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宣城要闻

杨英:综合养殖来脱贫

发布时间:2020-08-13 09:30 来源:宣城日报 浏览:
【字体大小:

连日来,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家住郎溪县姚村乡红旗村袁村组的杨英每天挥动着锄头在山芋地里薅草。路过的胡大叔摇头道:“姑娘,不能这样‘玩命’,会中暑的。”杨英用衣袖揩去满脸的汗珠仰头说:“这样薅草最管用,大太阳一晒,草全死了。”

这位地地道道的山村农妇,中等个头,热心肠,热爱劳动,干活麻利。由于家人生病导致家庭贫困,杨英家于2014年纳入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红旗村妇联主席刘桂荣说:“杨英很能吃苦,养老母猪,还养不少鸡鸭鹅,这几年搞综合养殖业脱了贫。”

早些年,杨英利用房前屋后的竹林、池塘养些鸡鸭鹅,加起来不过百来只。这些生态家禽、土鸡蛋在改善一家人伙食的同时,又增加了家庭收入。

说起卖土鸡蛋,杨英还真有一套:“开头没有销路,我只能从身边的亲戚朋友开始,先给他们送一些鸡蛋,让他们帮忙宣传。这些亲戚朋友看我辛辛苦苦不容易,会主动回购土鸡、土鸡蛋,并且帮我宣传。我会玩抖音后,又在手机上宣传。”

百来只家禽肯定不能致富,庭院经济还要增加内容。杨英瞅准了养猪行业的商机,于2018年底购买了1头母猪和4头菜猪猪仔。猪棚搭建在远离村庄的一个山洼里,杨英卷起铺盖住进了山洼,正式当上了“猪倌”。

为便于饲养操作,她的“百只家禽”养殖基地也迁至山洼。母猪下崽留着自养,然后扩大养殖规模,菜猪逢年过节出售。由于是青饲料喂养,杨英养殖的猪肉质佳、行情好。近3年来,存栏母猪及菜猪总数,每年保持在20至30头。

就在上个月,一头母猪产下18头瘦肉型“杜洛克”猪仔。“可是母猪发病了,产后热,急死我了。”杨英说,“幸亏乡畜牧站的李师傅及时指导用药,打了3天针,好了。”

防疫是杨英最头疼的事。只要一有小猪或鸡鸭生病,她就整夜睡不好,甚至干脆爬起来,搬个凳子守在它们身边,着急了就询问邻里、请教同行,甚至打电话询问远在湖南的父母亲。后来,乡畜牧站技术员李德华跟踪提供防疫指导,帮了大忙。畜牧站还帮杨英落实了能繁母猪补贴、保险等相关扶持政策。

为了保证生态猪的品质,杨英种玉米、山芋,把村里村外别人抛荒的近30亩荒地全部“捡”来,种猪爱吃的各种青饲料。去年以来,杨英两口子除了在抛荒地种青饲料,还流转了20亩农田种植无公害水稻。收获的稻谷,一部分留作猪的口粮。

说到杨英的辛苦,丈夫李胜传怜惜道:“我会一点水电手艺,有活就出去做。家里喂猪、种田、种地全撂给她一个人,每天晚上都是忙到7、8点钟才吃饭。”

“猪倌”创业辛苦,可望着咕叽咕叽抢吃青饲料的18只“杜洛克”猪仔,杨英舒心地笑了。说到下一步打算,杨英表示:“准备适当扩大养殖规模,村里的贫困户有想养猪的,我愿意提供优惠价的猪苗,带动大伙共同增收致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