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新闻发布会

宣城市加快海事交通工作

宣城市加快海事交通工作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25日

发布会嘉宾: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师开颜

发布会地点:新闻发布厅(敬亭阁二楼)

主办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务公开办

发布简介:甘德林: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宣城市加快交通海事工作新闻发布会》。下...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务公开办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交通运输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承担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指导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和管理工作。

(二)组织拟订全市公路、水路行业规划、政策、标准并监督实施;参与拟订物流业发展规划、有关政策和标准并监督实施。

(三)承担全市道路、水路运输市场监管责任。组织拟订道路、水路运输有关政策、技术标准、营运规范并监督实施;指导城乡客运及有关设施规划和管理工作,负责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

(四)负责地方管理水域水上交通管制、船舶及相关水上设施检验、登记和防止污染、通航保障、救助打捞、通信导航、船舶与港口设施保安及危险品运输监督管理等工作;负责船员管理有关工作;负责地方管理水域水上交通安全事故、船舶及相关水上设施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依法组织或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五)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公路、水路行业有关投融资政策建议,提出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财政性资金安排意见,按规定审核市规划内和年度计划内相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监督实施公路、水路规费管理,提出有关财政、土地、价格等政策建议。

(六)承担公路、水路建设市场监管责任。组织协调公路、水路有关重点工程建设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组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按规定承担港口规划和岸线使用管理的有关工作。

(七)指导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按规定组织协调国家、省、市重点物资运输和紧急客货运输;负责公路路网运行监测和协调,承担国防动员有关工作。

(八)指导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监测分析运行情况,开展相关统计工作,发布有关信息;指导交通运输行业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

(九)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介绍宣城市加快建设交通海事工作情况

甘德林: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宣城市加快交通海事工作新闻发布会》。下面,请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师开颜介绍相关情况。

师开颜: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宣城交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宣城市交通运输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宣城市加快建设交通海事工作情况”。

  说起海事,可能大家并不熟悉,甚至会有疑问:“宣城没有海,那海事做什么?”,所以,我想先从“四个关键词”简要介绍下海事。

  第一个关键词是“航道”。现有定级航道22条,航道总里程423公里,分布在宣州、郎溪、宁国和泾县四个县市区。以芜申运河为主要出口,水阳江航道为主骨架,以汪联河、南漪湖、郎川河等为支航道,组成一个基本航道网。

  第二个关键词是“港口码头”。全市共有货运港口10个,生产性泊位36个,其中千吨级泊位20个,主要分布在宣州区及郎溪县境内。共有客运港口2个,宁国市青龙湖旅游码头和泾县太平湖旅游码头。

  第三个关键词是“船舶船员”。全市船舶保有量2794艘,位居全省第三(芜湖第一、蚌埠第二),总载重吨577.82万吨。技术船员0.84万余人,水运从业人员1.1万人。

  第四个关键词是“水运经济”。2022年实际完成港口吞吐量1232万吨,完成水路货运量15136万吨、货物周转量8035200万吨公里,位于全省第二(芜湖第一)。

  这四个关键词是宣城交通海事现状缩影,近年来,聚力“一城五区”打造“交通强市”,交通海事水路运输加速扩能升级。

 师开颜:一、通江达海,航道承载潜力初现

  抓在建、谋续建、商共建,适度超前发展水运,加快形成“干支联动”骨干航道网,开启水运发展新“航程”,宣城港从一般港口提升为重要港口。一是高等级航道“从有到优”,建成22条航道,总里程423公里,其中三级航道芜申运河宣城段10公里、水阳江航道44公里、四级航道汪联河6公里,实现60公里高等级航道从无到有,可常年通航1000吨级船舶。皖苏协同疏浚芜申运河,使芜申运河皖苏交界至沪浙地区的航程缩短100公里。5月底汪联河视频监控项目完成,实现我市高等级航道数字视频监控全覆盖。二是航道维护“从点到面”。发布宣城市干线航道维护尺度公告和航道通告。印发《2023年宣城市航道养护计划》,对一市一区二县航道养护范围和具体任务进行明确。开展港口航道扫测清障专项整治,列支专项经费21万余元,开展航道扫测清障工作,清除水下碍航物2处、滩涂遗弃水泥船7艘,并配合芜申运河项目办补设航标6座。三是美丽航道“正在首创”。针对泾县和宁国水上旅游资源,按照“修一条航道、美两岸风景、兴沿线经济、富一方百姓”总体思路,促交旅融合发展,今年将完成美丽航道建设并编制我省首个美丽航道建设技术指南;青弋江美丽航道也在开展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

 师开颜:二、提等扩能,港口建设硕果累累

  《宣城港总体规划(修订)》出台,《宣城市港口岸线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宣城市部分水运项目空间规划》相继印发,全市规划5个港区、12个作业区。一是港航规划“打开空间”。以宣州综合码头、定埠国际物流码头为两核,姚湾、凤联、定埠作业区为三区,北山、梅渚、海棠湾作业区为补充的港口体系(两核三区三补充),宣城港共规划岸线19628.5米,并调出部分项目永农面积约19.4028公顷,为宣城市水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千吨级泊位“从优到强”,建成宣州、郎溪、宁国、泾县、南漪湖5个内河港区,29个千吨级泊位(宣州综合码头4个、汇金物流码头3个,汪联河北山物流码头9个,定埠综合码头4个,广利川码头9个)。三是集装箱码头“从无到有”。郎溪定埠港于去年5月28日、8月28日、今年2月18日分别开通全省第一、第二条、第三条县级集装箱航线,货物运输经镇江、芜湖可达江苏太仓港、浙江舟山港、上海洋山港,使得通往沪苏浙地区的3条主航线运输成本较铁路运输降低33%。三是重点项目“接连投产”建成并运营了宣州综合码头、汇金物流码头等一批新型港口。苏皖合作示范区首个采用安徽宣城建港、江苏溧阳整治航道的方式合作的广利川码头项目竣工,5月底“告知承诺”发放港口经营许可证,该项目设计年吞吐能力700万吨,投产后将提升宣城港整体吞吐能力30%以上。

 师开颜:三、检验助航,船舶出港千帆竞发

  围绕优化程序、减少环节、方便群众。一是船舶入籍“快通道”。开启船舶转接“绿色通道”,船舶档案从海事管理平台转接后,直接开展吨位复核、图纸审查,减少2个环节,今年35艘新建船舶平均入籍时间缩短50%以上,最快1天完成入籍。二是建造检验“减环节”。在全省率先开展船舶建造检验“两优两减”试点,通过合并程序、视频核实等方式,缩减环节5项,试点开展以来共建造检验船舶22艘,平均节省时间30天。三是渔船检验“上门办”。以集中报检、分批预约的形式,开展渔船检验工作,与当地村委会对接,就近办公,提供受理、检验、发证“一站式”服务,让渔民在“家门口”就能把证书办下来,共检验渔船778艘,惠及渔民1720余人。四是异地检验“视频检”。疫情期间,针对验船师无法上船,检验证书过期问题,为108艘船舶开启视频检验,现场远程相结合,极大的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节约了船舶检验成本。


 师开颜:四、创新服务,企业船员加劲加力

  紧扣服务对象需求,创新举措,不断提升船员货主满意度。一是船员换证“线上办”。在全省率先推广“零接触”船员证书换发,制作单页、走访企业,通过微信进行点对点推广,以网上申请、短信通知、快递直达的方式改变过去船员办证走纸质流程、前往发证机关现场办理的历史,让常年在外的船员享受到异地换发证书的便利,自去年5月份推广以来,办理“零接触”船员证书换发500余份。二是船员培考“一体化”。开展船员考试“培考发”一体化,无缝衔接理论学习、实操培训、考试。开展培训监管7次,发证耗时从原来的数月缩短到3天。今年累计开展考试24场,发放各类证书1900余本。三是渡工换证“常提醒”。推出辖区渡口渡船检验和渡工证书换发提醒服务,提前3个月和1个月提醒渡工换发证书,对不方便领取的情况提供送证上门,一年来共提醒16次,送达证书1次。


 师开颜:五、绿色发展,水运环保成效明显

  紧紧盯住港口、航道及船舶三要素,一手紧抓水运产业经济发展、一手紧抓生态环保工作落实,以“二开展、二加快”为抓手,推动绿色水运发展,我省首个“零碳码头”“零碳船舶”落地宣城。一是开展无证经营港口码头专项整治。按照“拆除一批、规范一批、建设一批”要求,拆除无证经营码头22家、整改提升码头8家、核发港口经营许可证8份,通过省交通运输厅专项验收。二是开展船舶和港口污染物专项整治。督促港口配置4色垃圾桶,注册“船e行”信息系统,实现了船舶污染物全过程电子监管,港口转运处置率接近100%。三是加快港口码头防污配套设施建设。各港口码头均配备了车辆冲洗污水收集管网和三级沉淀池、接收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油污水收集装置,共198个(套)。四是加快港口岸电船舶受电设施建设。2022年建设电设施30套,实现生产性货运码头“一泊位、一岸电”目标。2021年、2022年共完成306艘船舶受电设施改造任务,发放补助资金1691万元。2023年,计划完成54艘改造任务,计划发放补助资金278.1万元。


甘德林:本次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