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此次局长会工作报告再次做了强调。这一评价体系包含哪些评价要素?更强调哪方面的贡献?如何引导人才发展、促进气象科技创新?
科技与气候变化司:气象科技评价要发挥好导向作用,把握好评价要素至关重要,要强化以科技创新质量和业务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引导气象科研机构、科研队伍积极主动全面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面向气象业务现代化需求,集中资源解决现代气象业务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科技问题,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为智慧气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气象现代化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应重点加强科技研发能力、对业务的支撑能力及成果转化应用、科技资源使用效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开放合作和规范管理等方面的评价,充分发挥同行评议和第三方评价作用,实现从“数量”考核到“质量”考核的转变。通过诊断式评估,深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指导性意见,增强科研机构的持续发展能力,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更好地发挥其在业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对不同评价对象要实行分类评价。对科研机构的评价要突出其科研工作的专业性、创新性和科研成果的业务贡献,以解决核心技术的能力、科技成果实际使用情况和对业务发展实际贡献为重点,注重发挥业务用户单位、成果中试基地的评价作用。对国家级业务单位的科技评价以建立核心任务协同攻关机制、实现成果转化和共性技术推广为重点。对科技人员评价,要分类评价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不同岗位的人员,加大解决业务核心技术实际贡献等评价指标的比重,发挥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的评价作用。对科技成果进行分类评价,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转化类成果评价以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业务转化应用前景及效益等为重点;基础性研究类成果评价以成果的科学价值、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以及对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储备性为重点。
积极探索并加快实施第三方气象科技评价与国际同行专家评价。强化评价激励导向作用,将评价结果作为科技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从而引导人才发展、促进气象科技创新。
七、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智慧气象”及“统筹推进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建设”。智慧气象这篇“大文章”应当如何做?抓手是什么?
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智慧气象是新时期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贯穿于新时期气象现代化“四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理念,要力争让更高水平的“智慧”特征贯穿于气象现代化的全过程、各环节,让气象业务、服务、科技人才和管理以及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变革相融合。智慧气象意味着气象发展的新机遇,有利于形成气象业务服务的新形象,使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都能从气象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使各级气象部门和广大气象工作者都能从气象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未来,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要推进观测装备的智能化和观测手段的综合化,发展先进高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要完善一体化现代天气气候业务,推进现代天气气候业务向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方向发展;要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精准型、个性化、按需响应”的智慧公共气象服务,让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个性、专业、优质的气象服务;推进智慧气象与智慧交通、智慧海洋、智慧旅游等的融合发展,在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气象的支撑保障作用;要基于标准、高效、统一的数据环境,建立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综合观测、公共气象服务、教育培训以及行政管理等智能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气象管理系统。
智慧气象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重要任务,是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势,适应社会变革和各方面需求,立足实现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智慧气象不仅仅是信息化问题,对气象业务、服务、管理都有新要求。智慧气象也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涉及建设发展改革的各个方面。智慧气象更不仅是气象部门自己的事,需要部门内外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协同发展。当前,中国气象局将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各地气象部门也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同时为社会各方面参与智慧气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条件。
八、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及“通过深化改革补齐短板”,具体该如何入手?如何理解夯实基础与拓展领域的关系?
中国气象局党组全面深化气象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弥补气象基础业务的短板,一是要推进观测体系现代化。优化完善站网布局,推进自动站网多要素观测,建设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和气候观象台,推动社会气象观测工作,提高观测业务运行质量和效率;推进新观测技术业务应用试验,推广国家地面气象观测无人值守试点;加密探空频次,发展探空技术;优化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推行云和天气现象综合观测产品、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综合产品业务;建设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平台。
二是加强气象信息化基础工作。制定气象数据资源标准,统一地面、高空观测数据标准格式,加强各类资料科学评估和质量控制,研制全球大气再分析试验产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气象业务服务中的应用。
三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气象业务服务。重视气象应用技术创新,鼓励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新型气象技术装备研发和技术储备力度;加强国家级主要业务领域和局校合作重点区域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建设。
应当说,业务基础能力是气象部门的生命线,也是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水平必须不断得到提升;拓展领域是为了更广泛地发挥气象业务投入的作用和效益,满足更广泛的需求,充分实现气象工作的价值。基础业务、核心技术、领域拓展必须同时抓好,打铁首先要自身硬。只有夯实基础才能为拓展领域提供可能,同时,满足更广泛的需求进而对基础业务发展给予更大的激励。
九、近年来社会气象力量迅速崛起,推动国家气象、地方气象、社会气象协调发展问题突出。作为管理部门,在规范、引导、管理、融合社会气象发展力量,提高整体气象服务的水平方面将有何新作为?
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近年来,社会气象服务力量迅速崛起,给气象服务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特别是信息传播领域,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营销手段,打造了服务的品牌,社会影响力逐步增强。
为履行监管职责,中国气象局于2015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以培育气象服务市场,规范气象服务管理为核心,开展气象服务市场监管工作。一是进行气象服务市场监管标准和制度建设,完成由11项管理制度(办法)和16项标准构成的气象服务市场管理和标准体系框架。搭建气象信息服务市场管理系统框架,完成气象服务企业备案管理子系统的建设,组织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省(直辖市)气象局开展气象服务市场管理机构和队伍试点建设,探索开展气象服务市场管理。二是强化社会力量参与气象服务的政策支撑,推进气象基础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制定《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共享目录》,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平台,面向社会统一提供30余种基础资料产品和960种卫星遥感数据产品。试点推进气象服务众创模式,建立气象服务众创平台,气象部门提供研发实验场所和数据对接平台,引导企业、社会机构入驻创新平台,开展气象服务产品的研发,气象服务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未来,气象部门将积极推进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加强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优化产业布局,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积极培育气象服务社会力量,将社会气象服务纳入国家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缓解气象服务供给不足,推动气象服务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是健全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体系,构建完整的管理标准制度框架,完成气象服务市场监管系统开发,加强气象服务市场监管机构建设,实现气象服务市场监管“有标准、有制度、有机构、有人员”。
二是建立气象服务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加强气象服务市场监管内部整合,推进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与气象服务行政审批的集约化、一体化。强化气象服务市场监管部门间的横向联合,开展以气象服务企业信用为核心的监管工作,建立与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统计局等相关单位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机制,推进将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市场监管体系。
三是强化气象服务的自律管理,加强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建设,以气象服务协会为载体,加强气象服务市场数据的收集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
四是积极培育社会力量,研究制定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将社会气象服务纳入国家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释放政策红利。积极推进气象服务众创、政府购买等方式,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的技术、资金,扶持气象服务产业的发展。
十、报告提出“建设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和气候观象台”,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和气候观象台对气象业务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综合观测司:随着我国综合观测系统及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从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需求出发,庞大的观测系统中还存在很多业务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新观测技术发展及资料应用、观测与预报的互动急需加强,这些都需要开展大量的观测试验。应当说,开展关键气候区域长序列、稳定、高质量的大气基本气候观测变量和高影响变量的综合连续观测,提供多要素、长期稳定、高精度的基准气候资料,是气候与气候变化的监测、分析预测、评估服务等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中国气象局将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不断改进、长期累积,建好示范、逐步推广的建设思路,统一制定布局方案和建设方案,综合统筹推进试验基地和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以满足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
十一、报告提出“加强风廓线仪、无人机等边界层探测资料在污染物扩散研究中的应用”,目前气象部门风廓线仪、无人机等探测设备应用情况如何?此类设备未来在气象业务服务中有何应用前景?
综合观测司:截至2016年底,气象部门风廓线雷达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目前资料应用主要在预报分析及模式同化应用两块。
当前,风廓线雷达资料预报分析已业务化。各地气象台利用风廓线雷达获取6分钟一次连续大气风场廓线信息,能够对高空槽、锋面、中尺度切变线(辐合线)、高低空急流、冷暖平流、垂直风切变、低空急流脉动、晴空湍流区等进行实时监测分析;通过组网能够得到大范围的多层次流场信息,并能计算涡度、散度、高低空急流等,可以有效地提高暴雨、沙尘、雾-霾天气的预报水平。风廓线雷达资料在数值预报模式同化业务中的应用目前处于试验阶段。未来,风廓线雷达的探测资料可与卫星反演的云导风、大气湿度、云相态、臭氧、气溶胶等产品互为补充,对理解大气动力、热力、化学以及云微物理过程相互作用对天气和气候以及大气环境影响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风廓线雷达所获取高时间及空间分辨率的三维风场资料,可以同化到中小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中,有利于改善初始场,从而提高数值预报的准确性;风廓线雷达能够为研究大气边界层特征提供精细的边界层风场资料,为城市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监测资料,能够在空气污染预警预报和研究,以及空气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气象部门已有多家单位利用无人机开展气象要素测量的相关研究,通过无人机平台,搭载不同观测仪器进行垂直廓线观测,包括无人机温湿度基本气象要素探测以及无人机大气垂直采样系统等。无人机作为主要的边界层气象探测平台之一,在国际上已被诸多学者用于研究大气边界层结构等,由于无人机具有成本相对较低、航线可控、搭载设备可重复使用、可到达人员难以到达区域等特点,因此在边界层气象探测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及良好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