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汪春林

发布时间:2024-08-26 08:37 来源:宣城文明网 浏览:
【字体大小:

 汪春林,省级非遗古法油烟墨制作技艺传承人,15岁随父学习家传“灯盏碗烟”古法徽墨绝技,历经十年艰辛成功复兴古法油烟墨制作技艺,并免费进行制作技艺研学普及。用40余年矢志不渝的坚守和精湛的工艺,延续古法制墨香,当选2024年第3期宣城好人。

 古人云,天下墨业,尽在徽州。徽墨,以“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成为文房四宝中墨的代名词。在旌德县旌阳镇的安徽春林胡开文古艺墨厂,厂长汪春林几十年来如一日坚持古法制墨,传承“灯盏碗烟”技艺,让千年墨香永续……

 汪春林的父亲汪正德是原旌德徽墨厂创办人之一。汪春林14岁随父由绩溪转至旌德中学读书,吃住在旌德徽墨厂内。15岁开始随父学艺,并利用节假日在厂内制墨,贴补家用。1978年高中毕业进入旌德徽墨厂成为正式制墨工人,系统学习并逐步掌握了制胶、炼烟、和料、配方等制墨的多道工序,并得父亲手把手传授,掌握“灯盏碗烟”古法徽墨绝技。1987年任旌德徽墨厂副厂长,从事质量管理、产品销售。1992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筹资金创办“春林胡开文古艺墨厂”,高薪延聘退休、退职老艺人、老工人,挖掘整理传统工艺,不断研究古代配方并遍访名师,融各家之长,采用传统工艺“灯盏碗烟”技法恢复生产高端书画用墨。

 “一点如漆,万载存真”,这是海内外书画家对古法“灯盏碗烟”制墨的最高评价。这种极品徽墨制作的过程极为艰难而复杂:采用“灯盏碗烟”制作技法,要使用猪油、桐油、生漆,加上灯芯草燃烧,再用碗收集其烟,并以天然动物香料、金箔、牛黄、珍珠粉、蛇胆及各类中草药等20多种名贵珍稀辅料点烟,加入动物皮胶过文火熬制、捣杵(十万杵)、锤打(千锤百炼)、入模成型、成模、取墨、打磨整理、描金、检验包装等共7大步骤数十道工序制作而成。


 120只青花瓷碗,一天10个小时的坚持,只烧得几两烟料,一天也只能做成几两极品徽墨。这种非遗技艺制作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量小利微,一般人难以坚持,原生态的古法“灯盏碗烟”技艺几近泯绝。汪春林制作的“灯盏碗烟”古法油烟墨产品墨韵多次荣获大奖,产品于2009年入选外交部礼宾司备选礼品,为祖国传统技艺赢得较高声誉。2015年,墨韵荣获第九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4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2019年,产品在北京大兴机场“国宝之窗”进行展示,2022年荣获“宣城工匠”荣誉称号。

 汪春林在坚持古法油烟墨生产的基础上,根据汪氏祖先汪镐京于1864年所著《红术轩紫泥法》,恢复生产祖上搁置近八十年、在皖南地区早已绝迹的传统印泥制作技艺,取名古艺印泥。旌德古艺印泥制作技艺于2022年入选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经他所制的印泥,匀净透亮,遮盖率高,历久不变,泥质稠度变化小,无油浮朱沉现象,具有光泽、富弹性、不渗红、不霉烂、不硬结等特点,深受书画家好评,供不应求。目前恢复生产的品种规格已达数十种,黑墨红泥,相得益彰,特别是为书画家定制的印泥,深受喜爱。

 近些年,随着研学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到厂里体验这一古老技艺,这令汪春林颇感欣慰。汪春林深知研学旅行本就是一项公益性为主的国策,非遗文化传承更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被列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汪春林依托自身的传统技艺,结合实际建立了以公益为主的普惠性非遗研学,免费对本地所有学校开放,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

 从业四十余年,汪春林本人荣获多项荣誉,成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法油烟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获得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旌德县首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拔尖人才等称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