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3日
发布会嘉宾:市卫健委副主任朱琴
发布会地点:新闻发布厅
主办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务公开办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务公开办
(一)贯彻执行卫生健康、中医药事业发展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标准规划。起草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和规范性文件,拟订政策规划,依法制定地方标准并组织实施。统筹规划全市卫生健康资源配置,指导全市区域卫生健康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制定并组织实施推进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和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等政策措施。
(二)协调推进深化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政策、措施的建议。组织深化全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管办分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制定并组织实施推动卫生健康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政策措施,提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的建议。
(三)强化对全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领导和工作协同,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和网络,加强统筹规划并监督管理传染病医疗机构及其他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指导全市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传染病疫情应对相关工作,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评估、研判、决策机制,推动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强化科研支撑体系,健全决策咨询体系。
(四)推进医养结合工作。
(五)贯彻落实国家药物政策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国家药品法典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开展药品使用监测、临床综合评价和短缺药品预警,提出国家基本药物价格政策的建议。负责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麻醉精神药品管理。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六)负责职责范围内的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等公共卫生的监督管理,负责传染病防治监督,健全卫生健康综合监督体系。牵头落实《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七)制定全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业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建立医疗服务评价和监督管理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标准。制定并组织实施医疗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和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规则、服务规范。贯彻实施医疗机构及其医疗技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以及采供血机构管理的规范、标准。制定无偿献血工作规划和方案并组织实施,促进采供血工作与医疗健康事业协调发展。负责组织对无偿献血工作的监督、检查。
(八)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开展人口监测预警,研究提出人口与家庭发展相关政策建议,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九)指导全市卫生健康工作,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发展。完善乡村医生管理制度。负责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
(十)负责市保健委员会确定对象的医疗保健工作。承担重要会议与重大活动的医疗保健有关工作。
(十一)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促进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中医诊疗技术和中药生产加工技术的保护应用,以及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指导和协调中医医疗、科研机构的结构布局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协同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十二)拟订爱国卫生运动规划、标准和措施。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指导协调城乡社会性公共卫生工作。
(十三)指导市计划生育协会的业务工作。负责指导开展有关行业党建工作。
(十四)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甘德林:
大家好!欢迎参加由中共宣城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宣城市推进30分钟农村医疗急救圈建设。我们邀请到市卫健委副主任朱琴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朱琴: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通过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宣城市“30分钟农村医疗急救圈”建设情况。首先,我代表宣城市卫生健康委,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卫生健康事业,积极宣传卫生健康工作的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进一步健全全市院前急救体系,解决农村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问题,我市依托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疗圈体系,由医疗圈体系建设牵头单位暨乡镇卫生院建设农村医疗急救点,布局形成县级医共体单位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疗圈体系建设单位急救站点+村卫生室急救哨点的城乡融合区域急诊急救分级体系,形成了宣城农村急救“1+1+1”模式,建成了全市“30分钟农村医疗急救圈”。
朱琴:一、坚持一体化布局,建设全市“一张网”
一是制定农村医疗急救点建设标准。2009年宣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和实现全市院前急救呼救电话的统一受理,告别急诊急救医疗机构“各自为阵”、医疗资源“分散重复”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持续不断进行优化,形成了“市医疗急救中心负责全市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各级医疗机构成立急救分站参与院前急救”的急救网络体系。2014年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农村地区院前急救工作,推动城乡居民急救医疗服务均等化,我委印发了《宣城市农村院前急救点建设标准(试行)》等文件,从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人力资源配置、基本建设规范和布局、设施设备的配置等方面,对农村院前急救点建设予以明确规定。
朱琴:二是推进农村医疗急救点设置建设。依托市辖7个县市区正在建设的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疗圈体系,统筹规划设置建设农村医疗急救点,构建形成“30分钟农村医疗急救圈”。目前已经建成了农村医疗急救点17个,加上前期已建成的24个城市急救分站,基本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覆盖市县乡村四级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其中,广德市依托村卫生室谋划筹建了27个农村医疗急救哨点,组成了“村急救哨点、乡镇急救点、城区急救分站、院内急诊、重症监护治疗”的“五环急救链”。
朱琴:三是持续广泛开展急救科普知识培训。在加强“农村30分钟医疗急救圈”建设的同时,同步全力推进急救科普知识“五进”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不断推动全社会自救和互救能力提升。宣城市医疗急救中心等15个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室,以及各县市区急救分站每年开展针对重点场所培训600余场次,完成对重点人群高质量培训6.5万余人次。根据安徽省在我市的有关监测数据结果显示,我市2024年城乡居民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为72.38%,较2023年提高2.86%,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朱琴:二、坚持同向化发力,打造农村院前急救“宣城模式”
在推进农村急救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探索总结形成了宣城农村院前急救“党委政府主建+上级医院主导+基层医疗机构主办”的“1+1+1”建设路径。
第一个“1”党委政府主建:属地县乡镇党委政府以及各县市区卫健行政主管部门主建辖区农村医疗急救点。对于新设立的农村医疗急救点,各县市区卫健委和属地乡镇的党委政府负责急救点必备设备设施的建设,包括救护车、急诊室等。各农村医疗急救点的运行经费(含医护驾人员薪资、车辆运维费用)由属地乡镇政府、医共体牵头医院、急救点所在乡镇卫生院三方共同负责。
朱琴:第二个“1”上级医院主导:医共体牵头医院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医共体牵头医院全面做好对各农村医疗急救点院前急救和转运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帮扶。对于医疗服务能力基础薄弱的乡镇卫生院,上级医院指派专门的医护驾人员驻点带教,对于疑难重症患者需要的院前急救服务实行远程技术指导。
朱琴:第三个“1”基层医疗机构主办:基层医疗机构具体承办院前急救和转运工作。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11月8日,全市17个农村医疗急救点救护车累计出车5202次,开展急救服务5973人,抢救脑卒中、车祸外伤等危重患者867人。随机抽样农村医疗急救点15次出车,经统计自接警到农村急救点救护车抵达现场平均时间12分钟,较建成前相比节约了约27.8分钟,有效实现了“快速、精准、高效”的院前急救工作目标。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甘德林: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宣城日报记者:您好,杨院长,能否介绍誓节镇的特色做法?
广德市誓节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杨远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我院高度重视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建设。在宣城市卫健委、市急救中心的帮助指导下,在广德市卫健委和誓节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医院120急救点全力对照建设标准,坚持优化急救服务结构、增强应急响应能力,于2023年8月31日在我院经宣城市卫健委授牌成立农村急救点。现将农村急救点建设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是积极构建三级急救网络,有效缩短急救半径。
我院依托市人民医院120急救分站,建立农村急救点,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迅速响应并处理各类急救事件。以辖区20个一体化农村卫生室为网底,其中牌坊、石鼓、苏村、花鼓、杨杆卫生室建设成5个农村急救哨点,形成“30分钟农村医疗急救圈”。通过区域指挥中心系统平台,对区域内的急救站点人员、车辆统一指挥调度,有效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截至目前,我院急救点共接出车692次,今年累计出诊478车次,内科急诊274车次,外科急诊204车次,主要救治对象为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伤害和各类突发急症,均成功转运。
二是建立人才培养常态化机制,全力提升急救水平。
医院院前急救团队工作人员共有14名,专兼职医、护、驾均经过宣城市医疗急救中心培训后取得急救证。并在医共体牵头医院市人民医院急救分站轮岗培训后上岗,打造了稳定的急救队伍。医、护、驾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10月份我院选派2名120工作人员参加宣城市第七届急诊急救技能大赛,通过检验急救技能,加强我院院前急救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提高院前急救综合服务质量。
三是建设标准化急救站点,强化运行保障。
目前,我院急救点有120负压救护车1辆,专职医生2人、兼职8人,专职护士2人,招聘专职司机2人。并配有心电图机、心电监护、呼吸机、除颤仪等急救设备及相关药品和物品,定期对设备和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并为5个农村急救哨点配备了AED、心电图,定期开展培训、指导。与移动通信公司签订“智慧急救”项目合作,配备车载AI可视系统及个人单兵可视设备,利用5G网络实现急救信息的实时传输,健全远程医疗指导等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急救效率和质量。
下一步,我院将继续在宣城市卫健委、宣城市急救中心的领导下,进一步完善农村急救体系,强化能力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的急诊急救服务,为患者争取了更多的生存机会。
谢谢大家!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甘德林: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