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市地震局>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23417004862874262/202111-00005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市地震局 主题分类: 其他 / 其他
名称: 防震减灾“十三五”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打算 文号:
发布日期: 2021-11-01
防震减灾“十三五”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打算
发布时间:2021-11-01 16:55 来源:市地震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十三五”期间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工作成效

1.2016-2020年,连续5年我局承担的省政府对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任务获第一名,连续5年全省市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位于全省先进行列。

2.建成宣城市地震台,全面建成“一县一台”。组建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地震监测中心台网,汇集省内外15个台站监测数据。

3.建成宣城市防震减灾科普馆,并创建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全面实现“一县一馆”目标。市县两级先后投入600余万元,建成9个防震减灾主题科普馆。

4.成功创建1所国家级、31所省级、40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处国家级、9处省级、18处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5.2018年12月获全国地市级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局党组书记、局长陆永梅获2018年全国市县防震减灾人员考核先进工作者。

6.2017年1月被省人社厅、省地震局联合表彰为全省地震系统先进集体

7.2016年12月被省爱卫委授予“安徽省卫生先进单位”。

8.2017年9月被省法宣办授予省级“法律六进示范点”。

(二)工作举措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省地震局精心指导下,宣城市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响应、科普宣传等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成效明显。

1.防震减灾保障工作更加有力。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县市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严格落实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优化成员单位构成,凝聚各方合力,形成政府主导、协调规范、运行高效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依据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厘清“防”“救”职责边界。拓宽渠道积极引进培养防震减灾专业人才,优化内设机构和人员结构。加大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资金投入,建成集监测、应急、科普、办公等为一体的防震减灾综合业务大楼。

2.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日趋完善。筹建市地震监测中心,全面实现地震监测台站“一县一台”,配置测震、形变、电磁、地下流体等地震监测设备11套,流动测震台1套,辖区内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建设8个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站点和1个安徽地球物理场GNSS站点。组建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台网,汇集15个台站监测数据。

3.地震灾害防御工作持续推进。启动总投入890万元的“宣城市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及危险性评价项目”。将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查核定纳入宣城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安徽政务服务网、安徽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强农村建筑工匠抗震设防技能培训与技术指导服务,发放《农村建房抗震知识挂图》《农村民居抗震指南》等宣传资料,有效提升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水平。

    4.地震应急响应能力有效提升。定期修订《宣城市地震局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工作预案》。与应急部门建立防震减灾、抗震救灾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与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建立协同救援合作机制。投入50余万元,建设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配套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定期维护更新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与中国地震局、省地震局保持即时通联。每年举办地震应急响应演练和第一响应人培训。创建1处Ⅰ类、6处Ⅱ类、36处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高效稳妥应对2017年4月12日浙江临安4.2级、2018年7月2日江西浮梁3.6级、2020年5月23日泾县1.9级和6月6日广德1.7级等地震。

5.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成效显著。市县投入600余万元,建成9个防震减灾主题科普馆,共组织科普讲座200余场、“七进”宣传300余次、网络有奖竞答30余次,组织参观防震减灾科普馆6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余万份,通过“宣城市人民政府发布”“宣城市地震局”等微信公众号发布防震减灾信息400余期。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31个省级、40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4个国家级、6个省级、20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2个国家级、9个省级、18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震监测站网密度不够,地震预警系统服务能力尚未形成。

2.部分城镇老旧建筑、农房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工作主动性不强,地震灾害风险底数不清。

3.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产品种类不够丰富,服务渠道较为单一。

二、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一)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1.夯实地震监测基础。完善地震监测管理制度体系,优化全市地震监测站点布局,完成市县地震台站标准化建设,升级改造市地震台网中心,新增地震监测设备,提高非天然地震监测能力,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实现地震监测手段多学科、全方位,形成现代化综合地震监测体系。

2.强化地震预报预警。加强“三网一员”宏观观测体系信息化建设,强化地震长、中、短、临和震后趋势预测业务,探索地震数值预测技术,实现观测数据异常自动识别、指标判定与预测结果自动产出。建成地震预警台站和预警发布系统,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

(二)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1.推进“地下搞清楚”。实施好宣城市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及危险性评价项目,扎实做好项目成果应用。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编制全市地震构造图、地震危险性图、地震作用下因房屋破坏导致直接经济损失风险评估图及风险区划图、地震作用下因房屋破坏导致死亡人口风险评估图及风险区划图、房屋设施加固分级区划图等。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新建开发园区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

2.推进“地上搞结实”。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抗震设防全过程监管机制,依法提高学校、医院抗震设防标准,确保一般工程达到本地区抗震设防标准。扎实开展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持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开展典型建筑设施地震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

(三)全面提升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1.加强地震应急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市县地震应急响应预案和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应急响应演练。优化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和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升级防震减灾指挥中心,构建与应急管理体系相适应的地震领域应急系统,提升地震应急响应辅助决策能力。

2.加强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建设。规范地震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增配流动测震台、专业无人机、EPS应急电源、便携式电源等应急装备,推进地震现场应急队伍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强长三角区域联动协作,依法引导和规范全社会参与,强化地震应急响应工作基础。

(四)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1.健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全国、全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江淮”、“智慧宣城”等建设,健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强化面向政府的地震应急保障决策服务,提供震前防御、震时响应和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的决策信息。建设综合性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地震速报、预警信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公共服务。

2.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普素质。做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和重大地震事件纪念日等重点时段科普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加强防震减灾数字科普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创作科普宣传资料、整合应急科普服务产品、开发科普文创产品、建设科普宣传管理平台。强化市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志愿者队伍建设,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普整体素质。

3.争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工程。联合应急、教体、民政、科协等部门,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协助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争创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工程,提高全市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公众参与度,提升城镇综合防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