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公报 > 2022年第3期 > 市政府文件
  •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967K/202203-00032
  • 组配分类

    市政府文件
  • 发布机构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文日期

    2022-03-02 15:03
  • 发布文号

    宣政秘〔2022〕14号
  • 关键词

    其他文件
  • 信息来源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主题导航

  • 信息名称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和任务分工的通知
  • 内容概述

  • 浏览次数

    3145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和任务分工的通知

【字体大小: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和任务分工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已经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现将《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任务分工》一并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

             设实施方案

2.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

   设实施方案任务分工

 

 

  2022年2月18

附件1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城联动

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的战略部署,积极谋划建设安徽自贸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以下简称宣城联动创新区),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探索开展差异化自主创新,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推动跨区域全方位联动先行先试,将宣城打造成为高质量联动创新区,为“三地一区”建设和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增势赋能,为全省开放新格局贡献“宣城经验”。

(二)发展定位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等要求,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动我市与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以下简称芜湖片区)优势深度融合、产业有机融合、区域深度合作,努力将宣城联动创新区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合作示范区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绿色先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示范区。

(三)发展目标

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经过3年左右的改革探索,在宣城联动创新区基本形成高端产业集聚、创新要素禀赋、投资贸易便利、法治环境规范、金融服务完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对标国际国内一流的发展环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自主改革、主动创新成果。到2024年,宣城经开区区块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四个主导产业,聚力建设7.9平方公里“碳中和”示范区、聚力打造现代化宛陵科创城、聚力推进专业化特色园区建设,推动项目实现集群化。到2024年,广德经开区区块打造信息电子、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和电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四大经济板块”,巩固提升省级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电子电路产业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二、功能布局

(一)实施范围

宣城联动创新区的实施范围为59.78平方公里,包括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宣城经开区)和广德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广德经开区)2个区块。宣城经开区区块总面积29.8平方公里。东至水阳江西大道、创业路、鸿越大道、景德路等,南至文景路、致学路、三棵树路、宝城路、奉公大道、关庙路等,西至长桥路,北至奇秀路以北一公里处。广德经开区区块总面积29.98平方公里,包括主园区(26.21平方公里)和西区(3.77平方公里)。主园区东至民生路,南至光藻路、南山路,西至无量溪河西侧,北至芜杭铁路。主园区经G50沪渝高速往西至西区,西区东至经四路,南至外环路(G50高速以北),西至祥花线,北至318国道(宣杭铁路以南)。

宣城联动创新区的开发利用须遵守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人防相关法律法规,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并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有关要求。

(二)功能划分

宣城经开区区块: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同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装备、机器人等产业形成联动效应。依托芜宣机场协同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产业圈,努力建成汽车零部件绿色智造样板区、新能源绿色低碳先行区、外贸高水平开放合作区、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保税区。

广德经开区区块:围绕电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智能化成套装备“四大板块”产业,依托安徽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借力省级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集聚优势,充分发挥上海通用汽车研发试验中心和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牵动作用,吸引优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努力建成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电子电路特色产业示范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双循环高质量开放型合作区。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

    1. 积极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除国家有明确实施界限的政策措施外,积极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相关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市税务局、人行宣城中心支行、宣城银保监分局、宣城海关等市直相关单位)。结合宣城实际,重点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在绿色经济发展、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与开放、科技创新、综合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率先复制推广安徽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成果,重点借鉴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理念思路、成功经验、创新举措、实践案例(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人行宣城中心支行、宣城银保监分局、市招商合作中心等市直相关单位)

(二)推动跨区域联动合作与创新

2. 与安徽自贸试验区和省外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加强宣城联动创新区与安徽自贸试验区、长三角其他自贸试验区联动试验和系统集成,推动各类技术资源和创新资源集聚,争创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重大创新成果(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等市直相关单位)。依托我市与芜湖市签订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强化与芜湖市及芜湖片区合作(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市发改委等市直相关单位)。围绕芜宣机场,协同推进空港经济发展(牵头单位:宣州区人民政府,市铁路(机场)建管中心;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

3. 与区内外各类经济功能区联动发展。推动宣城联动创新区与苏皖合作示范区、各类经济开发区、安徽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经济功能区政策叠加,整合提升“一地六县”合作区能级,加强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制度创新,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提升宣城联动创新区整体发展层次和水平(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责任单位:郎溪县人民政府,市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招商合作中心、市金融监管局、人行宣城中心支行、宣城银保监分局等市直相关单位)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4. 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四送一服”工程,不断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牵头单位:市创优“四最”营商办;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推动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等事项“跨省通办”(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落实 G60 科创走廊“一网通办”改革,深化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务的互认共享,推动长三角区域政务服务异地办理(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探索实施“多证合一”综合审批服务模式,推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工作机制(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依托省“互联网+营商环境监测”系统,加强实时监测评估(牵头单位:市创优“四最”营商办;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全面落实“全省一单”权责清单制度体系(牵头单位:市委编办;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对标通行的评价标准,在企业设立、金融支持、信用体系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 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牵头单位:市创优“四最”营商办,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人行宣城中心支行、宣城银保监分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

5. 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体制机制。加快完善“互联网+监管”体系,推动各类审批监管数据的归集共享、分析应用(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建立健全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落实市场主体首问负责制,推行标准科学、监管规范、处罚有据、问责有效的监管机制,在安全生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领域建立市场主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和责任追溯制度(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等市直相关单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单位、个人信用评价机制,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公共信用信息应用清单,在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产业促进等方面,扩大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应用,强化政府信用信息公开(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局、市民政局等市直相关单位)    

6. 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机制。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结合亩均效益评价,提升城市空间统筹水平(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等市直相关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挖潜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优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等市直相关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

四)深化投资领域改革

7. 推动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优化外商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完善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适应的监管制度(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落实国家电信、科研和技术服务、教育等领域对外开放政策,放宽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等限制,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

8. 加大力度吸引外商投资集聚。建立覆盖产业准入、设立、运营到退出的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优化外商服务机制(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招商合作中心等市直相关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围绕宣城经开区丹麦工业园、安徽省(广德)台湾工业园建设,实施重大外资项目包保服务机制(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支持引导外商协会作用发挥,建设集外商对接服务、举报投诉受理、外资招商功能于一体的“外商之家”,提供“一站式”外商投资促进服务(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做好外商投资投诉预防和权益保护,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

    (五)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                                                             

    9.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牵头单位:宣城综合保税区创建指挥部办公室;责任单位:宣城综合保税区创建指挥部成员单位)。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直属海关一体协同工作机制,优化简化通关流程和作业方式,创新通关监管模式,提升通关效率(牵头单位:宣城海关)。发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作用,加大推广应用力度(牵头单位:宣城海关;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对纳入海关总署公告范围货物“预约通关”,探索更大范围货物“预约通关”(牵头单位:宣城海关)。优化海关监管模式,综合运用多种合格评定方式,实施差异化监管(牵头单位:宣城海关)。建立分线监督管理制度(牵头单位:宣城海关)。完善和推广“海关ERP联网监管”,大力推进网上监管,开展“互联网+核查”“线上+线下”核查等创新试点(牵头单位:宣城海关)。对进出口企业优先认证,认证后实施国际海关“AEO企业”互认制度(牵头单位:宣城海关)。推广进口货物概要申报、完整申报“两步申报”通关模式改革,实现企业自主选择申报方式(牵头单位:宣城海关)。全面推广电子报关委托,提高通关环节电子比对核查比例,实现通关全流程电子化(牵头单位:宣城海关)。推广进出口货物预裁定制度,提高通关效率(牵头单位:宣城海关)。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牵头单位:宣城海关)。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牵头单位:宣城海关)。

10. 培育贸易新业态新动能。依托安徽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发挥“保税+”平台功能,探索“区内带动区外、区外支撑区内”的协同发展模式(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海关、市商务局)。依托我市宠物食品生产基地、宠物科技园等项目,主动与芜湖片区跨境宠物产业园内企业对接合作,统筹国际贸易与国内消费市场,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宣城经开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积极参与合肥、芜湖等深化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培育服务外包企业(牵头单位:市商务局)。探索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宣城海关)

11. 推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争取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网购保税等业务(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宣城海关)。引导企业与跨境电商平台合作,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推动建设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探索产业集群和跨境电商协同发展(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宣城海关)。复制推广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撑系统,助力传统企业开展跨境贸易(牵头单位:宣城海关)。鼓励企业建设覆盖重点国别及重点市场的公共海外仓,提升区内跨境电商整体发展水平(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宣城海关)

(六)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12. 探索金融领域改革开放创新。落实放宽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拓宽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等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外投资者依法设立各类金融机构(牵头单位:人行宣城中心支行、宣城银保监分局;责任单位:市金融监管局、市招商合作中心、市商务局等市直相关单位)推动企业用好“外保内贷”等政策,开展企业“走出去”综合性金融创新服务(牵头单位:市金融监管局、人行宣城中心支行、宣城银保监分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精准对接科创企业金融需求,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推动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一体配置,支持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金融监管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推进跨境联合监管、联合执法,打击违法违规的跨境金融活动(牵头单位:市金融监管局、宣城银保监分局、人行宣城中心支行;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

(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13. 提升科技承载服务能力。借力长三角优质创新资源要素,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积极引进建立创新研究院、成果转移中心、检测检验中心等服务机构,鼓励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到我市建立分支机构,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策应合肥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深化与长三角地区技术、人才共享对接,依托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和创新券互认互通等机制、“G60科创云”等载体,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强的产业项目落户联动创新区(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

14.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大力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加速创新资源要素流动(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借助安徽科技大市场,做好我市技术创新成果市场交易工作(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建设在沪“科创飞地”,建立“孵化在外,转化在宣”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

15. 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高地借助“长三角城市高层次科技人才交流平台”优势,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宣城联动创新区创办企业(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深入实施“宛陵聚才行动”,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领域,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宣城联动创新区创新创业(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支持企业通过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共建研发机构等方式,吸引高层次研发人才,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鼓励企业与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进行嫁接重组,创办科技型企业(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依托各大高校,开展产学研人才培养(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教体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畅通海外科学家赴宣通道,健全完善人才服务链,建立便利化国际高端人才进出体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

(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16. 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探索形成有利于高端制造业向联动创新区集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市直相关单位)。突出抓好总量壮大和质量提升两大重点,紧盯电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立足优势产业强链、薄弱环节补链,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两化融合为支撑,推动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市直相关单位)。巩固提升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创新示范区(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鼓励联动创新区内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

17.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大力度加快联动创新区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应用,依托龙头企业,支持鼓励智能化成套装备产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塑料型材、铝材、水泥和钙业等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树立一批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行业标杆(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市直相关单位)

18. 创新培育绿色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集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光伏新材料、电子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于一体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加快“碳中和”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资格,打造成为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市直相关单位)。积极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行业间、企业间联动发展、长效合作机制,根据下游企业需求优化产品性能、开发高端产品,实现本地新材料高端需求与高端供应的有效对接(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市直相关单位)

(九)服务国家战略,创新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19. 以“一地六县”建设为龙头,打造区域合作示范地。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长三角(湖州·宣城)产业合作区建设,打造省际合作样本(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郎溪县人民政府,市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推进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项目落地,推动《沪皖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共建合作框架协议》落实,建设高质量发展战略基地(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郎溪县人民政府,市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大力推动安徽广德航天科技产业园规划建设,打造安徽航天科技新标杆(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依托汽车检测小镇,打造长三角5G+新能源汽车碳中和试验区新地标(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

20. 打造长三角绿色智能制造集聚新高地。围绕高、新、绿产业特色,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板块(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市直相关单位)搭建与中科大、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平台(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教体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推进汽车检测小镇建设,构建零件—部件—检验检测产业链,建成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特色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全国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一站式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汽车检测及零部件测试基地(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依托G60科创走廊建设,主动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的合作,打造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装备“智”造引领区(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

21. 探索构建长三角园区开放合作新模式。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与沪苏浙相统一的园区准入机制,完善从项目签约、建设到投产的服务全链条(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等市直相关单位)。持续深化与沪苏浙先发园区合作,采取“园中园”、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模式,积极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等市直相关单位)。探索建立税收利益分享等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拓展合作发展新空间,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发区、共建区和示范区(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市税务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

22. 推进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开展长三角“一地六县”合作常态化交流对接,探索建立合作方式灵活、合作主体多元、合作渠道通畅的科技和产业合作新机制(牵头单位:市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积极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参与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和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牵头单位:广德市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直相关单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全面领导和推进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召开1-2次工作会议,研究讨论联动创新区建设重大事项;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专题会议,研究推进联动创新区建设具体事项;适时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落实领导小组讨论事项,通报各方面工作进展,研究有关问题,推动相关工作。广德市政府和宣城经开区明确机构承担联动创新区省级赋权事项和试点任务

(二)强化责任落实。广德市人民政府和宣城经开区要切实承担起联动创新区建设主体责任,具体落实各项工作,围绕各自区块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紧盯任务措施,制定具体责任清单。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又要相互借鉴、互促共进,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宣城联动创新区的工作要求和发展重点,结合承担的改革任务,严格落实“清单制+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完成时限和成果形式,指导支持区块尽早创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开展好考评督促、统计监测、信息报送、创新事项评估等工作。

(三)完善制度保障。加强法治保障,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在改革创新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探索建立干部交流机制,开展与安徽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国际合作交流,增强内在活力。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和风险处置机制,实现稳定安全高效运行。

(四)注重宣传引导。“线上+线下”立体方式,宣传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努力营造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舆论氛围,引导和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主动参与自贸试验区培训和长三角地区培训,利用市委党校等载体举办好相关的讲座、培训班,开展各类培训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加强自贸试验区及联动创新区研究,开展相关课题研讨。

(五)做好评估推广。加强统计工作,定期组织对宣城联动创新区试验效果开展评估、及时总结、推广改革创新的经验成果和典型案例,最大限度发挥宣城联动创新区辐射带动作用。主动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沟通,及时报告宣城联动创新区实施情况及政策诉求,形成上下联动、平衡推进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