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市气象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市气象局> 规划计划> 工作规划
索引号: 486287012/201806-00020 组配分类: 工作规划
发布机构: 市气象局 主题分类: 气象、应急
名称: 宣城市气象局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 文号:
发布日期: 2018-06-16
索引号: 486287012/201806-00020
组配分类: 工作规划
发布机构: 市气象局
主题分类: 气象、应急
名称: 宣城市气象局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
文号:
发布日期: 2018-06-16
宣城市气象局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
发布时间:2018-06-16 00:00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大于30分钟,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市气象局)

依托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和雷达、卫星等观测资料,建立了“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山洪地质灾害和城市积涝气象预警平台”、“一键式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业务系统,市气象台综合业务平台融合了天气监测、数据处理、天气分析、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视频会商等功能,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在在时间尺度上,临近预报精细化到1小时,短时预报时效达到3小时、短期预报时效达到6小时—3天,中期预报时效达到3—7天。台风、寒潮、高温、干旱、道路结冰等预警发布提前时间超过6小时,暴雨、雷电、雷雨大风、大雾等预警发布提前时间已超过30分钟。

快速提升气象信息传播覆盖率。全市建成农村预警广播近400套,在学校、社区、乡镇布设气象预警显示屏;建立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打通运营商渠道,重大气象灾害时进行气象预警信息全网发布。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96121声讯电话、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传统媒体、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发挥气象信息站及气象信息员的信息传递作用,已完成乡镇及村气象信息员全覆盖,所有气象信息员手机号录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建立微信气象信息员大群及信息员建立本地小群的方式,扩展气象信息传播覆盖面和及时性。

 

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区、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生态气象观测布局,提升对森林、河湖、湿地、农田、城市等生态区域的气象监测能力;开展自然生态系统环境气象监测,建立健全生态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开展生态环境气象综合影响评估。(市气象局):

一、开展农业生态监测网系统建设

1,建有笋用林环境气象监测小气候仪器,开展笋用林适用技术研究。通过环境气象要素监测分析覆盖发酵措施效果,使春笋提前上市。2,建有设施农业大棚小气候仪器,开展设施农业内环境气象气象要素分析和服务。3, 2处茶园开展了茶园小气候观测和实景观测系统建设。了解茶树物候期,开始农事活动监测。4,建有农田小气候仪器。开展水稻环境气象要素监控。5,建有二氧化碳通量观测系统,了解农田季节碳排放情况。

二、开展开展生态环境气象综合影响研究及评估

开展宣城市生态旅游气候资源利用研究,得出的成果主要包括:宣城市气候特征分析;宣城市生态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宣城市气候资源利用现状和对策建议,完成《宣城气候旅游养生之乡论证报告》,建立了“宣城市旅游气象查询系统”等。《宣城气候旅游养生之乡论证报告》分析了宣城的气候特征和优质的生态,运用ARCGIS软件,对宣城旅游舒适度进行了时空分析,并选取了人体舒适度气象指数、风寒指数、温湿指数、森林覆盖率、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空气天数、物种丰度指数、国家4A级生态景区数量等8项指标,与国内其它城市进行比较,得出宣城是中国养生之乡的结论。论证报告得到宣城市张黎勇副市长的批示,批示为:市气象局为建设“四个特色之城”做了非常有益的论证工作,这是主动作为的表现。宣城市旅游气象查询系统已被链接到宣城旅游公众号和宣城旅发委网站上,对做好宣城旅游气象服务,促进宣城智慧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加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

规范开展大气污染气象服务业务,市环保局与市气象局联合制定了《宣城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实施细则》,明确了重污染天气期间的监测、预警、会商机制,双方及时提供和发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在市环保部门修订《宣城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时,积极与之沟通对接,将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发布等内容加入其中,完善了重污染天气预警发布流程。

三、重点建设工程。

(一)宣城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续建项目(市气象局)

1、宣城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简称:国突)稳步运行,依托政务内网与接入市OA政务内网的部门均可实现互联互通,实现预警信息通过短信、12379网站等渠道实时发布,并与安徽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简称:省突)进行无缝对接,实现多种本地化发布策略编写导入。

2、运行保障机制已健全,已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人员编制经费问题,有突发事件规范和流程全市县执行。

3、已在乡镇试点安装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同时建立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规范和工作流程。

4、建立机制每年3月更新预警责任人,通过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导入更新手机号,已做到一市六县预警责任人全覆盖,通过全国统一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专用号码(12379)进行预警信息的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