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是指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造成的烫伤。
当皮肤接触70℃的温度持续一分钟时,就有可能被烫伤;而当皮肤接触50℃的温度持续5分钟时,也有可能造成烫伤。尤其在冬天,人的感觉较为迟钝,很可能因不能快速察觉皮肤变化而受到伤害。
一般来说,取暖设备属于低热物体(一般指44℃~50℃),生活中大部分取暖设备基础温度约40度,最高可调至60度。虽然基础温度不高,但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也会造成烫伤,引起皮肤烫伤的最低温是44℃。
低温烫伤有哪些症状?
一般情况下,皮肤与低温热源短时间接触,仅造成真皮浅层的水泡型烫伤,但如果低温热源持续作用,就会逐渐发展为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烫伤。
低温烫伤和高温烫伤不同,创面疼痛感不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泡、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面积也不大,看上去烫伤似乎并不严重,但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严重时会发生伤口溃烂,长时间都无法愈合。
哪些人群需注意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好发于婴幼儿、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以及长期卧床者。这类人群对寒冷的抵抗力较差,使用取暖物品较频繁。
婴幼儿表达能力欠佳,如家长未能细心照顾则很容易导致低温烫伤。
老年人皮肤随年龄增长而变薄,感觉功能、对周围环境温度调节功能较差,对低温刺激的反应也会慢,在低温的持续作用下也容易导致烫伤。合并有糖尿病、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的病人,因为血管神经病变,对热损害感知和防御能力低下,更是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
如何预防低温烫伤?
使用取暖设备之前,应该对该设备的温度范围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橡胶材质的热水袋
不要直接灌开水,也不要将水装得太满,倒至热水袋的2/3就行。将剩余的空气挤掉,没有空气便于热量传导,发挥供热作用。
热水袋外面最好用布包裹隔热,使热水袋不直接接触皮肤。如果用热水袋暖被窝,入睡前最好取出。
暖宝宝
“暖宝宝”的最高发热温度能达到65℃,直接使用在皮肤上5分钟内即可造成低温烫伤。
使用时要注意:不能直接贴在皮肤上,使用时最好每隔1小时自己检查一下皮肤,若发现有红斑或其他不适,请立即停止使用。
如果身上已经贴了“暖宝宝”,千万不要再使用取暖器等设备,以免局部温度过高烫伤皮肤。
电热毯
睡前一两小时打开电热毯,睡觉时关掉电源,不要整晚开着电热毯睡觉。电热毯应平整地铺在床上,不要折叠使用。
不要直接接触电热毯,中间应隔一条床单或毛毯、薄棉褥等,防止电热丝来回揉搓受损。
注意安全使用年限。按照相关标准,建议5年之内换一次新的电热毯,超出使用年限,电热毯的电热线保护绝缘层可能老化、开裂,其绝缘性能会下降,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有些朋友在热水泡脚时也会被烫伤。一般来说,泡脚的水温以30℃~40℃为宜,泡脚的时间以15~30分钟为宜。此外,“煲电话粥”也可能会被过热的手机低温烫伤,建议使用耳机通话。
低温烫伤如何处理?
如果长时间使用取暖设备后,皮肤发红、出现肿胀等症状时,冷疗是最简单且有效的处理方法。也就是说,这时候要用冷水对创伤面进行淋洗或用包裹冰块的毛巾等冷敷,最好持续20分钟以上,直至创面不感到疼痛或疼痛显著减轻为止。
如果局部有水泡形成或者表皮破溃,就需要立刻去医院烧伤专科治疗。就诊途中可以先用清洁的毛巾外裹创面,但不要擅自挑破水泡,或涂抹牙膏和有颜色的药物,如紫药水,这样做可能妨碍医生对损伤程度的判断,延误治疗的时机。对粘着伤处的衣物切也不可强行剥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