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市铁路(机场)建管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市铁路(机场)建管中心> 政策解读> 上级政策解读
索引号: 12341700559205170Y/202112-00006 组配分类: 上级政策解读
发布机构: 市铁路(机场)建管中心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
名称: 《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政策解读 文号:
发布日期: 2021-12-31
索引号: 12341700559205170Y/202112-00006
组配分类: 上级政策解读
发布机构: 市铁路(机场)建管中心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
名称: 《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政策解读
文号:
发布日期: 2021-12-31
《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1-12-31 11:49 来源:市铁路(机场)建管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起草背景和意义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为贯彻落实两个纲要,加快建设交通强省,构建安徽省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发改委、省能源局等单位组织编制了《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深入落实交通强省决策部署、指导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总规划”,是安徽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顶层规划,是中长期规划,重点解决总体规模、空间布局等问题。

    二、主要依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3.交通运输部《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纲要》

    4.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5.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三、起草过程

    2019年4月,交通运输部召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启动会,正式启动国家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要求各省开展省级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2019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省交通运输厅先后印发《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编制地方组工作方案》和《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规划体系和任务分工方案》,成立了我省编制地方工作组,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时任省委书记李锦斌同志和王清宪省长均作出了重要批示。按照批示要求,省交通运输厅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按程序征求了省直相关单位和各市人民政府意见,并先后组织召开了规划纲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咨询论证会、专家审查会、规划编制地方组会议,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规划纲要(送审稿)。

2021年5月,规划纲要(送审稿)上报省政府审议。

2021年9月,通过省委、省政府审议。

    四、主要内容

    (一)规划基础

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建设,安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2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23.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904公里,一级公路5773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2.4万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高质量实现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铁路总里程5302公里,其中高铁里程2329公里,运营里程位居全国第一,实现市市通高铁;内河航道里程6628公里,其中通航里程5777公里,四级及以上航道1802公里,拥有芜湖、马鞍山、池州3个内河亿吨大港和16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运输机场5座,全年完成航空旅客吞吐量103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3万吨;油气管道4913公里。

今天的安徽交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直通南北,国省干道纵横交错、联线成网;水运航道干支衔接、通江达海,民航布局“一枢多支”、加快发展,客货运输覆盖城乡、走向世界,交通运输事业不论是在总量、规模和速度,还是质量、效益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内联外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运输服务,不仅提升了安徽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也有效促进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和脱贫攻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规划纲要》提出:2035年,实现全球主要城市快速通达,省内省外互联互通,市级节点立体畅达,县级节点高效互联,乡镇节点有效覆盖,基本形成“安徽123出行交通圈”和“安徽123快货物流圈”。

具体目标:基本实现市地级行政中心30分钟上高铁、45分钟到机场,县级行政中心15分钟上高速、45分钟上铁路,全国重点镇实现30分钟上高速,乡镇实现15分钟上国省道。中心城区至综合客运枢纽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综合客运枢纽之间公共交通转换时间少于1小时,交通基础设施无障碍化率大幅提升,旅客出行全链条便捷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安徽123出行交通圈”。以港口为主体的铁水联运、江海联运系统,以铁路为主体的公铁联运系统基本建成,全省主要港口实现铁路进港,重要港区连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全省运输结构不断优化,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交通枢纽基本具备寄递功能,寄递网络实现城乡一体覆盖,中欧班列和国际航空等货运网络连通全球主要城市,基本实现“安徽123快货物流圈”。

安徽123出行交通圈是指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合肥到省内其他设区市、设区市到所辖县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到邻省省会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安徽123快货物流圈是指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三)综合立体交通布局:通道+枢纽+网络

    1.通道。具体形态为4轴5廊6通道。

    4条主轴:打造京港澳、武合宁、沿江、郑合杭4条综合性、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轴,强化合肥国际联系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安徽省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4极之间联系,构筑安徽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主动脉。

    5条走廊:建设沿淮、商阜景、连芜黄、宁洛、徽杭5条多方式、多路径、便捷化的交通走廊,强化省内“五区”之间及“五区”内部协调联动,促进皖北、皖西、皖南等区域一体化发展。

    6条通道:建设徐阜武、盐洛、合青、合西、合福、武黄6条交通通道,提升安徽主要城市与周边城市群、都市圈的互联互通水平,完善对外通道格局,强化主轴、走廊之间的有效联通,增强国家、区域通道在安徽省内过境服务能力。

规模:到2035年,由4轴5廊6通道构成的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实体线网里程3.2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约4200公里、城际铁路约1400公里、普速铁路约2600公里,高速公路约7000公里、普通国省道约8000公里,内河航道约2800公里,油气管道约6400公里。

    2.枢纽。安徽综合交通枢纽系统由枢纽城市和枢纽港站构成,全省规划1+5+10”的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及70个左右综合客货运枢纽港站。

    “1+5+10”是指将全省16个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培育1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合肥;第二层次是打造5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第三层次是建设10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3.网络。具体指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其连接全省所有乡镇及以上行政区、重要交通枢纽、主要产业园区及景区等,主要由铁路(包括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速铁路和市域铁路)、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水运(包括干线航道网和港口)、民航(包括民用运输机场和A2级及以上通用机场)、油气管道(包括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干支线管道)组成。

    规模方面,到2035年,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5.8万公里左右(不含空中航路、邮路里程)。其中:

铁路1.1万公里左右,形成“三纵四横三联”快速铁路网,覆盖95%以上的县。合肥建设成为衔接9个方向、13条线路引入的大型放射状铁路综合枢纽,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安徽”。

    公路3.6万公里左右:高速公路约1万公里,形成“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各市有环线、县区有双线、重点城镇全覆盖、重要节点全连通、主要通道全扩容”,基本建成“高速公路上的安徽”。普通国省道约2.6万公里,基本实现省会到设区市、相邻设区市、设区市与所辖县一级公路短直连接。

    干线航道3300公里左右:形成“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的基本格局,港口形成以“两枢纽一中心”(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蚌埠、淮南淮河流域枢纽,合肥江淮联运中心)为核心的港口格局,基本建成“航道上的安徽”。

    航空方面:民用运输机场11个,形成“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系;A2级及以上通用机场65个,实现所有县级行政单元通用航空服务全覆盖。基本建成以合肥枢纽机场为核心,支线民用运输机场为骨干,通用机场为补充的综合机场体系,基本建成“翅膀上的安徽”。

油气管道干线网8500公里左右,内河港口16个,民用运输机场11个,区域级及以上邮政快递枢纽16个。

    (四)统筹融合发展

    一是各种运输方式统筹融合发展,建设复合通道和一体布局的枢纽;二是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对外重点是推动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对内是协调推进“一圈五区”交通协调发展;三是城市内外及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重点是处理好过境交通与到达交通的关系,以及城乡交通之间的关系;四是交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包括与邮政快递、现代物流、旅游、装备制造业等融合发展。

    (五)高质量发展

    一是安全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重点是提升设施设备的本质安全水平、提升交通网络的安全水平、完善安全生产体系和健全应急保障体系;二是智慧发展,这是与时代相通的要求,重点是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运输服务智能化升级和完善智能化管理体系;三是绿色发展,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底色,重点是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健全绿色交通发展管理体系;四是提升治理能力,法治、改革、人才、服务都是其核心内容。

    (六)保障措施

    首要是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其次是加强组织协调,包括部门间、省市间、省际间,要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再次是加强资源支撑,重点是用地和资金保障;最后是加强实施管理,强化规划实施跟踪评估,确保规划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