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青,泾县桃花潭镇苏岭村村民。历经36载、13447天的不懈努力,终将145亩荒山变宝地,建起致富家庭农场,主动承担乡村振兴帮扶任务,帮助5名建档立卡脱贫户,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当选2023年第5期“宣城好人”。
18岁他开始一座荒山的“换装”之旅。35年,他使这座让祖祖辈辈望而却步的荒山成了专家云集,游客不绝的宝地,成为当地人心中的“金山”——泾县桃花潭镇苏岭村的龙眼山。
龙眼山正是张三青所在村民组的一座山,位于张三青家的后方,早年就因为这里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便,且怪石嶙峋、草木低矮、山体突兀,绝大部分村民都认为这山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苏岭村由于山地多、可耕作面积相对有限,更多的村民选择进城发展,村民组里剩下来的大都是留守老人了。
再没有人,还会“惦记”这座山!
可偏偏张三青不信“邪”,那时候的张三青不但年轻,而且还有些“轴”。他始终觉得,如果大家都不要土地,我们还是农民吗?
有些事总要靠一些人去坚持,有些信念总要靠一些人去坚守。
而张三青恰恰是这样的人……
从此后的13447天,145亩山地,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凿,敲碎,搬运,垒放。一双手的指节早已粗大变形,在一次次搬运中,掌心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指纹也被磨没了,一截手指还“托付”给了这座大山,但终究是换来了希望。
琴瑟和谐,相伴前行
开荒是艰苦的,但张三青却是幸运的。他常说,妻子张爱梅是他最坚强的支柱,没有她,或许他坚持不下来。
妻子张爱梅常说,“除非外面下刀子,他才停止开荒,下点小雨小雪根本不算什么”。
虽说下刀子是一个比喻,但由于得到了妻子的坚定支持,张三青便风雨无阻地推进着他的“事业”,从此,他的身影几乎与周围的青山融为一体。妻子也一如既往地支持着他,经常在他忙的下不了山吃饭的时候,将温热的饭菜送到山上。
龙眼山的石头非常坚硬,凿开后的石头边缘如锋利刀子。稍不留心,就会被割出一道道口子,鲜血淋漓。每逢下雪下雨天,路面湿滑,更是难走。虽然开荒的路上十分艰辛,但由于家庭的支持,他始终保持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风雨无阻向前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时间积累,龙眼山也一点点改变。
张三青心里的那个“期望”也在自己的努力中,一点点地在现实中显现出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早年的张三青,就通过和村里老辈人的交谈,得知苏玲的地质土壤条件适合丹药生长,别看不起眼的山石,真正的平原土地反而种植不了。
这是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冥冥之中似乎也在“帮衬”着张三青。
当然,适合不代表一定行,更不代表一定成。张三青带着无限“期盼”不断地下功夫去攻克难关,一点点地试种,一点点地拓展开来,稍有成果就大面积推广。随后,满山的丹皮花成了这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开始有了游客打卡,更成了助力乡村振兴、带动村民致富的产业。
回望这36年来的历程,从山脚向山腰、向山顶、向无数困难,他一直在攻克,在推进,在蜕变。
2021年,张三青种植的丹皮送检样品检验中,丹皮酚含量达3.1%,是国家标准1.2%的2.583倍,这是当之无愧的优质产品!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张三青也顺势而为,正式与村委会、村民组签订协议,用开垦出来的荒地,挂牌成立了家庭农场!他的“事业”直到这时,终于迈上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为了更好地保持丹皮的品质,他已经记不清参加了多少培训班,请教了多少同行、专家和教授。从村里、镇里、县里、省里再到全国,不知跑过多少农科所、大学院校。只要是对丹皮生产有益,他都乐于去实践探索,探究各种套种技术。现如今,农场品种陆续增多,山药、黄精、贝母、白芨等也纷纷“入驻”,黄桃、西瓜也陆续“加盟”。
2017年他经营的家庭农场成为安徽省家庭示范农场,2019年他还成功注册了《龙眼山》商标,立志走品牌化道路。2022年获得“安徽省十大皖药示范基地,科研教学基地”等称号,他的家庭也被评为宣城市“五好家庭”。
致富不忘本,帮扶同村人
从青葱年少到知天命,张三青用“勤劳”二字书写着诗意人生,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龙眼山和山里村民的命运。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张三青坚持每年招工10人,这其中就有5户他重点帮扶困难户和脱贫户,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
“国色天香为谁开,龙眼山上地生财。仲春万紫千红月,秀美清溪盼君来。”这是张三青开荒时的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