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四月春意浓,郎溪县田间地头奏响科技兴农曲。近日,记者走进飞鲤镇锦农农业服务中心,只见温室大棚内一盘盘的水稻秧苗吐露嫩芽。在阳光的照射下,棚内的温度达到了30℃,细密水雾从喷灌系统的旋转喷头中均匀洒落,原本闷热的空间瞬间化作秧苗的滋养场。
“这批秧苗再过半个月就能下地了!”徐金林在检查完秧苗后,对大棚进行了通风,湿润的热风带着泥土芬芳扑面而来。作为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他的手机从去年底就变成“订单热线”,周边乡镇种植户的预约信息响个不停。今年新增的6个育秧大棚,让这个“农业保姆”的服务版图从4000多亩再生稻和10000亩单季稻扩展到更广袤的田野。
这方寸之间的精准掌控,正在重塑现代农耕的运作模式。与普通秧田不同,这里的秧苗生长在特制的营养基质块上,被精心呵护着。“瞧瞧这根系”,徐金林随手提起一盘秧苗,只见洁白的根须盘绕成团,“机插时一提就起,下地后24小时就能扎根。”
“以前都是靠天吃饭,秧苗比婴儿还娇贵,温度高了会‘中暑’,低了又会‘感冒’。”说起工厂化育秧的好处,徐金林如数家珍,“现在我们给这些小家伙造了个‘气候室’,不仅减少了天气影响,还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现在种植户只要签了订单,就等着插秧就行,我们能提供从种子到机插的一条龙服务。”
除了培育秧苗,徐金林还组建了代管服务队,为周边农户提供育秧、机耕、机插、植保、施肥、收割等全流程服务,以点带面,引领周边种粮大户一同种好粮。
离飞鲤镇30公里外的新发镇,种粮大户徐德清正穿梭在育秧大棚中,仔细察看秧苗分蘖情况。这位与土地打了十多年交道的“老把式”,如今也成了再生稻种植的“土专家”:“再过约半个月,秧苗就能移栽了。”
徐德清的460亩再生稻试验田,已成为周边农户的“农业课堂”,带动了周边许多农户从事再生稻种植。“今年打算建个10亩的联动大棚,还能再提一提效率。”谈及下一步计划,徐德清的目光炯炯有神。
“过去农户育秧都没个底,环境温度稍有波动,满盘秧苗就可能毁于一旦。”郎溪县农技服务中心栽培站副站长李宏兵坦言,传统育秧方式受制于“天公脸色”,常常让农户陷入“看天吃饭”的困境。
近年来,郎溪县在大力推广育秧工厂建设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农户参加技术培训活动,让他们学习并掌握先进的育秧技术和管理方法,还有一支专业的技术服务队伍,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截至目前,全县18家育秧工厂已形成5万亩再生稻、13.6万亩中稻的秧苗培育能力,为粮食增收筑牢根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