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缘何入选全国典型?——探寻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和密码”》

这个村缘何入选全国典型?
——探寻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和密码”
■全媒体记者 何媛媛 徐静雅 文/图
火红的五月,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在郎溪东南部的丘陵山村——新和村传开来。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介第一批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典型案例的通知》,公布了20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典型案例。郎溪县十字镇新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入选,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典型案例。
初夏时节,记者一行来到这个拥有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安徽省“三变”改革典型示范村、安徽省美丽宜居村庄等“荣光”集一身的村庄,探寻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和密码”。
走进新和,满目皆绿。高低起伏的坡地上种满了青绿的油茶果,白墙灰瓦的民居掩映其中。
谁能想到,十年前,这里是一个村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的贫困村。“有山不长树,有地不长粮,茅草成了山大王,野猪狼群闹山岗。”这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是当时新和村最真实的写照。
新和村的逆袭,还得从发展油茶种植说起。
“为了给村里找出一条发展的路子,我们做过很多尝试。”新和村党总支书记刘明介绍,此前,村里曾种植过烟叶、黄茶、雷竹……但不是技术不成熟,就是受环境、气候影响大,碰了不少壁却终未能有很大起色。
2015年,在外出考察后,新和村开启了油茶发展之路,利用村集体闲置的300亩林场,引进安徽康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初试油茶种植。
油茶是一种绿色高效经济作物,附加值高,具有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的特点,稳定收获期长达80年以上,且对环境污染小,适合在荒山荒坡种植。“可以说油茶种植,正契合新和村耕地少、闲置山地林地多的产业发展现状。”刘明说。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2016年7月,新和村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13个“三变”改革试点村之一。借着“三变”改革试点的契机,新和村按照“村集体+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和康龙公司及骆村组的9户村民,共同组建了康和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
油茶合作社的成立,让新和村尝到了发展的“甜头”:2017年,仅用一年时间,村集体年收入就实现了新突破,达17万元,成功摘掉贫困村“帽子”,正式出列。同时,还为村民就地就业和增收创造了机会,村民通过股金分红实现年稳定受益20多万元;合作社销售季可带动低收入人口本地务工200多人次;带动300多户周边村民种植油茶,受益村民越来越多。
74岁的骆村组村民聂义成对此感受很深。“我家有20来亩林地入股合作社,每年都有固定分红。油茶基地农忙时,我还能过来务工,一年算下来有两万多元的收入。”
发展油茶的路子趟出来了,新和村的步履愈发坚定。
自2018年起,新和村又连续3年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向康龙公司注资共达135万元,继续扩大油茶种植。
做大康龙公司,发挥企业龙头作用,效益愈加彰显。2018年合作社入股分红17万元,康龙公司租赁仓储库租金收入7.2万元,年村集体收入达32万元。同年9月,新和村2625位股民共分红38万余元;新和村贫困户还进行了二次分红,全村贫困户共获利4万余元。
如今,新和村油茶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每亩每年收入约7500元。望着这满山的油茶果,新和村又有了更大胆的想法——依托油茶基地的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2022年3月,在村里的大力支持下,康龙公司投资150万元,在油茶基地内兴建了占地10亩的“松林间”露营基地。
“自去年4月完成建设后,每天都能接到客户咨询电话,一到周末更是爆满状态,不提前预订根本没有位置。”基地负责人姜松笑着说,“松林间”露营基地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我们还计划在村里打造一个集农林观光、亲子休闲、森林康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区。”
从利用荒山推广油茶种植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到把油茶产业做优做大,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新和村油茶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每年的三四月份,都是新和村最为热闹的时候。
漫山遍野樱花恣意绽放,从高空俯瞰,云蒸霞蔚,与金色的油菜花、粉色的桃花、碧绿的湖面相映成趣。
如果说“油茶果”是新和村改变发展面貌打出的第一张“牌”,那么“花经济”则是让新和村声名鹊起打出的又一张好“牌”。
新和村发展“花经济”,可谓是无心插柳。
早在2013年,新和村先后引进浙江滕头园林公司、浙江百年桂花园生态建设公司等知名企业,流转村民的5000余亩荒山,原本只想简单地种植樱花、海棠、桂花等绿化大苗。不曾想,几年下来,这连片的千亩樱花一到春季便片片飞舞、葳蕤生香,蔚为壮观。
2018年3月,村里尝试着举办了首届樱花节,一下就吸引了近3万多游客前来观赏。“说实在的,完全没想到会‘火’起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许斌说,举办首届樱花节,让新和樱花成功“出圈”,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更是连续4年现场直播新和千亩樱花盛况。
这出人意料的“花效应”,让新和村敏锐地看到这花景中所蕴藏着的巨大发展契机。
2019年,村里乘势成立村集体企业——郎溪县春和旅游开发公司,以千亩樱花为依托,通过打造百亩荷花、三百亩桃花、五百亩海棠,以花为媒、复原郎溪古八景“石涧春和”,一步步探索发展“花经济”,想方设法让游客流量变现,增加村集体收入,带给村民更多实惠。
2020年,为了支持新和村打响“花品牌”,郎溪县还创新打造了一条“新和绿道”。“这条彩色旅游公路,用‘蓝黄橘’三色彩色标线替代传统道路的双黄线,并在道路沿线设立7个最佳打卡摄影点,方便游客寻找到最佳摄影点,一路拍照打卡。”许斌介绍,彩色旅游公路的正式通车,为村子发展打开“通道”。
“新和樱花文旅嘉年华”“山地车赛”“农民丰收节”“乡村春晚”……此后,新和村通过连续多年举办系列活动,吸引近40万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爆火的同时,新和村也清醒地认识到,受制于花期短暂,“花经济”面临难以“四季长红”的困境。发展“花经济”不能简单地“靠花吃花”,必须以花兴业,丰富“花经济”业态,延长“花经济”产业链。
为了避免“花经济”如“昙花一现”,新和村又动作连连——在樱花林打造了4.5公里的环形观光线,并对内部设施进行升级完善,配备了观光车、青石径以及临时性的游玩设施;整合相关项目资金250万元兴建旅游民宿项目;与安徽美迪生态公司合作,投资160万元建成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大棚花卉观光基地。
“依托樱花林、油茶项目、民宿项目、花卉大棚项目,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了96.48万元,同比增长38.2%,今年有望突破100万元。”说起村里的发展,刘明的脸上满是笑容。对于未来,他更是信心满满:通过农旅结合的模式,做活“花经济”,让花期一档接着一档,美景一幅连着一幅,把新和村的美景变成村民们的“钱景”,为乡村振兴“增色添香”。
采访手记:
从村集体经济不足3万元的贫困村到即将突破100万元的典型示范村,事实上,新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生动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远不止于这一账面数字。
回顾新和村的发展之路,关键在于打好“油茶果”和“花经济”这两张牌。新和村通过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种植“油茶果”,走上一条彰显新和特色的发展之路。同时,又敏锐抓住机遇发展“花经济”,借着乡村旅游发展东风,走出一条“景村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而在这当中,最主要的是新和村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积极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带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趟出了一条既有“含金量”又有“含绿量”的发展新路子,属实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