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年08月25日
发布会嘉宾:余红 宣城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系统工会主席 李德明 宣城经开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汤晓峰 宣城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局长;丁光华 宣城经开区投资服务中心主任
发布会地点:新闻发布厅(敬亭阁二楼)
主办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务公开办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务公开办
宣城开盛光伏产业园简介
宣城开盛光伏产业园,是宣城市政府与徐晓华带领的核心技术团队合作,在政府科学指导下,基于团队掌握的全球领先的光伏技术,打造以异质结(HJT)技术为基础的主流光伏板块;以柔性铜铟镓硒薄膜(CIGS)为基础的光伏建材及移动能源板块;以钙钛矿技术为基础的未来光伏技术板块。
在全球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太阳能作为人类能源利用技术上最为清洁、来源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被寄予厚望。新能源产业是市委市政府聚力打造的“一号工程”,宣城经开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将光伏新能源作为“一号产业”首位推动。宣城开盛光伏产业园于2020年4月依托原汉能金能移动能源产业园开始筹建。到目前为止,在宣城聚集了从全球各地(包括美国、台湾地区)的技术团队逾260人,其中包括中科院专家、国家863/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特聘外国专家等,为把宣城开盛光伏产业园打造为光伏行业新高地打下了最重要的人才基础。
目前形成了以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异质结板块)、宣城开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柔性铜铟镓硒板块)、宣城先进光伏技术有限公司(ASTI,光伏研究院)为核心的实体布局。
1)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7月成立,位于开盛太阳能产业园,产业园规划用地面积1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万平米。首期建设500MW高效硅异质结电池和组件生产线及250MW高效异质结电池中试线项目。
主要产品HJT光伏组件获取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TÜV南德的认证证书,这也是业内首家12BB栅线M6电池尺寸的HJT组件产品证书,标志着对于产品性能及可靠性的双重认可。凭借“12栅高精度焊异质结组件”技术,在第十五届SNEC展十大亮点评选上获得“太瓦级钻石奖”。公司异质结组件采用双玻封装技术,具有极好的耐候性,寿命可达30年以上。同时它还具有转化效率高、发电性能稳定、无光衰(LID)、无电势诱导衰减(PID)、温度系数低等诸多优点,可广泛用于地面电站、户用分布式电站、光伏农业等领域。一期项目是目前业内最大规模完成量产的低成本智能制造工厂,已收到销售意向订单接近1GW,正按照实际产能分批交付客户。
内设办公大楼、宿舍楼、食堂综合楼等配套建筑设施。园区环境优美,制造工艺安全,产线自动化程度高,作业环境健康,倡导人文关怀。公司旨在引领先进技术的产业化,为宣城打造光伏产业新高地,推动宣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华晟自成立以来,在业界及资本界受到了广泛重点关注,累计接待到访金融团队超350人次,仅4月24日的投产仪式上,有70余家金融机构到访参加,表达对华晟成果及潜力的认可与支持。
2)宣城开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4月3日成立,位于开盛太阳能产业园,开盛新能源依托本公司先进的技术研发及产品开发能力、完善的高端原材料供应体系、多渠道营销网络,形成以“绿色光伏建材+移动光储系统”为核心产品,“柔性铜铟镓硒组件+高效异质结组件制造销售”为基础能力,“光伏电站投资+智慧能源应用实施”为业务载体。覆盖绿色光伏一体建筑、海洋装备应用、交通物联应用、移动式新能源快装式建筑、民用消费品等多个领域。首期建设150MW柔性铜铟镓硒芯片及组件生产线项目,“十四五”期间计划产能300MW。
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工厂移动能源组件线,标准组件线均已投产;完成37.5MW核心芯片镀膜设备生产。移动能源产品方面,大尺寸近岸基浮标-CIGS扇形柔性组件及光储系统,实现供货安装投入使用,基于CIGS组件及光储系统的漂浮式海洋浮标实现南极投放,以及无人船组件供货,助力国家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观测网”建设。完成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战略”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的CIGS供电模块的批量供货,实现了首个百万级订单。公司已申请专利105件,其中已授权26件。2021年开新与国家海洋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华大基因、同济大学、联合国技术发展中心、北京冬奥会筹备组、耀皮集团、美的集团等开展了持续性的技术研发和项目合作。2022年市场即将进入全面爆发阶段。
目前,开盛新能源通过业务梳理和孵化,装备、靶材、半导体等上下游及朝阳新兴业务即将独立运营,真正形成了术业专攻又合作共赢的光伏行业全产业链生态系统;通过持续的前沿技术开发、专利成果快速转化、融入外部优质资本等运行模式,推动光伏建材和移动能源应用的快速发展、以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的有效落地。
3)宣城先进光伏技术有限公司(ASTI)
研究院于2020年12月28号挂牌成立,由郭铁博士担任院长、褚君浩院士任技术委员会主任、王文静教授任首席科学家,学术界知名的赵颖教授、沈文忠教授、苏建徽教授等多位国内顶级专家担任技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院布局柔性铜铟镓硒,异质结,钙钛矿三个技术路线,从原材料,装备,工艺到产品与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展开研发。已立项成立了包括“高效异质结实现25.5%转换效率”、“铜铟鎵硒降成本”、“新型靶材开发”、及“高效钙钛矿叠层电池制备”等研发项目。
研究院持续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园内各公司的平台资质建设,包括相关项目申报、平台资质认定,特别是一室一中心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和省级创新平台的培育和建设。通过搭建省级技术创新平台,为光伏研究院打好基础的同时,提升研究院的影响力,从而更有效的吸纳光伏产业方面的优秀人才、促进宣城及其周边光伏产业链的良性蓬勃发展。
宣城经开区经济发展成效通报
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系统工会主席 余红
(2021年8月)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宣城经开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和双招双引工作部署,坚持“工业立区、项目强区、招商兴区”不动摇,聚焦“六稳”“六保”任务,明确“1515”攻坚目标,狠抓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今年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3.5%,战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0.9%,高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5%,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7.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5%、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1.4%。上述各项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一)狠抓双招双引,产业集聚更加凸显。一是注重体量强带动。更加注重招大引强,围绕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战新产业,加快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今年以来,新招引项目71个,协议引资218.8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4个,5-10亿元项目5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二是聚焦产业抓强链。进一步强化产业链招商思维,由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牵头,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成立5个产业招商组,重点做好产业关联度高、投资强度高、产出效益高项目引进。今年新引进项目主导产业契合率达到92.9%,其中总投资15.28亿元的浙江铭博项目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补链注入强劲动能,将加速推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总投资90亿元的华晟新能源10GW高效硅异质结(HJT)太阳能电池组件智能制造项目为经开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壮大注入全新动力。三是集聚人才促突破。积极探索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有机结合,做到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努力在招引“高精尖”人才上取得新突破。制定并落实人才发展重大战略,引进沪苏浙籍博士及副高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余人,留学归国人员1人,外籍专家2人。特别是在推进光伏产业园项目建设中,成立了先进光伏研究院,持续吸引和凝聚光伏技术顶尖人才逾260人,为把宣城经开区打造成光伏行业新高地打下了最重要的人才基础。
(二)狠抓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全力克服疫情雨情影响,实施“四抓四到位”推进项目建设,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3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2个,新竣工投产项目2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个。重大项目投资进展较快,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额在4000万以上的项目18个,合计投资金额10.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8.3%。辉铝新材料、爱维迈德产业园、大巨龙装饰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建设。一是抓攻坚推进到位,充分发挥四个项目攻坚组作用,全力提升项目推进效率。对于新签约项目,无缝跟进衔接,明确征迁、平整、施工等各个环节的节点目标,推动尽快开工;对51个在建项目全部倒排工期,挂图作业、攻坚推进,协调解决制约项目建设各类突出矛盾问题50余件次,徽铝铝业退城进园、金绅士项目处置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化解。二是抓服务帮办到位,突出服务为先、效能为先,坚决做到“跟踪服务主动办、符合条件立即办、材料不全帮着办、重大事项联合办”,对各类审批手续实行“一网一次一门”,不断简化办事流程,探索实施“容缺制”、“承诺制”,为项目建设“大开绿灯”,龙元名筑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容缺”开工,为仁和时代广场等项目解决了“难办证”问题。三是抓要素保障到位。加大低效闲置土地清理力度,为优质项目落地腾挪空间,目前省市挂牌督办的“僵尸企业”全部出清。通过共享厂房等举措,挖潜利用未开发建设土地201亩,建设标准化厂房8.9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5家。同时,加强与水务、燃气、供电等部门沟通衔接,与供电公司、水务公司等建立月度联合会商机制,推动水电气要素保障更加高效有力。四是抓平台建设到位。针对项目落地难问题,全力加快高端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宇航智能产业园建设,积极引导中小型企业签约入驻标准化厂房,目前高端核心零部件产业园签约厂房超过70%。
(三)狠抓精准帮扶,纾困解难为企护航。实施政策扶持“组合拳”,全力支持企业发展。一是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出台《“小升规”三年行动计划》、《“培大育强”三年行动计划》等产业培育政策,遴选第一批“培大育强”10家,“小升规”26家,给予更加精准和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政策兑现效率,组建政策兑现办,实现政策兑现一门受理、一个口径,及时兑现各类奖补资金1.1亿元。创新推出“免申即享”兑现方式,为109家企业兑现811万元奖补。继续发挥5000万元应对疫情风险代偿资金作用,协调商业银行开展“入园贷”“云税贷”“总对总”等贷款业务,抓好“政银担”“税融通”等担保服务,与省担保集团科技担保公司合作开展“科技贷”,为企业提供无抵质押担保,新增担保贷款1.33亿元,减免担保费用47.4万元。二是真心实意常态帮扶。持续推动“四送一服”向纵深开展,深入实施“雇员联系企业”机制,定期上门宣传政策、收集解决困难。针对产业上下游信息不对称问题,积极发挥协调服务作用,搭建企业家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配套协作、融合发展,18家企业新达成了上下游配套合作。今年以来,共协调解决联合飞彩车辆停放难、五行动力融资难等较为突出问题60个,其中解决银明汽车污水管道堵塞问题入选省“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企业诉求办理范例。三是真招实策助企招工。将招工与招商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强信息数据采集,建立企业用工总量、缺工数量和岗位要求数据库。出台《企业用工奖励补助暂行办法》,采用进厂直播招工、建立用工周转池等多种方式,精准做好对接服务。今年以来,召开企业用工座谈4次,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19场,共计为企业解决用工2300余人。
(四)狠抓科技创新,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一是突出创新主体培育。高度重视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高新企业数量达到47家。上半年,完成第一批高企认定申报推荐企业18 户。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兑现2020年度科技奖励574.95万元,补助锦晟汽配院士工作站80万元,大大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二是突出创新平台打造。今年以来,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战略支点,着力打造“一城三院两中心”高端平台体系,持续引进聚合高端创新资源,打造综合性创新体系,努力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引进启迪(宣城)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入驻宛陵科创城,为宛陵科创城提高创新孵化能力再添动力。宣城先进光伏研究院铜铟镓硒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两项原始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两项技术成果均实现量产。三是突出科创资金保障。出台《宣城经开区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紧扣创新链、产业链,引进研一新能源、融英新材料等高层次人才团队15家,累计为高层次人才团队提供资金支持1.09亿元,其中9家团队获得省科技团队扶持,获得省扶持资金计4300万元。今年以来,正在孵化培育科创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9个。
(五)狠抓党史学习,为民办事落到实处。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一是深入开展走访调研,着力“访民情”。党工委主要负责人带头到基层走访调研,现场出实招、解难题,带头认领“办实事”项目7个。副县级以上干部围绕分管领域,广泛征求基层单位及群众意见建议,结合实际认领“办实事”项目16个。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入户走访”行动,访民情、问民需,梳理汇总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50个,已协调解决30个。二是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暖民心”。不断加强“政民互动”网络问政平台建设,提高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水平,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合理诉求及时办理,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三是重点做好民生保障,着力“解民忧”。安排民生工程建设类项目预算3464万元,较上年增长10.2%,三大类19项民生工程稳步推进。聚焦群众“上学难”,投入8000多万元专项资金建设宛陵湖小学,建成后,将设置36班教学楼,预计可解决1600多个孩子的就学问题。聚焦住宅小区“管理难”,实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水平提升项目,高效解决群众身边事、疑难事,提升群众满意度。聚焦群众“出行难”,实施未通公交的建制村逐步通公交,满足辖区群众出行需求。聚焦群众“停车难”,在宝城路中锐尚城印象小区、兴隆路莲花塘小区、宝城路琥珀新天地小区、景德路畅和苑小区及东方福邸小区等周边新建5处公共停车场,新增停车位不少于242个。聚焦群众“难安置”,加快金达花园三期、茂盛锦苑扩区16.92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力争茂盛锦苑扩区9月底前实现交付。四是全力化解信访矛盾,着力“纾民怨”。构建公安、综治等部门联合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处置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落实包保领导走访约谈信访重点人员,组织会商老户矛盾化解工作,强力推进信访积案化解攻坚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奋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历史性机遇,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1515”攻坚行动为抓手,不断加快各项工作推进步伐,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为奋力交出“两个更大”宣城高分答卷贡献经开区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市第五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一)突出精准招商,积聚加速发展增量。坚定不移落实市委市政府双招双引和链长制工作部署,由委领导挂帅产业链链长,统筹整合招商力量,继续深入抓好以商招商、以企聚企,探索互联网招商、特色园区招商、专业中介招商等产业招商模式,合力推动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坚持招大引强,紧盯当前在谈的重大项目,持续追踪、深度对接,量身定制落地政策,力争早日签约。进一步用好高端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宇航智能产业园等平台资源,引导中小型企业签约入驻标准化厂房。同时注重发挥宛陵科创城创新平台作用,完善“引智”政策,促进“引资”与“引智”协调。
(二)突出项目建设,夯实加速发展基础。扎实推进“项目会战”,确保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0个、新竣工投产企业不少于30个基础上,重点调度解决制约项目落地的资金、用地、平台三大瓶颈。积极拓展发展空间,重点抓好7.9平方公里北部片区成片开发建设。在用地指标上,对内深入挖掘辖区街道土地复垦和增减挂钩资源,对上依托示范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力争获批更多的点对点专项指标。探索借鉴江浙地区成功实践的“片区ABO+”开发模式,授权经开区国有独资企业开盛集团,实施“示范区”土地整理、基础设施、产城融合项目等投资经营,争取专项债支持,实施市场化运作,拟发行15亿元公司债券,引入社会资本,为7.9平方公里“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三)突出企业帮扶,增强加速发展动能。坚持推行雇员联系企业制度,对122家规上企业、28家拟升规企业和25家产能下降企业实施“一对一”重点跟踪帮扶,对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实行动态监测,对帮扶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研究解决。搭建企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在规上企业中试点ABCD综合评价,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方式,为企业科学把脉、智能诊断,提升服务企业的精准性、时效性。进一步加大招工力度,压紧压实招工责任,推行部门包保招工、雇员全员招工;深入宣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政策,鼓励有条件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机器换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