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1年8月16日)
当前,资源要素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低效土地利用和小微企业园建设三项改革,探索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新路径,引导产业、园区、企业提高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有限的资源拓展发展新空间,支撑宣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早在2018年,我市“亩均论英雄”改革就在广德、宁国和郎溪三地开展试点,2020年在我市进入全面推广阶段。细化制度设计。出台了《关于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以县市区为主体,根据亩均税收、亩均营业收入、R&D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等评价指标,将企业划分成A类(优先发展类)、B类(提升发展类)、C类(帮扶转型类)、D类(倒逼整治类)四类,对综合评价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用地、用电、用能、排污等方面实施差别化的激励和约束,倒逼企业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摸清工业“家底”。搭建亩均效益评价大数据平台,多维度归集企业基础数据与动态数据,详细掌握用地、用能、产出、效益和用工等相关信息,开展分行业、分区域、分指标项多层次数据深度挖掘分析,为客观反映转型升级成果、分析研判经济走势、开展企业精准服务、合理制订产业政策等提供重要参考。加强结果运用。对A、B类企业在项目申报、土地供应、用能指标和评奖评优等方面优先支持。如郎溪县在《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确A类企业在设备投资、机器人采购等方面增加2%的补助金额;广德市对A类、B类企业新增设备200万元以上的(零增地)已纳入技改统计项目库的制造业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补助。
推进低效企业整治提升。把好入口。以行业标杆的投入产出指标为参考,同国家相关产业准入标准相衔接,结合行业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方向,完善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新增用地的准入门槛,严把用地指标安排、项目准入、履约管理等环节,形成严密、规范的约束机制。如宣城经开区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不低于300万元/亩、亩均税收不低于30万元/亩、容积率不低于1.2,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以下的项目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设置关口。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宣城市处置“僵尸企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各地设立不少于5000万元“僵尸企业”处置专项资金。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等多种手段,对于长期停工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没有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僵尸企业”,加快实施整体退出、关停出清、重组整合,加快形成市场决定要素配置的机制,释放错配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建立健全市场化退出长效机制。畅通出口。根据不同企业特点和问题性质合理分类,选择最适合的处置方式,“一企一策”,不搞一刀切。通过协议嫁接、逆向倒逼、兼并重组、司法处置等方式,腾退、整治和提升了一批低端低效企业和产能。全市成功处置僵尸企业和低效企业143家,盘活存量土地、闲置土地6321.7亩,入驻企业191家。
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出台《关于加快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启动小微企业园建设,目前全市在建小微产业园12个,上半年完成投资10.03亿元,7个产业园主体厂房已完工,42户企业签约入驻。高规格规划建设。从小微企业园的规划布局、成本控制、政策引导、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建设运营小微企业园。坚持开发建设与整治提升并重,既加大建设力度,开辟小微企业发展新空间,又抓“低散乱”企业整治,推进小微企业集聚片区改造提升。高质量集聚发展。围绕区域产业体系,明确园区发展定位,主要面向具备纵向上下游配套关系、横向协作关系的企业和初创阶段的优质企业,发展专业化、标准化的配套产品,促进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分工协作、特色鲜明的小微企业园区,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聚度。如广德电子电路智能制造产业园、G60科创走廊宁国绿色智能铸造产业园、泾县电机泵阀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高效率运营服务。加强专业化运营管理,组建(引进)专业的小微企业园运营管理机构对园区进行统一管理,鼓励建设智慧园区,实现数字化的运营体系。以企业和人才需求为导向,提供适合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场地、金融、人力资源、科技等服务,形成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完善的运营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