病、肿瘤、护理等短缺资源配置。积极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15分钟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圈全面建成,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7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2人。(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发改委)

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建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医疗集团、远程医疗、专科联盟等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引导医联体内部形成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和顺畅的转诊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逐级下沉和纵向整合,完善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探索县级及以上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和业务融合,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格局。根据基础条件、重点专科、人才队伍等实际情况,明确市级医院的发展定位,加强宣城市人民医院建设,完成宣城市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一期工程(急诊外科大楼)建设,急诊外科大楼投入使用。建设宣城市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二期工程(门诊医技内科大楼、感染楼),进一步提升宣城市人民医院硬件水平,将宣城市人民医院建设成为皖南区域医学中心,建成2-3个专科性区域医疗中心。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重点建设和引进皮肤、五官、美容、口腔等一批优质专科医院。(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委)

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宣城市中心医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宁国市人民医院、泾县医院、郎溪县人民医院等县级医院提升为三级综合性医院。加强对偏远山区及农村卫生机构的建设力度,做好农村医疗服务网络“补点”建设,重点解决好“空白村”问题,不断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医学影像诊断、检验、心电、病理等医疗服务共享中心,实现检验检测资源共享与检查结果互认。(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发改委)

三、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各县(市、区)政府在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在每个街道或3到10万居民范围建设一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医疗联合体建设,重点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县域医疗健康集团等医疗联合体建设,实现人、财、物一体化管理,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降低管理运行和服务成本,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活力,调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不断提升基层首诊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构建县乡一体、以乡带村、上下联动,信息互通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基础条件、与城区的距离等因素,将乡镇卫生院设置为一类、二类、三类乡镇卫生院,从财政投入、设施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市、县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帮扶。推进基层特色科室(专科)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重点人群,包括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农村贫困人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在稳定签约数量、巩固覆盖面的基础上,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感受度和满意度,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支持和引导患者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医院的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居民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达到70%以上,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责任部门:市医改办、市卫计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编办)

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等责任,构建所有权、监管权、经营权合理配置的管理体制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合理配置的治理机制。调整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稳步推进综合预算管理。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客观可量化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完善医院管理和费用控制“双百”综合考评,提高评价手段的信息化、智慧化程度,将评价结果与政府投入、院长年薪、医保支付、床位规模、科室设置、重点学科建设、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相挂钩。加快推进医疗服务价格、人事薪酬、绩效考核、医保支付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医院人事管理、绩效考核、内部分配等运营管理自主权,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目标责任制、院长任期制和年薪制、总会计师等改革。贯彻党的卫生和健康工作方针,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强化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的领导作用,加强公立医院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把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公立医院党组织重要任务。加强公立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立医院编制保障水平,在公立医院探索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明确1个功能定位(公立医院需坚持公益性基本方向,同时兼顾社会化)、构建3个池子保障(统筹存量编制的周转池、单位自有编制的自建池、社会化用人的控制员额池)、打通5个用人渠道(绿色通道、公开招聘、预聘培养、自主聘用和服务外包)、实现1个管理目标(管理规范和用人自主),切实解决当前公立医院缺编、缺岗、缺用人自主权的问题。(责任部门:市医改办、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卫计委、市物价局)

五、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推进预约诊疗服务,合理调配诊疗资源,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建立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推进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标准化,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各临床学科全部成立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并完成全覆盖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展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将临床路径管理及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逐步推向基层医疗机构。加强临床用药和高值耗材管理,保障患者就医安全,降低不合理医疗费用。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形成全面的覆盖医院感染重点环节及重点部门的标准体系。全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大力提倡和推动无偿献血事业,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建立健全检查、检验规范,实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强化医务人员法治意识,提高依法执业水平。逐步构建医疗机构和医师信用体系,实行内部信用分类管理,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加强院内投诉管理,推进三调解一保险机制建设,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关爱医务人员身心健康,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

 

第四章   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不断健全全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全市中医药服务水平,新建宣城市市级中医医院,按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建设,设置床位800张,建设面积7.5万平方米。加大对县级中医院的投入建设力度,将泾县中医院创建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其他县级中医医院创建为全省示范中医医院。完善综合医院中医科和中药房标准化建设,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达到开放床位数的5%。加大妇幼保健机构中医科室和中医妇幼专科建设,逐步加强中医药妇幼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基层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全市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设有标准化的中医馆,9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引导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向基层延伸。积极做好全国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深入实施“四名”(名医、名方、名药、名院)工程。到2020年,创建2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到2020年,培养10名省级名中医,30名市级名中医,建成10个左右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和30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食药监局)

二、发展中医药治未病服务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养生保健的优势,加强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康复护理和健康管理,推进中医药与养生、养老融合发展。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利用地理、自然资源,建立养生基地,加大治未病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鼓励中医医院、门诊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治未病服务,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立治未病科。鼓励专业人员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拓展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孕产妇保健等方面的作用,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90%的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比重增加。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推进中医药文化知识科普。(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食药监局)

三、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

保护和挖掘新安医学经典名著,整理和培育地方新安医学流派。编撰中医药地方特色科普教材,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技艺,建成1个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2个全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在全市各区县建立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保护好宣城本土中药资源,确保中药质量与疗效。开发中药经典名方,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挖掘传统经典中药方药。加强协同创新,支持建设1个区域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中医药工程(技术)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完善中药科技平台建设,实施重大新药创新计划,推动中医药新药研发。(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食药监局、市科技局)

 

第五章   推动护理康复服务发展

 

推进康复护理体系建设,逐步构建由医院、社区、居家组成的三级康复服务体系。支持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的专业康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加强神经、肿瘤、职业康复需求的保障,满足居民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康复护理需求。结合我市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康复护理中的有效作用,推动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康复护理服务。加强护理康复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康复护理机构,畅通康复机构与综合医院之间的转诊机制。(责任部门:市卫计委)

 

第六章   加强精神和心理健康促进

 

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加快宣城市精神病医院新院区建设,加强县级精神病医院建设,力争实现精神卫生机构县市区全覆盖。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引进人才、转岗培训等方式,壮大精神科医师队伍,实现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不低于2.8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提升常见精神障碍防治能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0%以上。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探索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治疗政策。初步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神障碍康复和心理健康服务。学校和社区设立心理咨询室,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广设立心理咨询点。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提高主动就医意识。实施青少年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和特殊职业人群心理关爱行动,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的干预。建设市级心理危机干预平台,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关注和及时疏导,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覆盖城乡,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社区心理咨询开设率达到100%。(责任部门:市精神卫生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

 

第七章   做好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制定实施人口发展战略,健全人口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注重合理优化人口结构与提升人口质量,完善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改革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式,突出家庭服务的重要地位,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主题的家庭发展政策框架。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政策,加大再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保障力度,全面推行知情选择,普及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和科学育儿知识,全面倡导优生优育,提高计生药具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加强对青少年、未婚育龄妇女和更年期人群的生殖健康服务,将流动人口纳入城乡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范围。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工作机制,统筹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问题,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使人口的增加与地区环境、区域经济的可承载力相适应。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持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保持自然平衡。(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发改委)

 

 

专栏4 优化健康服务重点项目

1.健康教育和促进项目: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健康教育网络,推进健康社区(村)、健康家庭、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企业建设。

2.公立医院建设项目:完成宣城市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内设床位751张,急诊外科大楼投入使用;建设宣城市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二期工程(门诊医技内科大楼、感染楼),内设床位750床;宣城市中心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宁国市人民医院、泾县医院、郎溪县人民医院等县级医院创建三级综合性医院。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实施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基层特色科室(专科)建设。

4.中医药服务建设项目:新建宣城市市级中医医院,按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建设,设置床位800张。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深入实施“四名”工程,加强省、市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建设。

  1. 公共卫生能力提升项目:新建宣城市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宣城市中心血站血液检测楼等公共卫生重点项目。

 

六篇完善全方位健康保障

 

第一章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一、完善全民医保体系

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水平调整机制,实现基金中长期精算平衡。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基金运行实际,合理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待遇水平。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救助等的有效衔接。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低到25%以下。(责任部门:市医改办、市人社局、市卫计委)

二、健全医保管理服务体系

组建医疗保障部门,将人社部门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职责,卫生计生部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发改部门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职责进行整合。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积极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按服务绩效付费,形成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复合式付费方式,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与风险分担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和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满足群众合理的异地就医需求。加快推进医保管办分开,健全经办机制,创新服务模式,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医保经办,推行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基本医保服务,建立完善的购买服务和监督机制,建立竞争高效的经办服务体系。加强医疗保险基础标准建设和应用,形成完善高效的全民医保管理服务体系。(责任部门:市医改办、市人社局、市卫计委、市保险行业协会)

三、建立长期护理保险

开展老年照护需求评估研究,探索建立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地方标准,培育评估机构和评估员队伍,推进老年照护需求调查,积累老年照护需求数据,合理分析老年照护需求,优化需求评估流程,完善需求评估标准。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方筹资原则,探索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遵循“试点先行、逐步推广”思路,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长期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各种社区老年照护机构,逐步完善照护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符合我市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市保险行业协会)

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重大疾病保险、特定疾病保险等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健康保险产品。推进医保个人账户余额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鼓励企业、个人参加个人税优型商业健康保险。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的合作。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探索管理式医疗。支持商业保险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人口健康信息分析应用能力和业务智能处理水平。(责任部门:市医改办、市人社局、市卫计委、市保险行业协会)

 

第二章   完善药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深化药械流通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采购和使用环节的治理整顿与改革创新。建设和完善供应链集成系统,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开展服务,形成现代流通新体系。整合药品仓储和运输资源,实现多仓协同,支持医药流通企业跨区域配送,加快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中小型企业为补充,覆盖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提高基层和偏远地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推进零售药店分级分类管理,提高零售连锁率。落实医疗机构药品分类采购,探索推进带量采购、联合采购、高价药谈判采购,进一步降低采购价格。建立健全覆盖药品招标、采购、配送、使用全过程的服务与监管机制,建立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健全药品储备制度,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保障机制。深化公立医院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两票制”改革。(责任部门:市食药监局、市人社局、市卫计委)

二、实施国家药物政策

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实施优先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激励政策。推进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结核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重度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基本用药保障。完善现有免费治疗药品政策,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减少罕见病患者就医负担。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强化合理用药的监控管理,完善重点药品监控预警管理制度,动态调整监控目录,重点监控抗生素、辅助性药品、营养性药品,建立和完善公立医疗机构重点监控药品第三方处方点评、不合理用药处方医生公示和约谈制度,逐步实现由机构监管延伸至人员监督。(责任部门:市食药监局、市卫计委)

三、加强药品器械安全监管

加强药品动态监管和风险控制,建立药品质量定期抽检、监督检查和不良反应记录备案制度,加大对网络销售药品等新生业态的监管力度。推进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库)建设。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市、县两级监测机构和队伍建设,形成收集、分析、评价、上报预警等功能为一体的监测体系,不断扩大监测覆盖面。加强化妆品安全监管。全市药品监督抽验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责任部门:市食药监局、市卫计委)

 

第三章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构建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格局,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加强对食品原产地指导监管,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稳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兽药抗菌药治理行动。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行刑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加强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构建企业自检、监管部门抽检、技术机构监测的食品安全风险防线。建成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所有县(区)达到省食品安全县(区)标准。(责任部门:市食药监局、市卫计委、市农委、市粮食局)

 

 

 

 

 

 

 

专栏5 完善健康保障重点项目

  1. 医保管理体制改革建设项目:整合组建市级医疗保障局和市级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治、大病保险的统一。
  2.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建立健全覆盖药品招标、采购、配送、使用全过程的服务与监管机制,建立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保障机制,公立医院药品医疗器械采购实施“两票制”。
  3.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设项目: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加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和省级食品安全县(区)建设。
 
 

 

七篇发展健康全产业链

 

第一章   支持健康产业发展

 

一、科学规划空间布局

依据我市健康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及健康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明确我市健康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健康产业发展特色优势。整合健康产业资源,加强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促进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加大宣州区食品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旌德县养生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绩溪县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健康产业基地建设,形成示范效应,进一步拓展健康产业核心区、组团、产业带等多种类型载体。实现核心区统领、功能区支撑、组团间互动、产业带集聚、辐射延伸式的健康产业空间布局体系。(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城乡规划局、市卫计委、市旅发委、市民政局、市教体局、市食药监局、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强化产业发展要素

围绕健康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坚持把重点产业、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等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培育壮健康产业重点企业,做精做优小微企业,加强健康产业重点项目谋划和储备,建立动态管理的健康产业重大项目清单,发挥企业和项目对健康产业投资的主体作用和带动作用。加快重点突破、精准发力,着力打造重点产业领域,带动健康产业投资持续平稳增长。合理定位、科学规划,鼓励发展新型业态。坚持改革引领,积极向上对接,推进健康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构筑健康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的新优势。加快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相关要素保障的落实,努力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高要素供给水平和利用效率。(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城乡规划局、市投资合作促进局、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二章   推进健康产业多样化发展

 

一、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制定健身休闲产业专项规划,依托皖南体育旅游休闲功能区建设,加快开发体育资源,推动体育项目协会改革和体育场馆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创新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推广普及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生态公园等健身休闲产业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传承和推广养生健身气功、太极拳、武术等民间传统健身休闲产业。结合宣城特色,以徒步、骑行、登山、攀岩、拓展等为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和精品赛事活动。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健身休闲服务。加快体育健康休闲产业园建设,推进运动康复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开办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力争打造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和3-5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和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责任部门:市教体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二、打造健康特色小镇

按照国家、省级特色小镇建设的要求,因势利导推动我市以健康产业发展为重点的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健康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结合健康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围绕养生养老、中药材种植与文化、健身休闲、文化旅游等领域,积极推进和深入建设我市健康小镇,在全市建成一批特色健康小镇。(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第三章   聚焦重点产业领域

 

一、发展现代医药产业

全面对接苏浙沪,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入G60科创走廊,建设松江宣城产业园,发展生物医药主导产业,打造宣州区医药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医药产业基地,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导向,以“大品种、大项目、大企业和大集聚区”为抓手,充分发挥医药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促进医药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医药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特色突出、统筹布局、优化升级”的总体要求,提升医药产业研发水平。加快推进产业集聚,统筹医药健康产业各板块协调发展,使产业布局更优、集聚程度更高、企业规模更大、竞争实力更强。积极建设医药产品技术研发、产业化、安全评价、临床评价等公共服务平台,落实国家质量标准体系,推广国际先进质量管理办法。加快建设新兴药械产业园区,包括新兴药械产业园和骨科用药产业园,形成以精方药业、慧科生物孵化器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主导产业。积极争取南京慧科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发展,积极加入药械上下游产业链,加入省级药械产业联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探索医疗健康产品的仓储、物流和贸易枢纽建设。(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市科技局)

二、发展中药材产业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建设大宗、道地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和集聚区。按照基地化布局、标准化建设、道地化种植的原则,重点打造宣木瓜、宁前胡、宣州太子参、灵芝等“八大宣药”的基地化种植,加强宣木瓜、灵芝、黄精等“十大皖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发中药延伸产品,支持宣木瓜、覆盆子等药材保健酒、保健食品等系列保健产品的开发研制,积极开发灵芝、黄精等为原料的系列保健产品,并进行产业化发展。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多种形成,参与中医药健康产业开发,促进中药产业优化升级,催生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使我市成为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药制造产业基地。提升中药材加工能力,到2020年,培育1-2个产值超3亿元的规模性、带动性、引领性中成药加工龙头产业集群,打造2-3个销售超亿元的知名产品。催生和扶持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中成药和保健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使之在健康产业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责任部门:市林业局、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市农委、市食药监局)

三、发展中医服务业

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康复、调理、养生等方面的优势,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机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着力建设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孵化和集聚发展城市。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产业体系。(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发改委)

四、发展健康养生养老产业

把生态环境优势与人的修身养性、康体安乐结合。积极开展各类集养老、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度假式养老服务,推出农业观光、生态休闲等各类老年人养生养老产品、路线,开发多样化的老年人饮食、保健、运动、文化、娱乐、教育等衍生产品。鼓励发展老年康复医院、老年保健院、临终关怀医院、疗养院等机构。支持特色健康美食、温泉疗养、森林康养、体育健身等与旅游的联动发展,形成养生旅游和特色健康产品叠加效应。到2020年,建成一批集“吃、住、行、游、娱、乐、医、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旅游休闲养生基地。成为面向华东地区的养生养老主要目的地。(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教体局、市卫计委、市发改委、市旅发委)

五、发展健康旅游业

推进全域旅游创建,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依据《宣城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开发以健康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促进健康服务产业与旅游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将健康养生与养老、体育产业相结合,大力开拓“银发”旅游市场,创新举办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重点建设皖南“川藏线”等。依托夏渡森林公园、中国鳄鱼湖、金梅岭等景区,打造城南近郊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推进广德宣木瓜旅游景区、旌德康富源等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建设。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推出以“体育旅游,快乐健康”为主题的体育健身和体育休闲旅游,加快徽杭古道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金梅岭全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广德东亭省级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一批包括漂流、徒步、探险、攀岩、自行车、水上运动等各具特色的精品休闲体育旅游项目。(责任部门:市旅发委、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市文广新局、市林业局、市教体局、市水务局)

 

第四章   优化多元办医格局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政策,进一步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鼓励社会资本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优先发展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加快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整形美容医院、高端口腔医院、高端健康体检中心等。鼓励探索新的执业模式,简化个体行医准入审批程序,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放宽市场准入,在规划中预留社会办医空间。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政策。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引导社会办医院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打造高端医疗综合体。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发展。积极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提供特色诊疗服务和高端医疗服务。(责任部门:市卫计委、市发改委)

 

专栏6 发展健康产业重点项目

  1. 中医药产业:加强宣木瓜、灵芝、黄精等“十大皖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八大宣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2. 健康旅游和养生养老产业:加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包括漂流、徒步、探险、攀岩、自行车、水上运动等各具特色的精品休闲体育旅游项目。
  3. 健康小镇建设项目:围绕养生养老、中药种植与文化、健身休闲、文化旅游等领域,建成一批特色健康小镇。
  4. 民营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引进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整形美容医院、高端口腔医院、高端健康体检中心等高端医疗机构。
 
 
 

 

八篇健全支撑与保障

 

第一章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市级卫生与健康工作协调委员会,由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健康宣城建设的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工作安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卫生与健康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推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通力协作、层层抓好落实的工作格局,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确保健康宣城建设取得实效。

 

第二章   加强政策支持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大健康”理念纳入所有政策中综合考虑,落实政府、部门、社会和个人的共同责任。建立健康宣城协调推进机制,定期召开相关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形成促进健康的工作合力。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市发改、财政、国土、科技、人社、物价、金融、税收等部门制定相应的投资、财政、土地、科技、人才、价格、融资、税收等配套支持政策。

 

 

第三章   加强经费保障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健康领域投入,履行政府保障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重点加强薄弱区域、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倾斜,加大人才、科技等软件建设力度。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按绩效支付等财政投入方式,建立结果导向的健康投入机制,开展健康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投资健康领域,充分发挥财税杠杆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债券等融资支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个人捐赠和互助。

 

第四章   加强人才保障

 

坚持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健全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建设皖南医药卫生学校,建立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医技、基础等教育系部,打造以口腔、护理、康复等专业为特色的地方高等医药卫生类院校,着力培养和培训中医药、全科医学、护理等本土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全科、儿科、康复、精神科、病理、麻醉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持续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培育地方新安医学流派。完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规范并加快培养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旅游引导员等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加强健康信息、卫生应急等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健康领域高层次人才遴选培养力度。推进健康领域优秀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远程医学教育平台,促进医务人员接受终身教育。加大基层和偏远地区医疗卫生人才扶持力度,充实和稳定基层和偏远地区卫生人才队伍。创新人才使用、流动与服务提供模式以及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用人机制,提升健康人才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和社会地位。

 

第五章   加强信息支撑

 

建设宣城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借助虚拟化技术、云存储技术,实现信息上下联动,推动急慢分治、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诊疗体系建设。以人口、健康和电子病历三库互通为基础,实现区域内医疗数据全过程、全数据的应用,通过信息平台和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交换与业务协同以及对居民健康的动态管理。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从医疗、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药品供应保障、医保结算、医学教育和科普、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相融合,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到2020年,建成宣城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实现区域内跨机构、跨部门的人口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完成与省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市政务平台等互联互通。完善社保、食品、环境、民政、体育、产业、人口等系统信息平台建设,畅通各部门或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

 

第六章   加强科技创新

 

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积极推进生物与医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慢性高发疾病的监测、干预和饮用水安全等综合防治及关键技术的攻关。推动农业、水利、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强健康领域科技、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等的国内与国际交流合作。

 

第七章   加强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自媒体等多渠道媒介,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健康宣城建设进展。通过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典型报道,提高全社会对健康宣城建设的认识,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合力推进的浓厚氛围。

 

第八章   加强考核监测

 

将健康宣城建设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范畴,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地、各部门要围绕本规划,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贯彻落实文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配套措施和支持政策,明确各个阶段所实施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制订健康宣城监测评估和考核体系,并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评估和考核,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

 

 

 

 

 

 

 

专栏7 支撑与保障重点项目

  1. 公立医院债务化解项目:制定公立医院合理债务逐年化解计划,逐步化解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长期债务。
  2. 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新建宣城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借助虚拟化技术、云存储技术,实现信息上下联动,推动急慢分治、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诊疗体系建设。
  3. 卫生人力队伍建设项目:建设皖南医药卫生学校,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2.15公顷,规划净用地面积约34.78公顷,计划办学规模为在校全日制学生数6000人。加大高层次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加强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健康宣城2030”规划》解读:http://www.xuancheng.gov.cn/openness/detail/content/5bf3ca0c20f7fe1757bc7a19.html

%MCEPASTE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