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长辈版|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宣城民生 > 工作动态

我市今年要办这47项民生实事

发布时间:2024-04-15 08:36 信息来源:宣城日报 作者:宣城日报 浏览:
【字体大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日,我市正式对外公布了2024年民生实事“清单”。今年,我市将要实施47项民生实事。今年列入民生实事的项目,侧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考虑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领域。

 1、11件实事聚焦困难群体

 在今年47项民生实事“清单”里,促进就业3项、社会保障5项、困难群体救助11项、教育惠民3项、卫生健康3项、环境保护2项、交通出行2项、文体服务3项、城乡建设10项、公共安全5项。

 其中,关于困难群体救助的数量最多。它们分别是——

 开展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为困难职工提供生活救助、子女助学、医疗救助等不少于265户次;实施困难残疾人康复工程,为5825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

 推动实现残疾人较高质量就业,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开展职业培训767人(次)。实施“阳光家园计划”托养服务项目,开展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托养服务不少于385人;

 持续优化无障碍环境,为4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不少于2209户,支持各地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不少于8个;

 强化残疾人福利保障,全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全部提高到86元/月;

 做好困难群体法律援助工作,全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少于3400件,实现刑事法律援助全覆盖;

 强化困难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帮扶困难退役军人和军属烈属365人;

 完善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作用。全市村(社区)成立“救急难”互助社846家,实现每家互助社具备3万元的启动资金;

 分类资助低收入人口参加基本医保,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实现应保尽保;

 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个人自付合规医疗费用分别按不低于80%、75%、60%的比例给予救助,实现应救尽救;

 建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24年全市分散和集中养育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不低于1290元/月和1680元/月,基本实现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应保尽保。

 2、10件实事关注城乡建设

 在这份“清单”里,还有10件实事是关注着城乡建设。从城市、乡村两类,着重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满足感。

 在城市居住环境上,今年将有一系列“大动作”。

 今年将稳步推进城市危旧房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改造城市危旧房68套(间),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5个;加强无物业住宅小区管理,推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推进“难安置”问题专项治理,解决市本级剩余5个项目796套房屋安置问题;巩固菜市整治和改造提升效果,形成文明菜市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2024年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563套(间)。

 在乡村发展上,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地制宜实施风电乡村振兴工程,坚持群众支持、村集体决策申请和科学合理规划的原则,确定重点帮扶村集体收益在2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省级风电项目建设规模,增加村集体收益;

 实施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新增解决不能24小时供水村庄562个;

 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不断提升供电保障能力,供电可靠性从99.95%提高到99.966%。

 除此之外,还有2项民生实事,也很暖心。

 加强对户外劳动者的关心关爱,打造33个全省示范性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工会驿站),推动我市工会驿站规范化运行;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公共充电桩1500个以上。

 3、身边“关键小事”均有改善

 还有多件实事,将聚焦市民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改善市民的“医食住行”。

 比如说,实施便民停车行动,新增城市停车泊位3.8万个,其中公共停车泊位6600个;

 围绕重点民生食品,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1000批次;实施“食安名坊”培育行动,培育8家“食安名坊”,以点带面推动食品小作坊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教育惠民方面,今年将继续实施安心托幼行动,稳步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5%;全市新增托位200个,千人口托位数不低于4.65个;各县(市、区)不少于20%的幼儿园开设2-3岁托班;

 实施健康口腔行动,持续扩大口腔医疗资源供给。加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局部涂氟和窝沟封闭项目分别覆盖22%的适龄儿童。

 除此之外,今年我市还将依托“15分钟阅读圈”建设,实施公共文化空间工程,建成20个公共文化空间;深入推进餐饮油烟、噪声及恶臭异味扰民问题整治行动,群众“家门口”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