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宣城市政府办公室>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教育领域> 学校体育美育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7564/202501-00016 组配分类: 学校体育美育
发布机构: 宣城市教育体育局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名称: 【学校体育工作自评情况】宣城市2024年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1-13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7564/202501-00016
组配分类: 学校体育美育
发布机构: 宣城市教育体育局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名称: 【学校体育工作自评情况】宣城市2024年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1-13
【学校体育工作自评情况】宣城市2024年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5-01-13 15:11 来源:宣城市教育体育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年来,我市学校体育工作坚持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安徽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2024年工作要点》等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根据《安徽省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实施办法》,现将我市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学校体育总体情况

1.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

严格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的通知》,执行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近期和远期规划,印发《2024年宣城市学校体育工作要点》。开足开齐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基础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做到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上、下午各开设一次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保障学生每天2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参与锻炼乐起来。目前,全市学校体育开课率达100%,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强化。

2.发挥优势,体教融合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凸显

(1)市县体校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果。2024年,基地创建从数量和质量上取得新突破。市体校被命名为“安徽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宣城实验学校被命名为“安徽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现我市有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省单项训练基地2个。目前,全市7个县市区均已建成新型体校,开设训练项目近30个,在训运动员2500余名。

(2)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一条龙”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大力推进学校体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2024年,拨付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补助资金108万元,成功申报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7所,省级体育传校数量新增至38所,建成“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2所,国家级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1所,体育项目普及和推广进一步扩大。二是持续开展竞技体育项目进校园。下发《关于开展宣城市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布局工作的通知》,在市体校和20余所普通学校布局42个项目队,形成单个项目以市体校为龙头,集体项目以普通学校为依托的“市队校办”格局。

(3)丰富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供给。细化赛事分类,优化赛事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县、市、省三级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积极参加2024年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体育局主办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武术、体操等赛事活动,圆满完成青少年排球、举重、幼儿体操、软式棒垒球及亲子运动会等5项省级体育赛事承办工作。协助省体育局2024“优秀运动员江淮公益行”乡村振兴育苗活动进校园开展,组织参加2024年安徽省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2期,开展篮球、手球、羽毛球项目市级训练营4期。举办全市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青少年体育赛事14项,参赛学生达4969人。开展2024年“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通过体育比赛、技能展示、健身科普等形式,培养青少年科学健身意识,全市参与学生人数超12万,为我市竞技体育发展储备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

2.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估情况

按照《安徽省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实施办法》,各校严格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评上报。经评估审核,全市优秀等级学校占74%,良好等级学校占21%,合格等级学校占5%。其中小学优秀等级占85%,良好占10%,合格占5%;初中优秀等级占70%,良好占25%,合格占5%;高中优秀等级占62%,良好占23%,合格占15%;中职学校优秀等级占55%,良好占36%,合格占9%。2024年省教育厅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我市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居全省前列。

3.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2024年全市招录3名省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进中小学校担任体育教师,招录体育教师67名,培训其他学科老师兼职体育教师128名,引入第三方服务新增校聘体育教师数20名。开展全员参与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线上培训,举办全市一年级、七年级356名体育教师新教材新课程培训,选派32名骨干体育教师参加“皖美课堂”学科交流,选派68名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教练员培训班。举办市级少儿田径、健美操等2个项目教练员培训班,培训教练员125人。指导市羽毛球协会举办二级裁判员培训班1期,培养二级裁判员80名。我市体育教师队伍逐步完善,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稳步提升。

4.场地设施情况:

2024年我市加大学校体育设施投入,新建和通过改造等方式扩容体育场地面积12万平方米,购置体育器材18000多件(套),确保学校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使用。目前,全市共建成学校田径场地367个、游泳场馆8个、篮球场地1627个、足球场地258个、排球场地142个、乒乓球场地、羽毛球场地实现全覆盖。为提高学校场地利用率,128所学校开展寒暑假学校体育设施对学生和社会开放,方便广大学生和群众就近锻炼,取得了良好社会响应。

5.体育安全工作。

我市认真执行《教育部印发<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的通知》(教体艺〔2015〕3号),加强中考体育考试、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学生体育比赛等方面安全风险防范,做好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严格落实学生入学体检和定期体检工作,认真细致做好特异体质、特定疾病以及其他不适合参加体育运动等类型学生筛查和安全管理,开展运动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医疗救护保障和教师应急处置培训,保障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安全有序开展。

二、校园足球工作开展情况

提升县级校建设质量,推进校园足球成效。我市已实现市县体校全覆盖,我们在新型体校全面覆盖的基础上,注重提质增效。一是整合场地资源。在有效利用县级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公共体育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营体育场馆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足球业余训练。二是壮大教练员队伍。各县市区退役运动员到体校(新型体校)担任教练员或体育教师,宁国市通过简化招聘程序,自主招聘1名退役运动员担任体校教练员。三是发展特色项目。根据联办学校场地设施和师资条件,通过增添训练器材、加强师资培训、提供比赛机会等方式,积极支持联办学校发展特色体育项目。四是激活赛事机制。每年定期举办全市青少年足球联赛,形成全市高中、初中和小学青少年足球联赛体系,积极组队参加省校园足球比赛,让更多学生能参与比赛,扩大赛事参与面,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

三、问题与不足

(一)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村中小学缺乏专业体育教师,其他专业教师兼任体育教师的现象较多,尤其是足球等项目专项教师缺乏。

(二)部分学校和家长对体育课重视程度不够,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问题有待完善,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仍存在。     

四、下一步工作                           

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经费投入,提高学校运动场地数量和种类。严格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实施,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学课质量,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加大“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宣传,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习惯养成、素质发展、特长培养”的形成,实现终生体育和健康体魄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