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新闻发布会

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

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4日

发布会嘉宾:中共宣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亚非先生,中共宣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宣城市人社局局长吴明先生,宣城市教体局局长刘国平先生,宣城市卫健委主任王义文先生,宣城市科技局局长张明星先生

发布会地点:新闻发布厅(敬亭阁二楼)

主办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务公开办

发布简介: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龚志刚:各位记者朋友,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宣城市新时...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务公开办

组织部的主要机关职能是党的组织,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成就时代!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持续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为宣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再创新辉煌!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龚志刚:各位记者朋友,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宣城市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刚才,宣城市委、市政府以简约而又隆重的启动仪式,拉开了“寻梦文房 才汇宣城”人才周活动的序幕,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宣城惜才爱才、求贤若渴的鲜明态度和实际行动;同时也是宣城市始终致力于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荣幸邀请到中共宣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亚非先生,中共宣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宣城市人社局局长吴明先生,宣城市教体局局长刘国平先生,宣城市卫健委主任王义文先生,宣城市科技局局长张明星先生同大家见面,介绍宣城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相关工作情况

  同时,我们现场也邀请了经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中安在线、新安晚报、市场星报、安徽经济报、安徽法制报、宣城市广播电视台、宣城日报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记者参会,中宣在线等平台将进行发布会现场直播。

  首先,请中共宣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亚非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李亚非

  各位媒体朋友们,所有在线观看新闻发布会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十分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宣城人才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很高兴向大家介绍宣城人才工作有关情况。

  刚才,我们举办了“寻梦文房 才汇宣城”人才周活动启动仪式,在本周四还将正式上线发布宣城人才码,充分体现了市委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人才的热切渴求。国以才立,业以才兴,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及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市委人才工作座谈会精神,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奋力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倾心引才,全力打造人才汇聚“强磁场”。将人才引进集聚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千方百计招才引智,科学高效培育人才。推动产才融合。坚持以业聚才、以才兴业,聚焦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十大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梯次推进建设核心产业人才“集聚区”、优势产业人才“活力区”、特色产业人才“引领区”和创新人才“磁力场”。定期举办重点产业引才推介会、洽谈会、招聘会,实现人才、项目一起引进、一起落户,例如2020年引进国内外光伏产业一流人才260余人,引领创造新能源产业产值达100亿元。突出精准引才。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千人储备”工程,实行常态化储备、动态化管理、精细化培养、科学化使用,力争每年储备人才不少于1000人。建立健全“校企双聘”工作机制,深入推进选派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工作。探索推广“政聘企培”人才引进新模式,做到企业有需求,政府来引进,政企共培养,编制有保障,持续加强与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高校联合引进培养人才。连续8年开展事业单位市县联动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工作,共引进人才623人。实施分类培育。深入实施人才成长“青云计划”,推进人才培育“十大工程”,分类搭建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等10支人才队伍的成长阶梯。近年来,培养入选国家、省、市重点人才计划407人。升级实施重点人才计划,评选“宛陵英才”创新团队40个、创业人才40名和“宣城工匠”49名。



  二、悉心育才,大力建设高能级人才“大平台”。坚持以高能级平台承载高层次人才,为各类人才在宣城施展才华、成就梦想提供载体。做强创新创业平台。围绕产业链做强双创平台链,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建成宛陵科创城、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全国首家文房四宝产业创客基地等双创平台,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加快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全市418家企业与78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37个。做优校地合作平台。致力将宣城市建设成为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会大学,精心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大学生实践实习实训基地,今年吸引全国1116所高校约1.3万名大学生来宣开展实践实习实训活动。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100所高校共同成立“宣城校地合作联盟”,在长安大学等15所高校设立人才工作站。创新开展“组织部长高校行”活动,分赴省内外108所高校开展交流洽谈、宣讲推介。连续两年举办校地校企合作对接会和重点产业企业人才引进洽谈会、云聘会,52.73万余人次高校毕业生参加线上招聘。做大区域共建平台。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推进人才区域协同发展。与27个城市共同成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牵头与湖州、常州、无锡等城市共建“一地六县”人才共同体,建成长三角“一地六县”(宣城)人才综合体暨人力资源产业园。联合成立长三角新能源产业联盟、光储产业联盟,定期举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助推区域高层次人才无障碍流动。

  三、精心用才,着力优化体制机制“全链条”。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持续完善人才评价、管理、激励等体制机制,及时打通人才工作的“淤点、堵点、痛点”。强化工作机制建设。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升格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完善领导小组工作规则、议事协调机制、督办落实制度,实现“人才吹哨、部门报到、迅速办理、跟踪问效”。建立人才工作调研评估制度,实行“月评估、季调度、年考评”,将人才工作纳入县市区委(工委)抓党的建设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实现“党建+人才”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深化评价体制改革。制定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系统精准推进人才评价工作。持续推进事业单位“放管服”改革,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赋予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建立健全人才全周期多元评价机制,引入同行、用户、市场、社会等评价主体,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实施全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奋力打造皖南区域人才高地的意见》,教育、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办法等,形成“1+1+N”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宣城市“宛陵聚才行动”若干政策》、重点产业人才政策“宣八条”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的人才新政,有力提升政策比较优势。大力开展“人才政策落实年”活动,持续推动重点人才政策兑现落实。
  四、真心爱才,尽力厚植养人“富沃壤”。良好的人才生态是宣城的独特气质,更是广大人才来宣投资兴业、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树立重才导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政策制定、就业保障、待遇落实等重要事项纳入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议事范畴,不断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落实党政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484位市县党政领导联系服务968名高层次专家人才,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座谈交流、“谈心谈话日”等活动,倾听解决人才“急难愁盼”问题。抓实惠才举措。为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安家补助、租房补贴、生活补贴、薪酬补贴、创业扶持等8个方面25项支持政策,确保人才干得好、得实惠。设立市人才发展专项基金,近5年兑现人才政策扶持资金5.2亿元。提高人才服务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开发宣城人才码,实现人才政策一码“清”、人才认定一码“办”、人才奖补一码“领”、人才就业一码“通”、人才诉求一码“达”。人才码将在“皖事通”APP上线,本周四将正式对外发布,真正实现“一码在手,人才无忧”。完善留才服务。建立“宛陵优才卡”制度,与市人社局共同向高层次人才授卡240张,优才卡提供子女就学、医疗保健、文化旅游等9项优质服务。健全人才政策落实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12条重点任务落实举措,实行“专门部署、专班推进、专人对接、专项落实”。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坚持多措并举,支持人才集中的地区、单位、园区、企业建设人才公寓,先后建成人才公寓8079套。


  回顾来路,宣城人才工作走过了非凡历程,书写了奋进篇章,探索了有效途径,积累了宝贵经验。展望未来,我们将在市委坚强领导下,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动力,切实肩负起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历史责任,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团结引领各方面优秀人才共同开创宣城更加美好的明天!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将始终秉承求才若渴、惜才如金的理念,始终坚持“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真心爱才”打造最优养人生态。我们诚挚期待海内外有胸怀、有抱负、有梦想的朋友们,关注宣城、走进宣城、圆梦宣城。正如我们这次人才周活动的主题:寻梦文房、才汇宣城,千年宣纸、画卷恢宏、山水诗乡,邀您共绘多彩宣城!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欢迎媒体朋友们持续关注人才周各项子活动,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宣传帮助我们扩大活动影响力。再次感谢大家!

  龚志刚

  谢谢李部长,下面,请中共宣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宣城市人社局局长吴明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吴明

  各位媒体朋友们,所有在线观看新闻发布会的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感谢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对我市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下面,由我来介绍下近年来我市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人社系统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聚焦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全力打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13.1万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4.4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4.92%。技能人才总量30.06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等级高技能人才5.1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1.3%。

  一、人才引进方面。先后牵头起草,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八条措施》(简称“宣八条”)、《宣城市政府关于贯彻支持技工大省建设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等系列人才政策。会同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实施“青云计划”,升级“宛陵英才”“宛陵工匠”“宛陵栋梁”“宛陵名家”等重点人才计划,出台《宣城市博士创新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留学人员宣城创业园管理办法》,加强博士和博士后青年英才扶持。截至目前,全市已兑现“宣八条”补贴资金3340万元,补贴各类人才8400余人。建成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0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8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95人、省级技能名师46人、“江淮杰出工匠”2人,获得安徽省技能大奖7人;累计认定省级名师带高徒96人,建设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家。
  二、人才培育方面。针对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开展“点对点”分类培养。持续完善职称评价标准,赋予单位更多自主权。在组织评选表彰、职称评审等活动中,向艰苦地区、援疆援藏和扶贫抗疫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实施精准职业技能培训行动。根据我市企业需求以及地方特色产业,科学合理确定培训工种。比如,积极开展“新徽菜·名徽厨”暖民心行动,今年以来,已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2万人次,培训徽菜师傅达2212人次。支持建设一批市级以上大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大力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能工巧匠、传统艺人。截至目前,技能大师工作室市级59家、省级9家、国家级1家;评选乡土技能“名人”26名、乡土技能“能手”59名、乡土技能“新秀”114名;积极组织开展并组团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我市选手在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全国乡村振兴技能大赛中多次荣获奖项。着力加强技工学校建设,积极推动建设宣城技师学院、广德技师学院建设,积极打造“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培养模式,鼓励我市技工院校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着力推动校地校企“双向赋能”。

  三、人才服务方面。建成全省首个长三角“一地六县”(宣城)人才综合体暨人力资源产业园,支持人才企业专心发展、做大做强。深入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和智慧人社建设,将人社、科技、教体、卫健等12个部门人才服务事项“打包一件事”办理,实行“一窗口受理、一对一服务、一站式办结”,在市政务服务大厅开设人才服务专窗,精准做好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安居保障、人才招聘、创业指导、金融服务等全周期、一条龙服务。大力发行“宛陵优才卡”,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截至目前,已发放“宛陵优才卡”240人。积极深化长三角区域专业技术资格和继续教育互认,认真落实“南京都市圈内专业技术职称和继续教育互认协议”,在协议范围内无需确认,由用人单位直接予以使用,方便专业技术人才在长三角区域流动。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不断强化优化深化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四海八方优秀人才集聚到宣城高质量发展事业中来,为加快推进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龚志刚

  谢谢吴局长,下面,请宣城市教体局局长刘国平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刘国平

  各位媒体朋友们,所有在线观看新闻发布会的朋友们,大家好!非常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宣城教育体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由我向各位介绍近年来我市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突出了教育在人才培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为新时代教育工作、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始终把人才兴教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制定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创造性地实施强师惠师政策,教师队伍呈现“新面貌”。

  一、师德师风常抓不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我市围绕考核激励、科学惩戒和有责必问等关口,制定出台了《宣城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意见》等制度,师德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连续开展“守教育初心,担育人使命,做师德表率”“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等主题教育,正面宣传引导和反面典型教育持续加强,五年来,受全国表彰教师5人、受省级表彰教师45人次,受市级表彰教师1085人次。

  二、教育人才提质增量。一是每年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安置公费师范生等渠道依标配备教师。2022年新补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630人,其中面向教育部直属师范高校、双一流高校、省内外重点师范高校引进新任教师117人。目前全市专任教师达2.49万人,中小学师生比全面达到国家标准。二是各地将学历提升教育纳入教师培训规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历层次,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占比较201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三是积极开展省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评选推荐工作,通过以赛助教、以评助教,不断推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人才结构优化。目前,全市教体系统现有符合《宣城市教育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办法》明确的五类人才700余人;中、高级职称专任教师1.2万人,占公办中小学专任教师的63%。

  三、师资配置不断优化。一是大力推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统一标准、岗位统筹、分类核定、职数统管”的原则,让教师从“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减小了教师交流轮岗阻力。2022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占比达 13.5%,其中骨干教师占比达 34%。二是探索推进“转事权、放人权、给财权”教师管理三权统一改革,将分散在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的教师管理权,集中交由教育部门行使,目前已在郎溪县试点。三是聚焦农村高层次教育人才匮乏等现实难题,鼓励符合一定条件的高层次教育人才到农村任教,并在薪资待遇等方面给予支持政策,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四、激励保障政策有力。今年5月出台的《宣城市教育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办法》,不仅对本地优秀教师进行激励培养,同时也加大对外地优秀教育人才的引进力度。一是全职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全职引进的人才可按人才类别享受对应的安家补助、薪酬补贴、特设岗位、体检就医等政策,最高可给予200万元安家补助费,鼓励引才单位柔性引进各类人才开展有偿培训指导等工作。二是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对符合条件的在岗教育人才经评估合格后按引进同层次人才的薪酬补贴标准给予奖励。对在教育教学、培养教师、指导学生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或赴农村任教的高层次教育人才等给予奖励支持。三是公开招聘和定向招聘相结合。从教学实际出发,突破原有新任教师公开招聘方式,大胆探索实践,如:加强与安师大等师范类高校合作,开展校园招聘;对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采取可不经过笔试,直接通过面试等简化程序开展招聘。

  下一步,我们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突出人才兴教,持续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人才支撑。

  龚志刚

  谢谢刘局长,下面,宣城市卫健委主任王义文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王义文

  各位媒体朋友们,所有在线观看新闻发布会的朋友们,大家好!人才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持续动力。近年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改革创新、健全机制、优化环境,着力加强全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为健康宣城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截至2021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1776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892人、注册护士 8125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77人。

  一、增总量多措并举壮大人才队伍。积极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制定人才招引薪酬福利制度,开通急需人才招聘绿色通道。我市于今年5月出台了《宣城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办法》,政策主要包括人才引进和培育两个方面,其中人才引进分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两种方式,全职引进的人才可享受安家补助、项目扶持、职称工资、就医就学等四大政策,其中最高可给予300万元购房补助和500万元项目扶持经费。对医疗卫生紧缺专业人才,符合《宣城市医疗卫生人才分类》标准的,可享受对应全职引进人才同等待遇。人才培养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对医疗卫生机构自主培养人才达到一定层次的,经评估达到引进同层次人才条件和标准的,享受同等的奖励和补助;二是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疗骨干外出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专项经费补助和资金奖励;三是健全全科医生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和开展本地名医、骨干、新秀选拔培养工作;四是加强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建设;五是通过支持“长三角名医工作室”建设,带动本地医疗卫生人才加强学习、提升水平;六是支持本地医疗卫生学科研究和成果转化。全市医疗卫生单位近三年来,直接引进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68人;柔性引进沪苏浙三甲医院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57人。宣城市人民医院获批国家级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宁国市人民医院和广德市中医院分别获批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西医和中医基地。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计划,全市共招录440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充实到乡镇卫生院中。实施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依托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开展招生,累计培养乡村医生454名。
  二、扩优量双管齐下培育高端人才。一方面,我市主动加强与沪苏浙等地临床医疗、科研交流,不定期邀请上海瑞金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等国内一流知名医疗专家来宣讲课、坐诊和临床带教等,并选派青年骨干医师赴合作三甲医院进修学习,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据统计,近三年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累计选派骨干医师赴沪苏浙等地三甲医院进修学习500余人次;宣城市人民医院2019年以来选派了4名骨干医师赴意大利研学进修。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本市优质医疗人才培养,以加强重点学科和专业团队建设为载体,通过开展“宣城名医”“医坛骨干”“医坛新秀”等人才选拔计划,培养一批本地优秀医疗卫生人才。一些高新突破性技术医教研成果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我市现有宣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骨科、妇产科、普外科和泌尿外科,宁国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宣城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泾县医院泌尿外科八个省级重点专科。截至目前,全市正高级职称153人,副高级职称1371人,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313人。

  三、稳定量创新机制夯实基层队伍。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县管乡用”政策,由县级卫健部门自主招聘,统一管理、调配。启动薪酬制度改革,改革岗位管理制度,各县级公立医院绩效分配向临床一线、重要岗位、业务骨干倾斜。积极推进疾控、急救、妇幼、血站等公卫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工作,探索实行“公益一类保障、分配二类管理”。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政策,鼓励在职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和职称晋升。支持基层在岗医生提升学历层次和接受拓展培训,所在单位给予学费补助。加强医务人员关心关爱,通过开展“宣城基层名中医”“双十佳、双百优”医护人员等评先评优活动,不断提升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目前,全市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近3000名,其中村医1167名。

  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后发地区,下一步,我们要积极主动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加大请进来的力度,提升用得上的实效,增强留得住的实力,主动谋划、乘势借力,不断改革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紧紧围绕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个方面,以优质的人才队伍,不断推进全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更好成绩。

  龚志刚

  谢谢王主任,下面,请宣城市科技局局长张明星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张明星

  各位媒体朋友们,所有在线观看新闻发布会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市科技局向各位媒体朋友对宣城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人才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市科技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市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市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研发人员由2012年的12.8人增至139.1人,居全省第5位。

     一、强化“双招双引”,大力招引高层次创业人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层次创业人才招引,明确了招引目标和任务,并要求每个主导产业必须招引一家以上科创团队落户。市科技局积极行动,全市已累计招引落户科创团队77家,35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入选省级扶持团队,居全省第4位;引进各类高端人才400余人,其中,中组部特需人才1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科创团队不仅引来了人才、引进了技术,还带来了投资、培育了新产业,全市团队实际到位资金14.42亿元,争取省扶持资金1.52亿元。

  二、建设创新平台,大力招引研发人才。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研发能力。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63个(国家级9个),居全省第6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554个,同比增长17.9%。其中,宛陵科创城是我市打造的重要公共科技服务创新平台,长三角“一地六县”(宣城)人才综合体、中国科大、思爱普(SAP)等大院大所大企业纷纷落户,引进各类人才600余人;安徽首个科创飞地-宣城(上海)科创中心落户松江,“研发在沪、转化在宣”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模式破题开篇。据初步统计,2022年以来,全市通过建设创新平台,引进院士2人、博士47人、硕士169人,各类研发人才达到1.2万人,同比增长16.9%。

  三、突出企业主体,大力招引技能人才。全市460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1.44万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事研发活动人员1.89万人,同比增长35.1%。2022年以来,全市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305项,组织实施省级科技攻关项目110项;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大等50多家知名院所开展科技合作,招引教授专家来宣600多人次;有41名教授、93名副高、153名博士、190名工程师直接参与科研项目攻关;成功申报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3项,广信农化“植保药物噁草酮绿色创制及产业化项目”入选省“揭榜挂帅”专项(全省仅9项)。通过创新主体培育,集聚了一批技能人才,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围绕乡村振兴,大力招引乡土人才。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全市选派770名科技特派员(大学生科技特派员76名)在283个村开展创业示范和科技服务,其中,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吴险峰等3人获安徽省科技特派员表彰。建成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1个、省级科技特派团8个、省级示范基地15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4家。积极推动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据初步统计,2022年以来,省级科技特派员累计开展农、林业技术服务3913次,技术培训393场,培训农民8788人次,引进推广农业“四新”科技成果151项。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成就时代!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持续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为宣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再创新辉煌!

  龚志刚

  谢谢张局长,也感谢各位领导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对宣城重点领域人才工作有了更为深入了解。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