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城市政府办公室> 政策解读> 部门和专家解读
索引号: 003244967/201906-00085 组配分类: 部门和专家解读
发布机构: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其它
名称: 【全方位对外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市发改委解读 文号:
发布日期: 2019-06-06
索引号: 003244967/201906-00085
组配分类: 部门和专家解读
发布机构: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其它
名称: 【全方位对外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市发改委解读
文号:
发布日期: 2019-06-06
【全方位对外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市发改委解读
发布时间:2019-06-06 00:00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经验做法

(一)着力聚焦战略协同。积极对接正在修编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和正在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商合杭高铁等项目列入国家规划纲要明确加快建设,杭临绩黄高铁、镇宣高铁、宁宣黄高铁等项目列入国家规划纲要明确推动开工。同时,积极争取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建设,在加入南京都市圈的基础上,2018年宣城市加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和G60科创走廊3.0版。从战略的高度,我们积极聚焦战略协同,努力与周边地区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二)着力聚焦合作共赢。探索“飞地”建设,宣城萧山羽绒产业园,一期落户企业21家,二期有20家企业确定入驻,今年产值将达到60个亿,明年产值将达100亿元,努力打造中国新“羽都”。依托上海在宣城的白茅岭、军天湖两个农场飞地,与上海光明集团洽谈达成了投资60亿元的光明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项目。依托上海在宣城的603基地,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达成了共建共识。依托上海通用在宣城的国内最大汽车试验场,引进了投资16亿元的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中心项目。与上海松江区合作共建的“松江宣城产业园”正在加快前期工作。

(三)着力聚焦协作配套。我们始终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把全市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作为沪苏浙科创驱动、产业“一体化”布局的功能协作配套区,保持了全市开发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7年全市开发区考核综合排名位列全省第5,有4个开发区(宣城高新区、广德经开区、宣城经开区、郎溪经开区)进入全省前30名,获得省国土厅50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奖励,获得省财政厅800万元的财政奖励资金;2018年全市开发区在全省综合考核中名列第7,有3个开发区(宁国经开区、广德经开区、宣城经开区)进入全省前30名。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为沪苏浙地区产业协作配套,承接转移是分不开的。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市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983个,其中来自沪苏浙企业512个,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52%,占市外来宣城投资企业的80%以上。

二、成效、困难及应对

实施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始终是宣城发展的不变主题,2018年市外来自沪苏浙的项目和资金占比均达80%以上,2019年市外来宣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60%以上来自沪苏浙。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9%,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6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7位),土地、人才、能源等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掣肘,尤其是省定我市“十三五”2.75%的年均能源消费增速,难以支撑“十三五”年均8.5%左右的GDP增速。

为克服生产要素制约,我们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一方面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2018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约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3;今年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9.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3%)6.3个百分点、高于年度目标(12%)7.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46.8%,居全省第2位。

三、对战略的认识及宣城行动

宣城区位独特,是长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是安徽省唯一一个既靠江苏省又靠浙江省的省辖市,未来综合交通枢纽的形成,将更加凸显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宣城的意义,是宣城市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抢抓战略机遇,我们要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方面在安徽省争先领先,在创新驱动能力方面在安徽省争先领先,在产业集聚水平方面在安徽省争先领先,在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在安徽省争先领先。市委四届六次全会作出“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推进宣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五个高”目标和“十项对标提升”重点举措。随着国家规划纲要的即将发布实施,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部署,近期组织15个专题组,由分管市领导分别牵头,围绕交通、工业、科技、城镇化等专题集中开展大调研,进一步明确我市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基本思路、发展路径、重大项目和支持政策。

四、实践与展望

(一)实践部分同第一部分。

(二)展望。与长三角城市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发展联动、科技创新一体、区域市场融合、生态环保联控、公共服务共享,建成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和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