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地设市二十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断厚植文化底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成效。自2006年启动非遗普查、保护工作以来,我市收集非遗线索近千条,基本摸清全市非遗状况,形成较为完善的四级名录体系,实现分层分级保护。到2020年,全市共积极争取文物保护维修经费3.5亿元,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保护资金近2000万元。国保、省保单位保护维修率达90%以上。其中,黄田古建筑群维修工程被列入国家文物局文物样板工程,龙溪塔平移工程是国内首例古塔平移工程。此外,全市文物部门进行科学研究和配合完成基本建设项目50余项,发掘了一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出土各类文物万余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60件。
扩大展示展演成效。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举办“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展演了皖南花鼓戏、舞龙舞狮、皖南皮影戏等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举办第四届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为该活动首次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举办。首次创新举办了长三角区域非遗特展,共计展出非遗项目5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26个,展品1200余件,接待观众和游客超10万人次。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我市正式启动“非遗进校园”工作,皖南花鼓戏、皖南皮影戏、皖南剪纸、徽剧等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近学生,为培养非遗人才搭建桥梁和纽带。2019年,组织参加文化和旅游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宣纸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等各类传承人群培训班近100人次,有效提高传承人群的整体技艺水平。
场馆建设日新月异。全市共有国有博物馆(纪念馆)8家,自2008起均实现了免费对外开放,参观人数持续上升,2019年达到134万人次。2011-2020年,云岭新四军军部史料陈列馆、绩溪县博物馆、宣城市博物馆新馆、广德市博物馆新馆依次建成,宁国市博物新馆主体完工。这些现代化博物馆,不仅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将成为各地展示文化的重要“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