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城市政府办公室> 政策解读> 部门和专家解读
索引号: 003244967/201906-00084 组配分类: 部门和专家解读
发布机构: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 其它
名称: 【全方位对外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市经信局解读 文号:
发布日期: 2019-06-06
索引号: 003244967/201906-00084
组配分类: 部门和专家解读
发布机构: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 其它
名称: 【全方位对外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市经信局解读
文号:
发布日期: 2019-06-06
【全方位对外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市经信局解读
发布时间:2019-06-06 00:00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宣城制造业在融入长三角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做法?

一是找准产业定位,分工合作。进一步明确我市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产业定位,努力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即构建“3+2+1”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的绿色智造基地。通过承接和改造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三大传统产业,培育集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两大新兴产业,谋划和聚焦软件大数据等未来产业,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梯队。目前,我市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电机泵阀、精细化工、PCB、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上具备了一定的发展优势和行业竞争力。

二是打造承接平台,协同发展。进一步优化整合开发园区,规划建设了宛陵科创城、皖苏浙产业合作园区、皖苏产业合作园区、宣城松江产业园、宣城杭州新塘羽绒产业园、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承接长三角区域发达城市产业转移,寻求在科技创新、产业配套、人才培养等方面协同发展。

三是立足绿色生态,升级产业。我市是安徽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9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建设标杆样板之一,着力推动绿色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绿色智造”区域品牌。去年,我市成功举办了“人文宣城,绿色智造”——中国制造强国(宣城)高峰论坛和“两化融合与绿色制造”论坛,在制造业厚植绿色发展基因。编制完成宣城市“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成功争创全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创建国家绿色园区2个、国家绿色工厂4户、国家绿色设计产品2个、国家绿色制造专项1个,居全省第1位。

四是围绕项目建设,提升创新能力。我市实施“千企升级”和“双百项目”计划,每年选择单体超千万元技术改造项目200个以上和新开工、新投产项目各100个以上,通过加大有效投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是创新工作机制,无缝融入。在理念、思路、机制、行动、措施和政策等方面向长三角其他城市等高看齐,力求打破区域、行政、政策壁垒,加强区域间互联互通、互促互融,实现无缝融入。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参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各项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形成跨区域的协同合作,降低企业商务、物流成本。

二、融入长三角给宣城制造业带来了什么?还面临哪些困难和不足?又是如何解决应对的,宣城在长三角地区产业互补、生态合作等具体领域有哪些一体化的实践和展望?

融入长三角给宣城制造业带来了什么一是认清了发展差距。相对长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我市工业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竞争能力差的问题非常突出,呈现“断崖式”。二是找准了产业定位。三是更新了发展理念。四是明确了发展思路、举措。主要是:更加强调依靠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水平提升与价值链升级;更加注重打造经济发展大平台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更加坚决打好工业污染防治、落后产能淘汰攻坚战,推进绿色发展;更加聚焦数字经济发展,实现“换道赛车”,等等。

还面临哪些困难和不足一体化发展需要有相对对等的产业基础,由于我市产业基础差距明显,在互联互通中,我市原有的优势生产要素被虹吸到上海等发达城市,只能承担相应较为低端的产业链生产,获取较低份额的微笑曲线下端部分,抑制了我市产业发展的能极和水平。

又是如何解决应对的,宣城在长三角地区产业互补、生态合作等具体领域有哪些一体化的实践和展望解决区域间产业基础不对等,发展实力不平衡问题,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框架下,探索地方政府间财政收支分享分摊的合理体制机制安排,构建长三角政府间横向转移支付机制,解决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城市实现均衡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要建构统一的跨行政区域的管理机构,统一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统一的市场标准,统一的服务平台,统一的数据平台,统一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统一的基础设施发展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科创基金等,以产业或功能导向,来配置资金和资源,实现整个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

三是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推动产业自我集聚和分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融合,生态经济与工业经济的融合。各城市要进一步强化各自在长三角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功能定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主导产业和产业链位置的选择上要各具特色和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避免区域产业同构。宣城应该发挥人力资源成本低、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大规模先进制造的代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