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新闻发布会

宣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宣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23日

发布会嘉宾: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章传跃

发布会地点:新闻发布厅(敬亭阁二楼)

主办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务公开办

发布简介: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欢迎参加新闻发布会,本次发布会主题是宣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我...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务公开办

宣城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规范,拟订生态环境政策文件。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并监督实施重点区域、流域、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规划和水功能区划。

(二)负责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管。牵头协调较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指导协调县市区政府对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应急、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有关跨区域环境污染纠纷。统筹协调全市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三)负责监管减排目标的落实。组织制定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办法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和监督排污许可证制度,贯彻执行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名称和控制指标,监督检查全市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四)负责提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市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意见,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市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参与指导推动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

(五)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管。组织实施大气、水、土壤、噪声、光、恶臭、固体废物、化学品、机动车等的污染防治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监管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指导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监督指导区域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组织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

(六)指导协调和监督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组织编制地方生态保护规划,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组织制定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并监督执法。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等工作。指导协调和监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生物技术环境安全,承担生物物种(含遗传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组织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参与生态保护补偿工作。

(七)负责核与辐射安全的监管。牵头负责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有关工作,参与核事故应急处理,负责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监管核设施和放射源安全,监管核设施、核技术应用、电磁辐射、伴有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承担对核材料管制和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及无损检验活动实施监管的有关工作。

(八)负责生态环境准入的监管。受市政府委托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按规定审批或审查重大开发建设区域、规划、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订并组织实施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九)负责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组织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制度,组织实施生态环境执法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温室气体减排监测和应急监测。组织建设和管理市生态环境监测网和信息网。

(十)负责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及温室气体减排战略、规划和政策。承担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工作。

(十一)负责生态环境监督执法。组织开展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活动。查处重大生态环境违法问题。指导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

(十二)组织、指导和协调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关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组织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工程示范,推动生态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参与指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组织协调有关生态环境国际条约市内履约活动。

(十三)完成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态环境厅交办的其他任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纵深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9.46%。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数高达80以上,是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最优的城市之一,被评为“全国山水美丽城市”,入选“国家森林城市”。今年的5月22日是第30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现就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相关情况做汇报。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欢迎参加新闻发布会,本次发布会主题是宣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我们荣幸邀请到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章传跃,给大家介绍相关情况。

  章传跃: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纵深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9.46%。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数高达80以上,是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最优的城市之一,被评为“全国山水美丽城市”,入选“国家森林城市”。今年的5月22日是第30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的各位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在就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相关情况向大家做一汇报。

  一、基本情况

宣城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全省重点林区之一,林地面积73.36万公顷。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育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全市现有野生动物433种,其中兽类20科58种,鸟类43科211种,爬行类动物9科50种,两栖类动物6科28种,鱼类19科8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扬子鳄、黑麂、穿山甲、梅花鹿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短尾猴、金猫等43种;维管束植物205科、943属、234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缕梅、南方红豆杉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华东黄杉、榧树等24种。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一)科学精准划定“三区三线”,开展“三线一单”管控。

  我市严格按照国家规则扎实细致开展“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市级规划文本和18个专题均形成阶段性成果,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同步推进并形成阶段性成果。全市目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173.31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7.65%,做到了应划尽划、应保尽保,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编制并发布了我市“三线一单”,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各项管控要求,将“三线一单”充分应用到打造秀美南漪湖、宣城高新化工园区硬约束等审批实践上,利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指导宣泾高速、安泾高速等重点建设项目,保证项目按时开工建设。

  (二)加强野生动植物生境保护,探索开展本底调查。

   一是近几年,我市加强38个自然保护地管理和建设,科学分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对野生动植物重要分布区、原生境全面加强保护,特别注重候鸟大规模集群的越冬地、繁殖地、迁飞通道的保护,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二是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区,发挥生态护林员作用,增设巡护线路,进一步加大野外看守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度野外巡护值守7000余人次,巡护里程2万多公里。三是全市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均纳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设置界碑、界桩、禁渔牌、禁止垂钓公示牌等,并正在筹建渔政信息系统。实施徽水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开展重要物种繁育研究与增殖放流、水生植被修复以及保护区栖息地周边生态修复,积极探索维护水产渔业资源开展水生生境补偿性修复。四是加大对南漪湖水生生物种群资源及其栖息繁衍环境的综合保护,组织宣州区、郎溪县拆除了辖区内的养殖围网6.84多万米;开展了南漪湖人工增殖放流活动,2022年放流大规格鳙鱼30余万尾,扩大了水生生物种群规模,丰富了物种多样性;完成了南漪湖入河口湿地建设,推动湖库清淤工程,逐步改善栖息繁衍环境。五是强化落实扬子鳄规范化管理与保护出台了《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意见》等相关管理制度,全市投入整改资金6.4亿元,完成适宜扬子鳄生存繁衍栖息地增补工作,对扬子鳄核心栖息地进行了生态修复,创造扬子鳄野外放归条件,自2019年以来共成功开展了4次大规模放归活动,根据初步调查显示,野外扬子鳄数量已由2018年的300多条增加到1000余条。六是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截至2022年底,我市拥有古树名木3582株,通过探索“四化”保护,推进体系化保护进程,挂牌保护率100%。加大修复力度,近几年全市投入修复资金600余万元,修复古树56株,建成古树公园7个。同时,我市泾县、绩溪、宁国三地正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三)推动自然保护地规范管理。

  一是加强制度、机构、人员建设。我市先后出台了《宣城市自然保护地规范管理十条规定(试行)》、《关于加强和规范垂钓活动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并与省级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会商,强化落实责任,有序依规管理。以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为契机,建立市级领导担任自然保护地市级林长体系,定期开展巡查督查。在全市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均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编制了总体规划,建立了矢量数据,并全部配备专业巡护员,开发自然保护地手机APP巡护软件,督促指导各自然保护地出台了日常管护制度,建立了巡查台账,真正实现了有人管、有图管的局面。二是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专项行动。自2017年起,我市已连续六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专项行动,始终将整改工作抓紧抓牢。印发了《关于规范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实地核查和问题查处工作程序的通知》,明确了“政府组织、行业主抓、属地整改”的工作原则,采取“点位双交办、问题双反馈、市县双验收”的工作方式,形成了自然保护地点位核查整改工作责任明晰的管理体系,整改合力和管理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建立了“绿盾”专项行动“四项清单”,高标准、严要求,以最快速度、最实作风、最佳效果推进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到位。截止目前,我市已核查了涉及32个自然保护地的近4000个点位,完成400多个问题的整改。同时,我市还制定了《宣城市生态区域违法建设等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探索建立公众参与自然生态保护的格局。三是有序开展生态修复。2022年度,投资约10.8亿元实施生态修复项目82个,164座废弃矿山得到整治与修复,近年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509.76平方公里,流失面积、强度持续实现“双下降”,通过修复治理,有力地推动了皖南山区生态屏障建设。

  三、探索形成生物多样性全民保护的格局

  为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我市举办了“生物多样性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从全市各地投稿的500多幅照片中精心挑选了40张主题鲜明,能反映出了我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照片,并进行了展出。今后,我市将通过举行“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世界湿地日”以及各类生物多样性相关保护知识宣传活动,依托各类新兴的媒体平台,宣传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引导群众自觉摒弃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陋习,形成社会公众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良好局面。

主持人:

谢谢局长介绍,下面进行提问环节。

  

宣城广播电视台记者:

  生物多样性保护下一步重点工作是什么?

  生态科负责人王甜:

  2021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2022年3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生态环境系统开始按国家和省政府部署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有限区域范围》的公告,我市泾县、绩溪县和宁国市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将于今年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目前泾县和绩溪县已进入招投标阶段,宁国市正在拟定调查工作方案,三县的工作进度均比省厅《安徽省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行动指南征求意见稿》中的进度要求超前,并预计在1-2年内完成调查,形成最终成果,“十四五”期间我市所有县市区都要开展不同维度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意义重大,我市野生动植物基础资料数据年代较久,期间虽然也进行过一些补充完善,但是一直未开展全面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目的就是摸清家底,整合信息,为将来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打基础。

 

  安徽经济报:

  请问我市如何强化执法监督,严肃查处危害生物多样性违法行为?

  生态科负责人王甜:

  一是深入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执法行动。2022年我市开展了代号为“清风行动”的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合行动。截至行动结束,全市累计出动宣传车辆280余台次,出动巡护人次1251人次、巡护里程3292公里,完成野生动物救助37次,成功救助了猫头鹰、白鹇、画眉、黄麂等野生动物43只。同时,各有关部门累计检查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企业、农贸市场、饭店等场所546处,出动执法人员919人次,查办野生动物案件45起、处理违法人员50人、收缴野生动物923(只、头、条)、野生动物制品7件、非法猎捕工具、渔具63件、罚款3.1398万元、查处违法所得0.265万元。组织广德市、宁国市林业主管部门联合公安、网信办等部门对两起“下山兰”网店疑似违法出售野生兰花案件进行实地调查处理,两起案件均未发生违法出售野生兰花行为。

  二是全面贯彻落实禁捕工作。我市在常态化加强禁捕工作的基础上,紧盯重点水域、重点时段,强化渔政、公安、海事等部门执法联动,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据统计,截止2022年9月,我市开展长江禁渔暨重要水域禁渔期专项执法行动等联合执法行动381次,出动执法人员10449人次、车辆3360辆次、船艇614艘次,查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涉渔刑事案件33起、行政案件84起,清理违规网具845张顶,现场处罚违规垂钓人员200余人次,印发宣传材料16310份。

  主持人:

感谢大家,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