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常态化机制化扫黑除恶斗争,根据市委、市政府及市扫黑办关于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部署,结合巡察反馈问题,宣城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集中整治工作,目前第一阶段任务已顺利完成。
织密四道“警示线”,强化问题行为震慑。一是强化“特别提示”警示。督促在全市所有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公告前,加挂“特别提示”的内容,广泛告知投标人我市正在开展集中整治工作,在企业投标前设置诚信投标的“警示线”。二是强化现场监督警示。重点强化评标专家、招标代理机构等重点人员的现场警示提醒,在重点人员履职过程中设置廉政履职的“警示线”。三是强化标后检查警示。重点关注巡察反馈问题的项目、投标家数异常多的项目的标后履约情况,加大、加密对中标企业关键岗位人员的检查力度,在中标企业履约过程中设置诚信履约的“警示线”。四是强化典型案例警示。注重加强以案释法,曝光一批情节恶劣的弄虚作假、串通投标等违法典型案例,以现实案例向违法者亮“红牌”,对后来者设置合法经营的“警示线”,强化震慑效果。
坚持问题导向,开展重点排查梳理。针对“三个环节”“四方主体”存在的各类突出问题,共对市本级88个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排查梳理。一是实施“清源”计划,治病于未患。针对招标人招标、定标决策不规范问题,通过重点核查招标文件主要条款设置、招标及定标决策流程、异议答复等关键环节、关键载体是否合法合规,排查影响交易活动公平公正的源头问题,已重点抽查“评定分离”项目9个、招标文件补疑较多的项目11个、对招标文件异议较多的项目7个;二是实施“开门问诊”“闭门复盘”计划,提升“诊疗”水平。针对弄虚作假、串通投标等“易发病症”,一方面,通过推进异议、投诉线上受理等方式,打开、开大监管部门的“门”“窗”,拓宽问题线索排查渠道,并同步擦亮“照妖镜”,提升问题线索甄别水平;另一方面,分类盘点总结各类违法行为的线索来源、突出表征及办案方法、流程等,提升办案质效,已重点抽查对评标结果异议较多的项目4个,并对已办结的7起投诉、5起信访举报、3起行政处罚案件开展复盘;三是实施“复诊”计划,确保健康“出院”。针对中标企业不诚信履约问题,重点关注投标人异常多、存在举报等问题项目,细化排查该类项目中标企业关键岗位人员变更、履职情况,保障企业诚信履约,并反向遏制串通投标、借用资质投标等问题,已排查发现人员变更较多的项目4个,标后履约发现问题项目9个。集中整治启动一个月以来,市本级共立案查办涉嫌串通投标案件4起。
县市区同步发力,推动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宣州区强化“望远镜”摸排,跨年度对近2年的174个工程建设项目开展全面排查,排查问题31个,涉及项目23个。广德市突出“重点问题”摸排,重点核查各类问题线索涉及项目23个,排查问题3个,并建立台账。宁国市注重“显微镜”摸排,认真审查投诉事项,发现弄虚作假线索1条,行政立案1起。绩溪县细化“重点环节”摸排,通过排查标中评标、定标等重点环节资料,初步梳理出评委客观分评分不一致、定标资料归档不完整等问题项目4个。泾县注重营造全民参与氛围,组织开展招标人、评标专家、代理机构等各方主体座谈、走访,县领导小组召开全县整治工作推进会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