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城市政府办公室> 三大攻坚战> 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索引号: 11341700MB19602578/202402-00017 组配分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布机构: 市乡村振兴局 主题分类:
名称: 接续奋斗固成果 逐梦乡村促振兴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02-23
索引号: 11341700MB19602578/202402-00017
组配分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布机构: 市乡村振兴局
主题分类:
名称: 接续奋斗固成果 逐梦乡村促振兴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02-23
接续奋斗固成果 逐梦乡村促振兴
发布时间:2024-02-23 10:26 来源:市乡村振兴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

全市脱贫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32.42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87.13万元,增幅达168.75%,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有36个。

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20年的12120元增至2023年的18121元,增幅达49.51%

这是一幅幸福的暖心图:

2021年以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脱贫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应治尽治”和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累计完成改造农村低收入群体动态新增危房2068户,累计完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维修养护任务1939处,211万人次受益。

这是一张活力迸发的拼搏实践:

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2.55亿元,共实施项目1435个,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641个。全市累计建设各级美丽中心村717个。截至2023年底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就业32226人,其中省外务工6760人,累计发放省外务工交通补贴317.4万元,帮助23180人实现就近就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三年来,我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连续两年在全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中取得“好”等次。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宛陵大地徐徐铺展……

 

提高政治站位 压紧压实责任

“一穷二白”到“百万强村”,从“落后村”到“全省示范”,郎溪县十字镇新和村实现了精彩嬗变。

“下个月,村里5000亩樱花又到盛开时,村里又将开启‘人从众’模式。”眼下,村民们正忙着装潢整修自家民宿,准备迎接三四月份的“赏花”旺季。依靠“花经济”“油茶经济”村集体和村民有了致富“靠山”。新和村还作为我省唯一,入选了第一批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典型案例。

新和村的“脱胎换骨”,只是近年来,我市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一个缩影。

2021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纵深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2023110日,市委书记李中在全市农村会议上强调,要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牢牢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粮食安全根基有效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成果持续稳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108日,李中在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上强调,要聚焦乡村“五个振兴”,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推动乡村建设由点及线、连线扩面,由表及里、塑形铸魂,加快形成“千村引领、万村升级”乡村建设新格局。919日,市长何淳宽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要求,要健全长效机制,坚决守好“防返贫”底线。

思想高度重视,行动高度给力。

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和“两缩小、两确保”,进一步健全完善落实脱贫攻坚期各项工作机制。实施“11225”工作思路,围绕一个主线,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守住一条底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实现两个提升,脱贫群众、监测对象收入稳步提升,“三保障一安全”水平稳固提升;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手抓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具体工作;突出五项重点工作,动态监测、产业带动、就业拉动、项目驱动、帮扶联动。坚持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振兴市级领导联系乡镇制度。锚定“四个清零”年度任务目标,紧紧围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压紧压实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截至目前,全市现有脱贫人口3363068972人,监测对象28296780人,无一人返贫致贫。


强化监测帮扶 筑牢贫底线

炸圆子、做红烧肉、剪窗花……眼下,泾县昌桥乡童疃村的脱贫户朱五六,正忙着置办年货迎接新年。

“以前‘怕过年’,现在‘盼过年’。”朱五六告诉记者,村里脱贫后,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帮他发展水稻种植。依靠180亩水稻产业,他去年收入24万元,生活特别有奔头。

乡村振兴,事关大局。三年来,我市坚持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让脱贫群众和脱贫村走上致富路子,过上幸福日子。

去年,我市继续强化帮扶责任落实,在确保129个选派村驻村工作队整体稳定的基础上,调整因生病、调离等选派干部17名,召回2名驻村工作履职不力选派干部。安排101名选调生到村任职,助力乡村振兴。举办全市选派干部示范培训班,指导各县(市、区)对全市350名选派干部开展全面轮训工作。

乡村振兴,不仅是村民的期盼,更是全市上下的共同的梦想。

这是定点帮扶的助力,85个市直单位会同县直单位定点帮扶全市所有脱贫村。三年来,各级定点帮扶单位累计赴定点帮扶村调研考察9629人次,直接投入资金达8492.6万元,实施帮扶项目459个,帮助引进各类资金8576.64万元,帮助引进项目217个。组织发动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动员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带头帮销农特产品。各级帮扶单位直接购买当地农产品1350.12万元,帮助销售当地农产品1485.66万元。

这是社会帮扶的助力,全市共有802家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对接1121个项目、464个村;选树了11个市级、5个省级典型示范项目。建立“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集体资产+农户”等生产组织形式,通过“收益保底+利润分红”“资源入股、锁定风险、优先分配”等利益分配方式,实现联农带农。

基础牢,农业兴。我市还不断强化监测帮扶,注重打好基础,全力筑牢防返贫底线,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优化网格设置。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持续优化网格设置及网格员队伍,全市现有村组网格11937个,网格员12500人,建立县乡村组四级联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网格体系,坚决杜绝应纳未纳、体外循环,2021年以来,全市共新识别监测对象14043402人。

——强化监测预警。进一步健全部门筛查比对预警机制,时刻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重点指标,定期与相关重点部门共享比对数据信息,2023年度累计比对数据约15万条,共反馈各类预警信息26402条,逐户核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农户立即开展帮扶。

——开展集中排查。每年5月,聚焦9类重点人群对全市所有农村地区及所有农村户籍人口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组织两万余名乡村干部及网格员参与排查,把符合条件的农户全部识别纳入监测,精准制定并落实帮扶措施,针对排查发现的各类问题,举一反三,限时全部完成整改,有效防止返贫致贫。

——落实精准帮扶。针对新纳入监测对象,根据返贫致贫风险及家庭实际情况,均在10天内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强化跟踪落实,确保各类帮扶措施落实到位。推进分类精准帮扶,脱贫人口以家庭收入为主,综合考虑“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现状、家庭劳动力和生产生活水平等,全市标注稳定脱贫户3748户。

 

巩固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振兴

郎溪县周家村依靠发展青虾养殖,脱贫后村里集体经济每年实现跨越增长。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达到119.4万元。2023年直接突破160万元。

泾县龙潭村脱贫摘帽后,着力打好旅游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4年的不足一万元增加到如今的破百万。村里获得“安徽省生态村”“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宣州区新河社区,持续实施“三变改革”,实现了从“三无村”到“分红村”的转变。五年累计分红金额达105万元,让脱贫户及村民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红利。

“政府给我安排了公益岗位,有了工作,每个月都有了稳定的工资。”旌德县蔡家桥镇脱贫户黄英娣如今的新身份是光伏电站的管护员,公益性岗位直接为她颁发了一张“阳光存折”。

三年来,我市持续擦亮乡村振兴成色,精心描绘产业建设、农民增收“丰景”。

——夯实稳岗就业。加大乡村公益岗位开发力度,健全省外、省内劳务协作机制,做好岗位需求信息主动推送和跨区域共享工作,截至目前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总人数达32238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23195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占比达72%,其中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4425人。

——强化项目驱动。三年来,全市累计实施项目1435个,涉及衔接资金12.55亿元,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641个,涉及衔接资金8.53亿元,占比67.97%,乡村建设类项目649个,涉及衔接资金2.85亿元,占比22.71%

——抓好问题整改。全面对照2022年度国家、省考核评估反馈问题,结合集中排查及平时督查暗访调研发现问题,举一反三深入查摆问题,确定31123个具体问题,精准剖析问题根源,逐条逐项研究制定整改措施67条,明确21个整改责任单位,累计开展督导调度17次,所有问题现已全部完成整改。

——推进艺术乡村建设。积极组织实施艺术乡村财政衔接补助资金项目,紧密结合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特色手工业、景观农业、休闲旅游业、电商物流业等产业发展。2022年以来,7个艺术乡村重点打造村批复19个项目,涉及财政衔接补助资金2523.6万元;对7个艺术乡村培育村批复11个项目,涉及财政衔接补助资金3132万元,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促进艺术乡村产业发展提升。

——全面促进增收。坚持发展产业,稳定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确保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其他群众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截至目前,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8121元,增幅达16.8%,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08个脱贫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为87.13万元,增幅为40.3%,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有36个,50万元以上的村有10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