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公共服务

市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小区:分类智能化 扫码投放得礼品

发布时间:2018-07-30 14:24 来源:中国宣城网 浏览:
【字体大小:

 

智能分类垃圾桶依托当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通过积分奖励鼓励居民主动分类,为环境保护做贡献。我市在市区盛世华庭小区试点智能垃圾桶投放箱,减少因垃圾处理不当对环境的污染,居民也得到实惠,投放垃圾可以换取生活用品。近日,记者走访了智能化生活垃圾分类。

刷智能卡 垃圾分类自动化

日前,盛世华庭居民袁召太拎着三四包生活垃圾,来到小区正门口的四组智能垃圾桶前,顺手掏出一张智能卡,先在厨余垃圾桶上扫了一下码,垃圾桶瞬间通过智能感应打开舱门,袁召太将厨余垃圾放入其中,然后又分别扫码打开有害物、可回收物、其他废物垃圾桶,将不同类型的垃圾依次“对号入座”。

完成垃圾智能分类投放后,袁召太又拿着那张智能卡,来到旁边垃圾分类奖品兑换机边扫了一下,凭着刚才通过分类投放得到的积分,自动兑换到他所需的餐巾纸、沐浴露、食用油等生活用品。

“在垃圾投放前的分类劳动是有偿的,既奖励了普通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积极性,也在分类过程中培育出良好的环保意识。”市城管局环卫处主任李康表示,目前,类似的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已经分组建立了50套,已在盛世华庭小区试运行,今年10月份在市区范围内全面推广,年底前的覆盖面将达到90%以上,到2019年实现全覆盖。

扫二维码 上门回收便利化

天气越来越热,大量生活垃圾还没有来得及处理,就已经变质、腐烂并不断流淌出垃圾渗滤液,根本没有办法分类装检。75岁的小区居民汪疏远拿出二维码,贴在不易处理的垃圾包装外,然后通过电话通知管理公司工作人员上门领取。

“扫扫二维码,对汪疏远的垃圾分类奖励积分,同样会自动打入他的智能卡上,这样既可无缝对接所有难以处理的特殊情况,也形成垃圾分类一户一对应的良好局面。”管理公司宣城负责人陈主策表示,目前已有400户居民纳入“一户一卡一码”的试运行体系,每天回收厨余垃圾800斤,可回收物100斤,不仅将垃圾分类意识传导至每个居民家中,还由此打通所有阻碍与不便。此后还可以通过该项运行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上门服务。

据了解,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是一个严丝合缝的系统工程,只有做到智能化全程对接,才能真正维护好城市环境。目前,我市已被省政府列入省级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城市,并明确规定垃圾类别。其中,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废油漆、废杀虫剂等。可回收物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玻璃等。易腐垃圾包括:相关单位食堂、宾馆、饭店等产生的易腐垃圾,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垃圾等。其他垃圾是指除上述以外的生活垃圾,主要包括污染的塑料袋、餐巾纸、纸杯、快餐盒、烟蒂、废旧陶瓷、卫生间废纸、纸巾等。

完善体系 实现垃圾减量化

“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化引导,将充分调动所有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方军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区生活垃圾成逐年增长态势,不仅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也给城市治理带来考验,通过分类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

据了解,我市还将进一步完善与分类品种相配套的收运体系。包括完善垃圾分类标志,配备标志清晰的分类收集容器。适时改造城区内的垃圾转运站,更新老旧垃圾运输车辆,配备满足垃圾分类清运需求、密封性好、标志明显、节能环保的专用收运车辆。

同时,进一步完善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体系。推进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的衔接,建立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台,建设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和中转站。鼓励在公共机构、社区、企业等场所设置专门的分类回收设施。此外,加大分类宣传力度,提升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支持度和参与度,推广源头减量的文明节约生活方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进校园,注重吸纳环保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活垃圾分类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