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每个老物件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让我们能够重温独家记忆,触摸渐行渐远的旧时光……
连日来,宁国市西津街道凤凰社区寻访辖区党员群众家的老物件,深度挖掘老物件背后的家风故事。初秋时分,该社区青年党员走进老党员家中,聆听老物件中蕴含的好家风故事。
粮票“传家宝”
“珍惜每一粒粮食”是凤凰社区党员方苏友和青年党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方苏友家有一个外壳斑驳的旧盒子,里面存放着花花绿绿的粮票。

方苏友展示自己珍藏的老粮票
在方苏友珍藏的粮票中,正面印着农田水利等图案,背面印着粮票的使用说明,票面以粉、紫色为主,看起来很有年代感。粮票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承载着克勤克俭的精神,方苏友视它为“传家宝”,他郑重珍藏这些宝贝,时常拿出来摩挲,并以此教育后代,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在方苏友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孩子牢记“家训”,克勤克俭、踏实真诚,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打拼出一番事业。
明亮的煤油灯
煤油炉又叫罩子灯,因为年代久远,原本高高的玻璃灯罩已丢失,但看得出来,煤油灯的主人很珍惜这盏灯,擦拭干净的灯身微微泛着黄。
刘祁香说,在她的童年、少年时代,这盏灯就是家中最常见的照明工具,夜幕降临,轻轻挑起一根灯芯儿,点燃后,金黄的火光好似一个小精灵般在玻璃罩里跳舞,灯花如豆,但散开的灯光却能照进屋内的黑暗,聚拢一屋的温暖和温馨,要想保持玻璃灯罩的锃明透亮,需要每隔几天用棉布擦拭,拭去灯罩里乌黑的油烟,就会像新的一样,这份清洁工作就交给了年幼的刘祁香,每每擦拭灯罩,那股淡淡的煤油味是记忆中家的味道。

刘祁香家的煤油灯
早起煤油灯下母亲在准备一家人的早饭,晚上煤油灯下孩子们写作业看书,母亲则做起来针线活……淡黄的灯光下留下了多少幕家的剪影。多年来,刘祁香一直珍藏着这盏煤油灯,也曾不止一次的向儿子讲起煤油灯的故事,“煤油灯”的光一直映照着他们一家人相知相守、陪伴鼓励的家风故事。
“嘀嗒嘀嗒”的挂钟

施晨家的老式挂钟
党员施晨的老家,有一座老式挂钟,挂钟高约半米,表面深棕色的竖条纹,带着岁月的痕迹。施晨回忆,父亲教会了她怎么认识钟表,怎么认识时间。“嘀嗒嘀嗒”,一声就是一秒钟,“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起床,洗漱、扫地、收拾家要有多长时间,吃饭要用多长时间,上学路上要用多长时间,成了小小的施晨要考虑的大事。父亲还说,钟表是讲诚信的,你定期给它拧紧发条,它就会准确告诉你时间,施晨一直谨记。
在“嘀嗒”声中,施晨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手表,不需要再去看墙上的钟表了,早晨起床不再需要父母呼唤了,但“守信”“守时”却成为了她人生永远的准则。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比起万贯家财,家风,才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产。(施晨 司珺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