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7月23日下午,宣州区养贤乡宝圩村南秋圩一片热火朝天。150余名来自第72集团军某旅的官兵正在圩堤和村子之间来回穿梭,他们保持着各自的节奏,快速而有序地将沙袋从村子里扛上圩堤。
“趁着今天天晴,干活方便,任务不完成我们绝不休息。”正在村里铲土、装袋的官兵小张说着,手上铲土的速度未减分毫。来到南秋圩子埂加固施工现场,记者看到由数十名官兵和村志愿者组成的抢险加固队伍正不畏炎热,铲土、装袋、传输、码放,在圩堤上快速垒起了一道道子埂。大家干得热火朝天,脸上衣服上,都被汗水湿透了。
连日来,由于连续强降雨,养贤乡境内水阳江沿岸及南秋圩等重点圩口水位抬高超保证水位,且长期持续高水位运行,尤其是南秋圩近日出现多处漫堤险情,危及周边村民,防洪压力空前巨大。
险情就是命令。7月22日下午,第72集团军某旅官兵紧急驰援宣城。据悉,该部队此次奔赴宣城1200人,并携带相关物资。当日晚上8时许,官兵陆续到达宣城,奔赴宣州区、郎溪县等地与洪峰赛跑,与暴雨抢时间,确保河堤安全。
“目前我们驻扎在南漪湖周边8个点位,南秋圩这边今天共有150人作业。”72集团军合成营首席参谋徐宏告诉记者,72集团军人员目前分批驻扎到宣城各重点圩口。“由于前几天连续下雨,目前南秋圩官塘河水位已经与堤面基本持平,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徐宏介绍说,到达现场后,部队官兵与当地干群一道,第一时间勘察地形、研判汛情、定下决心,官兵们快速分组行动,通过实施加筑、固埂的方式,以应对后续降雨带来的冲击。
“今天的任务就是将圩堤上地势较低的3段200米子埂加高约0.5米,以应对明天可能的降雨。”徐宏告诉记者,由于宝圩村通向南秋圩的道路狭窄,工程车辆无法通行,将砂石堆放在村中进行装袋作业后,只得通过人力徒手将沙袋运上圩堤。
塑料编织袋装填泥土,在圩堤边层层码紧压实,筑成了一道坚实的防洪墙,根据估算,构筑这样一条堤防,需要每名战士至少搬运几十个沙袋。任务紧迫,战士们必须连续作战,这对官兵的体力和意志力都是重要考验。烈日下,徐宏和战士们的皮肤都被晒得发红,汗水也在不停地向下流……在徐宏看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时候是抗洪的最关键时期,洪水不退,我们不退!”
任务紧急且繁重,但记者在现场看到,所有官兵都毫不畏缩,背着近20公斤的沙袋踩着泥泞的河堤,单人要往返百余趟。脚上、身上、脸上都沾满了泥巴,不时滴进眼睛里的,也不知是汗水,又或是泥水。当地村民们看着他们休息时满身泥泞的样子,都不由自主为他们竖起大拇指。有的还自发地为战士们送来矿泉水、面包、饼干,甚至有的与官兵一起并肩作战。
“是解放军挺身而出,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军民齐心协力抵抗洪水,让我们感到了深深的温情。”宝圩村村党支部书记王万年这几天始终坚守岗位,头发凌乱,裤腿一只高、一只低,脚上的雨鞋也布满了黄泥。他告诉记者,目前南秋圩旁的官塘河水位已达12.63米,超保证水位近1米,如果圩堤出现任何险情破堤的话,将威胁到圩内277户、1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解放军的到来太及时了。”
看到解放军来抗洪了,村子里老百姓的心也一下子踏实起来。今年68岁的老党员朱定祥也参与到了此次防汛抢险中。水势太大,朱老心里急得很,听说官兵来了,撑着自家的小舟便来帮着运送砂石袋。每趟装运约1000斤的40袋砂石来回20分钟,朱老就这样驾着一叶扁舟穿梭在官塘河中。村里干部怕老人家身体吃不消,给他送了点吃的。朱老匆匆塞了几口又开始了工作。“圩埂后面就是群众的家,水一来什么都没了,像我们这些共产党员,更是要冲在牵头。”当问到他家不住这儿为什么还跑来抗洪时,他激动地说道。“今天现场看到解放军有纪律有组织地干,他们很吃苦,有他们在,我们一定能渡过难关。”
“一二、一二……”抗洪现场时不时传来官兵们加油鼓劲的号子。“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相信有了这股团结协作的力量,我们一定能打赢抗洪抢险这场硬仗!”正在现场指挥的徐宏表示。奋战3个多小时,官兵们累计装填沙袋3000余个,终于在南秋圩3段200米低洼圩堤加固出高约0.5米的子埂,确保了圩堤的安全。“下一步,我们还会在南秋圩600米的剩余地段进行全线加固子埂,并根据上级指示和当地乡村需求完成其他救灾任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