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公报 > 2024年第3期 >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967K/202410-00007
  • 组配分类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 发布机构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文日期

    2024-10-11 15:11
  • 发布文号

    宣政办秘〔2024〕27号
  • 关键词

  • 信息来源

    宣城市政府办公室
  • 主题导航

  • 信息名称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宣城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 内容概述

  • 浏览次数

    4678

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宣城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字体大小: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宣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经市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目标定位,围绕“提品质、树品牌、促销售”总体要求,立足建设长三角茶叶生产加工供给基地,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促进茶产业发展,实现“茶园基地规模化、茶叶加工标准化、市场营销集群化、要素集聚先进化、利益联结共赢化”,提高茶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2027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其中黄化良种茶园面积达12万亩,年发展0.5万亩以上,打造成全国一流的黄金芽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茶产业特色优势更加鲜明,茶叶精深加工有新突破。重点扶持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推进“宣城黄金芽”“泾县兰香”“敬亭绿雪”等多品牌梯队培育发展战略,品牌价值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茶叶科技研究应用。加强茶树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具有地域特色的黄化茶树品种选育与推广。建设黄化良种茶树种质资源圃。在适应机械采摘的茶树品种、栽培方式和制茶工艺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耕作施肥一体机、茶叶智能化采摘、自动化智能化加工机械装备等茶机研制。开展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生态除草、“机器换人”等关键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应用自走式采茶机、轨道车、翻地除草机等新式机械。

(二)支持茶园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推动“散小”茶园集中流转、“低效”茶园改植换种,鼓励在适垦区域发展黄化等良种茶园。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黄金芽茶园,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示范茶园建设,强化茶园水电路和信息监测等基础设施配套,增强茶园蓄排、喷灌、防霜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在黄化品种茶园率先开展区位信息及产量摸排,为茶园数字化打下基础。支持数字茶园、数字茶厂、数字茶市建设,率先对已认定的“三化”示范茶园实施茶叶生产基地、加工设备、销售平台、品质监管等全程数字化改造提升。

(三)实施茶园绿色有机管护。实施茶叶绿色高效示范创建行动,集成运用一批先进适用、安全优质、绿色环保的技术模式。支持全域茶园病虫草绿色防控,推广生态、物理、生物防控技术。推广茶园套种绿肥和增施有机肥。支持开展茶产业社会化服务,开展种苗统繁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专业化服务。鼓励龙头企业健全产品可追溯体系。加大茶叶食品生产许可认证力度,支持开展生态低碳、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建立茶园投入品负面清单,强化茶叶禁限用农药监管。加强行政执法检查及农药残留抽样检测,查处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在“泾县兰香”茶率先推广赋码管理。支持开展“泾县兰香”茶等公用品牌专项打假行动。

(四)提升茶叶精深加工水平。实施加工生产线技术改造,鼓励新建和改扩建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生产线(设备)。鼓励“共享茶厂”模式,提高茶厂利用效率。支持开展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补长茶产业仓储冷链短板。鼓励围绕夏秋茶资源利用,开展茶饮料、茶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开发。支持抹茶产业发展和新式茶饮原料产业化。鼓励茶叶行业协会发挥联结作用,推进茶叶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共享、标准统一。

(五)培育壮大区域公用品牌。按照“安全优质、特色精品”品牌定位及“一个区域公用品牌、一套制度、一套标准、多个主体”的发展思路,培育“宣城黄金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宣城茶产业新的增长极。制定实施《促进“宣城黄金芽”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申请注册“宣城黄金芽”产品关联的集体商标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宣城黄金芽”等头部企业,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格局,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影响力。继续支持“泾县兰香”“敬亭绿雪”等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和企业形象展示。在高铁站、机场、公交等处开展广告宣传,支持举办茶博会、茶文化节、采茶节、名优茶评比会、茶乡游等茶事活动,支持发展茶叶电商销售,广泛搭建茶叶贸易与品牌推广平台。鼓励茶叶经营主体在省内外开设品牌茶叶销售门店或营销网点,提升宣城茶叶市场占有率。

(六)促进茶产业融合发展。适应茶叶消费新形势和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创新流通和消费业态。推广“生态+茶园+康养+文旅”模式,鼓励生态茶园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支持乡镇结合和美乡村建设融入茶元素,打造茶旅精品线路、茶旅精品园区、茶旅特色小镇,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深化民宿“门廊经济”合作和文创布局,加快茶文旅融合发展。开展“文化注茶”行动,推动茶文化与本土红色文化、宣纸文化联名互动,挖掘宣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资源禀赋、地域特征、民风民俗和工艺特色。支持茶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支持茶博馆、茶博园创建。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整体规划,强化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明确目标责任,落实措施保障,精心组织实施。

(二)强化人才和技术要素保障。设立宣城市茶产业研究院,具体负责开展“宣城黄金芽”等相关标准研制,种质资源圃、生态茶园以及信息化溯源体系建设,承担各类检测、品种研发、品质把控、溯源治理等事务。聘请省内外一流专家团队,联合涉茶科研院所、头部企业,重点研发与推广绿色高效的茶叶生产技术、高值化精深加工技术,培养茶叶技能人才队伍。

(三)强化产业要素保障。对纳入县级及以上年度重点建设的茶产业项目,合理规划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各类支农项目,争取将“宣城黄金芽”产业纳入相关特色产业规划。市、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茶叶经营主体的融资担保力度,执行政策性担保费率。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茶产业生产特点,开发特色信贷产品,降低贷款成本。争取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省级奖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