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动态 > 县区动态

泾县扬子鳄 “千年原住民”落户“新家”

发布时间:2020-12-30 08:36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安徽频道 浏览:
【字体大小:
隆冬时节,冷雨初歇。

江南旷野,万木萧杀。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泾县双坑片区,却孕育着新的生机。一片片水田掩映其中,野鸭在水草丛里游弋,多种鸟类在此处栖息,一片静谧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今年全国首次记录到“破壳”的14条野生扬子鳄宝宝也在鳄妈妈的带领下,进入洞穴开始冬眠。从最初的抢救性保护,到扬子鳄的“安家落户”,再到对扬子鳄栖息地进行生态修复,“千年原住民”在这里迎来“家族兴旺”。

一口小鱼塘艰难“起家”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类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在全球23种野生鳄类中,扬子鳄是最为濒危的物种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扬子鳄野生种群数量只有100余条,仅点状分布于浙江、安徽和江苏等3省交界的山地丘陵地区,其生存受到了空前威胁。

上世纪80年代,在琴溪镇双坑村的一个小鱼塘里,残存着10余条野生扬子鳄。于是,建立扬子鳄核心保护点计划就此浮出水面。

据悉,这片扬子鳄保护区早在1982年就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升为国家级。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保护区范围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保护区总面积为18565公顷,其中双坑片区3599公顷。

成立保护点后,如何解决10条成年扬子鳄的口粮成为另一道难题。

每年5月至10月,10条成年扬子鳄的口粮鱼就需要100多公斤。当时,保护点的管理人员与村民一样,都要为全家的温饱奔波,扬子鳄的“口粮鱼”给村民们带来很大负担。于是,他们一边宣讲保护扬子鳄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边向城镇居民和其他地区农民求助。

在管理人员和附近村民看来,这批野生扬子鳄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爱鳄、护鳄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从我记事起,就看到过扬子鳄。照顾它们是应该的。”村民唐德年介绍,遇到扬子鳄在自家鱼塘进食,村民都习以为常,不仅不会赶它们,还会精心养护着这群“原住民”。在大家看来,这些野生扬子鳄就像“宝贝”一样值得呵护。

WechatIMG294.jpeg?x-oss-process=style/w10

舍小家让扬子鳄住大“家”

“为给扬子鳄提供更好生长环境,我们从去年1月份启动双坑核心栖息地土地流转工作和原住居民搬迁工作,并于去年3月份完成了双坑片区流转搬迁。”琴溪镇党委副书记卫勇才介绍,作为保护区8个片区之一的双坑片区,截至目前红线范围内土地、水面流转均已完成,共计完成土地流转483.575亩、水面流转73.694亩,合计557.269亩。

“只要说为了保护扬子鳄,乡亲们都很支持,非常配合政府工作。”

核心栖息地内原有5户村民,但为让野生扬子鳄有更好的生存空间,必须减少人类活动干扰。离开土生土长的老家,对这些住户来说,并不容易。“野生扬子鳄是‘国宝’,为了让它们住得舒服,我们心里乐意做这个‘牺牲’。”村民汪德恳切地说道。

如今,泾县正着手对双坑片区双坑核心栖息地进行生态修复,流转的土地和水面全部实行了禁种禁养。通过地形塑造、水系沟通、植被恢复、底栖生物培育等技术手段,对核心栖息地环境优化升级,使得这里更加适合扬子鳄生存繁衍。

“每天按照指定巡护线路开展巡护,每月巡护次数40次以上,如果发现扬子鳄受伤或受困等情况,及时向保护管理站报告。”泾县双坑片区生态巡护员张永洲表示,如今这群野生扬子鳄已经完全在这里安心“住”下了。

“新家”留住扬子鳄“开枝散叶”

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带来了好的发展结果。

今年9月,双坑核心栖息地的成鳄在这里诞下了鳄鱼蛋。这也是今年全国范围内首次拍摄到野生扬子鳄的孵化过程。科研人员随后赶到窝巢所在地,对遗留的蛋壳等进行了采集。经过分析,此窝卵孵化出的小扬子鳄,已全部进入保护区内的野生环境。

“野生扬子鳄在野外繁衍是一件比较难的事,这一片区上一次的繁衍记录,还得追溯到10年前。”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泾县管理站站长介绍,根据今年11月份监测到的资料发现,这些新出生的野生扬子鳄都在安全长大,目前由成鳄带领进入了冬眠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人工培育的扬子鳄也能适应野外生存环境,今年在双坑片区放归了28条扬子鳄。扬子鳄放归后,保护区管理人员利用野放鳄佩戴的卫星信号追踪器对其扩散情况及同域分布的空间领域行为进行实时研究,进一步了解了野放种群内的种内和种间关系。

目前,这批放归鳄有得吃、留得住、能安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