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听生”到“正式生”,从“单向追赶”,到“双向奔赴”,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正在宣城大地上按下“加速键”……作为“皖东南门户”的宣城,是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三大都市圈的共同成员,正日益成为全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沪苏浙产业转移的“政策洼地”、生态文化旅游休闲的“康养基地”,逐步实现交通区位优势向经济发展胜势的“三个转变”。
强化设施建设,加速“互联互通”转向“互联快通”
“自宁宣杭高速全线通车以来,我们公司装满汽车零部件的货车每一天都飞驰在这条全新的高速上,从宁国出发,奔向杭州、奔向长三角……”安徽飞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奇春对宁宣杭高速的通车拍手称赞。该高速打通了安徽入浙江的交通瓶颈,进一步加强了浙江和安徽之间的联系,新通道缩短的不仅是宁国到临安的车程,也拉近了两地之间的时空距离。
2020年,宣城被确定为推进皖南交旅融合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市。近年来,宣城交通紧扣“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总定位,围绕“一城五区”总目标,奋力加快交通事业发展,互联快通体系基本形成,运输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综合治理机制日益完善,以交通运输一体化有力有效助推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
近年来,通过持续发力,加快实现互联快通。高速公路“新动脉”。全市建成高速公路8条,总里程506公里,其中5条对接南京、杭州、湖州、常州等长三角中心区主要城市,特别是我省融入沪苏浙的“首条之路”——G50高速可实现“长驱直入”上海;宁安、长高、杭合高速建成通车后,我市与南京、杭州、合肥三大都市圈将再添新通道。普通公路“新通道”。全市6条普通国道中有5条与南京、杭州、湖州等城市等高对接;普通省道实现无缝衔接,全市24条普通省道中有10条与南京、杭州、无锡等5个长三角主要城市无缝衔接,为打造长三角中心区“后花园”“大厨房”提供了硬核交通支撑。机场铁路“新路径”,建成4条高速铁路,总里程220公里,2条普速铁路,总里程240公里,直达长三角主要城市;芜宣机场通航,开通至上海、南京等共41条航线,实现航空与长三角城市群无缝对接。
紧抓行业机遇,推动“建设项目”转向“运输产业”
“公转铁”、“公转水”降低运输成本,宣城“多式联运”再提速。2023年前三季度,宣城市运输产业(经济)总产值约73.98亿元,完成全年工作目标的73.9%。
位于郎溪县梅渚镇的安徽省广利川新材料实业有限公司码头现场,车水马龙的一番景象,好不热闹。这是苏皖合作示范区内首个码头,采用安徽宣城建港、江苏溧阳整治航道的方式合作建设。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后,上游郎溪振达矿业、安鑫矿业等企业的矿产品将通过码头运送至溧阳、常州一带,以码头建设为节点,将宣城资源优势和江苏工业生产需求相结合,兼顾绿色发展、合作共赢。
8月10日上午,载有80标箱卫浴洁具的X81929次海铁联运专列从宣城巷口桥站发出,驶向宁波舟山港,标志着长三角首趟海铁联运卫浴专列成功开行。该趟专列首次实现宣城到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业务全程提单签发,单次可为企业节省运输成本30%以上。
宣城虽然不靠江,但是水系还是比较发达的,往北可通过青弋江、水阳江通达长江,往东可走芜申运河直达上海。10月27日,宣城市“向海而兴,借船出海”水运高质量发展首次推进大会召开。锚定“3131”发展目标,进一步放大“沿江达海”优势,做好“向海而兴、借船出海”开放文章,争当融入长三角的先行区、水运合作的示范区、绿色港航的转型区。到2025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000万吨,启动汪联河—南漪湖航道建设,高等级航道力争达到80公里,水路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中占比达到20%,为企业降低运输成本达到8亿元。
“客货邮融合”跑出城乡物流“双向奔赴”加速度
“我们这儿离县城70多公里,而且平均海拔650米,交通不便,邮件也少,邮车跑一趟还不够油钱,现在好了,有了公交车捎带,我们方便又节约了成本!”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上胡家邮政所胡永红说起“客货邮融合”喜上眉梢。
不仅仅在绩溪,郎溪、泾县、广德等也都开通了“客货邮”。目前,全市开通“客货邮”融合发展线路21条,年完成“快递坐公交”单量32万余件。全市已初步建成“8+80+718”(县级综合物流中心8个、乡镇综合服务站80个、村级物流服务店718个)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
“‘客货邮’就是通过城乡客运+邮政快递+农村物流的方式,利用遍布城乡的公交车来运输和配送快递,降低农村物流末端配送成本,推动运输产业发展。”市道路运输中心副主任翟光波表示,宣城交通鼓励各地县乡村客货运场站与邮政、快递分拨处理场地资源整合,实现功能互补,提高“客货邮”综合运输场站使用效率。
打通信息孤岛,助力“科技信息”转向“智慧云端”
10月23日,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工作推进会在宣城召开,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委)信用信息化工作牵头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盛事……
2022年底,安徽省首个行业全领域宣城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协调指挥中心(TOCC)完成终验并投入运营,宣城智慧交通驶入快车道,实现了信息化建设新飞跃,标志着交通信息化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结出新硕果。
通过TOCC视频平台发现江顺116xx在水阳江航道小渔村水域上行,违反了发布的航行通告,通过核查AIS轨迹,再次确定了该船违法行为。在确凿的证据面前,该船船主主动缴纳了1000元罚款,为自己的侥幸“买单”,这是我市水上交通首例非现场执法案件,也是在全省率先实行“零突破”。
这是TOCC实现的三大业务应用场景之一。“目前,我们已经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三大业务应用,包括承灾体普查可视化、线上安全检查、交通执法一键查,实现了数字化治理模式创新,切实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安全保障能力和交通运输应急处置效率。”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汪军说。
在全省率先建成交通全领域大数据中心,横向实现与市级相关部门数据交换,纵向与省、县数据汇聚共享。已累计接入了宣城市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交、出租、治超、执法等15大类数据,数据量已突破80亿条,日均新增达2500万余条,一次性汇聚接入交通相关数据的深度、广度、精度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全国三四线城市前列。宣城TOCC项目作为全省唯一交通相关优秀案例参加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利用安全检查APP常态化对交通运输领域700余个对象开展安全检查,对应条目式检查48000余个(次),发现并整改隐患问题3300余个。作为全省第四个地市启用了宣城远程异地自助办案系统。开发了宣城交通APP,实现车辆预警、源头追溯等功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