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钟楼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未来五年,钟楼将聚焦重点、攻坚难点,排出“清单”、建好“专班”,全力打好“七大争先仗”,努力建设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2年后的今天,钟楼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4.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3亿元,以占全市3%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GDP和近9%的税收,工业投资、纳入核算服务业营收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第一,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38。
今年是常州建设新能源之都的元年,也是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钟楼区把握风口,乘势而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两湖”创新区与老城厢“双芯联动”战略部署,以产业升级开创新局面、以数字经济释放新活力、以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全力推进“四大功能区”建设,实现区域能级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以一域之光为全域添彩,助力“GDP万亿之城”成色更足、质效更高。
一组组跳动的数字、一次次刷新的排名,见证着钟楼事不避难、向前向上的坚毅步伐,流淌着千年古韵而又饱含着现代张力的钟楼,正以乘风破浪之姿奋楫中流、扬帆远航……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钟楼答卷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走在前、做示范”的丰富内涵,细化、深化“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建设目标,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聚力攻坚高水平科技创新
激活现代化城区强劲动能
在“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中,科技创新都是第一位的,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殷切期待和谆谆嘱托,也充分说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就钟楼来讲,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模式,以创新驱动赢得发展主动。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方位构建“小升高、高变强”全链条阶梯式培育体系,引导广大企业瞄准“专精特新”,练就“独门绝技”,壮大以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瞪羚和独角兽培育企业为标杆的创新梯队。特别是结合钟楼实际,五位(载体、资本、服务、项目、平台)一体发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育,力争到2025年,全区“双招双引”科小数量25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超560家。
打造提升创新平台。发挥科创基金牵引作用,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促进“县域科创伙伴投资联盟”取得丰硕成果,深化“揭榜挂帅”机制,加强与一流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动区内具有技术、资源优势的科创领军企业,创新模式搭建科技孵化器等平台,打造体现中心城区特点的高品质科创载体空间。
构建优渥创新生态。紧扣省级青年发展型城市(县域)试点建设契机,实施更加积极开放、具有钟楼特色的人才政策,与更多知名高校合作开展“就业旅行”活动,为青年人才提供钟楼城市发展和工作生活环境的沉浸式体验,紧紧围绕人才工作、生活的需求,建立健全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分层分类推进人才公寓建设,推动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
聚力攻坚高层次产业体系
构筑现代化城区坚实基底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长三角一流现代化城区,也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向“高”而攀、迎“新”而行。
在点燃项目引擎中跑出发展加速度。持续推进重大项目“招推服”一体化改革,全面落实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依托常州新能源产业优质生态和集聚热度,聚焦核心零部件等相关领域,引进爆发力强、成长性好的优质项目,搭建常态化产业对接平台,继续组织好新能源产业系列对接活动,支持区内企业拓宽赛道、借势转型。坚持“御风而行”,聚焦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立足钟楼实际前瞻布局。锚定“拿地即开工”目标不动摇,不断优化全流程跟踪服务,护航东久新宜、美宜佳等重大项目建设,撑起经济增长“硬脊梁”。
在加速数实融合中争创发展新优势。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升级关键增量,持续优化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运行机制,加快现代化主题园区建设,结合棉仓油罐公园全面开放,加快盐库、冷库等运河沿线工业遗存改造,打造常州运河最具现代气质的示范带。持续开展数字化免费诊断,提速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形成智能化发展示范效应。依托全市首个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导区建设,持续推进“江苏卫生健康云”“常州工业云”“常州政务云”高位发展,开拓更多应用场景,提升核心产业发展水平,探索挖掘数据价值,加速数字产业化进程。
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构建发展强磁场。积极落实常州市企业股改上市“龙腾计划”,围绕成长阶段提供定制化服务,帮助企业借力资本市场“破茧成蝶”,壮大上市企业“钟楼板块”,畅通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不断优化联系服务企业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综合查一次”“首违不罚”、企业合规等创新实践,不断擦亮钟楼“人人服务、事事周到”的营商环境品牌,推动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在钟楼蔚然成风。
在培育现代农业中深耕发展示范田。全面深化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统筹全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运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片区更新研究,以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为先导,整体谋划重点乡村片区集中居住、土地整治、环境提优、治理创新、产业振兴等路径方案,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深化“殷杏泰”产教融合试验区建设,推动“新家巷”等片区有序蝶变,全力打造城乡融合新示范。
聚力攻坚高品质城市文明
彰显现代化城区时代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钟楼地处常州中心城区,文脉悠长、文化繁荣,理应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宽历史视野、更大时代格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始终坚持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老城厢复兴发展,实现城市更新、文化复兴、商圈振兴、旅游创新的互促共进,不断彰显运河文创名区的形象魅力。
在以文塑城中提升品位。坚持传承历史文脉、保持老城肌理的复兴追求,深化运河水环生态廊道空间规划研究,积极投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研究、分区施策、分步推进老西门三大历史地段改造更新,合力推进大观楼和止园复建、季子文化展示中心等重大项目,厚实城市文化底蕴。
在以文促旅中激发活力。把握扩内需战略基点,建立健全文商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大力支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商圈振兴行动,提炼推广夜经济工作经验,以创意促文旅、以文旅振商贸,持续激发消费动力、城市活力,让钟楼城厢“景观之上皆是生活”。
在以文化人中塑造新风。聚焦市民所需,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设,推动文明实践阵地成为网红打卡点、城乡新景点,实现“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高效全覆盖。推进特色化文体活动开展和秋白书苑、演艺剧场等文体空间建设,丰富城市文化菜单,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三标融合”,以文明之光辉映品质之城。
聚力攻坚高效能社会治理
绘就现代化城区幸福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并重点强调“社会治理要把基础工作做好”。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具体要求,把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作为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温度,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坚决守护公共安全。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实施长江大保护、太湖综合治理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着力保障粮食安全,加快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步伐。优化基层应急管理与消防体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积极防范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健全完善治理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做好人民信访工作,强化诉源治理,推动矛盾隐患有效化解。加快推进“一网统管”,建好特色场景,积极推广“全科社工”“定制村干”等好做法,放大许巧珍“7+工作法”“人人社区”等示范效应,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持续强化民生保障。坚持就业优先、大力稳企扩岗。对标优质均衡,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深化城市医联体建设,促进三医联动、医防融合,围绕“医养融合”不断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依托“党建+救助”,持续加大对困境儿童、罕见病患者、特殊困难家庭等关心关爱力度,高质量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加快安置房建设和产权证办理进度,稳步实施危旧散居住宅解危工作,积极试点“信托制”等物业管理服务新模式,全力为钟楼百姓幸福安居圆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