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城市政府办公室> 政策法规> 其他文件
索引号: 003244967/201909-00134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 公告
名称: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宣城市智慧学校建设实施规划(2019-2022年)的通知 文号: 宣政办〔2019〕9号
发布日期: 2019-07-19 成文日期: 2019-09-09
索引号: 003244967/201909-00134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 公告
名称: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宣城市智慧学校建设实施规划(2019-2022年)的通知
文号: 宣政办〔2019〕9号
发布日期: 2019-07-19
成文日期: 2019-09-09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宣城市智慧学校建设实施规划(2019-2022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9-07-19 00:00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宣城市智慧学校建设实施规划(2019-2022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7月9日

 

宣城市智慧学校建设实施规划

(2019—2022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智慧学校建设的部署,聚焦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变革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根据《安徽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2018-2022年)》《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19年智慧学校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编制本实施规划。

一、发展现状

市、县党委、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认识普遍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基本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发展环境良好。去年8月,省教育厅印发《2017年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报告》,宣城市各维度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三,其中“教学应用”指标全省第一。

依据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数据,我市现有中小学354所,其中教学点53所 、小学152所、初中7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5所、高中(含完中、十二年一贯一制)20所、在校学生251714人,教师19645人。截止4月底,全市普通中小学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有率、班级多媒体覆盖率均为100%;配备学生用终端数总计40923台,每百名学生拥有终端数16.25台, 生机比6.15:1;配备教师用终端数总计24829台,每十名教师拥有终端数12.64台,师机比0.79:1。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均达100%,2019年3月,宣州区被教育部评为2018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宣城二中、宣城市五小为优秀学校。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点全覆盖。

2019年,建成宣城中学、宣城二小2所省级智慧学校示范校和宣城二中等19所省级智慧学校实验校,其中16所学校达到优秀标准。全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方案推介会在宣城二中举行。全市42所学校建设了智慧课堂,配备学生终端7112只、教师终端585只,在214个班级使用。全市智慧学校建设有了一定基础。

信息技术应用步入常态化阶段。通过各类培训和信息化竞赛、评比活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水平普遍提高,多媒体教学普遍应用,创新课堂积极探索,有一批教师在全国、省级评比活动中获奖。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以促进学校的师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为核心,以构建生态型智慧校园为目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我市教育现代化水平。

三、建设思路

统筹规划,统一规范。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发展思路,加强市级统筹和工作指导,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组织制定实施规划、标准规范,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资源库。

重点农村,整体推进。总结我市智慧学校示范校和实验校建设经验,在规范完善的基础上分步骤推广。优先保证乡村智慧学校建设。优先推进课堂教学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人为本,融合创新。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提升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创新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各领域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创新,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多元投入,分层负担。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分级建设、分级负担的原则,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建立资金多元筹措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信息化产品和服务。

四、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2年,全市所有中小学校达到省颁智慧学校建设要求,所有中小学生都能享有智慧学校带来的便利学习生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普遍具有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

分年度目标:

2019年,完成全市11所乡村小学、8所乡村初中(含九年一贯制)智慧学校建设任务;完成18所城镇小学、12所城镇初中(含九年一贯制)、8所高中智慧学校建设任务。建成全市学业评价系统。

2020年,完成全市17所乡村小学、14所乡村初中(含九年一贯制)智慧学校建设任务;城镇小学和城镇初中(含九年一贯制)智慧学校建设完成50%, 完成4所高中智慧学校建设任务。智慧学校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2021年,完成50%的教学点智慧课堂建设任务。完成全市14所乡村小学、9所乡村初中(含九年一贯制)智慧学校建设任务;城镇小学和城镇初中(含九年一贯制)智慧学校建设完成75%,完成4所高中智慧学校建设任务。优质数字资源进一步丰富,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2022年,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乡村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高中全部建成智慧学校。全市基本建成以移动终端、智慧教学、智慧教育云等为主要标志的智慧校园环境,能够实施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智慧学校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五、建设内容

以推进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人才队伍和基础环境建设为支撑,构建“5项基本功能+2项支撑条件”的智慧学校结构,推动信息技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方位应用,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智慧学校生态体系。

(一)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

以因材施教为目标,依托“三通两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智慧、高效的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变革。依托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云端优质资源智能推送,助力精准备课和有效导学。推进以城带乡,利用智慧教学系统实施省域、市域、县域同上优质网上示范课行动计划,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以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为载体,促进数据支撑的针对性教和个性化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互动、即时化评价反馈。建设线上作业测评系统,实现对学生作业和测试的自动批改与分析。利用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大数据分析工具,完成科学的学习诊断和教学评价,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开展远程协作、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

创设融合备课教研、数据采集分析、设施设备应用和管理机制为一体的教研环境,利用备课教研系统,结合区域教研数据,实现网络集体备课、评课与议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化教研模式,即时提出、诊断并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省教育厅统一部署下,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与上海、江苏、浙江进行网上结对,加强交流,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二)变革学习方式,促进智慧学习。

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平台、智能终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

建立自主学习系统,为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提供开放式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建立智能化学习分析系统,全面感知、全程记录学习过程,形成学生学习动态评测数据,精准评估学习绩效。建立学生档案,支持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记录和存储。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三)提高治理能力,强化智慧管理。

依托省教育管理平台,推进中小学校校务、教务、师生发展的高效化、精细化、智能化等智慧管理。

打造智慧管理新方式,为学校排班选课、师生评价、成绩分析等提供数据分析,实现教务管理智能化。为学校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财务及固定资产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校务管理智能化。实现中心校与教学点的一体化管理,优化乡村学校及教学点的教学教研、学习、评价、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建立教师评价新模式,记录教师师德师风、专业发展情况和日常教学行为,建立教师电子档案,为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及制定教师培养策略提供支撑依据。

(四)增强智能服务,创设智慧生活。

利用智能化设备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生活环境,搭建安全、健康、便捷的学校生活服务新体系。

完善智能校园安防机制,利用视频监控、智能传感器等设备系统实现对学校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测与管理全覆盖。提供家校互通服务,帮助家长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在校表现,加强家长与教师、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家校共育。

(五)立足德育根本,打造智慧文化。

依托省资源应用平台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完善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整合学校校园网络、微信微博、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等载体,开展智慧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品德、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等优质资源,提高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逻辑思维、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育健康、向上、创新、发展的学校主流价值观。

利用智能感知终端记录学生校园行为,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日常行为管理,强化美德行为,促进数据支撑下的不良行为的自我矫正。发挥心理教室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疏导教育和针对性辅导,关注特殊群体,提供实时服务支持。实现网络实名认证和多平台互联互通,强化学生线上行为记录管理,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建设课后服务管理系统,积极拓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和方式方法。

(六)完善基础设施,夯实支撑环境。

全面提升智慧学校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互联网接入带宽,优化改造学校内部网络结构,基本实现无线网络在教学、办公及主要公共活动场所的全覆盖,确保网络访问高速畅通。建立电子身份统一认证系统,满足教学教研、学习活动、生活服务等需求。普及应用移动学习终端,推进创新实验室、学科教室等新型教学场所建设,创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校园环境。

充分发挥已有的软硬件作用,构建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的智慧学校基础服务平台,促进学校个性化应用系统与省、区域平台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平台及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开发数字化特色课程。

(七)强化专业培养,落实人才保障。

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学校设立由校领导或专职人员担任的首席信息官(CIO),开展系列培训,使其具有信息化规划组织、管理和评价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校各项管理,有效推进教育决策和绩效评价。

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信息化队伍培训规模和力度,通过集中培训、分组自学、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等多种方式,针对中小学教师、技术管理人员分别开展智慧学校应用培训和技术管理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升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的支撑服务能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和参加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水平竞赛和课题研究活动等。

六、重点工程

在省教育厅统一部署下实施六大工程。

(一)智慧学校环境建设提升工程。

开展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实现宽带网络接入低于200M的中小学全部免费提速至200M,全面改善学校网络带宽质量,逐步推进学校1000M光纤进校、100M光纤到班建设,使宽带网络能够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需求。建成全市教育专网。在校园网络系统基础上逐步建设校园物联网系统。建立网络安全制度及管理体系,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实现学校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控全覆盖。

(二)智慧教学应用普及工程。

建设智慧教学平台,构建备课系统、教研系统、智慧课堂系统、学业评价系统等,其中,乡村中小学校每个年级配备1套智慧教学系统,全市配备1套学业评价系统,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平台、智能终端,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推进区域同上优质网上示范课行动计划,促进学习方式灵活化。提升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水平,推进和完善省、市两级标杆教师网络空间和网络空间特色应用学校建设。

建设自主学习系统,创设适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条件,实现成绩分析、知识点诊断、试题解析等功能。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资源汇聚、智能推送、精确查找等,实现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结合新课改新高考要求,应用安徽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各普通高中研究制定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

(三)乡村学校扶智攻坚工程。

将乡村学校建设放在智慧学校建设的突出位置。对全市教学点在线课堂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提高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2021到2022年,农村教学点建成智慧学校,达到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等主要建设要求,促进持续常态化应用。

(四)中小学校智慧管理工程。

以省教育管理平台为依托,应用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的智慧校园门户基础服务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和用户认证服务,支持用户安全、便捷地获取各类资源。

全面用好国家系统和省级各项系统,优化教务管理、校务管理、教师评价、财务资产管理、装备管理等系统,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和汇聚,形成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常态数据库。

根据新高考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走班排课系统,提供走班排课、学情诊断管理等功能,实现智能化的成绩采集、数据分析、考核评价等,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学情动态诊断和个性化辅导等关键问题。

(五)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

加强校长、教师、设备运维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创设“管理人员懂、学科教师会、技术骨干精”的良好环境。建立开放式、多层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体系,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提升信息化应用技能,实施“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和乡村教师信息素养专项提升计划,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实现全员培训,重点加强农村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为智慧学校建设提供稳定的人才队伍支撑。

注重信息素养与学习方式的创新,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开展初、高中信息技术素养学业水平考试,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六)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充分利用省级资源平台,汇聚、开发德育、艺术、体育、劳动教育类等课程资源,开展网上阅读及专题教育活动等,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供支持。

围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解决“三点半”难题,建设课后服务管理系统。引导学生通过“智慧课堂”搭建的平台课后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依据课堂采集、分析的“大数据”结果对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在课后向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以及计算机教室等,对学生进行兴趣辅导养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七)智慧学校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市、县、校三级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力量的建设,加强承担学校网络管理和现代化教育装备运维管理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培养和任用懂技术、懂教学、懂管理的复合型教育技术人才。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统筹电教、装备等各方面力量,构建本地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各学校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并进行技术维护能力培训。

建立完善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级联动的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体系,形成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保障的长效机制,为中小学提供设备设施和网络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确保学校设备设施和网络正常运行,促进智慧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运作优势,支持以政府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建立智慧学校建设运维机制。建立由购买方、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定期督促检查,并将结果与后续政府购买服务挂钩,提高专业服务质量,降低维护成本。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组织协调、资金统筹等作用,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形成多级统筹、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市教体局成立智慧学校建设协调小组,负责全市智慧学校建设的规划管理、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智慧学校建设协调小组。结合本地学校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二)统一技术标准。依据国家教育行业标准、《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开发API接口规范》和《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标准》等规范要求,依托省级两平台,做好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工作。认真做好省级两平台在本地落地应用,对已建的地方信息化平台或管理系统,主动与省平台做好对接,实现系统互联、数据互通。各地各校在制定相关招标文件和推进智慧学校建设时,要严格落实“五统一”的要求,严禁自行其是、各自为战,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三)统筹资金投入。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分级建设、分级分担的原则,统筹整合各类教育相关项目资金,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多元筹措机制。市级财政保障市直学校智慧学校建设及运行维护资金,县(市、区)政府财政也要统筹资金,保障本辖区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经费需要。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依法依规通过公开招标、竞争谈判等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吸引和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和参与智慧学校建设,提供技术服务、软件服务、管理服务以及个性化资源建设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四)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智慧学校网络和信息安全领导体系,制定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制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网络安全技术防护方案,按需配置网络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建立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对关键领域做到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提高风险隐患的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智能化。进一步提升教育系统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建立网上行为自律机制,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规范师生上网行为,构建安全网络、绿色网络、诚信网络。

(五)加强绩效评估。省政府已将智慧学校建设工作成效纳入对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尤其是乡村智慧学校建设工作纳入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指标,纳入全省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开展第三方评测,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评价智慧学校建设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依据,促进智慧学校建设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市政府同时将智慧学校建设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县(市、区)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