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宣城要闻

我市强化人才支撑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把优秀人才引进来 把人才层次提上来

发布时间:2020-06-05 08:00 来源:宣城日报 浏览:
【字体大小: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围绕把优秀人才引进来、把人才层次提上来,不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强重点平台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制定全套政策,让人才有集聚宣城的愿望。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宛陵聚才行动”若干政策》《柔性引进市外人才暂行办法》《宛陵英才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支持计划》等系列政策,初步健全了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管才政策体系。与松江、嘉兴等20个城市联合发布倡议书,共同成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联合发布长三角人才驿站、人才绿卡、人才联评等试点合作项目。推行柔性引才和以才引才,从沪苏浙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430余人、科创团队41个,其中21个入选省重点扶持团队。

强化实践锻炼,让人才有成长成才的平台。聚焦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了三批“宛陵英才”产业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评选工作,评选表彰了60名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先后培训技工人才2.5万余人次,在各类高技能人才中评选命名表彰39名“宣城工匠”,推进全市33个“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建设。发挥政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化效用,与复旦大学等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人才开发、技术研发平台,连续3年组织55名清华大学博士生来宣参加社会实践。近年来,争取省级人才项目32个,获省财政奖励资金1330万元。培育国务院、省政府特贴专家78人、省特支计划专家18人,省引才奖补项目45个。

鼓励创新创业,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把宣城经开区、高新区、宛陵科创城等平台作为人才创新创业主战场,建立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5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个。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明确科技人才、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教育人才等7个重点领域人才评价改革内容,进一步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激发人才“双创”活力。

营造重才氛围,让人才有留得下来的理由。出台了《党委联系专家工作实施意见》,将优秀人才作为市委常委联系对象。市委市政府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设立了“宣城企业家日”,表彰“功勋企业家”。加大人才奖励补助力度,每年补助薪酬、购房补贴等100余万元。健全完善人才服务链,设立“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今年还将发放“宛陵优才卡”,保障人才享受子女入学教育、配偶安置等优惠政策。

在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工作方面,自2014年以来,我市已连续开展6批次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作,为市县事业单位引进输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10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正高级职称人才1人、“985、211”高校毕业生33人。为了把人才“用好”、“留住”,在生活补助方面,对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连续3年分别给予每人每月2000元、1000元薪酬补贴,在宣无住房的提供3年免房租入住人才公寓,工作满3年后,在宣城首次购房的,博士、硕士分别给予每人30万元、6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在职称评聘方面,我市对引进的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设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自引进之日起三年内,可不受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申报副高级及以下职称。在事业发展方面,每年从政治思想、履职尽责等方面对人才进行考核,表现特别优秀的纳入市领导联系专家人才库,推荐到上级部门挂职锻炼,多措并举帮助成长。

同时,我市积极支持青年大学生到宣城创业就业,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可申请额度不超过20万元,期限不超过2年的财政贴息创业担保贷款,毕业2年内首次创办小微企业并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扶持补贴。在3年内每新增吸纳一名稳定就业12个月以上的高校毕业生给予2000元创业就业补贴,累计不超过5万元。支持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加大地方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基层特定岗位财政保障力度,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吸纳青年大学生到乡镇(街道)、村(社区)从事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每年统筹提供1000个以上基层特定岗位,吸纳青年大学生就业。对符合条件的青年大学生,工作和缴纳社会保险满3年、在宣首次购房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双一流高校全日制本科生和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生,分别给予每人10万元、6万元、5万元、2万元一次性补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