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宣城要闻

改革开放四十年宣城交通运输:“道”不完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9-01-21 10:03 来源:中国宣城网 浏览:
【字体大小: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我市交通大发展的40年。四通八达的公路如长虹横卧,缩短了各地的距离;农村公路点线交贯,引领了乡村的巨变;客货运输日渐繁荣,使得交通出行日益便捷……

    这40年,从屈指可数的几条省道,到全市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主干线公路网,境内8条高速实现联网联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跑出“加速度”;

    这40年,从双脚丈量到抬脚上车,“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农村土路、砂石路,到一条条通到家门口的水泥路、柏油路;

    这40年,从囿于一隅的交通欠发达地区,铁路、水运、航空路网发展相对落后,到全面迈入“高铁时代”,逐梦“水陆空”立体大交通网络……

    宣城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汗水和智慧构筑起了一张张便捷的公路网,架设起了一条条便民惠民的交通线,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无穷活力。

    高速公路:从零到全省第三

    “我刚从事服装经营时,恰逢宣广高速开通,记得那会儿坐大巴去杭州走高速只要3个多小时,而坐绿皮火车从早上7点钟出发要下午1点才能到呢。”说起20多年前坐车驶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的情景,从事多年服装经营生意的陈娜深有感触。

    1997年9月,国道318线宣广段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我市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多年间,宛陵大地上的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线到网。一条条通达四方的高速公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支撑经济发展的运输大动脉。

    从2010年起,我市逐渐成为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主战场,一大批重大高速公路项目陆续开竣工,到2018年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十二五”初的102公里增加到430公里,通车里程跃居全省第三;宣城至合肥、上海、杭州、黄山、铜陵等5个方向的高速公路全部贯通;宣广、芜宣、铜南宣高速环绕市区,成为全省第二个建成环城高速的城市;宣狸、溧广、宁千高速与邻省形成“逆向等高对接”;芜黄高速开工建设,即将结束泾县、旌德两县不通高速的历史。广宁高速建成通车,进一步拉近与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

      国省干线:从泥泞土路到康庄大道

    “过去的交通条件真是很差,道路基本上都是坑坑洼洼的黄土路,很少有像样的公路,而且还没有可以直接回村里的班车,从村里去趟乡里就算是出远门,更不要说进城了。”回忆起几十年前的交通状况,老宣城人钱恩琪感慨地说,“看现在,又是柏油马路、又是高速公路,还有通村的班车、便捷的公交车,去哪儿都很方便,变化真是太大了!”

    改革开放初,宣城境内国省干线公路基本为低等级的渣油路面。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全市的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开始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1998年,以“131工程”建设为集结号,全市上下掀起了一轮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高潮。2000年,全长21公里的宣铜路宣南线率先建成通车,是我市第一条一级普通干线公路。2013年,我市实施第一个“交通建设会战年”,再次掀起国省干线建设热潮,升级改造全面加快,交通滞后局面得到扭转。到2018年年底,全市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943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公里,中心城区对外“一主一辅、一高一快”外向通道逐步打通。四十年间,全市国省干线公路实现了由“通”变“畅”、由“畅”变“美”的华丽转变,公路优良率达到95%,公路路况水平打了翻身仗,由原来的全省末位跃居全省第一。205国道宣城段、S322省道水仙路、X086华龙公路等成为交通运输部和安徽省打造“畅安舒美”文明公路的示范路段。

     农村道路:从解决出行到四好公路

    2017年6月1日,对泾县昌桥乡新垅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个贫困村中2000多位村民从此告别出行难的历史,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公交梦”终于变成现实。

    幸福源自一条条公路的修建。一条条新修的农村公路,像一个个“毛细血管”,把偏远农村连接起来。现在,泾县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均已实现水泥(油)路通达,所有乡镇和景区通公交,基本形成了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四好农村路”建设领跑全省,2018年,泾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如今,类似的村子星罗棋布在宛陵各地,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串起了一个个散落在山间湖畔的美丽乡村,编织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农村公路主要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农村土路、砂石路。2005至2010年,我市大力实施以“村村通”水泥(油)路民生工程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五年“村村通”工程完成里程超过4000公里,到“十一五”末,全市所有建制村100%通上水泥(油)路;“十二五”时期,以实施“危桥加固改造”为主要建设目标的县乡道升级改造工程、通村公路网化工程,先后完成危桥加固改造260座、县乡道升级改造677.4公里,建设通村水泥路1054.7公里,新增农村公路里程2257公里,农村公路安全通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16年以来,全面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4850公里,农村公路的“瓶颈”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公路通达深度扩大,4.5米以上水泥路覆盖所有建制村,3.5米以上硬化路覆盖86%的村民组;2017年以来,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市农村公路发展已从注重“量”的扩充转变为注重“质”的提高。

    水运航道:从小码头到综合港

    改革开放之初,我市船舶运力以木质船队占市场主要份额,木质船舶约50余艘,单船平均载重吨20吨,总载重吨仅1000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水上运输船舶升级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宣州区水阳镇造船业开始形成气候,造自水阳江畔的船只,经由水阳江通江达海,常年游弋在长江中下游各航道,成为一支“水运劲旅”。

    进入新世纪,船舶更新换代加速,先进、高效、节能环保的标准化船舶占据主力,船舶总体吨位大幅增长,单船运力迅猛发展,目前客货运输船舶已发展到2000余艘,其中货船1951艘,平均载重吨位2000吨。在运力结构全面优化提升的同时,水运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航道开发利用步伐加快,港口码头设施日新月异,彻底改变了水运设施落后的面貌。通过芜申运河宣城段、水阳江航道和汪联河航道整治,新增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62公里,结束我市没有高等级航道的历史。建成了郎溪定埠综合码头、宣州综合码头和汇金物流码头,实现1000吨级泊位从无到有,增加港口吞吐能力500万吨。目前,全市拥有7个内河港区,22条航道423公里,码头泊位15个,运输能力达400万载重吨,宣城正逐步由船舶大市向水运强市迈进。

    交通运输:从落后单一到多样现代化

    “从宣城到北京就4个多小时,甚至‘北京喝午茶,宣城赏晚霞’也不再是梦想。”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亲身感受着交通方式的巨大变化,享受着越来越便捷的出行服务。

    这四十年来,全市道路运输业得到快速发展,呈现企业稳定、行业健康增长的良好态势,道路运输行业服务水平由“出行难”到“保基本”,再到“上档次”的重大转变,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运输保障服务。目前,全市道路运输行业从业人员11.5万人,运输业户1.4万家,客运车辆4527辆35863客位,货运车辆19695辆253767吨位;班线客运企业39户,省际旅游客运业户8家,出租车企业20家,公交企业10家;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32家,汽车维修经营企业728家。

    改革开放前,城市交通资源极为有限。进入新世纪,城市公共交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交车从固定线路到按需开行、从柴油车到新能源车,出租车从巡游到与网约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公交营运车辆总数1028辆,开通公交线路61条,运营线路总长817.2公里;市区拥有公交车284辆,公交线路22条;出租车2157台,市区999台,网约车平台公司5家。市区建成了公共自行车通行系统,投放公共自行车1200辆。2017年,市本级、泾县被列入省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创建城市,公交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全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率提升到52.7%。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交通场站建设面貌一新。全市现有51个客运站,其中一级客运站3个、二级客运站4个、三级客运站2个、四级客运站18个,五级客运站24个;区域城乡换乘中心陆续建成,市本级建成宣城客运总站、城东、城北换乘站,实现了城乡客运有效衔接。

    40年波澜壮阔,40年跨越发展。道路四通八达,航道通江达海。我市立体化大交通网络布点越来越精密、覆盖越来越广泛,疏通了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给全市人民生活带来质地飞越。

    踏着开放奋进的鼓点与旋律,我市的交通运输事业还将继续奋进……我们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在我市交通地图上,粗细不一、颜色不同的线条将更加密集,各处的路网结构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届时,一个连接八方、高效便捷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将呈现于世人面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