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渔光互补”模式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发挥,7月8日,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一池墨色,半盏渔光”实践团队赴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与朱桥乡开展了实地调研。
在宣州区狸桥镇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深入狸桥镇了解“渔光互补”项目建设情况。大唐安徽发电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介绍说,该镇目前集中建设有“渔光互补”一期项目1100余亩,均已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区别于狸桥镇的集中布局模式,朱桥乡因地制宜的采用了分布式布局,有效解决了鱼塘分布稀疏的影响。“渔光互补”项目不仅有效利用了空间资源,也缓解了火力发电的压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一定贡献。
图为实践团实地参观狸桥镇“渔光互补”项目 谢水英 摄
调研期间,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农户,了解当地居民对“渔光互补”项目的认识与看法。经了解,大部分居民认为“渔光互补”项目虽然对渔业产值有所影响,但整体收入得到提升。部分居民也提出光伏电板的运作会产生一定噪音,对此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近期太阳照射强度较高,运行功率大,散热装置确实存在声音较大的情况,正在考虑对部分离居民区较近的项目实施噪音隔离技术或暂时关停。
图为实践团对朱桥乡农户进行采访 谢水英 摄
通过实地调研,实践团队对宣城市“渔光互补”项目在促进渔业发展和实现绿色能源利用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后期将继续调研了解“渔光互补”项目的技术细节和应用前景,为“渔光互补”模式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支持。
图为实践团与狸桥镇政府人员合影 谢水英 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