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非遗又称“无形遗产”,主要指人类通过口传心授、师承传授、代代因袭传承的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节庆、禁忌、饮食以及民间医药等。
泾县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中国(首届)文化百强县,如何在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活力泾县、品质泾县、魅力泾县、幸福泾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泾县非遗保护工作基本概况
截止到2019年,全县共有8种非遗类型,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俗。全县共有县级以上(含县级)非遗项目66个、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83名、生产示范基地4个、博物馆和艺术馆各1个。
泾县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措施及成效
落实政策,完善机构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及时成立了“泾县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全县非遗保护工作的领导,负责研究协调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事项。省非遗保护中心向县文化馆授牌“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负责全县各级非遗保护单位的项目申报以及非遗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发展和传承工作。县文旅局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设立非遗股,指导全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同时,成立“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对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申报资料进行严格审查核实。
全面普查,积极申报
根据上级文化部门工作部署,我县非遗保护工作自2006年开始,每两年左右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非遗普查、申报,先后评审、公布了五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并积极组织非遗项目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名录。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目前为止安徽省唯一独立申报、独立保护的人类非遗项目。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涌溪火青、花砖、后山剪刀、泾县油布伞、榔桥木梳、宣纸帘、宣纸制品加工、正兴隆酱菜、琴鱼干制作技艺等9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皖南糕点制作技艺等19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茂林十二碗等36个项目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2019年5月新评选第五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16个)。已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位一体”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非遗项目数量和级别位居全省县级非遗保护工作第一方阵,堪称非遗大县。
壮大队伍,加强培训
为加强泾县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县文化部门先后认定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83名。其中,2019年3月新认定第三批县级非遗传承人33名。根据《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和相关要求,组织推荐市级非遗传承人参加省厅的评选认定工作。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名(全市共10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6名,市级非遗传承人22名,县级非遗传承人42名。
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人才队伍是关键。县文化馆多渠道、多形式开展非遗业务培训,每年定期举办培训讲座、推荐非遗传承人参加省市培训和交流,逐步提升非遗传承人、工作者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加强宣传,展示魅力
我县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多种载体,不断提升泾县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注重对外宣传推介。如《宣纸的千年密码》通过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对外宣传,为海内外观众开启了一扇直观了解宣纸传统文化的窗口;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泾县篇》在央视十套播出,全面展示泾县非遗文化魅力;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展《解开文房四宝的时光密码》直播活动,让全世界人民对它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二是利用节庆加强宣传普及。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国庆等传统节庆和重大赛事期间,都组织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营造全社会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仅2019年,在桃花潭龙舟赛民俗文化旅游周、中国农民丰收节(泾县云岭)、第九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期间(宣城市),连续举办三场非遗实物展示展销活动,让群众体验传统技艺之精巧,增强群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三是常年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三进”活动,让非遗贴近群众、走进生活。2019年,共组织宣纸、宣笔、木梳、油布伞、花砖、宣纸制品加工等非遗 “三进”活动10余场次。四是推进非遗保护项目传习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级2个(宣纸、宣笔),市级2个(花砖、榔桥木梳)。
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不断创新思路、探索规律。虽然我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能安于一隅,裹足不前,更应忧深思远,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须有清醒的认识。
机构配置不完善
泾县非遗保护中心仅由省非遗保护中心向县文化馆授牌,但我县在文旅局机构改革中,并未设置该机构,具体工作由县文化馆承担,无人员编制,更无专业技术人员。在乡镇和行政村,机构和人员更是无从谈起,成为制约非遗保护工作发展的“瓶颈”。
经费保障不充足
非遗经费严重不足,而非遗项目普查、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利用等,需要大量资金。
基础设施不配套
泾县非遗项目众多,且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至今仍没有专门的非遗展馆,没有建立非遗数据库。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非遗项目申报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县级非遗项目、县级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扶持,严重制约着我县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政策措施不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陆续施行,而我县尚未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非遗保护工作难以深入推进。
文旅融合不深入
泾县是国家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安徽省旅游十强县,但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够深入,“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思路仍需拓展。非遗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缺乏特色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在发掘非遗文创产品、非遗研学游的潜力上,需花更大气力、更大作为。
加强泾县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泾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许多项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但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经济社会的急剧变迁,相当一部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处于濒临消亡、灭绝的边缘,非遗保护的形势相当严峻。泾县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要继续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更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健全机构,引进人才
我县文化遗产门类全、项目多,加强管理研究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机构和一批热心非遗事业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士。一是根据工作实际,设立泾县非遗保护中心,核定编制3-5人。二是乡镇安排专人牵头负责辖区非遗保护工作,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立公益性文化岗位要注重发挥“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艺人、老战士)的作用。
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县政府要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大幅增加非遗保护工作办公经费。每年专项资金不少于50万元,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培训、展览和研究等。加快泾县文化馆新馆建设进度,建议设立县级非遗展示馆,力争2020年开工建设。同时,抢抓乡村振兴的历史发展机遇,加大对非遗传承载体的建设,在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村史馆等地,常年举办非遗展览、展演,展示泾县优秀传统文化。
出台政策,加强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法律和条例,制定出台《泾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和《泾县非遗传承人管理考核办法》。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的年度考核,把传承项目成效与奖励挂钩,并参照国家、省对非遗传承人的补助标准,制定市、县级非遗传承人补助标准,侧重濒危项目和传承人。
提升转化,文旅兴县
充分发掘、整合非遗资源,努力实现从非遗资源向文创产品的转化,提高宣纸、宣笔、木梳、龙窑等非遗的开发利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力争建成一批集传承保护、研究实践、宣传教育、展演展示、游客体验为一体的“非遗”研学基地。加强文旅融合,经常性地组织非遗展演、展示、展销活动,并将其打造成为“富民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宣传,扩大影响
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开展非遗保护宣传,编写非遗传承保护宣传手册,借助旅游平台,发放给广大群众和外来游客,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开展非遗“三进”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非遗保护的浓厚氛围,推动文化传承和弘扬。
三是分期分批组织非遗管理传承工作者,带着课题赴沪苏浙外出考察学习,转变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借鉴先进经验,促进非遗传承保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