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市扶贫局召开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座谈会,市县两级共同立足新起点、探索新路径、谋划新发展。
在过程紧凑、内容丰富的一天活动中,市及7个县市区扶贫部门的负责同志,参观了蔬菜保鲜仓储、乡村振兴标准化厂房、现代农业产业园扶贫基地(禽产业科技园)、电商小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项目。在座谈交流阶段,各地分享了思路和想法,介绍了探索的做法,围绕持续发挥扶贫资产效益,强化利益链接带动,构建防范致贫返贫机制,重点谋划发展特色种养业、畜禽养殖、电商、乡村旅游、资产受益等项目,聚焦乡村振兴“20字”内涵,如何实现“5个转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进一步强化了市县扶贫部门的思想认识,总结归纳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拓展了全面谋划实施乡村振兴的思路。
一是要把书名号读懂,解决“干什么”的问题。上级的有关文件、会议精神以及领导的重要讲话,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各地要在深学细照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融会贯通,确保目标找准、思路找对、工作干实。郎溪县出台了《实施“五大振兴工程”接续推进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定》,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召开乡村两级座谈会,建立了“1+5”的工作体系,被新华社智库专题刊载,全面报导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经验做法。
二是要把句号拉直,解决“怎么干”的问题。不等不靠,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经验,建立完善各项机制,逐步实现由读懂文件向实化工作转变,由上级要求到主动作为转变,由先试先行向全面推广转变,做到思路、责任、方法、机制“四个清晰”,从根本上解决“怎么干”、“不会干”的问题。宣州区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充分借鉴经济发展的模式,制定《产业扶贫竞争立项实施办法》,打破区域隔阂,探索村村联动、抱团发展的实践路径。充分调动镇村积极性,通过上门指导、现场评审,集中资源优势,重点谋划一批效益高、带动强、可持续的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了南部山区发展食用菌、茶叶,中部及丘陵地区发展优质蔬菜、中药材,圩畈去发展水产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的产业扶贫格局。
三是把句号画圆,解决“干到位”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难点、阻点,优化拓展脱贫攻坚的一些好政策、好做法、好机制,抓好抓实当下走访帮扶、项目谋划、消费扶贫、资产管理、宣传总结等工作,对照上级要求,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目标,确保工作干到位。绩溪县推深做实“五百”工程,探索建立扶贫资金绩效管理“八步法”、“一二三四”机制,明确2021年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15211”目标(“1”:培育10%的村级集体经济达到100万元以上,实现经济强村;“5”:培育50%的村级集体经济达到50万元以上,成为经济较强村;“2”:消灭2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1”:继续实施1000万元的产业发展贴息贷款;“1”: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经营性纯收入不少于10万),被省委办公厅《安徽信息 情况专报》刊发,获省领导批示肯定。
四是把感叹号打响,解决“干出彩”的问题。坚持工作实效与考核成效“两手抓、两手硬”,牢固树立三个意识(铁军意识、精品意识、争先意识),抓好组织领导、政策、工作等各方面的衔接。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各级扶贫队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把各项工作干出彩、干出色。宣州区坚持完善驻村工作制度,召开选派帮扶干部意向会议,确定了10个贫困村和17个非贫困村选派帮扶干部人选,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泾县继续实施“三叶、二纸、一梳”农业产业化工程,打造2个省际产业扶贫园区,持续放大带贫减贫效益,11个贫困村戴上了经济强村的帽子,脱贫成色更亮、更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