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务动态 > 部门动态

2017工作回眸(种植篇):宣城市突出“四有”推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8-01-03 10:00 来源:市农委 浏览:
【字体大小:

微信图片_20180102114942.jpg微信图片_20180102115808.jpg

2017年以来,宣城市围绕种植业“生产、结构、技术、绿色”四个方面,突出“有进、有力、有序、有效”,扎实推进全市种植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种植业生产稳中有进

通过农情调度、实地调研、“苗情、灾情监测”等举措,我市准确研判并稳定了粮食生产形势。粮食作物面积略减,总产趋稳。全市粮食作物总面积343.3万亩,其中小麦62.8万亩、水稻237.2万亩、玉米14万亩、其他29.3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有增有减,总量减少4.7万亩;其中小麦减少5.2万。粮食总产达133.6万吨,同比增长1.9%,高于前5年平均值。特色经济作物总产增加。蔬菜面积、总产双增,全市蔬菜种植56 .23万亩,同比增长1.0%;总产76.5万吨,同比增长1.5%。其中大中棚蔬菜8.0万亩,高山蔬菜3.2万亩,水生蔬菜4.9万亩,森林蔬菜(含食用笋)12万亩,野生蔬菜5万亩,食用菌2400万袋。茶叶增产增值,全市茶园41.6万亩,同比增长2.3%;总产3.55万吨,同比增长4.95%,产值14.6亿元,同比增长16.49%。其中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55万亩,新建标准高效茶园1.5万亩,新完成低产茶园改造2.5万亩。水果面积减少产量增加。全市水果种植以梨、桃为主,总面积10.06万亩,减少3.52万亩。总产约8.4万吨,同比增长25.9%。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有力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品牌粮食,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同步加强政策扶持和农业保障。

一是积极推进品牌粮食生产。通过“百姓热线栏目”推荐发布“晶两优534”等10个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在宣州、郎溪、广德建设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实施优质水稻订单生产25.6万亩,联结新型经营主体952个,落实订单企业19个,涉及稻米品牌商标26个。在宣州、郎溪、广德、泾县实施“专用品牌粮食绿色生产技术推广项目”50多万亩,根据新型主体应用绿色生产技术情况给予35元/亩的补贴。

二是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产业。蔬菜产业:引进省内外7大类57个优良蔬菜品种开展试种试验示范,并召开全市蔬菜新品种引种及配套技术展示现场会。大力支持宣州、宁国、泾县争创省级蔬菜标准园,目前争创工作正有序推进。茶叶产业:指导泾县兰香等茶叶打造区域品牌和制定执行生产标准。开发夏秋茶资源,组织开发创新乌龙茶等多茶类产品,如泾县中徽茶业合作社乌龙茶产量已达280吨、产值5100万元。积极指导泾县、广德以及部分重点茶企举办茶产业盛会,组织汀溪兰香等9家茶叶产业化联合体参加首届中国(杭州)国际茶博会,6个品牌茶参加安徽茶产业成就展,强化茶叶品牌建设。水果产业:引进、示范、推广水果优良品种5个,优化早中晚熟品种结构,促进水果品种多样化。积极引导进入水果产业的工商业资本进行规模化、标准化栽培,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根据果农需求,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展水果生产技术培训,提高水果生产水平。

三是落实政策扶持和特色农业保险。加强蔬菜、茶等产业的政策扶持。市、区财政各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保障性蔬菜基地能级提升,落实市政府民生实事,现正处于项目验收阶段。宣州对新增集中连片100亩以上钢架大棚标准化生产基地、新增20亩以上第三代双层薄膜单体温室,分别给予2000元/亩、10000元/亩的补助。泾县对新增集中连片5亩以上的钢架大棚补助4000元/亩。宁国、绩溪出台茶产业扶持政策,引导扶持政策、项目资金和民间资本凝聚合力,推广良种茶园;泾县、旌德落实现代农业(茶产业)项目;宣州杨柳、水东等乡镇适度吸纳民间闲置资金,加快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加强特色农业保险,发挥保障功效。泾县开展烟叶保险试点、旌德开展茶叶保险试点。宣州、广德、宁国、郎溪等部分县市区开展大棚蔬菜保险工作,投保面积约3500亩。目前,特色农业保险承保烟叶、茶叶、大棚蔬菜种植、菊花种植等品种,保费收入323.51万元。种植业补充保险积极稳妥扩大,已承保面积4.4万亩,保费收入18.44万元。

三、种植业技术研推有序

一是加强种植技术研发合作。承担并完成国家、省水稻、玉米试验13组。开展水稻南繁加代各类育种材料2000多份,配置杂种新组合80个,完成小制种和优势鉴定10多份。积极开展水稻品种选育,早糯5号即将通过省早稻品种审定,荃香优89晋升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C两优89、新粳7号入选省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同步加强科研合作,与安徽隆平高科种业签订合作育种协议;与省农科院水稻所合作开展早稻高温应对技术研究;与省农科院土壤所合作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研究,顺利通过全省2017年地方标准立项评估;与企业合作开展水稻、贡菊技术示范应用项目研究。在古泉、天湖试验基地开展水稻抗逆性品种和关键技术筛选试验,组织“播喷同步”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在宣州、郎溪组织开展“机插秧+再生稻”种植模式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

二是加强“四情”监测和技术推广。在宣州、郎溪、广德、泾县设立水稻、小麦、油菜苗情监测点,发布苗情监测与田管建议4期。依托宣州、郎溪、泾县、旌德4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建立土壤墒情监测点15个,每月定期发布土壤墒情简报4期。全市建立病虫监测点41个(其中全国水稻病虫监测点3个,市县茶树病虫监测点1个),设置频振式测报灯、性诱的监测点分别为23个、21个。积极与气象部门沟通合作,分析评估作物关键生育期异常气候的影响,科学会商分析灾情,制定发布主要作物防范洪涝、高温、低温等自然灾害的技术意见。

四、种植业绿色发展有效

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全市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4个。建立10个县级水稻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总面积达3.43万亩;建立5个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总面积达0.46万亩。据统计,2017年全市农药使用商品量3247.2吨,同比减少30.1吨,超额完成农药零增长任务。同时,完成制定茶树斜纹夜蛾、茶用克尺蠖等测报与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的两个地方标准。化肥使用量控制在0.6%以内。编制发布全市24个主要农作物肥料配方,总结集成出“稻鸭共作技术模式”、“秸秆压稻行化肥减量技术模式”、“油菜少免耕减肥种植技术模式”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上报省农委,得到认可。实施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推广绿肥种植面积6万亩以上。开展绿色高效增产模式攻关,建立15个省级绿色增产示范点,面积达7.6万亩,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覆盖率98%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