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中华民族独创、文化特色彰显的矛盾纠纷化解制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被誉为“东方一枝花”,因省时、省力、省钱,成为当前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最佳选择之一。
为更好地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宣城市司法局针对当前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多样性的实际,立足徽文化“和谐、善治、功效”三个关键词,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人民调解”“法治文化+人民调解”模式,通过以文化人、以法育人,将矛盾解决在群众家门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一是提炼“和”品牌。宣城市绩溪县是徽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和谐之源,“和谐、和美、和顺、和鸣”的“和”文化沉淀在他们的生活中、思想里。市司法局在走访调研、座谈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出台《在全市推行“握手言和”调解模式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的实施意见》《宣城市深化“握手言和”调解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宣城市“握手言和”调解室工作制度》《宣城市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制度》等系列文件,同时结合绩溪龙川胡氏宗祠“四荷(和)图”、“百瓶(平)图”所蕴含的“家和外顺 百世平安”之意,提炼出“1234”调解文化:即一个“和”品牌——“握手言和”品牌。二种“和”内涵——家和外顺、国泰民安。三项“和”工作——和颜悦色,使其想“和”;心平气和,使其愿“和”;握手言和,使其真“和”。四个“和”目标——社会和谐、家庭和美、人人和顺、万物和鸣。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一县一品”,建设宣城独有的“头雁领航 雁阵齐飞”的调解品牌矩阵。
二是创新“和”阵地。立足“小创意、微改造、精提升”发展思路,指导各地将传统文化、法治文化融入“一县一所(司法所)一点(百姓评理说事点)一室(村居调解工作室)”三微建设中。如:宣州区水东镇将皮影戏、郎溪县梅渚镇将跳五猖、旌德县版书镇将活字印刷、宁国汪溪街道将元竹工艺、泾县黄村镇将文房四宝、绩溪县家朋乡将竹编文化、郎溪县建平镇将皖南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阵地建设中,让群众走进调解室,就能感受到“和”文化理念的熏陶,静心明智。目前,全市已建成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61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97个,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860个。同时,还延伸建设百姓评理说事点595个。2022年12月,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特设20万专项经费,启动首批21个特色化“握手言和”调解阵地评选活动。
三是践行“和”理念。推动“和”理念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深度融合,配齐配强“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警”,优选聘用94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调解网络。指导各地根据矛盾纠纷的不同特点,运用“人民调解+综合治理”“人民调解+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等多种方式,盯紧重点人员、重点苗头、重点线索,突出重点领域、重点群体、重点时段,有效开展“人民调解为人民”系列主题活动,以“和衷共济”凝共识,以“和谐社区”强基础,以“和美家庭”传美德,以“和睦邻里”促融洽,以“和气生财”塑诚信,以“和乐共事”聚民心,推动“和”文化每调解一起纠纷,“和”文化理念就涵养一方群众,“和”文化思想就浸润一片水土。
通过立足“和”文化,优化“和”文章,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宣城调解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一是人民调解的预防功用能得到彰显。2022年,全市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2386件,调解成功22129件,调解成功率98.85%,其中家事类纠纷3657起、乡村振兴类纠纷1814起、城市生活类纠纷4785起、营商环境类纠纷1736起,全市民商事诉讼案有效下降,为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推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调解文化的熏陶作用得到发挥。人民调解“止讼息争”的价值理念被融入本土传统优秀文化中,创造出皖南大鼓《总结枫桥好经验 学法懂法人争先》、皖南剪纸《和为贵》、徽州木雕《和为贵》等作品10余部。“和”文化、“法”精神被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制作宣传片《和为贵睦世间》,在全市330辆公交车、470台公交电视滚动播放。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推动“以和为贵”思想根植人心,“和谐同生”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对此省委政法委、省司法厅集体点赞、推送。
三是调解品牌的辐射效应得到扩大。2022年8月,中央对外联络部录制纪录片《中国之治——国道巡航》在我市开拍,人民调解工作即为开篇。8月10日,我市人民调解工作在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研讨班暨试点工作调度会上作典型发言,全省仅4市。11月,我市在全省首届人民调解技能竞赛中获取二等奖。2023年,宣城调解工作先后被列入安徽省司法厅重点改革试点工作,宣城市委全面深化改革事项,宣城市政府重点工作,省司法厅以工作调研的形式向全省推送《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建设宣城调解品牌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安徽日报》《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宣城日报》等多家媒体也对我市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