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国资委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统筹推进国企改革、国资监管、党的建设等工作,不断推动国有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国资国企力量。截至2024年11月末,市国资委直接监管的4家市属企业资产总额966.89亿元,同比增长4.1%;净资产367.43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营业总收入48.59亿元,累计缴纳税费3.06亿元。市国资委出资企业今年新增AA+主体信用评级企业3家,总数达6家,占全市评级AA+企业数量60%。
一、2024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抓改革增动力,资本布局持续优化。一是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印发《市国资委贯彻落实安徽省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举措》,进一步细化各项任务,压实工作责任,截至目前,已完成2024年主体任务目标。二是推进整合重组。将重组后宣纸股份纳入市属企业管理,组建城市运营发展集团、矿投公司、开源水务集团,加快推进姚湾码头、宣城海棠湾码头、定埠港老码头整合,支持市属企业整合大数据、城市管养运维、矿产、供水、港航等资源,顺利完成市区公交“民转公”改革。三是加大“压减”力度。市属企业撤销整合集团内部管理部室,处置空壳企业3家、对经营状况不佳的1家参股子公司进行股权转让,及时止损。四是盘活存量资产。市城建集团、市国控集团在全省率先开展市区商品房“以旧换新”活动,加快国企存量商品房去化,激发市场活力,活动合计签约247户,收购旧房287套,去化新房247套,总价值约2.5亿元。
(二)推项目扩投资,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一是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市属企业积极服务全市“2+3+4”产业发展战略,以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为主投资领域,推动国有资金向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新产业集聚,市属企业全年新增投资额约33亿元,向战新产业投资占比16.02%。二是推动重点项目落地。我市自主建设的首条高速公路“长高高速宣城段”项目主体工程6月份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99.77亿元。成功竞得中瑞矿区扩能扩矿采矿权,新增矿山资源储量达3800万吨。宁国抽水蓄能电站(一期)项目、宁国龙潭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式开工。绩溪家朋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总投资300亿元以上。三是打造国资基金矩阵。市属企业参与设立基金17支,总规模130.84亿元,到位资金58.5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44.41亿元;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拟上市公司等领域投资项目118个、金额32.05亿元,其中投资宣城项目43个、金额16.25亿元。四是推进与央企合作。全年新开工央企合作项目210.0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64.53亿元,新竣工项目222.2亿元,新签约项目204.63亿元,超额完成省国资委目标任务。
(三)促转型强经营,发展动能不断提升。一是坚持科创引领。市本级国资参股企业已建成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12家,国家宣纸质量监测中心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宣城先进光伏研究院创成省级创新研究院。省内首家落户上海的科创中心投入运营以来,已入驻新能源、信息技术类等企业7家。前三季度,市属企业研发投入0.48亿元,同比增长14%。二是推动转型升级。支持市属企业投资建设51.5MW风电、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充电站等项目,推动港口湾公司、客运总站等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整合,推动市城建集团数据产品率先在安徽数据交易所运营平台完成挂牌上架,研发上线“新宣事”APP,精心打造本地化生活服务平台。三是促进文旅融合。宣纸股份公司锚定传统书画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文化艺术服务、造纸业上下游“四大赛道”齐头并进,中国文房四宝产业学院正式揭牌,宣纸入选“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市国控集团投资的红色电影《六号银像》全国院线公映。指导市国控集团组建长三角(宣城)产投公司,推动市城建集团与沪皖国企合作组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发展有限公司,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四)严监管保稳定,合规水平稳步提高。一是强化内控制度建设。组织开展市属企业合规性现场检查5次,对企业内控制度执行、资金支付流程管控以及重点岗位、部门之间管理等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开展市属企业与职工投资持股企业违规业务往来问题专项整治,督促企业构建经营投资责任体系。二是加强数字化监管。加快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建设和实用化水平提升,搭建企业基本信息、统一数据采集交换、“三重一大”决策运行三个子系统、13个功能模块,实现与国家、省、市、县线上业务报批报备,推动国资国企一体化监管工作协同。三是落实财务监测。加强债务风险防控,建立市属企业经营性债务本息逐笔到期监测预警机制,评判重大风险并及时处置。建立市属企业融资情况月度调度机制,形成《融资情况简报》上报,获市委、市政府肯定。指导市属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四是突出考核引导。开展2023年度市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合实际,将债务化债、降低融资成本纳入经营业绩考核,修订2024年市属企业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方案,谋划市属企业2024-2026年度任期考核指标。
(五)强党建促融合,发展保障全面加强。一是加强组织建设。结合后进基层党组织整顿验收工作,推进市属企业基层组织建设再提升。规范党委前置研究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程序和要求,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公司治理各环节。二是夯实人才支撑。督促市属企业整合内设机构,统筹负责人力和党建工作。举办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全市党务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示范班。开展“我为国资国企发展献一策”党建活动,收集涵盖企业管理、生产经营、业务发展、党的建设等方面15篇意见建议。三是抓牢廉政建设。印发《市属企业全面从严治党重点任务清单》和《市属企业基层党建评估指标与评分标准》,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在市属企业基层党建评估体系中的分值权重,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组织市属企业管理人员赴宁国廉政警示教育基地现场学习,引导党员干部树牢底线思维。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下一步,市国资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强化国资国企监管,为现代化美好宣城建设贡献国资国企力量。
(一)聚焦布局优化,提升战略支撑力。深入实施三年倍增计划,着力在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长高高速宣城段、南漪湖综合治理生态清淤、中瑞扩能扩矿等重大项目建设;拓展绿色能源、城市运营、康养文旅等板块业务。探索运用新型基金参股模式,多种运作机制结合,促进基金投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推动基金招商,积极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聚焦改革攻坚,增强核心竞争力。统筹推进重组整合,推动市属企业内部相同或相近业务的重组整合,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有序推广“一企一业、一业一企”经验,推进子企业专业化整合,强化产业属性。支持企业谋划重组并购先进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支持市县国企资产整合。持续深化“压减”工作,精准压缩国有企业管理层级,及时清理无业务、无贡献、无法实现功能的企业。市属企业实质性管理层级原则上控制在3级以内,进一步厘清企业集团本部功能定位,疏解集团非核心功能。
(三)聚焦风险防控,增强安全保障力。继续加强市属企业融资工作调度,提醒企业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加强分析研判,提前谋划,适时调整融资方案。指导市属企业抢抓政策窗口期,利用未纳入融资平台名单的子公司开展融资,积极推进债券、银行融资、贷款置换、展期等业务,采取比选竞争方式择优确定优质项目贷款机构,探索供应链金融、发行中小微集合债,拓宽发行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四)聚焦综合监督,提升监督管控力。推进国企监事会改革,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加强财务动态监测和分析,全面掌握监管企业运行情况。推动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协同联动,将债务化解、融资成本压降、重大项目绩效评价纳入年度经营业绩和任期考核,改进和完善分类考核体系及办法。深化市委财经委投融资专题会议机制,创新探索市区国资国企一体化监管机制,实现市区国资在投融资、债务风险防控、国有资产监督等工作的协同联动。
(五)聚焦国企党建,夯实政治引领力。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党领导国有企业的制度机制,确保重大事项严格执行党委前置程序。开展市属企业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及年度考核,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谋划出台《市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深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全流程管理。推动国有企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深入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和岗位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