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市农业农村局> 政策法规> 部门文件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895T/202204-00029 组配分类: 部门文件
发布机构: 宣城市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名称: 中共宣城市委 宣城市人民政府 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4-07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895T/202204-00029
组配分类: 部门文件
发布机构: 宣城市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名称: 中共宣城市委 宣城市人民政府 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4-07
中共宣城市委 宣城市人民政府 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4-07 11:24 来源:宣城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全面落实“四个优先”要求,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力争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8%以上。

一、抓好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一)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稳定粮食面积327万亩、产量127万吨以上,发展以水稻为主的优质专用粮食200万亩。深化粮食购销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动节粮减损行动落地见效。

(二)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大标准化优质蔬菜基地建设,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9万亩。落实设施农业有关政策,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加快发展设施蔬菜,设施蔬菜大棚面积达到2.46万亩。支持香菇、灵芝等食用菌做优做强,食用菌产量力争达到2.03万吨。推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为核心调控指标,落实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确保2022年能繁母猪保有量稳定在2.3万头左右、规模养猪场保持在60家以上,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三)抓好其他重要农产品生产。推动茶产业振兴、家禽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家禽立体笼养改造,建设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5个。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新型跑道养鱼+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点,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5万亩。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支持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5.5万亩,支持扩大油茶等木本油料种植面积。

(四)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认真落实种粮农民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实施好财政支持农业生产托管项目,试点开展农业生产“大托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总数达1970个。

(五)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推深做实“田长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对已突破现有耕地保有量目标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县级人民政府要摸清家底,建立台账,制定措施,分类妥善处理,逐步恢复种粮或置换补充,坚决补足数量。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严格按照耕地利用优先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稳妥有序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落实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审查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

(六)建设高标准农田。多渠道增加投入,2022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6.1万亩,宜机化改造3.7万亩。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力度,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共同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开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普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开展村内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二、启动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

(七)推动科技强农。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65.6%提高到66%。实施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完善巩固科技特派员制度,新增科技特派员100名,科技特派员工作站3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带动和技术服务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实施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加强县乡农技队伍建设。培训高素质农民1200人。推进组建长三角农业与健康创新融合发展研究院。实施种业强市建设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完善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库(场、区、圃)1个。做好水稻南繁加代育种和正季育种工作,争取宣粳系列、宣粳糯系列各有1个品种进入省级初审。加强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挖掘皖南黑猪、宣州鸡、皖南牛等地方品种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农作物新品种(配套系)。加速良种引进、推广与应用。实施种养业提质增效行动,培育有影响力的“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企业品牌1个,产业品牌2个。实施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推进农作物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7.5万亩。实施数字赋农行动,新增数字农业工厂5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5个、累计达90个。

(八)推进机械强农。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壮大行动,发展优势农机产品。实施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实施特色农机“专、精、特、新”发展行动,支持企业研制适用于丘陵山区、特色经济作物及养殖业发展的农机装备。落实农(林)机购置及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推广使用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实施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经济作物和畜牧、渔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4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5%。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建设8个育秧中心,8个粮食烘干中心,1个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标准综合示范基地,1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5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提高农机作业通行条件。实施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行动,新增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32个,累计达298个。

(九)促进农民增收。通过乡村振兴带动一批、城镇化转移一批、完善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实施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力争25%以上的村级股份合作社实现分红。实施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大力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发展到1.17万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3600个以上,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平台。实施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3万人次以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8+1”综合救助标准,落实好农业相关支持补贴政策。

三、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十)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精准确定监测帮扶对象,强化“四级网格”管理。强化部门信息“互通”会商,完善防止返贫监测数据的定期收集、比对、共享机制。强化分层分类帮扶,重点从实施产业就业扶持、稳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落实兜底保障等方面帮扶。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扎实做好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

(十一)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确保2022年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提高到55%,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全面完善“四带一自”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落实“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等政策。推广“三业一岗”就业帮扶模式。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光伏电站大部分收益用于脱贫人口承担公益岗位任务的工资和参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劳务费用支出。

(十二)推动各项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保持对109个脱贫村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细化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开展政策效果评估。巩固提升脱贫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产业项目建设水平。持续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深化县域结对帮扶和脱贫村单位包村帮扶、企业结对帮扶,推动单位企业与乡村振兴各类示范村、重点村开展结对共建,全面拓展定点帮扶工作领域。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深入实施消费帮扶提升工程。加快推行“防贫保”。推动脱贫村和非脱贫村协同发展,确保所有脱贫人口共享发展成果。

四、加快发展乡村产业

(十三)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优化种养业布局,围绕优质粮油、畜禽、特种水产、果蔬、茶叶、木竹、中药材、山核桃、食用菌、烟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建设一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原料配套生产基地。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产业带)。推进“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争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8个以上。持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力争全市一产总产值达330亿元以上,增速达到10%。打造一批建设水准、科技含量、智能程度、生产效率、质量效益、共富成色“六高”集成融入农业现代化元素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休闲农业等领域的“未来农场”,每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至少打造1个。

(十四)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加大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力度,推动中央厨房、主食加工等业态在县域布局。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990亿元。

(十五)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依托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高标准创建10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支持宣州区洪林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启动长三角农业与健康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推进农村创业创新。积极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工作。持续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30个以上。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深化“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以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辅助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设施、服务、管理水平,持续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力争绩溪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扩大“中国文房·诗意宣城”品牌影响力,争创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和休闲旅游示范点。力争创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星级园区)7个,大力发展休闲养生游、共享农场、共享田园等休闲农业新业态。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路线推介。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24节气及地方特色节庆活动,提升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长三角区域的知名度。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结合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

(十六)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全力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等涉农问题整改。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8。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推行农药购买实名制、化肥施用定额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41.5%,“三大主粮”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3%,农药利用率达41.5%。推进粪肥还田利用和商品有机肥生产,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2%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持续实施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行动,推广应用全生物质可降解农膜,废弃农膜回收率达82%。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探索开展林业碳汇交易,完成造林绿化1万亩,抓实长江“十年禁渔”,启动宣城水网规划编制。力争创成中国天然氧吧城市。提升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能力。做好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持续防范松材线虫、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物种入侵蔓延。

(十七)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打造市县联动的产业生态圈,促进融合发展。加快完善县城产业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打造一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实施返乡农民工创业工程,整合建设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

(十八)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完善县乡村三级商业网络体系,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建设开放共享的县域共配服务中心,改造“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推进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快递服务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支持大型流通企业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

五、统筹推进乡村建设

(十九)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防范村级债务风险。优化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集聚提升类及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完成村庄规划编制,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避免建而又拆,资金浪费。推动乡村小型建设项目简易审批,鼓励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项目。明晰乡村建设项目产权,建立健全管护体系,以县域为单位组织编制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

(二十)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巩固成果完善功能,新建“生态美”超市30个左右,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试点普及率。改造提升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3万户,强化厕所粪污和污水治理衔接,完善农村厕所管护服务体系,继续开展省级改厕长效管护示范县创建,巩固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51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4条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持续深化“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完成440个重点自然村整治任务,持续加强高速高铁沿线、河道岸线、省市县毗邻区域环境整治。高质量完成33个省级美丽乡村和26个市级美丽乡村建设,新申报创建一批美丽乡村中心村,实现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覆盖,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强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推进艺术乡村建设,打响“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品牌。

(二十一)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牛岭水库、港口湾水库灌区、水阳江中游防洪治理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凤凰山水库、万家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39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8座,实施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工程。稳步推进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扎实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区域供水规模化。深入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户均配变容量提升至2.95千伏安。推进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完成452户以上农村危房改造。持续开展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农村路、电、网、水建设管护。参照建制镇标准,把国有林场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本行政区域建设规划,享受与周边乡村同等政策。

(二十二)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转变。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优化社会保障服务,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持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实施养老服务供给机构优化行动,村级养老服务站覆盖率由25%提高到30%以上。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完善紧密型县域医供体,加强监督考核,落实“两包三单六贯通”政策。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抓好农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纵深推进综合医改。落实对特殊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分类资助政策。支持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村医,新增233个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县级特困供养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加强乡镇便民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70%的乡镇(街道)建成社工站。

(二十三)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培育打造农业产业互联网。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加大农村电商主体培育,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推进益农信息社可持续运营。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皖事通办”平台“三农”服务专区,推动涉农政务服务全程网办。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网络向农村地区覆盖延伸。

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二十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党建“三抓三提”行动,大力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建强乡村党组织体系。加强乡镇、村集中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落实村党组织书记适岗性综合分析研判和动态调整机制,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组织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全面开展农村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顿,探索推进党员分类管理。全面推开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选点21个村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走在前、创示范”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构建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有效化治理。完善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强化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全面推开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建设。扎实开展过渡期专项监督,严肃查处“三资”管理和村级经济组织运营中的腐败问题。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减轻村级组织负担。

(二十五)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深入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开展供需匹配的实践活动。以拓展文明创建工程为抓手,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实行文明村镇动态管理。在十星文明户”“十星清洁户”评选中推广道德积分制。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行政村“新风堂”建设实现全覆盖,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打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发挥农村大喇叭的作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

(二十六)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加强乡镇(街道)政法委员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争创一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人民法庭”。加强基层群防群治建设,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化雪亮工程城乡一体化建设。健全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调处机制。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扎实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开展农村消防、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开展农村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化。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争创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法律明白人”队伍。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扎实开展宅基地承包地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

七、抓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

(二十七)以系统集成思维开展示范片区建设。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原则,突出沿边沿线、自然禀赋和产业特色,围绕“成规模、有特色、高水平”的建设目标,在全市建设23个特色产业、农旅融合、生态康养等类型的示范片区,实施“一区一策、一区一品、一区一韵”,差异化发展。

(二十八)切实落实示范片区建设各项举措。坚持“一引领五集成”,高位推进示范片区建设。强化规划管控,片区内村庄有保有弃,统筹资源、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意识,整合资金、政策、项目各类资源向示范片区倾斜,重点在农业“标准地”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产业融合项目、农业科技服务、农村改革试验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片区的乡村振兴示范效应。

(二十九)推动示范片区建设出成效。积极加强示范片区工作调度推进,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要求,以比学赶超的方式,切实打好乡村振兴擂台赛。强化结果运用,与相关支持政策、资金分配、项目安排相衔接,力争率先突破,构建宣城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乡村基本单元,打造一批先行示范的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开展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115”工程,积极申报创建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

八、完善乡村振兴推进机制

(三十)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健全完善市、县、乡、村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制定“四个优先”落实清单,明确目标举措,有关部门每季度要向同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报告落实情况。强化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将“四个优先”、“两强一增”行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落实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党委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加强“三农”领域作风建设。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借鉴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开展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等活动。

(三十一)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建立健全重点任务分工落实机制,形成工作闭环。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按季度开展重点工作调度通报。围“五大振兴”目标任务,完善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专项小组,“五大振兴”专项小组要建立工作专班,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完善运行机制,确保与所履行的职能要求相适应。

(三十二)扩大乡村振兴投入。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加强考核监督,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探索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提高乡村振兴领域项目储备质量。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

(三十三)创新金融支农政策。持续加大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支持。持续实施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行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推动开展农业设施、活体资产等抵押贷款业务,力争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实施数字赋能普惠金融专项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探索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金。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支持涉农企业上市。扩大特色农产品保险,探索开展村集体收入综合险试点。拓展农业担保范围。用好农机融资租赁工具。

(三十四)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乡土人才“四带”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人才下乡返乡。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计划、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施皖厨“宣”味培育工程五大行动计划。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和基层成长计划,鼓励期满扎根基层。对县以下农林水卫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核定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定向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

(三十五)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启动农业“标准地”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继续落实“一抓六动”专项行动,大力推广村级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模式,鼓励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承接农村公益性项目。2022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比重达到30%。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总结好旌德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土地流转率达到57%以上。加快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积极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拓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渠道。加快推进泾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积极探索“两山”转换新路径,全面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