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年以来,泾县始终坚守生态阵地,以工程为载体、项目为抓手、技术为支撑,围绕“构建林业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林业发展保障机制”等重点,在保护的过程中不断激活发展动能。
创新的思路、有力的举措带来了显著的成效,在泾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森林生态资源得到了高效保护与管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做法还成为了安徽省乃至全国的样板和示范。仅今年,关于泾县林长制工作的报导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刊登164条,在国家级新闻媒体平台刊登20余次,多支省内外团队来泾县观摩学习林长制工作。随着全国首家民营森林防火专业培训机构建立,泾县更是填补了森林防火培训社会化办学的空白,得到了国家林草局、省市有关部门领导高度评价。
聚力改革 日益完善的体制机制
自林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泾县不断摸索出符合县域实情的有效机制,以改革的合力推进体系的增强,提升治理能效。
首先是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县、乡、村三级林长责任体系。泾县共设林长342名,组建林长制成员单位24个,实行县级林长履职尽责媒体公示公开制度,试点推进乡、村两级林长履职公示公开工作,形成县级总林长负总责、县级林长抓统筹协调、乡级林长抓督促推进、村级林长抓落地见效的工作机制。
与此同时,先后出台《泾县林长工作制度》《泾县林长制工作督察制度》等工作制度,选聘43名森林警察、49名林业技术专家、676名生态护林员联系服务各级林长责任区域,推进林长制改革“五个一”信息化平台建设,形成“三级林长+三大员”责任体系网络。
此外,继续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资金、项目、技术等支撑保障力度,出台林业产业奖补政策,设立林长制改革专项经费。据统计,全年泾县财政投入经费2394万元,重点用于资源管护、生态修复等重点林业项目。如将林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配套规划;依托国家林草局林草防治总站、南林大等科研院所在泾县挂牌成立的实践培养基地;深化森林病虫害防治、林木良种、森林研学等新技术引进推广工作。
突出创新 奋力夯实的生态屏障
泾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和“森林创建”工作,不仅在安徽省建立了首个“古树公园”,创成5个国家森林乡村、9个省级森林城镇、51个省级森林村庄,还完成新增人工造林3686亩、封山育林1.1万亩、森林抚育13.1万亩、退化林修复1.05万亩。
同时,强化森林火险、森林病虫害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在宣城市率先成立县级护林大队、乡级护林中队和村级护林小队,组建布设森林草原防灭火队伍7支,实现巡林护林全覆盖和森林火灾零发生。清除枯死松树及感染松树11万株,松材线虫病疫情得到明显遏制。
泾县还筹建了林业行政执法大队,全年行政及刑事立案49起并全部侦破。此外,不断强化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清缴非法猎具上万件,落实禁食野生动物处置资金114万元,依法注销12家野生动物从业机构的人工繁育许可证和经营利用许可证。值得一提的是,泾县还率先完成了泾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编制,泾县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累计达95.13平方公里,占泾县国土面积的4.63%。
高效利用 持续凸显的发展动能
泾县坚持把国有林场作为改革主阵地,探索试行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国有林场双县级林长。同时,组建成立安徽省首家国有林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一场两制”经营管理模式,并深度融合G60科创走廊,县马头国有林场与浙江余杭国营长乐林场签署两地绿色产业合作共建战略框架协议,在森林研学、自然教育、森林康养和林下经济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在此基础上,泾县投资1.5亿元打造皖南泾县森林生态文化科普研学基地项目,投资5.6亿元启动建设皖南白马坑森林康养项目,引进外商投资1亿元发展马头林场“森林特色小镇”,将废弃荒山改造成花海果园,把老场部办公房和职工宿舍变成精品民宿。
此外,泾县依托国有林发公司平台,筹措700万元推进林权抵押收储担保、林权抵押贷款、“五绿兴林·劝耕贷”等融资平台建设,有效缓解林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功助力打造水墨汀溪、月亮湾等3A级以上生态景点7个、林间民宿350家,实施重点林业产业项目21个,林下经济作物面积达14.5万亩。目前,泾县共有林业企业357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